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

发布时间:2023-01-02 18:51:09作者:百字明咒功德网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

  ◎天竺三藏菩提灯 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编按:上人于1971年应弟子之请开讲本经,惜未讲完。现就当时所存之录音带整理成文刊出。

  佛教丛林里头,无论有多少人,也听不见有一个人讲话。为什么呢?因为在丛林里头住的人,都是用功修行的人,没有时间讲闲话;就是重要的话也很少讲,讲话就令定力散了。所以真正修道的人,有的时候你问他话、和他谈话,他不讲话的;这你不能怪他,说是他没有礼貌、他对你不客气。不是的!因为他是用功的人,用功的人很少谈话的。因为他一谈话,就会生了妄想;一生妄想,定力就不集中了,就不能有一种定。

  这个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不是说我打坐的时候像入定;无论你做什么事情,你都不打妄想,这就是在定中。你能长在定中,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你不在定中,你真正的智慧不会生出来。真正的智慧生出来,你就没有一切的执着,什么执着都没有了!在丛林里头,你谁讲话,这就是打其他人的闲岔,令人不修行不用功;所以很少很少讲话的。除非在客堂里头当知客的,有人客来,他要讲话;没有人客来,他也是不讲话的。

  在一早起身的时候,要比人家起得早,不能比人家起得晚。譬如打叫响:在五点半钟打叫响,自己觉得要是时间不够的话──有很多人都用厕所,或者洗脸、洗手啊;那么洗手的地方也不够、厕所也不够,所以洗脸的时间也不够了。那么怎么样子呢?就是在没有打叫响以前就起来;或者五点半钟打叫响,你可以五点钟就起来了,比人起来得早一点,你把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完了。那么起早一点要很静,不要做出很多的动静, too much noise(很多的噪音),令其他人也睡不着。

  那么你说:“哦!其他人睡不着,也可以就跟着我一起起身了?”可以是可以,但是有的人他不愿意那么早起身;你令他睡不着了,他就生瞋恨心,就想:“真讨厌!我还没睡醒,你就令我不能睡!”心里生了烦恼,对你也没有益处,对他也没有益处。那么,因为你自己愿意早起来,所以你不能瞋恨其他的人;其他人不愿意早起来,他就会生瞋恨心了、就生烦恼了!

  我记得我到庙上出家的时候,住在丛林里头;一般的人都是四点钟起身,我在两点钟就起来了,我做我所应该做的工作。佛前应该点灯、应该把香上好了,在将要上殿的时候,佛前一定要有香。那么要念香赞,檀香炉一定要把它点着了它;若不念香赞,就不必。这个叫香灯,管理佛前的清洁;出家人就叫香灯师,在家人就叫香灯的居士。

  佛前总要干净,用完了的火柴盒不能还在那个地方放着;用完了,没有火柴了,一定要把它拿走了它。你总放在那个地方──我没讲吗?那像一个 garbage(垃圾)地方似的。用火柴也不能用用这盒、又用用那盒;尽一盒来用,用完了再拿另外一盒出来,不能在香炉前边摆了四、五个火柴盒。这四、五盒在摆香炉这个地方,已经就占了很多的面积,所以这一点各人应该注意!

  我们现在在西方,建立这一个真正用功修行的道场;无论什么事情,都应该做其他人的榜样、做其他人的领袖,不能叫人家跟着我们学邋遢!

  在早课,要是没有什么毛病的,大家都应该做早课;要是有毛病的,应该跟一个人打个招呼,叫告诉一声。好像果前前几天,他说和这Toilet(马桶)开了大会,就愿意亲近那个Toilet;他就告诉果先说,今天没有时间做早课,因为要和厕所开会。结果他就开了很多次会,问他开了有什么成就?他说没有什么成就;这个会开得是如是而开、如是而闭。那么都要告假!

  因为我们修行的人,对佛没有什么表示,只可以在早、晚课表示自己一点恭敬心,所以一定要把这个早、晚课看得很重要。虽然这是一种仪式,你要是有一种真诚的心,也能得到诵经的三昧、诵咒的三昧、念佛的三昧;都可以得到,只有看你诚心不诚心!当然天天你拖拖拉拉地走在人后面,人家大家都上殿了,念了一半你才来,那你怎么能得到三昧呢?所以这一点,各人都要注意!

  那么早些起来、同时起身,或者稍微早一点可以,不可以晚了;晚间可以早一点休息,在 lecture (讲经)完了之后,你早一点休息。早一点休息,你就会早起身了;你因为睡得晚,你一早就起不来了;或者你晚间再打一点妄想,那一早也不能起身了。我们以后的规矩,是晚间九点半钟就可以休息了,最晚到十点钟,大家就应该关上灯。你愿意打坐,在自己的所睡觉地方可以打坐;愿意睡觉,那也是欢迎的。所以各人都要特别注意这点!

  在我们这儿住的人,若没有特别的情形、特别的事情,在九点半钟一定要回来,因为十点钟我们这儿就把门关上了;关上门的时候,外面来的人我们也不开,里面出去的人也不能开。就是在这儿住的人,过了十点钟不回来;就可以在门外面这么或者坐一宿、或者睡也可以的。

  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你也跑出去很晚回来、他也跑出去很晚回来;人人都要休息、人人都要用功的,没有那么多人给你看门口。或者你有特别情形出去,你和一个最好的朋友说,你告诉他:“我今天要晚一点回来,请你给我开门!”这样子,你晚一点也可以;有特别的情形,你若告诉庙上一声,庙上也可以有人给你等着开门。这是各位应该知道的,庙上和在家里不同的。

  那么外面的居士呢?在九点半以前,最晚到九点半,就应该回到自己家里去,不要在这儿;因为在这儿大家都要休息了!这是大家应该知道的。

  还有做完了晚课,因为我们这儿太忙了,所以有人还去做工;等到把这工作做完,就是到暑假班的时候,开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谁也不可以做工,都应该认真来研究佛法。

  在现在要讲这部《占察善恶业报经》,我想或者下个礼拜天开始;今天是礼拜四,礼拜五、礼拜六,礼拜天晚间就讲这部《占察善恶业报经》。在Chinatown(中国城)那个地方讲经的规矩,你们现在到这个地方都忘了,都不知道这个规矩是怎么样的了。我并不是希望你们给我顶礼,我最讨厌人顶礼的;为什么?因为我没有道德。人家给我叩一个头,要是有福报的人,我就受不了;没有福报的人,勉勉强强还可以。好像若有一个皇帝来给我叩一个头,那简直的──或者就受不了了!

  那么在Chinatown(中国城)那儿讲经,讲了这么久,你们都知道这种规矩。在没有开经以前,就是法师上法座。你们记得这个!不是现在我叫你们给我顶礼,以后有法师讲经的时候,都应该这样子的。譬如外面来了一个法师,你们一点规矩也不懂。在法师没有讲经以前,就应该念一个〈钟声偈〉;我们这儿从来也没有念〈钟声偈〉,因为以前我知道你们各位都不会。那么以后;你们现在都会 铛铛噼,会打啊、唱的,就是念的都可以,现在可以唱这〈钟声偈〉。讲经之前,法师上座,念〈钟声偈〉,说:“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德祈世界和平,﹝我们改它“祈法界和平”;我们都要大的。﹞利益报檀那厚德。”偈子是唱着念的,有的唱得非常之好!

  我在天津,倓虚老法师在那儿讲《楞严经》;那个唱〈钟声偈〉的维那,唱的声音特别宏亮,甚至于在一个mile(哩)以外,都可以听见他那个声音,唱得非常好。唱〈钟声偈〉完了之后,就说:“顶礼法师!”这个法师就说:“不为礼!”普通都是这样规矩。那么虽然说不为礼,这个居士还是一样礼拜的;有的就在他那个座位上拜,有的就是走出来到佛前这儿大展具,向这个法师顶礼。就好像请法那个样子,但是他就是叩三个头,不是跪那儿求。那么这是一开始,讲法完了之后,这法师下座向佛三顶礼;完了之后,就说:“礼谢法师!”然后再说:“送法师回寮!”果逸对这个很熟行的,她做过很多次了;不过都还是个美国式的,不是个中国的样子!

  那么,我们现在也不要用中国的样子,也不要用日本的样子,也不要用美国的样子;我们是“法界的样子”,将来令每一个国家都跟着你们的方法去做去。因为你们都把它翻译成英文,将来西方人都跟着你们来学了,你们做一个创作者。

  早晨早一点起身,晚间早一点休息;这叫“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说“夜眠迟”,我不主张夜眠迟;迟,也就是晚,迟晚一点。我主张晚间早一点休息;你晚间不休息,早上就起不来!并且每个人还要修自己私人的功课。或者修〈四十二手〉、或者诵〈楞严咒〉,或者念《金刚经》、《弥陀经》、〈八十八佛〉之类,各人自己选择。无论做什么工作,一定要把念佛、念法、念僧、诵经、持咒这些个私人的功课做圆满了它。你修行,差之丝毫,谬之千里;差一点,就离得很远了。

  我们共同在一起,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规则;这个规矩不是你的规则,不是我的规则,不是他的规则,是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我本来老实告诉你们:这个做住持的,早晚课愿意去做就去做,不愿去做就不做。那么我看你们都要学住持、都要做这住持了──都愿意去做就去做,不愿意去做就不做;所以我一想,我这个命苦的住持,还是不管他们做不做,我来做!所以现在每一天早晨、晚间做功课的时候,我都来和你们随喜一起做。

  可是做,有的时候因为我年纪也老了,和你们这一些青年人比较,是不行了;又兼收了一个打师父的徒弟──我在那儿也做工,果前就把那个凳子推倒,把我脚打得天天都很痛的。不过我也不会生瞋恨心,说:“这个徒弟最坏,不要他!”因为这也是叫我来忍辱呢!而且他又不是故意的,是无心的;无心是没有过错的,就诸佛菩萨也不会责备他的。但是,你们不要学他这个无心的样子;你们若学他这个无心的样子,我就要多痛几次了!

