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二八一页:
钞【然古之跋涉,盖为亲炙圣贤,今日奔驰,祗是遥瞻影像,而且备经险阻,不惮劬劳,何得现在慈尊,舍之不往。】
这一段接著讲参学,参学在修学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桩事,不但出家人要参学,从前在家求学,求学也要讲求寻师访道,跟佛门里参学没有两样。因为师道是最尊的,所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听说哪个地方有贤德之人,我们一定要亲自到那里去向他请教;而不可以随随便便的请他,「你到我这个地方来教教我们」,这个太轻率,一定要自己恭恭敬敬的去参究、去拜访。古德参学的目的都是如此,就是亲近圣贤。
现在朝山的风气很盛,朝山就是参学的遗风,朝拜善知识;可是现在众生福薄,圣贤人没有了。在台湾几个道场距离都不太远,朝山花一、二天时间就够了。如果在大陆,交通尤其是不便,莲池大师生在明朝末年,他老人家是万历年间的人,说这个话都是当时的,当时佛教已经相当衰了。所谓明末四大师,莲池、蕅益、紫柏、憨山,这四位法师把佛教再振兴起来,这是很难得希有的因缘。那个时候朝山已经成这种现象,现在还有什么话说?没话讲,都是去游览风景,看看佛菩萨的形像,法相庄严。在过去,朝山的人确实非常辛苦。
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朝五台山走了三年才走到,年岁也大了,身体也不好,一路上就是生病,有时候病了几乎就起不来,病得这么重。他的恒心毅力,那是值得人佩服。最后他终於达到目的地,去参礼文殊菩萨的道场。他在路上重病的时候,遇到文殊菩萨来救他、帮助他,当时他并不知道那个人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变化成一个邋遢、贫苦潦倒的出家人,穿得都破破烂烂,好像在外面要饭一样的。每一次生病有大难的时候,这个人都出现在面前,来帮助他、照顾他,给他药吃,一直到病好了,这个人就走了。他告诉他,他住在五台山,他的名字叫文吉。以后到五台山打听这个人,有个老和尚告诉他,这是文殊菩萨化身,他才知道。
莲池大师在此地劝我们,我们参学是参礼善知识,现在阿弥陀佛在西方,是现在佛,十方世界里面第一善知识,你为什么不去参访他?这个意思就是:为什么不求往生?为什么不去见阿弥陀佛?你要吃这样多的辛苦,到外面去朝山拜佛、去参礼,结果你什么也得不到,真的空跑一趟。有的时候不但空跑,得到只有反效果。你参访一位善知识,指你一个路子;你参访二位善知识,就指你两条路子;你参访三个、四个,那你走到十字街头,不晓得要走哪一条路好?那就苦了。
我们到底学什么好?莲池大师这个意思,实在讲就是跟印光法师接引学人的态度没有两样,就是叫你老实念佛,不要去东跑西跑,把你的光阴、精力都浪费掉。你有这个光阴、有这个精力,为什么不好好去念佛?这是我们要能够去体会。底下一段讲:
钞【城东老母。】
这段公案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
。钞【与佛同生而不见佛,非此之流耶。】
城东老母她跟佛生在同一个时代,也住得不远,她与佛没有缘,她不喜欢见到释迦牟尼佛。看到释迦牟尼佛从前面来,她调过头,她就走别的地方去了,总是避而不见。虽然她不愿意见佛,可是佛常常现在她面前,现面前,她就回避。这个老母从东面来,佛就现在东面,看到佛调头而去,往南面去了;佛又化一个身,在南面又堵住她;她又往西面跑,西面佛又化身;搞得四面统统都是佛,结果她哭起来,指头蒙著面不见佛,结果每个指头都化一尊佛,十个指头就十尊佛像。业障就这么重!这就是解释,这是自甘堕落,不愿见佛,「是则名为可怜悯者」,真正可怜。与佛没有缘,的确佛都没办法度她,城东老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钞【过未之佛,势所难逢。】
『过』是过去,『未』是未来。过去佛、未来佛,确实我们很难遇到。
钞【现在空过,故可怜悯。】
