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在家居士学佛修行的十大误区

发布时间:2024-08-26 01:40:27作者:百字明咒功德网
在家居士学佛修行的十大误区

每个学佛修行者各有其学佛因缘,除一小部分上等根器者容易直接契入究竟法外,绝大部分人都还在寻觅及弯路上走,这也难怪,佛法演变至今,也然有太多的方便,不明究竟者,以方便为究竟,再说,正法难闻,现代经济社会,大家都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学佛如蜻蜓点水般而作,但是,我们学佛若没有听闻正法的基础,平时只是人云亦云,邯郸学步,难免茫修瞎炼,本来不学还好,还算个是正常人,可是学佛了,却是感觉越来越与世不相容,与家人、邻里也难相处了,越来越觉得更加孤独和痛苦了,甚至让人感到你怪怪的,消极厌世。这时候我们就真的该反思了,我们走对路了吗?

华严经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佛法的修学,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次第的,若不善学,难得实益,反而会受损害。生死事大,慎之!

误区【一】:五浊恶世。

为了大家不执着于欲贪,对于大家共业的世间,我们称为五浊恶世。在这世间里,人们展现了贪嗔痴三毒,物欲横流,自私自利,所以此世间就被我们认为不是净土了,产生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观点,否定、厌恶现在生存的世界;经云:心净则佛土净。净土宗的殊胜在于:一念阿弥佗佛,念念明觉、念念相续不忘不断,则诸恶不生,内心清净,日久功深,必入禅定,一念清净,临终正念,必定往生净土。然而,此功夫的熏习,必须来到物我、能所双泯,若内心尚有对世间的厌恶之心,则心未清净也,心不净则佛土不现,如何往生西方?心净则佛土净。“净”即无染也,当下了然了义,当下便是净土。法界本来清净无染,无私大爱,何来五浊?浊的是我们的“心”啊。我们更应该学会爱众生、感恩法界的无私供养。

误区【二】:以为出家方可真正修行。

经典中有提到远离尘世,静虑修行,有条件者,若身先离境,心的染污则会少些,将有利于修行,此本无非,但更重要的是心的离境,不被任何境界所染所缚,出离心的枷锁,名为出家【出枷】,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论你走到哪里,都将面对根尘接触的考验,并非你身在空门才能修行,真正修行者,那是无处不修的,每个人有不同的因缘,当我们在凡尘中,有责任未尽、尘缘未了,那我们就该勇敢的承担起现在的责任,就在每一个当下修行,若是遇不可意境而逃避现状,心能安否?当你的出家因缘成熟了,自然就能出家专修了。以前很多修行者行脚,目的有三:一者在红尘中检验自己,二者善巧方便弘法利生,三者广结善缘,续人慧命。所以,出家在家皆是修行,不要好高骛远,当下便是。

误区【三】:不明供佛、礼佛的意义和仪式。

真正的礼佛,是内心的清净解脱,诸佛菩萨并非有你顶礼才快乐,而是你解脱了、并实践菩萨道回馈一切众生才是真正的礼佛!平时我们供佛、礼佛是要培养我们的恭敬心、感恩心、见贤思齐,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有人却与诸佛菩萨做起生意来了,求诸佛菩萨:若我的某某愿望实现,定当如何布施添油等等,实为无有是处!佛陀教导我们的是如何开智慧、断烦恼、度苦海,凡事向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心的结缚从而断离。达摩大师《破相论》中明确解惑:烧香者---烧正法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意在提醒我们修行要无间等,成就戒定慧,才是真正的烧香供佛

。香花供佛---意指功德花,指常说正法,饶益有情,佛所赞叹,正法究竟常住,无凋落期。长明灯---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持斋---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

误区【四】:忽视家人感受,学佛成痴。

学佛修行最后将来到普利众生,并非自私自利之举,慈悲从点、线、面到法界一切众生,点,就是自己,线就是家人、邻里、朋友,面就是社会人群,所以我们修行,将从点开始,慈悲善待自己,进而慈悲善待家人,家人相处的时间最多,也是我们展现真实自我之处,有人在外对人笑脸相迎,回家了却是“原形毕露”,呵呵,这可不好。首先,我们必须做好家里份内之事,尽己之责,为人夫、妻、父、母、子、女,我们要尽自己的责任把修行落实在实处,这就是修行。若是为了自己学佛,而弃自己对家人应尽的责任于不顾,这本来就违背了修行的原则,修行要我们来到慈悲善待一切众生,“家”也是我们修行的道场。不可忽视。若为了自己修行,家人都过得很痛苦,将使人们对佛法产生误解。所以,我们初学佛者,也要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开启智慧,善巧方便。学佛就是学智慧,学习我们的心如何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在日常生活中展现身口意三妙行。