  所以我虽然脚痛,还是一样和你们来做早课、晚课,绝对不懒惰的;因为我若懒惰,你们大家都要做这个“住持”了──比丘也要做住持、比丘尼也要做住持、优婆塞也要做住持、优婆夷也要做住持。那么多的住持是不行的,所以我就辛苦一点,要来随着你们大家一样做早、晚功课。我宁可痛得厉害,我坐在那个地方休息休息;你们大家在前面有的人会看见、有的看不见,因为我就在后面,懒惰一点也可以。

  你们唱到“利益报檀那厚德”,最后面这“厚”字要很长很长的声音,也很大的声音。

  今天我看见这佛前供了有两包 cheese(起士、乳酪),又有大约糖果之类;怕老鼠给吃了,他又把它拿到上面。想不到在这上面,老鼠也找得到。今天也没有了!这个佛堂是要小心一点,有老鼠能吃的东西,不要往那儿摆;往那儿一摆,你就是收得再高的地方,也会没有了。所以我说老鼠会闻味,你们不相信;的确的啊!你吃的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有味道它就会找着!

  有人告诉我不是老鼠偷吃去的,是这个“大老鼠”拿去供众了。无论大老鼠、小老鼠,放在这个地方都能找的到;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很难得的一件事。凡是老鼠爱吃的东西,在佛前不要放那么久,就是 cheese 虽然有纸包,它也可以咬坏了来吃;所以对于这种性质的东西,供完随时就拿走。你比如谁拿来供佛,你可以上上香,上完香就叩头,叩完了头,随着就把这个东西拿走;不要摆在那儿时间久了,免得佛堂里引来老鼠。

  比如我们这儿念念佛,那个老鼠出来找东西吃;有的人怕老鼠的,就会吓得呱呱叫。所以你们各位对这一点要注意。为什么我这样讲呢?因为我听那个Nordeley(译音)说,以前我们佛堂里头人很少的,老鼠就很多;她去拜几次佛,都看见那个老鼠跑到那个 garbage can(垃圾桶)去吃东西。她就说那个老鼠很守规矩的,佛前摆的这个供,无论是吃的东西、点心,它不去吃去,它就到那垃圾箩里头去找东西吃。但是这种守规矩的老鼠是很少的,不守规矩是很多的!不是它守规矩,或者因为供桌高一点,它还没有找到;或者这个老鼠的嗅觉不太聪明,所以找不着!

  我们现在新成立这个佛殿,希望没有老鼠进来;所以在佛前供的东西,时时刻刻都要小心一点!说是:“老鼠也是众生,你要度众生、利益众生,它既然想要吃,为什么不给它吃呢?”有一个人这样给老鼠做辩护律师,给老鼠来辩论。这个辩的理由是很充足的、有理由的;可是我们佛堂是供佛的,不是供老鼠的。老鼠想要吃东西,可以到厕所或者是 kitchen(厨房),或者是其他人吃东西,或者放东西的地方;这佛堂是不准老鼠吃东西,所以我们对这一点要知道!这个给老鼠做辩护律师这个人,这个理由也不成立,也是不能胜利的。

  那么这个佛堂现在是新开始,佛堂的门也就快做好了。这个门做得是又庄严、又坚固、又伟大,我用手活动活动,没有法子把它活动得了,是很坚固的,做得是不错的!本来今年我们前面这个门,应该选一个好的时候来安门。我昨天对果前讲:一早起一点钟到五点钟,这个时候是很好;可是这个时候太早了!因为这个门是做在外面,不是好像佛龛做在里面,外面看不见;如果一点钟就开始做外面的门,来回走路的人就会说:“你们这干什么呢?”他会以为我们这有什么与人不同的情形,所以在这个时候不适宜做。

  那么其余的时候,就是等一等两点到五点的时候,这个期间是安门最好的一个时候。这个门,虽然是三个门,但是我们叫“不二法门”,你看这是很妙的!很不可思议!我们这个门建立好了,我们人来回走,就是从这边这个门了;把那边那个门锁上,把 office(办公室)里面那道墙也打通了,那个 office 地方又多一点。这是现在的工程,就做得差不多了!

  这个厨房、厕所一做好,我们就不做了!把那个房很快就做好,到暑假班时候,决定就不做工了;任何工作都停止,做好也要停止,没有完成的,在这个暑假班期间也不做了。或者过了这个暑假班,有什么不圆满的地方,再稍微做一做它。决定不可以做到五年、或者十年、或者二十年!住可以住五年、十年、二十年,在这儿住、修行;那做工就不可以做那么多年。因为我们是修行的,不是做工的;天天都要修行,要用功办道,有很多的人,都等到这儿来开悟,从这儿要成佛呢!所以我们的工作,大概就要这样停止了。

  今天晚间就开始讲这部《占察善恶业报经》。本来我这几天想看看《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注解,也没有时间看,这几天心情也不太好。我今天对你们讲,不是讲笑话,真的就想找一个人打一打,就好了;但是找来找去,也找不着可打的人。我想要打这个人,骂他几句他也不出声,就算了;想要打那个人,我以为骂他他要驳我嘴,那我就可以打他几巴掌,也没有人出声。大约都知道我要打人,都不讲话。那么今天就碰到果地,我就跟他说:“我要打你!”他是很欢喜要挨打,把帽子摘下就来了;但是我看他一来了,我就跑了!哈!

  今天晚间讲这部《善恶业报经》,我本来想作一作恶给你们看一看;虽然这个恶也没有作成功,但是善也是没有的。不过我虽然没有作恶,也没有作善;但是你们听《善恶业报经》的时候,要小心一点,小心不要作恶!小心要作善!

  本来说是礼拜天白天讲《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等下个礼拜再讲,这个礼拜天不讲了;本来可以讲的,但是我听念这个钟声偈念得不太好,所以就不讲。以后无论哪时候讲经,我听念这个钟声偈念不好,我就不讲了,我就罢工;这样子,你们就知道为什么法师不讲经,是因为钟声偈子没有唱好。今天的这前三句唱得都过去,就最后一句唱的声音短一点。

  为什么讲经要唱这个钟声偈?我今天给你们讲一讲这个钟声偈。钟声偈,果先那天翻译了一个 human beings(众生);这不是 human beings,这是钟声,敲的这个钟。

  这个钟声虽然就在我们佛堂里面,但是它可以远远传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内--没有说传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外去;那么释迦牟尼佛的这个佛法,要弘扬到百千万亿那么多的国家里面去,令那么多的国家里面的众生都听闻佛法、明白佛法,依照佛法来修行而成佛道。

  这讲经有功德,这功德做什么呢?以这种讲经功德,来祈祷世界和平、祈祷法界和平,求法界平安无事;以这种好处,报答施主的这种很优厚的德行。讲经要有施主、有护法,这护法叫“功德主”,又叫“施主”;施主他布施了,我们讲经的这种功德也回向给这个施主,令这个施主也得到无边的利益。这是这个钟声偈的大概的意思。

  所以在每逢讲经的时候,都念这个钟声偈子;念完了钟声偈,维那说:“顶礼法师!”也是唱着说的;若有谁愿意给法师顶礼就顶礼,不愿意顶礼也不要勉强。然后大家坐下,请法的出来请法;没有请法的,法师就开始讲经了。这是没讲经之前的情形;等到讲经完之后,大家都顶礼这法师,说是“礼谢法师”。

  再这个钟声偈子,方才我说念得不太好,但是也很好、也过得去。为什么呢?在这儿从来也没有听过唱这个钟声偈子,就能唱得这样这也很不错的,很难得了!我希望在这个“难得、很好”之外,希望更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想要看这一千里远,你再上高一层楼,看得就更远一点;这也就是“百尺竿头重进步”这一个意思。

  *                                          *                                          *

  “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一部经的名字有七个字,前面六个字,是经的别名;后面这个“经”字,是通名。这一部经依照天台教来讲,也分名、体、宗、论、教;依照这五重玄义来讲这一部经。

  这五重玄义,第一,释名;讲解这部经的名字。第二,显体;显明出来这经的体。第三,明宗,明白这一经的宗趣。第四,论用;论一论这部经有什么用处。第五,判教相。

  “占察”:在这一部经的名字,先讲这个“占”字。占,是占验;就占验作善得到什么果报?作恶得到什么果报?那么一看这个人是作善、是作恶,就知道他将来的业报是怎么回事;也就是预先能知道造什么业,受什么果报。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在一般世俗的人去卜卦,好像用〈易经〉来爻一爻卦,这叫“占”。

  察,就是考察,这里边就有看一看的意思;看一看你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种善因就得善果、种恶因就得恶的果报,那丝毫都不会错的。占察什么呢?占察这个善业和恶业。

  “善恶”:我们人人都知道,善就是好;做好事就是叫作善。恶,就是做坏事。这恶有多少种呢?有十恶;善有多少种呢?也有十善。就是这十恶,你把它翻过来,就是十善。这十恶是什么呢?就是身有三恶:杀、盗、淫;意有三恶:贪、瞋、痴;口有四恶:绮语、妄言、恶口、两舌。