阿弥陀佛是现在佛,现在佛你要是空过了,这真正是可怜悯者。所以一个真正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二六时中心里面决定不能离开阿弥陀佛。佛号不能间断,口里面有断,心里头不能断。《楞严》说得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佛是心里想佛,我们读经是想佛;看注解,像莲池大师的《疏钞》,《无量寿经》的注解,这都是忆佛,我们心里没有离开佛。为人演说也是念佛,我把净土的道理讲给别人听,劝别人相信、劝别人发愿,统统是念佛。必须要这样做法,我们的确二六时中心里从来没有离开阿弥陀佛。这样我们自己心里面才没有怀疑,才有把握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这一生决定不空过,这是比什么都要紧的。末后这一段称理,这是称性而谈。
钞【称理,则自性体自灵知,是其土有佛义;自性即今显现,是现在说法义。】
这是称性来说。我们自己的自性本来是灵明觉知,古德常讲「湛寂灵明」,形容我们自性,这就是『其土有佛』,这个土是讲的法性土。尽虚空遍法界,所谓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哪里没有佛?有!处处皆有,时时都在,这是自性觉。不觉,我们这个佛就迷失掉,佛就找不到了。
自性不迷就是『现在说法』的意思,这末后一句『自性即今显现』,显现就是不迷。怎么显现法?交光大师在《楞严》注解告诉我们,「舍识用根」就不迷,识是迷,根中之性不迷,如果我们能用根中之性,那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见色,我们用见性见;闻声,我们用闻性闻;不像凡夫、二乘、权教菩萨,他们用眼识见色尘,用耳识闻声尘,这都是迷而不觉。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佛菩萨用见性见色性,就明心见性;用闻性闻声性,外头就不是六尘,而是六性,这叫明心见性。这个说起来很玄,不但我们没办法做到,恐怕听都听不懂。我们把这个意思再浅说一点,诸位总晓得一个大概。
我们眼见色的时候有了分别,这个分别心起来,这就是眼识见,第六意识见,这是识见,见的色尘;在见色当中起了执著,执著就是末那识见,末那识执著;见色的时候会联想,想过去、想未来,会连串起来想,这是阿赖耶识里头种子现行见,就是妄想见,这叫情识,这不是性。见性见是怎么见法?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换句话说,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就是见性见。见性见外面是色性,性是平等的,性是一如的。你在这里面分好丑,这是识里头才分,性里头没有的,性里头找不到好丑。好丑是从分别心、执著心产生,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哪里有?就没有了。
所以见性见、闻性闻,这个世间是平等的,这个世界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面前。你为什么见不到?就是因为你有分别执著妄想,所以你见不到。你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现前这个境界是一真法界。所以佛菩萨他跟我们不一样,永远没有分别执著妄想,没有。这就是《楞严经》上交光法师教给我们的「舍识用根」。舍一切分别,就是舍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著,第八识是妄想的根源。
佛在《华严 出现品》里面也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一切众生跟佛是一样的、是平等的,一丝毫的差别都没有,智慧神通道力没有一样不平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把一切众生病根说出来。你为什么不能证得?就是因为你有妄想、你有执著。所以佛后头有讲,只要你能够离妄想执著,你的自然智、无师智,这般若智慧统统都现前了。在境界里面,六根接触六尘,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地方,为什么还要起分别执著?觉悟的人,他到底觉什么?就是觉这个。觉了以后起修,悟后起修,修什么?修正以往的错误,从今而后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再也不分别、不执著,那就跟佛没有两样。
