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大英博物馆的古代佛教文物

发布时间:2024-10-21 01:37:10作者:百字明咒功德网
大英博物馆的古代佛教文物

这幅唐代《树下说法图》的勾勒和敷色十分细腻,人物的表情刻画生动自然,表现出唐代佛教兴盛的景象,是敦煌藏经洞中创作年代最早、保存状态最好的一件作品,也是唐代佛教绘画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1907年,这幅唐代《树下说法图》被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中盗走,后入藏大英博物馆。

元代夹纻释迦牟尼坐像。高25厘米,漆器质地。佛祖释迦摩尼头饰螺发,顶有肉髻,脸形方正,大耳垂肩,身躯健壮,身披袈裟,神态庄肃,衣纹写实自然,给人雄浑庄严之感。

夹纻,又称“夹纾”,是我国古代的漆器塑像技法之一

。《韩非子·十过》中说“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可见我国使用漆器的历史极为悠久。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细者为絟,布白而细曰纻”,所以夹纻就是以麻布与漆互相层层相叠,利用麻布的张力结构与漆的黏性,凝结成为坚固的塑像。制作时先用泥塑成胎,再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涂抹多次,最后把泥胎取出,完成漆器塑像。用这种技法制作出来的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在民间又有“脱空像”之称。我国古代的佛教寺庙在举行庆典时,会将佛像请出,环绕寺庙一圈,以夹纻技法制作的佛像质地轻便,便于携运。随着唐宋时期佛教寺庙的规模愈来愈大,佛像也变得愈加高大,用夹纻技法制作的佛像得到广泛使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夹纻漆器佛像由此盛极一时。宋代的“士大夫多修佛学”“崇道教、兴佛法”“营佛事、创梵宫”,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文人士大夫对佛教的信仰和推崇,自上而下地影响到了民间,“家家观世音,处处弥陀佛”的景象自此产生,佛教真正走了入寻常百姓家。在元代,佛教被尊为国教,元世祖忽必烈尊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为帝师,元英宗甚至“诏各郡建帝师八思巴殿,其制视孔子庙有加”。蒙古族上层贵族极度重视佛教寺庙的修建,不惜投入大量金钱,修建数目之多、地域分布之广,规模之宏大,为历代所罕见,“凡天下人迹所到,精兰胜观,栋字相望”,“甍栋连接,檐宇犟飞,金碧炫耀,亘古莫及”。元代的国土辽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商业兴盛,贸易昌隆,所以佛教寺庙也从事各种商业、手工业活动,各地的当铺、酒肆、碾硙、货仓、旅店等多为佛教寺庙所有,这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现象。由于蒙古族上层贵族对佛教的庇护,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自有天下,寺院田产,二税尽蠲免之,并令缁侣安心”,一些佛教寺庙趁机大量兼并土地,甚至公然侵夺公田、民户,比如位于杭州的佛教白云宗在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强夺民田两万顷,杭州民众无处申冤,苦不堪言,白云宗直到明代初期才因作恶多端被明太祖朱元璋取缔。

这尊元代夹纻释迦牟尼坐像,除了传统的夹纻技法之外,还添加了描金技艺,显得金碧辉煌,法相庄严,这是我国传统漆器手工艺中的发展创新,是元代“佛法艺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尊元代夹纻释迦牟尼坐像是在民国时期被不法古玩商人贩卖到海外以谋取暴利,几经辗转为大英博物馆所收藏。 (上)(施泳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