  杀生是由你这个身体所造的;偷也是由你这个身体去偷的,造这个偷的业;淫也是由你这个身体去行淫欲。所以杀、盗、淫这三种,是属于身的三恶。

  意有三恶:贪、瞋、痴。我们人都有一种贪心,没有得到的就想要得到,已经得到的又怕丢了;这都因为有贪心的关系。所谓“贪而无厌”,贪多少也不餍足、不知足。瞋,是瞋恨,因为贪得不到了,就生出一种瞋恨心,就动了无明;动了无明就变成痴了。这贪、瞋、痴三恶,从意发生出来的。

  那么口就有四种恶:绮语,就说话讽刺人、讥刺人,或者说不正当、不正经的话;就是有一种邪知邪见,或者尽讲男男女女这些个问题。妄言,就是说假话。恶口,除非他不说话,一说话就好像毒瓦斯那么毒,令人人都怕。两舌,这两头蛇!两舌的人,就专门挑拨是非,令人不和;人家本来是“是”他说成“非”,人家是“正”他说是“邪”,就来回挑拨离间,令两方面不和。

  合起来这是十恶。这十恶,你若不杀生,这就是有放生的善;你若不偷盗,这也是善;不邪淫,这也是善。不贪、不瞋、不痴,这都是善;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十恶就变成十善了。

  “业报”:这种善恶的果报,有过去生所造的业,过去生已经受过果报了;有过去生所造的业,过去生没有受这种果报,所以现在生就受报了;有现在生所造的业,现在受这种果报;现在生所造的善恶业,没有受这种果报,等到来生受报;来生所造的善恶业,来生当生受了这种果报也有;或者当生没有受这种果报,就等再来生来受。所以这说是“顺着过去生受、顺着现在生受、顺着未来生受”,受这种果报。

  那么还有一个“不定受”。因为你造这个罪业,本来应该受一个重的果报堕地狱;那么你又忏悔了,就得到轻一点的果报,或者不堕地狱了,去变畜生了;或者不堕地狱,去转饿鬼去了;或者你应该堕地狱,你忏悔,把罪业没有了,又生到人间来做人了;或者你造这个罪业,不但没有忏悔,而且你还一天比一天增加这个罪业,帮这个罪业来长,这都叫“不定受”。

  好像你杀个人,杀个人本来就有罪了,你还不知道忏悔,还又去偷东西去,又去盗去了;盗,你得到人的珠宝,你就应该知足了,回来,你看到女人生得很美貌,又生这邪淫的心。这就你又帮助杀生、又帮助偷盗、又帮助邪淫,帮助造罪业,不知道停止;所以这也得到不定受--不定受,就不定今生、不定来生,也不定再来生,没有一定了。所以这个造罪业,受报、不受报,这也都是活动的,没有一定的。你要是忏悔了,就轻一点,减一点罪;你若不忏悔,罪业就会增加。

  这个善业、恶业,本来也没有一定的。你在地狱里头,认为是善业;在饿鬼、或者在畜生,你那就是恶业。在畜生里头,你做的是善业;但是在饿鬼道里头就变成恶业。你在修罗法界里头所做的,你觉得是善业;若在人道里头来比较,你那所行所做又是恶业。你在人道所做的,认为是善业;若和天道来比较,又变成恶业,因为天人比我们人更清净。天人所做的善业,在阿罗汉的果位上,又变成恶业;在阿罗汉所造的认为是善业,可是在菩萨的地位上来论,又变成恶业;菩萨所做的善业,由佛那儿来论,这又变成恶业。就分从哪一个地方来论!

  在佛所做的善业,是不是有恶呢?若在众生来论,佛所做的也算恶业。佛杀无明父、害贪爱母,这也都是恶;所以这个善、恶没有一定的定义。虽然没有定义,但是你可应该作善,不应该作恶。在你的本位上,好像我们人就应该孝顺父母、尊重师长、恭敬三宝、发菩提心,这就是我们的善业;那么在饿鬼道上,他要是不贪吃东西,那就是善业。所以善、恶业没有一定的;虽然没有一定,你可是要往好了做,不可以往不好了做!

  因为你若往不好的做,就会受苦报的;你往好的做,就会受善报,就是一生比一生好。你今生穷,你若尽做好事,来生就会变成有钱的;你今生苦,你尽做好事,来生就快乐了。这个都是有漏的善,不是无漏的。这个善恶业,有有漏的、有无漏的。你种人天的果报、种人天的善,这就是有漏的;你若修诸佛菩萨这个行门,这就是无漏的业。

  那么,不论你是有漏、或者无漏,或者是个善、或者是个恶,或者非有漏、非无漏这种的情形之下;你在念念之间,计着我人--就算计我怎么样?人怎么样?为什么他比我好?为什么我又不比他好?为什么他这么修行,比我用功?为什么我自己就不用功?就生出一种计着人我这个心来了!

  生出这种心,你说怎么样啊?就专门想要得到一个好名,然后再得到利益--就是为名、为利。这种为名、为利的心一生起来,就想损人利己,对人不管他有没有益处,对我自己一定要有好处。也不想一想:对人不好,对自己好又有什么好处呢?这岂不是太自私了吗?他不这么想,就令身业、口业、意业这三业,这么样跟着这种虚妄的习气跑。

  比如好面子啰、图一个好名誉啰,这都是虚妄不实的;但是他就跟着这个虚妄的习气来跑,他不信三宝、不信佛。就是或者有机会信佛了、皈依三宝了,过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或者一年、二年、三年,他就又向后转了,又不相信了;也不学佛法了,也不念经了,也不念佛,也不持咒了,什么都不相信了,甚至于要和佛教脱离关系。你看看这个不信三宝!这三宝怎么可以不相信呢?他不但不信三宝了,而且他所受的戒,他每一条都要犯:杀戒他也犯、盗戒他也犯、淫戒也犯、妄语戒也犯、饮酒也犯;这五戒、十戒,受什么戒他要犯什么戒。

  他还尽错因果。本来人家做好事,这是好事,他说:“你不要做这个!我以前真吃大亏了,做善事这都是一种骗人的;做善事没有好的结果的,你不要听那个!”专门破坏;他自己不信因果,也叫人不信因果,来破坏人。还最大的恶业,怎么样呢?杀其所尊。他所尊重的,他都要杀了他。所尊重的是谁呢?比如父亲,把父亲杀了;母亲是他所尊重的,把母亲也杀了;师长──师父是他应该尊重的,他把师父也杀了他。你看这个厉不厉害?这种的行为怎么办呢?这就是造地狱的业道,将来一定下地狱的;这个就算上品的十恶,在上品的十恶之内,这堕地狱的。

  还有你念念之间,也是执着人、执着我:那是你、这是我,分别得特别清楚。执着人我见、执着人我相--对人见、我见、人相、我相,生出一种执着。他怎么样呢?专恣情欲,专门就是放开他的情感和欲念;就是随便地就行淫欲,行了之后又不知忏愧。为什么他无忏无愧呢?就因为他太愚痴了!好像瞎眼睛的人看不见东西,什么也不知道;也就像愚痴的人,不但没有眼睛,他还又愚痴,所以更什么也不知道了。他也不知道种福,所以把这个罪根积聚得很多很多;这个就是属于畜生业道,这是中品的十恶。

  还有你要是念念之间──前念、后念和现在的念,过去的念、未来的念--就生出一种悭贪的心,生出一种妒忌的心。这个悭贪的心,自己不想布施,而且还贪;贪,又生一种妒忌,这种的人就悭贪妒忌。这就是属于饿鬼道,这是下品的十恶;我们生到哪一个道里边去,这都是由我们这个念头造成的。我们生在三善道,也是由我们这一念所成就的;生到恶道里也是由一念成就的。所以修道的人,不能有妒忌心,不能妒忌人;你有妒忌心,将来一定是做饿鬼的。

  所以说《占察善恶业报经》,占,就是占算占算;察,就是观察观察;你看一看,预先来占验一下。好像现在他杀他父亲,将来他一定会堕地狱的;果然不久他就堕地狱了。这就叫“占察”。所以讲这个《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一部经好像是一面镜子。讲出来的时候,我们各人都要回光返照,觉照一下;不要就单单听了,好像耳边风似地,听过去就没有事了!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这个善恶的业报,心生就种种法生,心灭就种种法灭;你若能不生不灭,就证得一切诸法空相。那么我们再讲一讲这个修罗。

  修罗,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无端正”,又叫“无酒”。因为他有天福而没有天德──有天人的福报,没有天人的德行;其性好斗。为什么他这样子呢?就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他在念念之间,存着一种谄媚和打妄语的心。怎么叫“谄媚”呢?讲俗话就是“拍马”,见到有钱的人,就把头抬起来向人讲话;见到没钱的人,他就把头低下不看人。又欢喜打妄语,他不是直心,你无论问他什么事情,他总转一个弯弯。你问他张三现在怎么样?他说:“喔!李四今天不在家!”总不照实来 答复,没有这个直心。本来直心是道场,他是弯曲心;心不直,就在外面装模作样,假仁假义做一些个好事。

  他可以做好事,做好事是给人家看的,希望人知道;说是:“你看某某人做了多少功德,什么地方的桥是他一个人造的,这个桥对人很有利益的。什么地方的庙也是他造的,这个人是尽做好事!”他就希望人这么样说他,这么样来赞叹他。所以他做好事,在外面挂一个假招牌;在内里面呢?他还是算计。算计这件事情我做了,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我在某一个人身上能得到什么利益呢?总这样想,总要打一个如意的算盘。