一切法里面没有过,也没有功;功跟过是对立的,过没有了,哪来的功?恶没有了,哪来的善?一切善恶相对的统统没有了,相对的没有了,才叫一真法界,所以法界只有一真;才起心动念,一真法界就变成对立,就变成相对了。
钞【终朝侍佛侧,不见金容,竟日坐法筵,罔闻妙道。遂使魔王混於佛殿,邪法乱乎真宗,但能返照心源,佛法一时双足。】
这一段解释得非常之好。『终朝侍佛侧』,这是比喻,好像阿难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一天到晚都不离开佛陀的。这个比喻,佛是什么?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我们什么时候离开过真如本性?比阿难侍佛还要来得亲切,一分一秒、一刹那也没离开过!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是有这个意思。『不见金容』,就是你不悟!你为什么不见性?『竟日坐法筵,罔闻妙道』,竟日是终日,法筵是讲席;在讲堂里面天天听讲,也没有开悟,是有眼如盲、有耳如聋,不见不闻。不见不闻就是你没有能够悟入心性,没有能够明心见性。为什么不见性?如果用在念佛法门上,很简单,没有能得一心。你没能得一心,你得一心就是见佛,得一心就是闻妙道,就是悟道。
这个原因刚才我们说过了,就是我们见,我们不会见,听,咱们也不会听。为什么?见,咱们用眼识见,用第六意识、第七识见,永远见不到金容;听,我们用的是耳识听、第六意识听、第七识听,所以永远不开悟,毛病在这个地方。《起信论》、《楞严经》上,佛都是这样教给我们,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样去见、去听就跟佛菩萨没有两样。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心缘就是妄想,就是心里的攀缘、联想,这个统统离开。换句话说,就跟交光大师讲的「舍识用根」没有两样,你就完全相同了。可是我们知道,知道没能做得到,所以还是不管用。知道是解悟,做到是证悟,那才管用,解悟不管用,必须要证悟,真正去把它做到。
底下这两句就是说我们现前的状况,『遂使魔王混於佛殿』,魔王是什么?贪瞋痴慢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这是魔王。魔王窃据佛殿,我们现前这个状况就是如此,不是佛当家,而是魔当家。因为罔闻妙道,这才『邪法乱乎真宗』,邪法是邪知邪见。什么叫邪知邪见?只要你有思想、有见解,统统叫邪知邪见。那我们要问,佛有没有思想?有没有见解?告诉你,佛没有。佛说这些法、说这么多经典,这里头不是有很多思想见解吗?你念念《金刚经》,佛没说法,佛统统否定掉了。谁要说释迦牟尼说法,这个人叫谤佛,佛没说法。这个话说得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说法叫「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你要懂这个意思。
怎么叫无说?因为佛没有思想、佛没有见解,佛对任何问题没有看法。你怎么看法、他怎么看法,佛没有看法。佛心清净,一尘不染,佛哪有法?哪有法可说?魔才有法可说,佛是无法可说。无法,为什么说这么多法?佛是为众生,所谓解粘去缚。换句话说,就像医生治病一样,看到你这个人有病,好!我给你开个方子,给你一点药,你一吃就好;病好了,药也没有了。健康的人哪有药?病人才有药!健康的人没药。佛是随著这些众生、这些病人给他处方,佛有没有药?佛没有。
告诉你这个方法,你一听,悟了,你也没事了,佛也没事了;你要是不悟,你的事情没解决,佛还是没事。佛决定不是说,你没好,我还有事,没有,佛还是没事,佛始终都没事。所以佛无法可说,确确实实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听经的人要会听,会听怎么听法?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才能入得进去。我们有听就糟了,有听怎么样?落在意识里头,落在知见里面,有听是增长邪知邪见。那好了,我就不听,那无听,不听也糟糕,不听堕在无明里头,就增长无明。这是佛法的难处!
