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古讲孝道,不说孝顺。孔孟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
孔子的弟子曾参问孔子:“冒昧的问您一下,子女顺从父母,就可以说是孝吗?”孔子回答道:“这是什么话
!这是什么话!当父母不义,要婉转的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致陷入不义。如果一味顺从,使父母陷入不义,又怎能称为孝呢?”中国自西周开始就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让人熟悉的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
中国历来是一个宗族势力强大的宗法专制社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地位,统治者选择了“孝”作为主流价值观,利用情感因素控制人的思想,所以历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这种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无形中被政治化了。
西方社会的道德规范多源于《圣经》,上帝给人类颁布了十条必须谨守遵行的戒命,其中第五条就要求“当孝敬父母”。除此以外西方文化里“孝”方面的名言警句、系统典著几乎没有,没有以“孝”闻名,以“孝”为荣,他们的“孝”(filialpiety)仅仅体现为敬重,而不是顺从。
汉文化是非常渴望、期待得到子女回报的族群文化,在汉文化影响下,民众对于子女赡养的期待比西方人高,他们喜欢子女在身边,以便更好的伺候自己,养老送终,他们希望子女当大官、娶美女、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他们甚至动用法律手段强制子女定期回家看望自己,这被当成前期投入的一种回报。
在西方的家庭代际关系中,是单向抚养模式,父母只需抚育子女,子女却不用供养父母。因为西方注重个体独立,子女不愿过多依赖父母,父母也不愿过多依赖子女,他们爱好自立生活,觉得依赖子女是“可耻”的事,在西方,人们通常都不会问及别人的年龄,不像中国人那样认为“老来是福”,更不会“倚老卖老”。
西方民众往往把收养非亲生子女当成一种善行,而在汉文化影响下,拐卖儿童或收养孩子,往往是为了给自己传宗接代,养老送终,这点与西方差距很大。
中国的孝文化包含赡养义务,而西方的孝道并不包含赡养义务。中国老人认为去养老院就是被遗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