误区【五】:重福报,福德相、功德相不分。

六度波罗蜜中有布施波罗蜜,经云:布施者得广大利益。此世因,来世果。有相布施得福报,无相布施得功德。所以才有当年梁武帝与达摩大师之说。功德者,清净本性也,学佛明心见性,布施为舍,无舍即无得,可是很多人却想:舍中有得,虽然有舍,但心里依然想得到世间的名、闻等等,此为有相布施。出三界名为脱离苦海,如何出三界?修无相布施其一,经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习布施波罗蜜,最终也须来到无相布施,三轮体空,方得功德。得无得之得。只修福报不修功德,六道相续轮回,福报享尽,何乐之有?所以,我们修身,意在修心也。修福德亦是积累善人的资粮,切忌只修福德不修功德。

误区【六】:对“三大阿僧祗劫”的误解。

佛陀所云“三大阿僧祗劫”原指三毒心,即贪嗔痴心;阿僧祗汉名为不可数之意,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河沙恶念,于一一念中,如是恒河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祗劫。若心解脱,即言得度三大阿僧祗劫,佛法次第修行,可证、可达,非遥遥不可及也。不可为名相所惧,退失现世究竟解脱成佛之道心。

误区【七】:不明世智辩聪与智慧的不同。

世智辩聪为世间智,指世间学问及待人处世之道等,属于有漏智,有烦恼,受因果轮回,不免生死。而佛法正等正觉的智慧属于无漏智,用则一切圆通,遍一切处。因心无所住,法身不变异,故离生死。

误区【八】:趋吉避凶的心态。

苦因,缘于自己内心的界限,我们的内心快乐常常求于外界,所以遇可意境则喜则迎,遇不可意境则恼则拒,境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自己划分出来的,法界缘起,本来法尔如斯,而我们却心随境转,整天左右动荡不已,无法安心,所以我们就产生了趋吉避凶的心态,而终其一生,无常相随,无法抗拒,这是实相。所以这种心态于慧命无益。遇事便信卜问吉凶,无有是处。经云:习苦,便有信,习信,便有正思维,习正思维,便有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实、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 这才是我们正确面对不可意、不可爱境的方法。

误区【九】:禁欲的误区

在婚姻与性的关系方面,性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由于执着某些宗教理念,有的学佛居士很害怕与他(她)另一半做“那件事”(性生活)时,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罪恶感。他(她)们害怕做了“那件事”会对佛菩萨不恭敬,有些人做“那件事”后的第二天,就不敢进佛堂和寺庙。还有很多人认为做“那件事”会影响修行。有些夫妻,学佛以后就变成“道友”,完全没有夫妻的样子。因此,长期积淀下来,身心上便会出现某种压抑与分裂。

性执着与性压抑,它不仅对人的身体,而且对心理健康均有较大的影晌。许多人的男女欲望,被宗教观念、道德意识压抑、扭曲、乃至变形,以至他们自己也未能辩识。最麻烦的是,不少人明明出了偏差,还自以为修行有成呢。

佛教从不要求在家居士禁欲,而是提倡节欲;而节欲的程度与方式,也须根据工作、年龄、体质等的不同,因人而异。

佛教认为爱欲只在欲界(地球人类及一部分天界)存在,色界、无色界及各佛国净土都没有情欲存在。有男女淫欲执着的众生,就很难脱出三界,故修行者皆希望超越情欲。

在家居士的禁欲有如下几点弊端:1、对未婚者而言,禁欲的观念往往影响他们交友、择偶、婚配。2、禁欲影响家庭和睦,有可能导致一方婚外情。3、禁欲有可能引发身心疾病。

人若没有情欲,当然无须刻意培养,但若欲望已经产生,且是一种合理的需求,则应随缘满足它、疏导它,并在合理满足它、疏导它的过程中思惟缘起;重点是不要压抑,而非放纵。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观缘起及心离染着,对待情欲倘采取压抑或禁绝方式,将反成心理负担。如此经常思惟观察缘起,日久便可能融入心无挂碍的心境。

如果修行者希望禅修入定,有性生活,就不容易做到;但在家人修行,并不是“求入定”,而是要得即定即慧的无我智慧心,头脑要很清楚,若能自我中心少一点,对人的关怀多一分,就算是修行。