天台大师给我们讲的「三谛三观」,所谓「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三观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才能与心性事理的真相相应。这桩事情非常之难,空、假、中,我们一般人总是把它分作三桩事情,没有把它看成是一桩事情;而且都把它看成有三个阶段,不晓得它是同时的,所以不容易契入,原因就在此地。佛的生活,就是在空假中一如之中,妙就妙在此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切时、一切处即空即假即中。讲空,是从体上说,像释迦牟尼佛说法,说而无说,无说是空,说是假,假有,真空。空有是同时的,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认为有说就不是无说,无说就不是有说,把有无看成两个对立的,而不知道有无不是对立的,有无是同时的,有无是一体的,这叫中道。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个无碍就是中道,有碍就不是中道了,它有障碍。所以一切法统统没有障碍。
我们如果从这个地方入,能入得进去,能体会得到。所以真如本性、法身理体、一心不乱,我们才能得到。如果不晓得这个真理,不知道这个方法,我们想入这个境界,那就太难了。所以「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是很高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要是明白了,把它运用在六根上,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上,见而无见,无见而见,触而无触,无触而触,那就没有不自在的,这就是真正的解脱,真实的自在。心地决定清净,没有挂碍,心境一如!才有分别执著,就落在邪见、落在无明里面。
『邪法乱乎真宗』,邪法并不是指佛教以外的法,你要不会这个意思,所有一切经典统统叫邪法。譬如念佛,我们念佛没有能够念到心地清净,换句话说,不能念到功夫成片,我们念佛都叫邪法。如果念佛是正法,你应该会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上轨道了,必定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你念佛念了几十年,这目标没有达到,你一定走错路了。所以佛法,法是轨持的意思,像个轨道一样,火车在轨道里面行走,只要它不出轨,我们就晓得此地开车,几点几分一定到底下一站。你这里车开了,开了多少年,底下一站没到,这个真的有问题,这大有问题,这决定是出轨了,所以决定是邪法而不是正法。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其他法门里面都是讲明心见性,你要是不能明心见性,那都是邪法。念佛这个法门里面讲往生净土,你要没有往生,那你这个也是邪法,不是正法。邪正是这样子分法的。
所以念佛第一个目标就要念到我们自己心清净,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心里佛这个念不断,「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真把这九个字做到,这就是功夫成片,这带业往生,决定往生。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九品,上三品的,不但预知时至,而且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可以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也不碍事,生死自在,功夫成片就可以做到生死自在。一心不乱,那更不必说,从此再往上提升,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事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断,如果讲修证的功夫跟阿罗汉、辟支佛相等。小乘修成须陀洹之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证阿罗汉果,咱们念佛的人一生可以证得,这小乘人赶不上,所以这个法门是圆顿大法。功夫还不只如此,再往上提升一层,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就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就是此地讲的,你见到金容,你闻到妙道。如其不然,那就是「魔王混於佛殿,邪法乱乎真宗」,必定是这个现象;一般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是这种现象。
底下两句是教给我们怎样来对治。不管邪魔怎样扰乱,我们的心性、我们的正法决定没有动摇;如果真的被它扰乱动摇了,那就不叫做真如、不叫做本性。没动!大师教给我们『但能返照心源』,「返照」是回光返照,你肯回头,这是方法,这个方法妙极了!特别是初学人应当要晓得、要会用。这个方法就是平常讲的回头是岸,什么回头?是你那个心念回头,就是念头回头;有念,这个念头往外走,往外去攀缘,回头是把这个念头收回,这叫回头。三皈依就是这个意思,皈依佛,从迷回过头来依觉,这一回头就觉了;邪,一回头就正;染,一回头就清净。就在你能不能回光返照!
