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妙空大师的持名念佛四十八法,是净土行者必读的宝典。其内容涉及到持名念佛的原理、原则、心态、方法、境界、妙用等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备。我等念佛人,在一切时、于一切处、处一切人生境遇中,应该如何用心?在四十八法中,皆可找到完美答案。
持名念佛四十八法,语言极其简洁,但又无比恳切。读来每每令人振奋非常、喜悦非常。我个人认为,认真用心受持这篇宝典者,必定获得念佛的真实殊胜利益。(编辑: 折服现行烦恼 )
护意根持名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杂善杂恶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应缘万不得已之务,应毕则舍,勿令缠绵,障我心念,且我心念之所以缠绵者,意地用事故也。若念到心地光明时,意地自妙於观察,当知念佛能转凡为圣,为世出世间第一了脱之方。
戒口业持名
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杀、盗、淫、妄之事,不可任口头播弄。若一涉及,当自思维,念佛之人,不当如是,猛念佛数声,以提醒而涤荡之。
端身持名
既以此身念佛,於一切行、住、坐、卧时,务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净,当人自验诚不我欺。
过珠持名
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单念四字,勿杂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于四字中,或在阿字上过珠,或在陀字上过珠,划定规模,不得错乱,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
高声持名
若神智昏沉时,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到得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且耳根最灵,外缘易入,声感心动,杂想炽然;惟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心听自声,声声快足,一切闲是闲非,自然罢遣也。
低声持名
若精神散失时,或劳极逼迫时,不必高声,自收敛神明,低声细念,候气息完固,精神勃兴,便可高声念佛。
金刚持名
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高声低声总觉不便,则只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
默然持名
又或高声低声,都不相宜,手过珠又嫌烦碎,金刚持仍嫌著迹,古有至巧方便,无用动口,不出声音,但使系心一缘,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
调息持名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矣!
随分持名
或时昏沉多,则经行以持之,或时杂乱多,则端坐以持之,即使行坐皆不合宜,或跪或立,乃至暂卧,亦广作方便,持名随分而自救之。要于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却,乃降伏心魔之要术也。
到处持名
不问净处秽处、闲处忙处、高兴处失意处,但自迥光返照,自思曰:此等境界我从久远劫来,经历过百千万亿遭也,惟于念佛往生一事,未能办得了当,所以轮迥辗转,不得出头。我今亦不他念,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断此念头,何以故?念佛的念头一断,一切善恶无记种种杂念则又生也。虽至大小便时,女人生产时注一,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如儿呼母,那管母之嫌与不嫌,若怕他嫌我,便不呼唤,则小儿之堕落坑厕者,只有一死而已,何日见母哉!
有定无定持名
有定者,早晚二时,划定常课,从今至死,不增不减,其馀十二时中,能念一句则念一句,不论高声低声,古人云: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然哉!然哉!
对像离像持名
对像时,即以此像为真佛,不拘一方,不问三身,但思我止一心,心止一佛,面对感念,诚敬可知,诚敬之至,必邀灵感。若无佛像时,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动念时,当念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业自能消灭也。
忙中持名
能一句则一句,能十句则十句,但使百忙中,得片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诵。白乐天诗曰: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古人之用心,亦可见矣!
闲中持名
世间一切苦人,求闲不得,故不能修行。今闲矣!又闻此念佛之法,务须绵密持续,振作收敛,方能不负光阴,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济事,虚延岁月,辜负四恩,一朝无常忽到,将何抵对耶?
尊贵持名
今世之福从前世修来,尊贵一辈,大半苦行高僧转世,但虽有荣华,不能长久,设再造孽必致沉沦,当自思维,与其带业归去,不如借水行舟,或置念佛堂,或选念佛僧,或刻净土书,或置弥陀像,登高而呼事半功倍,更宜决志往生,为富贵贫贱一切人修行榜样、法王使者,尊胜如何?