  如意算盘,就是自己怎么样想,就得到怎么样的成就了。如意的算盘,他所行所作一切的种种的事情,怎么样都是愿意和人争胜负--胜负,就是胜败。总逞强论胜:“啊!你看我胜过你了!你看我这回是第一了!你看我啊,比你好得多!”无论做什么,总是有一个胜负心在心里头存着,就争强论胜!这样子,就造成了修罗的业道;修罗业道造成了,就变成了修罗了。这修罗也是三善道里边的,所以就在这十善业里边,它是下品的十善业。

  那么人怎么会做人呢?做人也是由这一念心种的因,才能成做人的果。假如你念念之中,你就怕自己将来堕落到苦道里边去,你怕将来堕地狱、做饿鬼、转畜生,就不想做这坏事;不做坏事,就不会堕落了。那么就能自己控制着自己,不随着这五欲来跑;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也不贪财、也不贪色、也不贪名、也不贪食、也不贪睡,这五欲他能自己控制住、管住;管住自己不叫着跟着五欲跑,他存心就受三皈五戒。

  三皈,你们各位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这种五戒的功德,他就有一种希望;希望什么呢?希望将来还做人,来生不堕落到三恶道里头去。那么这样子,他存这种的念,这就是人趣的一种业报;人趣也就是人道,在这个十善里面,它是中品的十善。

  那么你要想升天,也是在你一念之中,造成这个天的果、天的业。怎么样子一念之中可以得到天人的果报呢?在这个时候你就发愿,说是愿意自己在将来常常得到殊胜的这种快乐。你发这种愿,然后就知道要做功德;所以就尽量去多做这种的福德,修福报、布施,把一切的罪恶都制止住,不令这个罪恶生起,也不令自己有散乱的心。常常用这种摄持的方法,摄持这个散乱的心,令它入定,能以自己不随这种色所转,能把这个色也摄入空──即色入空,就摄这种色为空。这就是这个天趣的业果、业道;这是在这个三善道里面,是上品的十善。你修上品的十善,就能生到天上,这是天界。

  以上所说的,这是六凡法界;还有四圣法界,也是从现前一念心所成就的。你若能常常念念之间观察三界──你自己这么观察欲界、色界、无色界,这种境界都是苦的、是空的、是无常的,与我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你就依照这四念处来修行。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做这种的观想。

  你观身不净,就不会自己自私,为这个身体做牛做马。观受是苦,你接受什么都是苦的,你也就不会那么贪了。观心无常,这个心是念念迁流的,它是不常的。观法无我,这一切五蕴的色法,不是真的我。你能这样观,依四念处而修行,再深信这个因缘果报;要深信这个因缘果报,好像今天来一个 condition(状况),这也就是这个因缘果报。

  那么,要深信这个因缘果报,又要生一种永断希求后有的心,永远断绝我来生如何如何。不要有来生,现生我就要证果,不要有来生。不是说我死了就没有了,就因为现生就要得到这个不生不死了,所以就不受后有了,“所做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了,所应该做的已经做完了,这个清净的梵行已经立了,没有来生了。就单单地志在这个寂灭无为的这种快乐、这种境界上,你若能这样的存心、这样的想念,这就是二乘声闻、缘觉的业道。

  那么菩萨呢?那和二乘的思想又不同了。菩萨常常念念之间就想,他想顺着这个苦、集二谛,就生出一种大悲的心了;他又顺着这个道、灭二谛,就又生了一种大慈的心。修这个苦、集、灭、道四谛,生出大慈大悲来;这时候他又深深地观察,观察我和这个法有什么关系?那么观察来、观察去,观这个我也空了、没有了,法也空了、也没有了。我空、法空,就得到我法二空的这种境界;然后就生出一种怜悯,怜悯一切众生的愚痴颠倒。那么众生既然愚痴颠倒了,他就想办法用种种的方便法门,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觉悟,得到明白了。

  在这一种的方便法之中,他就心量周遍十方法界,也没有分别;十方法界也就是一法界,一法界也就十方法界。那么他又发愿尽未来的时候,永远永远度众生;这个不是一个劫、二个劫、三个劫、五个劫。他这个度众生的工作,是永远要做这种工作,尽未来劫、尽未来际、尽未来时,他也不疲倦、不厌烦。不疲厌,就是英文说not tired。就是好像我们做工,一早做到晚间,一般的人所谓 very tired;没有tired,还都很精进,很认真去做去。

  在做这种的事情,救度众生的期间,他对众生有好处,也不求众生来报答他;不希望说:我对这个众生那么好,他一定对我也是很好的。不想这个!我只要对人好,我来教化众生,不管众生对我好不好。这个道是找一面的,理才论两方面的;我对你这么好,为什么你对我不好?这就讲到理上了,不是道上了。等到讲到道上,就是我只对你好,我不管你对我好不好。他也不图一个名称,说是这样做,一般人认识我了,我就得到一个好名,他一定能称赞我、赞叹我!他也不希望图这个。

  赞叹又怎么样?人人又说:“啊!你是个菩萨!”你是个阿罗汉,那又怎么样呢?你要是真的阿罗汉,何必令人叫呢?人家叫你阿罗汉,你也是阿罗汉;他不叫你是阿罗汉,你还是阿罗汉。你为什么又想要叫人称一声阿罗汉呢?你若有这种思想,那根本就不是阿罗汉了!

  或者:“我是一个 Bodhisattva(菩萨)!”你 Bodhisattva就 Bodhisattva,为什么要人家叫你 Bodhisattva?也不是其他人是菩萨,你要是何必又要人叫呢?好像我是个法师,你叫我法师,我也是个法师;你不叫我法师,我还是个法师。那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不是个法师,人家叫我是个法师,那自己就应该生大忏愧了:我也不会讲经,我也不会说法,他怎么叫我法师呢?

  讲到这儿,我又想起果宁的爸爸来了。果宁的爸爸来到这儿,见到我,和我握手,他就自我介绍了:“我是恒静法师的爸爸、father!”你看!你的爸爸已经叫你“法师”了!你一定要做到名实相符的法师,不可以有名无实。所以你父亲都承认你是个法师了,现在你可以给他说说法;你这个儿子的法师,来给这个不是法师的爸爸说法,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他就高兴了,来多看你几趟。

  菩萨行菩萨道,不是希望叫人认识自己是个菩萨;叫人认识,那根本就不是菩萨。你真要是个菩萨,怎么会叫人认识你是个菩萨呢?若叫人认识了,那还是和认识那个人是差不多的。或者你是个菩萨,那是菩萨才能认识菩萨;叫人认识你,那有什么用呢?若不是菩萨,他说你是个菩萨,这简直的就是给你戴个高帽子!你若欢喜戴这个高帽子,那你就戴着,可是没有什么用的。

  那么行菩萨道教化众生的人,他也不希望有人知道他是个菩萨;你若有这么一种思想,那就不是菩萨了,那就和凡夫一样。凡夫做一件事情,就希望人家知道,做一件好事各处去宣传;若做一件坏事呢?他就不宣传了,他就怕人知道。好像某某以前,又卖毒药、又吸毒,什么都干;他不告诉他爸爸说我现在吃毒药、或者贩卖毒药。这绝对不会告诉的!告诉了,他父亲一定不高兴的。那么现在改邪归正了,他就告诉他爸爸,说是他做工赚的钱都供养庙上了;大肆宣传,这就不是菩萨。

  菩萨是施恩不求报,予人不追悔--他对众生有好处,他不希望众生来报答他;他布施什么东西,也不会后悔的。不像我们一般的凡夫,布施出去或者是财,或者是其他珍宝,若知道所布施的人用得错了,就会后悔:“我若知道这么样子,我不布施给他了!布施给他,他也不做正经事!”菩萨布施出去就不管了,你做什么随你自己;也不见一个能布施、也不见一个所布施。

  我布施给人,我这叫“能布施”;对方接受我这个布施,他这叫“所布施”。在菩萨,他不知道有这个能、所,也不知道我是一个能布施的人、也不知道对方是我所布施的;根本他就不计较有我、有人,他布施给人,也就和给他自己是一样的。因为他无人、无我、无相,所以这是菩萨的境界,这就是菩萨所造的这种业道。那么前面说二乘那个业道是叫“无漏中品十善”;菩萨这种境界,叫“无漏上品十善”。这是菩萨的境界。

  你若能常常有这种的思想,将来一定会做菩萨,或者现在就是菩萨。你说这一般的凡夫,就这么样子妙,他不是菩萨,他就想要做个菩萨;自己本来是个魔鬼,他不想做魔鬼,不承认自己是个魔鬼,就想做菩萨。为什么呢?就因为菩萨这个名好听一点,魔鬼这个名字是很坏的。人人都知道这个魔鬼是最坏的,所以不愿意做坏人,连名也不愿意一个坏的名,这就是凡夫的境界。

  等到菩萨的境界,根本也没有一个菩萨的思想,也没有一个魔鬼的思想。你若说他是魔鬼,他就是魔鬼;你说他是菩萨,他就是菩萨。菩萨也只是一个名而已,没有什么轻重;魔鬼也就是一个名而已,也无足轻重。没有什么问题!这是菩萨法界的思想。

  最后是佛法界,这佛法界更不可思议;他就是念念之间,单独观察诸法实相。本来诸法实相不可以言宣,那么他观察这个诸法实相,他觉悟到这个权实不二的道理,就是在这个权教上也就是实教;理不碍事,事也不碍理,他是圆融无碍的,所以理事也都平等。可是他又知道即实而权,在这个实教,也就是权教;权巧方便,所以这里边有百界千如那么多的差别相。

  讲《法华经》时,我讲的十如是分成百界,百界又分成千如。这个千如的差别相虽然不同,可是它的用是从寂灭生出来的,所以说“寂”。虽然他清净寂灭、寂灭无为,可是常常有一种的作用。作用,好像所行的六度万行,就像虚空里面的云,行来行去似的,没有了、又生出来,生出、又没有了。

  那么他又能用而常寂,就是动而常静、静而常动;在这个动而常静、静而常动的这种境界上,就连一个边际也没有了。没有边际,他也不想这个一,也不想这个一切;可是在佛这种境界上,他可以不想、不分别这个“一”和“一切”,然而他能了知、能明白这个一也就是一切、一切也就是一。

  所以,“微尘刹土,不隔毫端”:在微尘这么多的刹土、国土,在佛看来,连一个汗毛这么多、这么远也不相隔离。“十世古今,不离当念”:你往上说十世以前到现在,都不离这现前的一念。你看!

