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众:我的感觉就是总是松散提不起来,做功课也不如原来,原来也不怎么好,现在觉得心里很散乱。
师父:修学过程当中,我们的业障现前,包括烦恼、妄想纷飞,甚至是道心不坚固,都是非常正常的一些现象。作为我们凡夫来讲,并不是一发心就一路畅通,完全是顺缘,不是那样的。
根据佛教经典上讲,菩萨道的十地,不同的等次,有不同的功德和证量,不同的智慧表现,统统都有不同。根据经上讲,七地菩萨以前都有退失的可能,这个退失是退失什么?证得初地以上菩萨绝对不会再退失道心,但是七地菩萨以前有可能会退失菩提心。一讲到菩萨,就是指发过菩提心的人,分初发心菩萨、凡夫菩萨、圣者菩萨。
圣者菩萨一共分十地,从初地开始就已经进入圣者位。初地的圣者位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是见性,就是明心见性,证悟了。证得自性空的那一刹那,就是开悟的那一刹那,只要你没失菩提心,就是大乘道的初地菩萨。
初地菩萨,降伏的是什么东西呢?降伏的是无始劫以来对万法皆有自性的颠倒妄念,就像我们一样,认为万法皆有自性,这是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一直这样认为的。这是一个串习,这种知见,一直认为万法是有自性的。可是当你证得空性的那一刹那,就把这种认知彻底打破了,证得万法无自性了,就明白了,原来万法是无自性的。就是说证得初地,就已经打破了无始劫以来,我们对诸法皆有自性的这种颠倒妄念,这是初地的一种主要标志。可是从初地到七地是降伏的粗的烦恼习气。开悟可以是一刹那,但是事需渐行,就是你的修学事业、修行事业是得慢慢积累、慢慢完成的。
开悟可以是刹那之间的。见性可以是刹那之间完成的,可是它有前期的铺垫和积累。开悟以后一直从初地到七地降伏的是比较粗的毛病习气。这些毛病习气,就在初地以前,也是在慢慢的进行消除着。一直到八、九、十,三地,是降伏微细的烦恼习气,也叫三清净地。第八地,也叫不动地,不动地是什么意思呢?是不再退失了。说七地以前的退失,是退失的菩提心,不是退失其它心,道心是不退失的。见性,见空性,这个正确知见是不再退失的。
菩提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愿度众生成佛,我也成佛,或者是我成佛的目的是想让众生成佛,用我们土话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愿意为大家付出。可是为大家付出,你得碰到是那种根基的人了,你这种付出,感觉似乎不是很困难,无非是这个工作路程漫长而已。可是如果遇到不是很对根基的人,甚至是经上讲的那种顽固不化的众生,那么我们付出去的这一片善心、虔诚心、菩提心往往收获的是一种恶报。这个恶报是显现的恶报,并不是我们这个菩提心带来的恶报,是因那个人的顽固不化。比方说释迦牟尼佛救度一类人,这类人呢也听了释迦牟尼佛讲法了,但是他不认可、不理解或者是没法降伏自我烦恼,他还是继续作恶,继续顽固不化,甚至是对佛法、对佛的一些行为等等进行诽谤。因为人的根性是不一样的,当我们凡夫遇到你救助的这个对象,反过头来对我们进行伤害、不理解,甚至是带来一些违缘的话,一般情况都撑不住,都会很生气。生气到一定程度,我们说底线打破了,那个弦儿崩了,就开始发另外一个心了:爱咋地咋地吧,那就退失菩提心了。所以说,在七地以前这个菩提心,他是波浪式的起起伏伏,但是真正大乘根基的菩提道的修行者,他从初发心开始,一直到最后究竟成佛,他应该是一个上升的趋势,包括修为、包括菩提心的坚固、都是一种上升的趋势。正确看待,我们遇到违缘的时候,会有烦恼、会有退失菩提心的那个念头,那种想法,很正常
。我在青海闭关的时侯,才开始打坐,平常觉不出妄念这么多,打坐到了三五天的时候,妄念纷飞,什么也都想起来了,然后去请示师父,师父说:哎,原来妄念也纷飞,只是你没观察念头而已。当你打坐观修的时候,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你得观照你的念头了,你才发现你那个念头原来这么复杂、这么乱。所以,原来不是念头少,而是你没注意观察它。现在呢,是因为你通过一定的方法在观照你那个念头,准备提升了,准备进步了,你才发现原来你那个念头,这么肮脏,这么多。当时我问师父怎么降伏这个念头呢?降伏念头是功夫,不是一句话的理论,所以事需渐行,道理就在这里。吃饭能饱,这句话都懂,但是怎样才能饱?你得慢慢来,正确的吃饭,足够的时间,还有持续不断的食物,你才能达到真正饱的那种感觉。
刚才我举了一个例子,人的妄念就像夏天草原上的草一样。草的生长是非常自然的,我们的妄念也是。所以遇到类似的这种情况,正确看待就迎刃而解了。怎样才能不打妄念呢,或者是怎样才能提高功夫,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对佛法要保持一种热度,那种热度包括出离心、菩提心,包括很多内容。就是说,对佛法要有修行的那种虔诚心和动力,再加上要有正确的方法,掌握了这两条,慢慢地就会降伏自己的妄念了。
粗分的和微细分的,这个在经上都讲得很清楚。这个微细分,它属于不易察觉的东西。打一个比方,你能觉察到你的头发在长吗?你能觉察到你的指甲在长吗?你就是死盯着它都发现不了,但它在长,不易觉察,就是那种微细的东西。微细的东西也叫微细分,微细的烦恼往往就是我们的习气。这个习气和粗的显现的这些东西怎么来解释呢?