卑贱持名
呜乎!身为人役苦矣!不求出离,苦之苦矣!当知四字佛名,不论尊卑贵贱、老少男妇,但能每日清晨,至心西向,十称名号,求生极乐,不间不断,现世自获利益,没世自得往生,阿弥陀佛真苦海中救命船也。
静细持名
既有智慧,勿令入狂,最宜静细念佛以坚固之,当知智慧人念佛,则天下之念佛者必多;智慧人念佛,则外道之修行者易返。何以故?有智慧之声名以启之,有智慧之作用以救之也。
老实持名
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老实修行,最为难得,祖师云:参禅中觅个痴钝人不可得,今之念佛人,正患其不痴钝耳?!老实二字,是生西方之一直大路,何以故?老实者,不於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喜庆持名
或因人而喜,或因事而庆,虽细小之端,皆人生乐境也。当知此乐虚幻,不能久常,乘此好时,回光念佛,则仗佛光明,于顺境去多少恶念,吉祥连绵,如意修行,直至命终,往生极乐不亦大快也哉!
许愿持名
持名原为往生,然诸佛威光,不可思议,念彼名号,所愿从心,所以经言念佛有十种利益(参见昌臻法师文章《念佛现世获十种殊胜功德》浅释,点此进入)也,与其祈祷鬼神,杂修事忏,广许恶愿,旁信巫师,不如以念佛期许之也。或曰:如其不应何如?答曰:子未念佛,先忧不应,即此不应之因,必招不应之果,如是因,如是果,可畏哉!
解释持名
凡一切逆境当前,俱是惑缘照面,不可再起恶念,引起将来恶果,只须顺而可避则避之,可消则消之,但随因缘勿忘念佛,佛有无量智慧福德光明所加,境缘即转,无疑也。
愧奋持名
凡今生前世,恶果成就,苦报必来,故一切苦,即一切恶也,不可诿于命运之不齐,但当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悲伤感奋,痛不欲生,如此则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今之僧俗念佛者,或口念而心驰,或念时心摄、歇即心昏,又有正念佛时,间以杂语,如此虽念到终身,绝无灵感,人见之者,遂谓念佛往生,终成虚语也,岂佛之咎哉!
恳切持名
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不悲者,非人情矣!然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徒悲者,又岂明佛性乎!既悲矣!则当思出苦,当思与一切众生毕竟出苦,当思佛之所以称大悲者,为其能拔众生出苦也,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其念宜何如恳切耶?
供养持名
凡遇佳节,或佛诞日,香花灯果,随时供养,是谓财供,非法供也。心之法供,胜于一切财供,近来邪教盛行,上供之法,广罗祭品,何益修行?如清净普度皇极寿元,无为大乘等种种邪教,请乩圆光,招魂引鬼,耗人家财,欺世妄言,而于念佛一门,迥然各别,有识者万勿为所惑也。
报答持名
父母之恩,恩之最大者也。宜如何报之哉?一切饮食供奉,立功扬名,衡以世间之法,报非不善,然究非了局,我惟报以念佛为彼迥向西方,已为下一金刚种子,再出头来,自有解脱时分,况无边罪障,悉能消释乎?欲报恩者,不可不知此法。
布施持名
凡见苦恼者,先安其身,然后开导其心,劝之念佛,所谓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历劫之苦念佛为要。或见人有难力不能救,当急为彼念佛安其魂识。或清夜朗诵,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诵佛名,能消冤厉。当思我此一声阿弥陀佛,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尘刹众生,一时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议也。
心念心听持名
心忆而后动於舌,舌动而复返于心,舌既有声,耳还自听,是为心念心听(注二)也。心念心听,则目自不能妄视,鼻自不能妄嗅,身自不能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出来也。
声中持名
念佛之声,既已纯熟,于六尘中,惟一声尘。六根之用,全寄於耳,身亦不觉其旋绕也。舌亦不觉其鼓动也,意亦不觉其分别也,鼻亦不觉其呼吸也,眼亦不觉其关闭也,观音势至两圆通,即是一也。无不通也,无不圆也,根即尘也,尘即根也,根尘即识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调,久当自入,凡念佛时,取净地四五尺,右绕一匝,然后徐徐出声,渐渐声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后,觉自己心声透露。旋绕太空,圆里十方,遍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于念佛声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于念佛声中而念佛也,此是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光中持名
声者心声也,光者亦心光也。心声旋绕之处,即心光焕发之处。安住于心声中而念佛,即安住于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镜中持名
心声旋绕,心光焕发,心体自然披露矣!夫此一真心,如大圆镜,洞达无遮,十方三世我佛众生、浊世苦轮、净邦莲萼,皆镜中影也。声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镜中,此是最胜境,能永灭心垢,宜加意勤习之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