  “身遍十方,也无合散”:这一个身体就能周遍十方,也没有说身就散开来到十方去,或者合到一起;没有的,就是这个身体都周遍法界。

  “智通三世,而无往来”:这个智慧能通达三世,也没有往来的。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不是说过去世,我就跑到过去了;未来,我就到未来那个地方;现在,我又过去,或者我到未来那个的地方,或者我到过去那个时候,没有的!这个就是佛的境界上的业道,佛的果位上一种思想;这个叫“非漏、非无漏”,也叫“真中无漏”,是上上品的十善。这是“十法界,不出现前一念心”这种境界。

  我们各位对于这一点要特别研究,研究这个“十法界不离现前一念心”。这一念心,造成了十法界;那么十法界,也没有离开现前的一念心。那么我们这个一念心造成十法界,在我们一念心又造成我们自己的心。所有一切的众生,他自己都觉得他很快乐;有的觉得是苦的,那就是有点觉悟了!没有觉悟的众生,人有人的快乐,鬼有鬼的快乐,畜生有畜生的快乐。

  我举出几个很浅显的例子,你们就知道了。在最下的这种众生,它这个快乐就最不好。就举出在粪坑里的虫子,那种虫子在厕所里边--这个讲的不是用水冲的厕所,有粪在那儿存着--生出来,它觉得它这个家庭非常好,又有吃、又有喝、又有地方住,多快乐!所以在里面蹦蹦跳跳的,一天到晚在那个粪坑里边跳舞。真的!为什么它在那儿跳舞?它觉得很快乐。

  你看你人在这个人世间,总愿意去跳舞,也就因为觉得这个跳舞是不错的。那么苍蝇呢?什么地方臭,它就往什么地方飞,香的地方它不去;飞到那臭的地方,它就不走了,在那个地方转来转去,也舍不得走,它认为那个味道是一个最好的。

  那个扑灯蛾,也是一种飞的虫子。它看见那灯光──现在我们这电灯是烧不死它,要是油灯,它就往那个地方飞;它为什么往那地方飞?它就以为那个地方有它所需要的最好的东西。好像那李太白跑到水里去捞月一样,它就好像到灯那里去捞月一样;大约李太白就是这扑灯蛾的化身,他在前生做扑灯蛾去找灯,现在他到水里去找月亮,这都有前因后果的关系。那么这是小的虫子。

  大的动物,那个狗它就欢喜吃人粪和其他的粪,你给它再好的饭啊、菜啊,它不愿意吃的。或者它吃,吃饱了,它又看见粪,还要吃!为什么呢?它认为那是最香甜、最好吃的东西。所以就好像人吃饱了,要吃一点水果一样,帮助一下。这是狗的境界,它就觉得那个是快乐的。在人看来:“唉!这真邋遢!这怎么吃呢?”你没有变狗,你变狗一样去吃去。为什么呢?因为你到那时候就忘了它是不好。你现在在人的境界上,你认为那是最肮脏的;做得再好的菜饭,你放上一点人粪,也没有人吃了!就不要多,甚至于 penny(一分钱)那么多,人也不愿意吃。为什么呢?觉得那是不干净的。

  所以人看见这一类的众生,处在这么一个环境里,这最苦了;但是他自己呢?“我在这儿非常快乐啊!非常好!”你看!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着住这种又粗又坏的五尘世界;这色、声、香、味、触五尘的境界,人们就欢喜,醉倒在那个色、声、香、味、触里头,也不知道觉悟。

  本来在天人来看,我们吃那个东西,这种色、声、香、味、触太邋遢了,就好像那个粪里的虫子一个样子,也就好像我们人看那狗吃粪一样的。我们现在在天人的眼里,就像在粪坑里这么邋遢;但是我们自己觉得不错,色也很好、香也很好、味也不错啊!这五尘的境界很好的,也在这里边跳舞;也就好像那个粪坑里的虫子,在粪里跳舞一样的。你不相信?不相信你可以试试看!我也不希望你相信,等你到那时候你就知道是这么回事,因为有经验了;现在你没有经验,当然不相信。

  天人看见我们人,就好像在粪坑里一样的。你看这个欲界天,他这种的境界也是色、声、香、味、触五尘;但是他比人间就胜妙得多了、好得多了!那根本就不能比了。可是在这个色界天,看见欲界天的天人,就好像喝毒酒似的,毒酒一喝了就死了;但是欲界天的天人,他认为很快乐的,很不错的。啊!我比人间那些个在粪坑里的人好,清净得多了!

  那个大梵天天人,身上有光明,以为这是不错了,以为这是很好了,但是在这个四空天,看见他们就好像生恶疮似的,在身上生那个痈肿、疙瘩,流脓淌血那么样地邋遢。

  这个四空天他们觉得自己是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最妙了!最好了!在二乘人看见他们,就说他们是愚痴而昏暗,没有眼睛,也看不见光明。这二乘声闻得到三昧了,觉得自己是得到无漏,也无为了,不受生死了,这比诸天都快乐了。在菩萨看他,骂他是败种。败种,就是坏种子,没有用的;你这个种子不会出了,菩萨就骂他。

  在菩萨自己有神通变化,来去自在,妙用无穷,认为这是最高的境界,这个最妙;在佛来看,他这种境界好像入童子戏,好像那小孩子玩似的,在那作戏呢!所以你现在觉得你懂得佛法了,不错!你和一般人比,你懂佛法;你若真和懂佛法的人来一比,你又相差得很远了!那么没有学佛法的,他就以为懂佛法,和这已经学佛法的人一比较,根本他就什么也不懂;一个名相他也不知道,叫他讲出这么多道理试一试!

  那么所有九界众生都是以苦为乐,唯独佛,他也没有乐,也没有苦;他这苦的情也没有了,乐的情也没有了,苦乐情尽了。他证到这个苦法界和乐法界的唯一实相--就这一个实相,无苦无乐这种的境界;到这种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个占察,就是以你的智慧来占察善恶这种的境界。以你能观之智,来观这所观之境;这善、恶业报都是一种境界,你若没有智慧,就不会占察。这个占察,不是说好像那个算易经,我算一算是好、不好。不是的!这个占察就是观察,也就是这么一个预先的测验,测验众生,你做善就得善的业报,做恶就得恶的业报,所以说善、恶业报这部经。

  业,有善业、有恶业;报,就是酬还的意思;酬还,就是还给他。那么酬还,你借了才要还;若没有借,就不必还。所以你若不造恶业,就不受这种恶的果报;你若不造善业,也不受善的果报。

  那么这一部经《占察善恶业报经》,按着七种立题来讲。你们各位听经也听得很多了,说一说看这一个经以什么为题?果宁,这个经是什么为题?占察是什么法?果逸大约是没有业报,所以什么都不知道了!你今天也要受业报了;昨天到普吉利(Berkeley)没有讲,今天要讲一讲!

  他传法的时候什么情形?五祖用袈裟把六祖遮上来讲《金刚经》,这个可以说的;六祖他却不可以说我当时怎么接的法。我们现在可以说,我们说是说那个皮毛,是说当时的样子,五祖怎样用袈裟给六祖遮上头;但是究竟它里面讲的什么,我们也没有说。我们不是说五祖对他讲的什么、怎么样传给他的法;这是秘密法,不传六耳。有六个耳朵就不讲法了,这是真法,这叫“以心印心”的法门,以心印心,不传六耳;所以无论是任何人都不知道的,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我记得我以前讲这个“法不传六耳”,有一个三岁小孩就问我一个问题。什么问题?他说:“不传六耳,五个耳朵传不传?”我说:“怎么会有五个耳朵呢?”他说:“可以把那一个耳朵堵上,不用它!这不就五个耳朵了吗?”我说那个耳朵堵上,有一个听,有一个不听,那他们两个应该打架了,所以这也不能传!五个耳朵也不能传。

  那么我问你们是什么法?我已经讲过了,“占察善恶业报”这六个字,不错!都是法。什么法呢?般若法。我不是讲?这个占察,是能观之智;能观之智就是般若嘛!那个善恶业报,这是所观之境,这也可以说是法--所观的法。能观的法和所观的法,所观的这个法是世间法,能观的这个法是出世法。以出世法来观世间法,以世间法而明白出世法;这是既出世而入世,既入世而出世的法。

  那么你们知道是法,但是没有说出来是什么法。外边有很多人专门来和你问难,你说是法,他就问说是什么法?你若说不出来,他就认为你不行的;你要是一说出来,他不懂了,他就认为你是学过佛法了,是个法师。好像你是一个什么 Professor(教授),要问你;你若不 Professional(专业),那就是名实不相副了!