有智慧,才能让我们心理平衡、情绪不波动;定慧兼修,才能得到真正大解脱。

随缘而不染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达摩大师在《血脉论》中也指出:问: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道?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著,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

对一般学佛之人,只要守五戒之淫戒,能不邪淫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则会成障碍。

误区【十】:神佛不分。

以下摘录慧律法师文章: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傅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异,应当究明。

神为六道轮回的众生,属于鬼道之有福德者。或以生前对国家、人类贡献卓著,后代为追思其恩泽,立庙祭祀。或因民智未开,对自然现象无知,遂于山川雷电产生敬畏之心。

人们认为神有掌控万物的生杀大权,主宰吉凶祸福的能耐,却不知神本身即是世间凡夫,其宗旨不外以劝善为主,并无圆满缜密之思想体系。拜神寻求的是现世的庇佑、消灾,但无法究竟解脱。其他宗教对所认定的神,神与人是主仆关系,永远无法平等。

佛则是放下王位、妻儿,寻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圣人,彻悟宇宙人生真理,证得通达本性的智慧。他主张一切吉凶祸福,皆由人自招,若不在心地下手,彻底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盲目的崇拜无法趋吉避凶,更不能净化自己的人格。佛以慈悲喜舍对待一切众生,他是一个指导者,因此佛与人是师生关系,只要依循其教法,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就本性而言,佛与人是平等的。

※智迷不辨

常有人批判信佛为迷信。何谓迷信?不经审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称为迷信。批判者往往未曾听经闻法,甚且连“佛”之本意亦无言以对,即主观认定佛教为迷信,此批判者岂非更为盲从、迷信?

何谓智信?凡透过智慧判断,冷静观察,确知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脱者,方去接受、相信,称为智信。梁启超曾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认同迷信,甚且鼓励以理性探索质疑,此种宽容大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民俗外道误为佛教

民间有许多习俗,或外道种种作为,皆非正信佛教,兹列举如下:

⊙算命看相:以抽签、卜卦、紫微斗数、摸骨......等方式,断言一生祸福。此系由于人对自身未来迷惘无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则主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就能决定今后的命运,毋须仰赖算命,应自转因缘。

地理风水:地理风水与南北极、磁场、地下的水流等有关,是有科学依据,合乎自然的。对未断惑证真的凡夫,确有影响。但已证阿罗汉果者,则所到之处皆是光明净土,此正可为“凡夫境转心,圣人心转境。”做最佳注脚。然而,佛教注重的是心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内在的心性远比外在的地理更重要。

⊙跳神扶乩:此系民间信仰的仪式,以灵媒为桥梁,进行种种祈求。此绝非佛教的产物,而是巫术的范畴。

⊙掷杯筊:人无法与神鬼沟通,便依我见自问自答,揣测神意.

⊙烧冥纸:始于汉朝纸商的促销术,沿袭至今,甚且衍生出纸扎冥具,祈令亡者受用的习俗。佛教主张,若欲做功德,当以亡者之名布施、印经、供养三宝,更能利益亡者。盖火化冥纸、冥具,仅鬼道受用,然亡者却未必投胎鬼道。

再者,往生钱万不可烧,以其上印咒文,若火化则视同焚毁经书,罪过不小。

⊙杀生害命以为供品:不知情者往往以鸡鸭鱼肉供佛,以示诚意。然则佛教以慈悲为怀,主张众生平等,尊重一切有情之生存权。且六道众生,生生世世互为眷属,焉知所杀者,非过去生父母骨肉?是以其根本戒规即是--不杀生。

※错误认知--消极、悲观、崇拜偶像。

佛教揭开生命的面纱,彻见其本质是苦、空、无常的,对于佛法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义,认定佛教是消极而悲观的。其实,佛教对造恶消极,对行善度众则抱持舍我其谁的态度,十分积极。佛教愿拔一切众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观,而非“悲”哀观。更有人批驳出家为不孝、逃避责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心灵救度的大任,正有赖僧宝来承担。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才是真正大孝,因为出离的是烦恼之家,所做的是绍隆(22)佛种,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何等积极!

外教徒常批评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设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让礼拜者见贤思齐(23),学习佛的精神和行为,并非祈求保佑。就如同国旗、国歌、十字架,皆为精神的表征,佛像亦是表法的。佛教原本就是即相离相,不离世间,不染着世间,而《金刚经》更是句句破相,何来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无相,即心即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