照你这个心源,心源就是本性、真如本性,就是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本来无一物,也就是一念不生的时候。一念不生,外面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心源;如果一念不生,外头什么都不知道,那是无明,那个不是心源。一念不生,外面样样清楚、样样明了。不但眼前的事情明了,过去、未来统统都明了,这是自性觉。我们想返照而返不过来,不会返,那怎么办?给诸位说,这个法门妙,这个法门殊胜,跟其他法门确确实实不一样,为什么?容易,其他的法门难!这个法门回光返照,就是你立刻回过头来想到一句阿弥陀佛,就回头了。
我们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起贪瞋痴慢,这迷邪染,在这个时候忽然一念觉悟,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回头了,就是返照。古德告诉我们,我们起心念这句阿弥陀佛,这一念是「始觉」,就是开始觉悟;所念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心源,就是「本觉」;始觉与本觉是一不是二,这叫「究竟觉」。能念的自己跟所念的阿弥陀佛,这都分不开,这当中没有界限,所以它确确实实是法性、是本体、是心源。这在念佛法门里面容易体会、容易做到。换句话说,当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这个就是紧要的关头,能够立刻觉悟,立刻把它转成阿弥陀佛,这就行,这就叫返照心源。
这个时候『佛法一时双足』,「佛」是大智大觉,「法」是正知正见;大智大觉、正知正见同时都现前,这两样统统圆满,统统具足了。这个地方所说的,统统讲我们的心念,念头不要往外面跑,大势至菩萨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返照心源的注解。我们都摄六根,不要叫六根往外面六尘境界上去跑、去攀缘,把它收回来,统统收在一句佛号里头就行。
◎【二、别释。初依报,二正报】
◎【初总明极乐】
经【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一段先总说极乐世界。我们看注解:
疏【先释依者,顺上文故,亦令众生生忻乐故。苦者,逼恼之义,为四谛首。】
依报是环境,正报是我们自身,这是佛学的常识,佛教的术语,我们要懂得它正确的意义。凡是讲正报都是讲我自己一个人,我这一个人的身体,这是正报。别人,别人在我称是依报,就不是正报。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环境,生活环境里面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换句话说,别人是我生活环境里面的,不是我自身。千万不要以为正报大概就是有情的众生,这个看法、解法,意思就解错了。正报只指我一个人。前面讲依正庄严,先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环境里面包括物质环境与人事环境。
『令众生生忻乐故』,叫众生欢喜,爱好。先说依报,再介绍正报。那个世界没有众苦,只有乐没有苦,但受诸乐。『苦是逼恼之义』,苦集灭道四谛法,苦排在第一。
疏【众苦者,诸经论开有三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
这是讲法开合不相同。开是展开来说,就是细说;合,把它归纳起来,简略的说。
疏【又约二种生死。】
『生死』是大苦,苦里面是没有比生死更苦的。佛法里面讲生死有二种:一种是变易生死,一种是分段生死。
疏【则变易亦苦。】
不但分段是苦,变易生死也苦。这底下有解释:
疏【况其余者,以苦事非一,故曰众苦也。】
苦的事情太多了,不只一桩,所以叫『众苦』。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你所能够指得出来的苦事,你所能够想得出来的苦事,西方极乐世界都没有。不但没这个事,连名字都听不到。『但受诸乐』,乐事也很多,也不是一条。
疏【诸乐者,如经所陈二种清净庄严。亦以乐事非一,故曰诸乐也。极乐者,以诸国苦乐有其四种:有苦多乐少者,有苦乐相半者,有苦少乐多者,有无苦纯乐者,今当第四故。】
这是讲诸佛世界,诸佛世界大多数都跟我们娑婆世界差不多,娑婆世界是苦乐掺半,或者说苦多乐少,是这样的一个世界。
钞【四谛者,苦集灭道,苦居最先。】
四谛法是三世两重因果,『苦』与『集』是世间的因果,『灭』与『道』是出世间的因果。我们一定要晓得,佛说法他都是先说果然后再说因,因为果我们的体会、印象最为深刻,一说立刻就感受到。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所享受的只有苦没有乐,这个是要觉悟!你要以为你在这个世间还有乐,那你是迷惑颠倒,你没有觉悟。真正觉悟人晓得这世间苦,不但我们人世苦,六道统统苦,眼前好像似乎过得还不错,还满自在的,还有点乐趣,那实在是什么?你那个苦暂时的停了一下,你觉得乐,是苦暂停,并不是永久停,没有苦了,不是的。譬如我们现在觉得很自在,我吃饱了,吃得不错、吃得很舒服,但是它能维持多久?几个小时。这几个小时,你不感觉得有苦,过了几个小时之后,你不继续再吃一顿,苦就来了,饿就苦了。每个人都有病,什么病?饿病。三餐饭就是三餐药,佛法称为药石。你一餐不吃,饿病就发作,两餐不吃,病就严重,三餐不吃就更重了。你仔细去想想,哪个人不苦?没有一个人不苦。所以我们自己要觉悟,这个世间真正是苦。