\

  这个佛经总起来有七种立题,这一部经就是单法立题。其他的,有单喻立题,就是《佛说梵网经》,单单一个比喻,比喻戒好像大梵天王面前那个网罗幢一样。单人立题,如《佛说阿弥陀经》;佛也是个人,阿弥陀佛又是个人。《阿弥陀经》就是人人的经,所以现在家家观世音,处处阿弥陀,就是因为他是人人的经--是“人人的经”,不是“人民的经”!不论你做主席也应该念这部经,你做什么大官也应该念这部经,做老百姓更应该念这部经;所以这是人人的经,不是人民的经,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人民,就是老百姓;这部经是国王、大臣、老百姓都应该念。

  法喻立题,就是《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就是个譬喻,譬喻这一部经就好像是一朵莲华似的,出污泥而不染。人喻立题,就是《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个人,狮子吼是个比喻,比喻如来说法好像狮子吼似的。人法立题,就是《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个法。

  这有单三、复三。单三:单人、单法、单喻;复三:人法、人喻、法喻。这六种了,还有具足一。具足一,就是人、法、喻都有了。这是什么经呢?就是我们等到暑假的时候想要讲的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个人,华严是个譬喻;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具足人、法、喻,这七种的立题。那么这一部经就是单法立题。

  “经”:经,有很多种意思,这是佛所说经典的一个通名,所有佛说的经典都叫“经”。前边这六个字,是这一部经的别名;特别是这一部经专有,其他的经就不叫这个名字。也就好像我们人,张三是个人的名字,李四是个人的名字;你拿这张三就不能当李四,拿这李四你也不能说他是张三。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自己的专名。这一部经也是这样的,它有自己的专名,就是“占察善恶业报”。

  经,这一个字,梵语叫“修多罗”,又叫“修妒路”,又叫“素怛缆”。这个翻译,就是当初翻译经典的,有翻译这个音轻一点,有的翻译重一点。这么多译名,也不是另外有一个名字不同;就因为中国和印度语言不同,南方翻这个字,就有点广东音;西方翻译,就有点唐音──唐朝那个时候的语言。所以中国有五方原音,有五方的音不同。

  好像头先说那个“指授即无,唯论见性”,我讲的时候已经讲得清清楚楚;他问你这个问题,你应该很快就 答复了,不要回来问我。为什么呢?本来那个就是广东话嘛!我没有跟你讲“莫得”(连读音)?“指授就莫得”,就是这一句话嘛!这湖北的话,你问他:“有没有?”他说:“莫得!莫得!”就是“没有”。湖北、湖南和广东这个音有点相近,所以它那个“指授即无”,就是“他指示我、传授我莫得”!莫得,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法海禅师不能用广东音来写上那个“莫得”(编注:现在广东已新发明此字,去掉“有”字里面那两横,就是“没有”),那个时候他写“即无”,即无就是莫得。这因为我们这位六祖大师是个广东佬,就说“莫得”,一定是这么回事!你可以听当时的录音,就是这么录的!我以前没跟你们讲过唐朝的录音?你可以把唐朝的录音打开给他听听!所以没有那么多问题,这就是“莫得”!

  这个“经”字是半梵语,具足就是“契经”,“经”是翻了一半。契经,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好像你们现在英文的 sutra这个音,也和这个“契经”差不多的。你拼一拼这个音,试一试这有多少相近的地方。

  那么这个经,又可以翻成个“线”字,就好像一条线似的;又可以翻成“绳墨”,就好像做木匠拉那条线,然后用手拎起来打一下,来定出直线,那叫绳墨。这个经又有一个“涌泉”义,好像从地里头涌出水泉子。又有“贯、摄、常、法”:贯,是“贯穿所说义”,把所说的义从开始到最后,就好像用一条线穿起来。摄,是“摄持所化机”;你这一讲经,就很多人来听经了。“古今不变曰常,三世同遵曰法”,常,就是永远都不会变的;法,就是一切人都要遵守的。

  现在讲经在西方还不盛行。你若讲经,他说:“人家修行都不讲经,人家修行就是坐禅,讲经有什么用?”那么佛为什么要说三藏十二部?要是坐禅就是修行,佛就在那儿坐禅了,他为什么要说经呢?这个经什么意思?什么用处?他完全都不懂的,就说他是佛教徒了,你说这真是可怜!这比方小孩子还不懂事情,就想做爸爸了!三岁小孩子怎么可以做爸爸?三岁小孩也不可以做妈妈的。是不是啊?为什么呢?他就不懂嘛;根本就不懂,你怎么可以叫他做?

  所以中国那个康得--就是那个宣统,三岁做皇帝,这简直的不是开玩笑嘛?三岁,他懂什么东西,你叫他做皇帝?所以这就是愚痴人干这个愚痴的事情。当时可见清朝那些个做官的,都是木雕泥塑的,用木头做的、用泥巴来做的;所以用那个小孩子,就可以做皇帝了。若是有一个人,就不会用一个三岁小孩子来做皇帝。说是有大人抱着;有大人抱着他也不行的,他自己不懂嘛!

  他那个叔叔抱着他上朝,宣统就哭,这个王爷就说了:“一会儿就完了!一会儿就完了!”这真是一个预兆!一会儿,就是 wait a minute;完了,就是 finish了。就是说,等一等就完了。他说等一等就完了,果然就完了,清朝就完了、没有了!他都有点修行,都有先见之明!

  所以这懂佛法和不懂佛法,一听他说话就知道了。他若说不要经;不错,可以不要经,但是你到没有到那个程度上?我对你们讲过,“迷时千卷少,悟后一字多”,迷时你念一千卷经也是少的,你若开悟了,一个字都是多的,一个字也不能讲的。好像某某人说“不说话”,你还写字,那还是不行的,那没开悟;开悟,一个字也不能写,一个字也不能说,简直地什么也没有了──也没有佛法,也没有魔法,也没有人法,也没有我法,也没有是法,也没有非法,那才可以!

  喔!你还要不念经,“我们这是就参禅!”一讲,这已经就完全知道他是什么也不懂了。这就是小孩子讲话,小孩子就是“哒哒哒、哒哒哒”,什么意思?没有意思!就是这样子。

  这经就有这么多意思,所以这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因为什么他说不要讲经、不要说法?就因为他不会讲,他不会说,所以就不要讲;他若会讲,比你讲得更欢,他到所有的公园、所有的 street(街)去讲去,比那个 Halley(译音。小孩子的名字)他们蹦得还厉害!

  有一个人他心里就想:这个法师讲的不错,三岁小孩不能做爸爸,三岁小孩也不能做妈妈。这你又错了!三岁小孩可以做你的爸爸,也可以做你的妈妈--不是现在,是将来末法的时候。这科学进步了,用这科学的方法,很快就生出一个小孩子,很快就可以结婚,很快就可以做爸爸了。只是末法时候,人寿到了十岁,那时候三岁如果不做爸爸,你说活到十岁有什么意思呢?所以那个时候就因为科学进步,三岁就可以做爸爸,也可以做妈妈了。但是到十岁就死了,不能超过十岁;因为太快了,你生得快,死得也快!就这样子,因为太科学了!你们各位要认识这科学的“好处”!

  《占察善恶业报经》,在前边讲“释名”已尽,现在讲“显体”。显,把它显明出来、显露出来;显露出什么呢?显露出来这一部经的本体。每一部经先有一个名字,名字之后就是显体了;这是依照天台这个讲经的讲法,在现代一般讲经的法师,多数都依照天台这个的道理来讲。

  天台五重玄义,第一就是释名。也就好像我们人,你认识这个人必须要知道他叫什么名字;经也是这个样子。那么人有人的身体、经有经的经体;这一部经它是以什么法做它的法体?我们人这个身体有高的、又有矮的,有肥的、又有瘦的,又有面孔是黄色、又有面孔是白色的、又有面孔是黑色的,脸面不同;这经也是这样,经的体样子也不同。那么这一部经以什么为体呢?也就是以这个“实相”为体。这个实相是这个经的本体,又叫“一实境界”,一个实在的境界。

  这个实相有很多的名字,菩提也是它、涅槃也是它、真如也是它、如来藏性也是它,所以名字很多,但是都是这一个。一切的大乘经典都是以实相为体,这一部经也是属于大乘的经典;它在方等的时候说的,这是大乘的开始。所以这一部经,就是以一实境界做经的法体。

  显体之后,就要明宗了,明白这个宗旨。你光念这个经、讲这个经,你若不认识这一部经的宗旨,那你还没有认识这一部经;不是单单念了一遍、看了两遍,这就是懂得经了。尤其有一些个人,连一遍他也没有看,他就说他明白佛法了。你说这个!他们想佛法是很容易明白的。不错,很容易明白,但是你要学;你不学,你就不明白。你没有学过,你就说你是明白佛法的,那是骗人的!