以前我举过一个例子,比方说一个茶壶,泥茶壶,用它来喝茶,你想清洗它的时候,非常容易清洗的是什么东西,就是茶壶里面本身有的,就是剩下的那种茶叶末子、茶根,非常容易清洗。只要它在里面,你把它灌上水倒出来就行,或者是用手夹出来也都行,用抹布一擦,那个非常容易清洗。但是它里面那个残留的茶味,你用手怎么抠也抠不出来,你用水怎么去冲,怎么去煮,怎么去泡,短期之内你消除不掉,那就是微细的东西。微细的东西,它就是无始劫以来的串习、熏染。
所以为什么佛教经典上,特别是净土法门念佛法门上说若一日、若二日、一直到若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是说明一种功夫。为什么佛教的功课让你天天去做、天天去做,天天去串习熏染。比方说念佛,天天念佛,天天念佛,天天熏染,在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这个串习就牵引着你念佛。即使是你的亲人听不到,但你的潜意识里,你那个神识还在念佛,这是一种串习。所以这个串习非常重要。我们把这个串习放到修行上必定成就。如果把串习放到烦恼上,好了,最终你这个心念,随着你长期地熏染的那个形象,开显的那就是烦恼。如果是修行的净业,最终我们这个心念,随着你这个净业善业,化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我也写过一篇文章《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弥陀经上无量寿经上都讲到,从此世界往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佛国叫西方极乐,这是释迦佛说的。所以说从事相上看,释迦佛这个教化区往西走,超越十万个佛国度之后,有一个世界叫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事相上讲的,事相上有。事相上有,咱们怎样才去得了,或者怎样在咱们的心目中显现,那么,后面那两个非常重要,大乘佛教当中有一句话叫“心净则佛土净”。当你心净的时候,佛国就净了。你的心彻底清净的时候,你的心下当时就是净土,西方东方南方北方,只要是净土都是佛国,心净则国土净,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就在你当下的清净心上,这是第二种解释。
第三种解释是因缘法。从因缘法上解释,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事相上讲在西方也好,西方极乐世界从本质上就在你那个清净心上也好,这两种无论怎么解释,都是因缘和合的。那么,当你念佛的时候,当你信佛的时候,当你求佛时候,当你拜佛的时候,统统是组成你往生的因缘。那么,这一些离开了,缺了这些条件,西方极乐就放到你眼前,你也看不到,它不显现。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的信、愿、行持上,在放生上、印经上、发愿上、行善上,这所有的条件,只要你付出去的都是善的,而最后想达到的目标就是想要往生,那么这一切善的条件,组成的是你最终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组成的是你心下当时的那个清净心,显现西方极乐世界的那种因缘。
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事相上西方,心性上当下,因缘法上各式各样的修持上。你离开这些修持,极乐世界放到你眼前你看不到,阿弥陀佛来接你,你去不了。因为你没那个福报,没做那个善业,他不结那个善果。善业怎么来的呢?刹那刹那促成的。做什么,只要是善的,只要你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想成佛,都是为了想往生西方,那么这一切的善业,每个条件都是组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和你成就的因缘。这是从因缘法上讲的。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烦恼。再苦再困难,也不能失去菩提心,那你当下就是菩萨。这个菩萨就是发心菩萨,凡夫菩萨,但是他是菩萨,大乘行者,烦恼来的时候,能降伏的降伏,能化解的化解。不能降伏不能化解,任由他去。
人的妄念,高僧大德举过一个例子。古代一些到海里淘宝的人,往往都是坐着商船。那个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望远镜等航海设备有些都没有,他们就用一些很土的办法,什么办法呢?养一些鸽子带着。如果说他那个船需要补给营养了,需要进入避风港了,远远地看见大海那个平面上鼓起来一个包,这到底是海兽啊?还是岛啊?还是个冰川啊?一个漂浮物,拿不准,怎么办呢?商人就用他的土办法,把他养的鸽子撒出去,如果鸽子不长时间又回来落在船上了,说明前边有危险不能去,根本就不能靠岸,也不能落船,用鸽子来做判断。
为什么高僧大德用这个比喻来解释我们修行上的困难呢?就等于说,当我们烦恼、妄念生起的时候,就是能降伏的降伏,能化解的化解,不能降伏不能化解,就像放鸽子一样,随它而去,最终它还是回来。妄念是我们的心发出去的,这个心想的念头,最终还回落到心上。功夫是慢慢提高的,只要是你坚持修,你坚持积累,最后随着你功夫的提高,早晚会降伏自已的妄念和烦恼。
信众:师父刚才提到,那个意思就是说当有一些烦恼了,暂时不进步了或遇到挫折了,你可以不必把它看的太重,像鸽子撒出去一样,从心出去的,从妄念出去的,反正还得回来。但是这个地方,我如果掌握不好的话就会放任自己。这个分寸如何把握?
师父:这个分寸在我的答案里已经有了。我说保持对佛法的热度,菩提心不失这是底线,还有个修行的动力,目标正确,方法正确,这是一个方案。那么烦恼来的时候,妄想来的时候,能化解的化解,能超越的超越,不能降伏不能化解的由它而去,这也是方法之一。不是说你去任由它怎么样,懈怠那就不对了。六度当中有个精进度,这个精进是对治懈怠的。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