尤其有生必有死,每个人不能够避免的,生老病死。老苦、病苦,你能免得了吗?有些人把生死看得很淡,死也不在乎,这算不错了,能看得开。可是后头还有轮回之苦,你能够死得了吗?死了就了了,那也好!那我们都不必学佛,死了就了了!实际上是什么?死了就不得了!麻烦在这里。《地藏经》上讲的,你死了之后四十九天又投胎,绝大多数的人不会超过四十九天。四十九天投胎,投胎到哪一道?不知道,业力牵引著你走,三善道、三恶道。你要是明了这个真相,一切众生在六道里头叫「生死疲劳」,没休息,这多苦!这不是我们烦恼的时候一死就能解决,没办法,永远解决不了,生生世世没有法子解决的。
苦从哪里来?集,集是烦恼,因,贪瞋痴慢,起惑造业,你才有果报。苦集是世间的因果;苦是果,集是因。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灭是果。「灭」梵语称之为涅盘,涅盘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灭,灭什么?灭生死、灭烦恼、灭无明、灭邪见。佛与大菩萨他得这个果报,这果报怎么得来?要修道,「道」就是因。依照佛陀教给我们的这些理论方法,我们要认真去做。苦集灭道,虽然是小乘法,但是它通大乘,它是佛法的根本教义。天台的学者将这四谛法分配在藏通别圆四教。藏教的苦集灭道就是小乘;通教、别教、圆教的苦集灭道,这是纯粹的大乘法。所以并不是小乘专有的。
钞【知苦,乃断集修道证灭也。】
一定先要『知苦』。我们晓得这个苦果,我们才真正发心把这个苦因断掉。佛叫我们持戒,持戒就是断苦因。杀盗淫妄酒,这是最大的苦因,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佛家的戒律不是有意来约束我们,叫我们听了害怕,不自由、不自在,不是!它是叫你真正了解,这些东西不断掉的话,你这个苦果没有办法免除,自作自受!你真正从内心把这个拔掉,你心就清净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做得很好,但是心地不清净,这有没有用处?没用处,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你才晓得,小乘人为什么比不上大乘菩萨?原因就是小乘修的是事戒,事相上的。小乘人是论事不论心,心里面起妄念,他管不上,就跟我们世间法律一样。我们世间法律论事不论心,我心里想杀某人,但是我没杀他,决定不犯法的;你真的杀这个人,那要判罪、判刑,是论事不论心。大乘菩萨戒论心不论事,所以菩萨戒难。
菩萨戒结罪是从起心动念之处结罪,不在行持上,所以它难。古德当中,大众所熟悉的,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他那个就是小乘戒。窥基大师,他行持很随便,道宣律师眼睛当中他是个不持戒的人,人家持的是心地戒,不一样,果报不相同。道宣律师看到窥基大师来的时候,很想炫耀一下给他看看,认为自己这个戒行很了不起。这个念头就错了,没有恭敬心,而起傲慢心。知道窥基的学问不错,但是他没有德行,觉得他不重戒律,没有德行。他自己戒行精严感动天人送供养,他日中一食,这一餐饭天人送来的供养,他很想在窥基法师面前炫耀一下,你看我的供养是天人送来的。哪晓得那一天天人没送来,第二天他问那个天人:昨天为什么不送供养来?天人告诉他,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个山上,满山的护法神护卫,他不敢进来。道宣律师听了之后身上流汗,他真正忏悔,知道自己错了。由此证明,大乘戒跟小乘戒不相同,大乘戒难,太难太难了,他心地真正的清净光明。
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要觉悟的,大乘戒实在讲不是初学的人能做得到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事相上来修。从五戒十善,从这里下手,能把五戒十善修好,我觉得就算不错了。至於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那都是挂名罢了!实际上做不到。我们自己要清楚,不要欺骗自己,这叫真正不妄语!自己欺骗自己,那还谈什么戒律?什么都不要谈了。所以首先学一个不自欺。
我们老老实实能把五戒做到,能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念到我心清净,成就念佛三昧。得到念佛三昧,你的戒律就圆满,为什么?有定共戒。所有戒律都是帮助你得定的,你现在定得到了;得到,那统统具足了,所以有定共戒。能念到理一心不乱,有道共戒。所以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你的戒律就具足。蕅益大师那一篇「念佛开示」不是假的,是真的。所以这一句佛号念好,像莲池大师所讲的「圆摄五宗,该罗八教」,五宗是禅宗,八教是化仪四教、化法四教,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把这一句佛号念好,认真的去修五戒十善业道,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要尽心尽力去做。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