  那么这一部经的宗旨是什么?以什么为宗呢?以两种的观法为宗。这两种观法,第一,就是“唯心识观”;第二个观法,叫“真如实观”。怎么叫唯心识观?这简简单单来讲一讲,不讲太多了!现在这一部经已经讲了五天了,连个题目还没有讲完,所以只可以简单一点的讲。

  唯心识观,他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没有一个真实的境界;就是我们人的这个念,也是前念生,后念就跟着来了。前念灭、后念又生;后念灭、后念又生。这生灭是无常的,你若想它暂时停止,也不可能的。所以你这样的观察来、观察去,觉得这个心是无常的了;你久而久之,就可以得到色寂三昧。色,就是色相;寂,就是寂然不动。一切的形形色色本来是动的、是有形有相的,也都寂然不动;得到这种三昧了,这叫唯心识观所得的。

  真如实观,你要想--就是参禅,参这个“思惟修”修行。你思惟这个心性(这个真心、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也不着住到见、闻、觉、知上,不着到见上、也不着到闻上、也不着到觉上、也不着到知上。再能断除一切的妄想,永远离开一切妄想;除非不想,想就是一个真,不是妄想。比如我想造个庙,就造个庙,这不是妄想,这是真的想;我想造个佛,我就造个佛,这不是妄想。怎么叫妄想呢?你只想想而已,不去实做去,这就是妄想。你像这样子这么思惟来、思惟去,这么辗转思惟;时间久了,就可以得到心寂三昧。

  这个三昧的名字叫“心寂”,前面那个叫“色寂”。心寂三昧,这个心寂然不动了;寂然不动,可是了了常明,还是明明了了。不是寂然不动,就好像睡觉睡着了,什么也不知道了。动是不动了,但是什么境界都还明明了了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有一种感应的这个神通。得到了这种心寂三昧了,这是真如实观,这观法成就了。这是本经的宗旨,以二种观法做它的宗旨。

  第四,讲到它有什么用处。这个经有什么用处呢?这个用处可大了,能以灭你的罪、除你的疑惑。以“灭罪除疑”为它的利用,它的力量就能消灭你的罪,又能除去你的这种疑惑,就有这个用处。

  第五,是判教相。那这一部经讲来讲去,它的名字也有了、法体也有了、宗旨也有了、利用也有了,究竟它是属于哪一个时候、哪一种教理呢?这要知道!不是单单知道个名字,这就叫明白佛法了;也不是单单知道它一个体,我就又明白佛法了;也不是单单知道它一个宗旨,喔!我明白佛法了;不是单单知道它一个利用,这我明白佛法了!不是那么样简单,你还要知道是什么时候说的这部经。

  这“五时”,是属于哪个时候?前边我不有讲嘛?这是属于方等时,是方等教。说这部经,是方等时候。按这个五味来讲,有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乳,就是牛奶;酪,不知是不是 cheese(乳酪)?生酥,大约就是牛油之类,不过还是生的,不是熟酥。那么它的教相就是属于生酥,在这个时候,是大乘佛法开始的时候;所以叫“大乘初门”,这就回小向大的时候。前边所讲这些个,这叫“五重玄义”;你明白这五重玄义了,这个经文就容易懂了。

  我们现在有这么大一个道场,这个道场从什么地方来的?你们各位知道不知道?说:“我知道!我听法师讲过,说是菩萨送给我们的!”不错!这个虽然是菩萨送给我们的,也是护法的成就。我们这有护法,男居士就是男护法,女居士就是女护法,这男学生就是 boy护法,女学生就是 girl护法。我们这有这么多 boys,有这么girls护法,有这么多年的成就,由 Chinatown(中国城)搬到此地来,这都是你们各位的功德!

  你们各位有的供养三宝的,有的护持三宝的,有的人把做工所赚的钱都贡献出来给佛教;所以我们现在有这么大的庙、这么大的地方,这都是这几年你们共同努力来护持佛教所成就的,是在这儿的男女出家人、在家人,这多年努力所成功的。前几天有一个人就说了:“在这儿这么多年,觉得也没有什么成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也没有用!”你说你成就这么大一个道场,你还想要成就什么?你们在这儿白天去做工,晚间就来听佛法,把所赚的钱都来布施,这是一种真心,才有这种的成就。

  果护由去年开始把所赚的钱都贡献出来,那么你不知道这些女护法以前也都是这样子的;好像果修、果逸,以前她们所赚的钱,也都是供养三宝的,都是拿出来供养常住的。那么现在好像果进、果堂,这都是很发心的护法,但是他们自己不知道;他们护了法,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护法。你说这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如果不是你们这些个人护法,怎么现在会有这么大一个道场?

  这个大道场不是我的、不是师父的,是你们各位的,你们人人有份的!所以你不要以为你们没有功德;你们的功德现在大得不得了!那天人见到你们、鬼神见到你们,或者一看见你走过去,他都要合掌。但是,可又有一样,那个魔王也在那等着你呢!“来啦!回来了!不要做!”那个魔王在那里就给你好像洒迷魂药似的,叫你快点迷了、不要去明白了,就这样。

  看见果许了没有?她跑了又回来,回来又跑了,这就迷得太深了!她也因为做功德,做一点,就受不了;受不了,就要跑了。这个就是很有问题的。你们在佛教里来做护法,都要祖上有德行、有根基,也要你们自己有善根;若不这样,根本做不到。那么现在这一些个男居士、女居士都发心,发得很真的。好像果逸在没有出家以前,就提倡印经,印了《千手千眼大悲陀罗尼经》;她发心提倡印,那么这个女居士拿出一点钱、那个女居士拿出一点钱,大约用了一千多块钱吧?就发心印出来了。这都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现在她又教这《大悲陀罗尼法》;大约她以前就是预备将来教一教这个法,所以先印一点这部经。

  我们每一个人要知道,这个道场的成就是大家的力量,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我现在再告诉你们一件事情,你们有的人供养师父,有的供养的钱多一点,有的少一点;多的也不会太多,没有 million、million dollars(百万、百万)那么多;少的也不会太少,不会一个、两个 penny(便尼)那么多。这样子,不论多少,我告诉你们!你们供养师父的钱,我都拿出来造道场;我自己私人无论谁供养我的钱,我甚至于一块钱也不用的。你看得见我在这儿,什么东西我也不买的,就预备来帮助这个道场;不是像你们美国这种宗旨,有一块钱买两块钱的东西,那一块钱我慢慢给payment(分期付款)。我不是这样子!所以,你们无论供养常住的钱、供养师父的钱,我一块钱都交给常住。

  说是:“那我知道了!供养给常住一块钱,供养多了,大约师父就自己用了!”你很聪明的,这个师父想欺骗一点点事情,也欺骗不了你。可是不但一块钱,就是一百块钱、一千块钱、一万块钱,也都是公家的。我自己私人没有钱,我给公家管这个钱的问题,我自己一个 cent(一分钱)也不用的。“那你用,我也不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啊!我自己知道,不须要你知道。不过现在我告诉你们,现在道场有这么个成就,这是这么多年的成绩、这么多年的努力,才有这么个成就。

  所以你们各位护法居士,你不要再不认识;你现在护法成就一个道场,还不知道呢!说:“这个道场怎么是我的呢?”就是你们拥护道场的关系,所以成就了!这个这么多年成就这个道场,这是很慢的,因为美国这儿是很不容易的。

  在香港,我告诉你们:我两年半的期间,我造了三个地方。大屿山,可以住几百人;西乐园,要是尽量住,可以住二、三十人;跑马地也可以住。我跑马地那儿,出家人住过二十多个人。那时候给虚老做佛事,做一百六十多天的佛事,念《大般若经》,常常二十几、三十几个人在那儿住。吃饭很多人,那个厅里面都坐不开了,有的要到房里、各处站着吃。那么两年半造三个地方,到这个地方十多年,到现在才有这点成就;这还是你们各位护法努力的关系,才能成功了。那么成功了,还更要努力,我们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好像一切的开支,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这护法要更发心来拥护这道场!

  有一个人就说了:“我以为我供养师父,师父用这个钱;原来他自己还不用,来帮助这道场!早知道这样子,我就不供养这么多了!”道场就是师父,师父就是道场;你们这些护法也就是道场,道场就是护法。这个就是你们的一个大家庭,所以到这儿来,谁对你们好一点,你也包涵一点;对你不好一点,也就好像家里和姊妹发脾气,过去就算了,不要存在心里。说:“这个人我要杀了他,我一定要打他一顿!”不能有这个意思。你一存这个心,那简直和世间那个流氓没有两样的。所以谁和谁都不要存一个成见,对人人都像至亲骨肉一样。

  至亲骨肉,就是父子、兄弟、夫妇、姊妹,没有再比这个亲的;至亲,最亲近的。我们现在这是法亲,大家都来研究佛法;将来都到阿弥陀佛那个极乐世界,在那儿一起组织一个大的法会,我们在那儿共同修行。所以在这儿不要 fighting(吵)、不要闹意见;你在这儿闹意见,到极乐世界也会不快乐的,因为你种这个不快乐的因。所以在这儿,每一个人都要发菩提心,一定要结菩提果的。

  今天是四月二十二号,我们五月一号预备下午一点钟开始开会。五月二号是浴佛节,在去年的浴佛节,我们没有这么多的工作,筹备得很久,办得很圆满。今年第一次在我们自己的道场,我们因为很多工作,所以就对于浴佛节没有怎么样预备;但是从现在开始还可以,不过就是没有请总统那封信,没有请议员和省长的信,现在不知道还来得及、来不及?因为去年那个主席对这个事情很努力,今年我们因为做工,所以对这个事情也就忽略了。今年这第一次的主席,我欢喜果前来做,你们大家赞成不赞成?有没有人反对?有意见可以提出来讲一讲;没有意见这就通过了,就这样决定了!

  那么今年这个主席换果前,他在这儿第一次,应该他做。去年果前在外面,果宁愿意在外面,很愿意出风头的;所以我就叫他做,他身量又很高,做得很不错。并不是说他做得不好,今年不用他,他做得很好;不过今年,这是轮的来做。那么其余的各部门还是照旧,像去年一样,去年担任什么责任,今年还担任什么责任。果宁今年担任纠察,就各处看谁没有座,就找个座位;谁没有叩头,找个地方给叩头──不是给他叩头,叫他向佛叩头。这不是叫你见到人给他叩头,不是这样子。

  还一个消息和大家讲。果宁他今年发心持银钱戒,你们谁无论如何不能给他钱的;给他钱,就帮助他破戒。他现在又有饭吃、又有衣服穿,他妈妈爸爸又要给他做衣服;不单给他做衣服,还要给你们这么些个出家人做衣服。妈妈爸爸也发菩提心了,这个是最好的!那么谁也不要帮着他犯戒,他持银钱戒,你们谁看见他若是偷着去买东西,就要告诉我,说他有钱了。你们大家要看着他!大家不看着他,或者他自己立的愿又会破了。现在他自己不能破它,我第一个做他的护法,就告诉你!说:“他不拿钱,怎么能叫我买什么东西?”对的,不准!不可以的!善知识真正护法你,你不要以为他:“我有这么点小毛病,还跟我讲一讲!”就是讲你的小毛病,那才对你真好呢!

  天竺三藏菩提灯 译

  前面讲说经题已竟,现在再讲一讲这位翻译法师的名字。为什么要讲翻译法师的名字呢?因为这一部经如果没有人翻译,我们现在不会明白这一部经;我们能明白这一部经,这种的功德,都是这位法师他布施给我们的。所以我们纪念他这种功德,所以要讲一讲这个翻译的人。

  “菩提灯”:这一位法师也是印度的人,在隋朝的时候到了中国来,也翻译了很多经典,这一部经典就是他所翻译的经典其中之一。那么他的名字叫“菩提灯”。菩提,是梵语,翻译过来叫“觉”;就是一个觉悟的明灯,他这种的光明好像灯似的。这是这个名字的意思。那么他把这个印度文翻译成中文,所以现在我们能有机会讲说这一部经、读诵这一部经、书写这一部经、受持这一部经,这都是这翻译法师的的功德。

  “三藏”:就是经、律、论三藏。这一位法师他通达经藏、律藏、论藏,都明了。“沙门”:沙门是梵语,翻译过来叫“勤息”,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个经文上没有“沙门”二个字,但是普通的法师都叫“沙门”,佛也叫“沙门”,佛的弟子也都叫“沙门”。所以这一位法师他翻译这一部经典。

  A1. 序分(分二)

  B1. 证信序 B2. 发起序

  今 B1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以神通力,示广博严净无碍道场,与无量无边诸大众俱,演说甚深根聚法门。

  “如是我闻”:如是,是指法之辞;我闻,是领受之意。什么叫指法之辞呢?就是指明白了这个法。这个法,就是这一实境界的法。我闻,闻的是什么呢?也是闻的这一实境界的法。这个法如是,我闻亦如是;法如是、闻如是,这是如是如是的法,如是如是的闻。

  为什么说“我闻”,不说“耳闻”呢?因为耳朵是身体的一部份;我,是一个总名称。本来佛教里头讲无我,为什么阿难还要提出个我呢?阿难这个我是无我之我,不是有我之我;这是证得八大自在我的我。因为无我而言我,所以叫“我闻”。

  “一时”:就是一个时候;哪一个时候呢?就是说经的那个时候。“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这是时成就。

  “婆伽梵一切智人”:你们各位听过很多经了,对这个“婆伽梵”是什么意思,知道不知道?有谁可以讲一讲?这〈楞严咒〉上也有“婆伽梵”,你若懂这个,也就懂〈楞严咒〉的意思。果宁,你知道这个“婆伽梵”是什么意思吗?因为果修说是“佛”的意思,你可以说是“如来”的意思,也可以说“应供”的意思,又可以说“如来、应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个意思。不错!婆伽梵是佛,也是世尊的意思。

  但是为什么不翻译成“佛”,或者“如来”,或者“世尊”呢?因为“婆伽梵”在咒里头,它有六种的意思;所以这多含就不翻。你若翻译过来,它就不具足那么多的意思。这个六种意思是:

  第一个意思,自在,得大自在。有真正般若的智慧,对于一切的境界都迎刃而解,他都明白。好像一把刀,这个刀的刃子来了,什么都可以砍断了,这叫“迎刃而解”。般若的智慧就好像锋利的刀似地,把一切的障碍都割断了,所以得到自在。

  第二个意思,炽盛。就好像火烧得很旺似的;出了火苗子,那个火窜起好高,火着得旺就没有烟了,你泼上水它也不熄灭,这叫“炽盛”。那么佛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行好,就好像火那么炽盛。

  第三个意思,端严。端,端然很正的;严,就是很威仪的。就是《楞严经》和《华严经》那个“严”,很端严。这种有大威德,万德庄严,这叫端严。这是一个意思。

  第四个意思,名称。名,是名誉;称是称赞。这个名称普闻,所有十方三世一切的众生,闻见佛的名字,都生赞叹心,赞叹这名称。

  第五个意思,吉祥。你无论谁看见婆伽梵,都得到吉祥、都得到这好处。所以我们人拜佛,拜佛就吉祥,就会得到感应。

  第六个意思,尊贵。佛是世、出世间最尊最贵的,没有再比佛尊贵了,所以叫“婆伽梵”。一切智人,就是一切人之中最有智慧的一个人;是谁呢?是佛。那么这就是主成就。

  “在王舍城”:这是印度那个舍卫国王舍城,也就是阿阇世王做皇帝的那一个城。“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翻译成灵鹫。这个灵鹫山离王舍城大约有五里路那么远,有的人说三里,有的人说四里,这就不管它了!你到那地方,五里就走远一点,三里就走近一点,这个没有什么问题。这座山,是众生八识的相分所组织而成的,所以现出这个山。那么这山是一个处成就。

  “以神通力”:神,就是自然的意思,和天的意思差不多。通,就是通达没有障碍。力,力量。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个婆伽梵,用这个大神通力,“示广博严净无碍道场”:示,就是显现的意思,显现出来令一般人都知道。显现出来一个又宽广博大、又庄严清净、又通达无碍的道场。

  广,就是广大;博,也就是多的意思。广博是属于性的量,量等虚空,没有形相、没有着住、没有体性;这虚空无障无碍,这是性的量。这个性的量,按着三德秘藏讲,是属于般若德。严净,这属于性具;自性具足这种严净的功德,这是属于解脱德;它不生不灭,得到一种解脱。无碍,这是性的本体;性的本体具足一切的功德,周遍法界,这是法身德。

  广博就是般若德,严净就是解脱德,无碍是法身德;这法身就是常,解脱就是寂,般若就是光。这就是常寂光土,这个道场也就是常寂光的道场。在佛来讲,就是常寂光;在众生来讲,就变成这五浊恶世。现在释迦牟尼佛用他的神通的力量,来把这个五浊恶世变成常寂光土

  “与无量无边大众俱”:这是个众成就。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就在这样的道场,和无量无边,没有数量、没有边际这么多的众生在一起来说法。说什么法呢?

  “演说甚深根聚法门”:演说,就是用种种方便权巧的方法,来把这个法很明白地表现出来;讲出来的这种法,是甚深的法。什么法是甚深的法呢?就是这个一实境界的法。演说这种根聚法门,甚深根聚法。根,就是六根;聚,就是聚会到一起。这个六根合成一根;一根分为六根。

  怎么叫六根合成一根呢?每一根都有六种的作用;所以每一根就具足六根,把这个六根的功能都聚会在一起。也就是六根互用,眼睛可以说话,耳朵可以吃东西,所以这叫“根聚法门”;演说这种法门,为一切众生来灭罪除疑。 。

  这一段文,在前边具足六种成就,这是本经前边序分的第一个部分。每一部经都有三分:有序分,有正宗分,有流通分;具足这三分,这才是一部圆满的经典。现在开始讲这个序分的第二个部分。

  B2. 发起序(分二)

  C1. 略请 C2. 正问  C1(分二)

  D1. 请 D2. 许

  今 D1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坚净信,从坐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我今于此众中,欲有所问,谘请世尊,愿垂听许。”

  “尔时”:就是当尔之时。在什么时候呢?就在说《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会中有一位菩萨,名坚净信”:在这会中有一位菩萨,他的名字叫“坚净信”。坚,就是坚固;净,就是清净没有染污;信,信而不疑。因为这位菩萨能坚固他真正的信心,所以他叫“坚净信菩萨”。又有一个讲法,坚,就是正因佛性;净,就是缘因佛性;信,就是了因佛性。这一位菩萨具足正因、缘因、了因,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坚净信”。

  这位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他除非不闻佛法,若一闻佛法,就是把它记得清清楚楚,不会再忘记了。那么由这个记忆力坚固,而生出这种清净的信心。对于佛教他是真信,深信不疑;不能说我信佛信了三年、或者五年,然后又开倒车了。开倒车,就向后转,把这车往后退,不往前精进。这位菩萨从来学习佛法是向前勇猛精进的。那么现在,在这种灭罪除疑的情形之下,他发起请问。

  在前边那一段序,叫“证信序”,证明六种成就,证明这经是可信的;这一段是“发起序”,这个人发起来请法序。那个证信序又叫“经前序”,因为它在这经的前面叙述出来;又叫“经后序”。

  怎么既叫“经前序”,为什么又叫“经后序”呢?前、后本来是不可以混合的,怎么前又可以做后呢?后又可以做前呢?因为佛说经的时候,并没有说:“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以大神通力,示广博严净无碍道场,与无量无边诸大众俱,演说甚深根据法门。”这一段文是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才加上的,所以叫“经后序”;但是因为它放在经最前边,可以说是“经前序”。这是很清楚了,所以前边也可以当后边、后边可以当前边,这也是没有定法。

  “从坐而起”:这位菩萨在这个法会里,他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他是有原因的才站起来的,他想要请法。“整衣服,偏袒右肩”:那么请法必须要把衣服衣冠都整齐,在印度的风俗他要偏袒右肩,他就整顿衣服,看看衣服穿得好了没有?是不要跌到地下?他把衣服整顿好了,就把右边的右肩露出来。这个偏袒右肩,表示敬顺,就是恭敬而顺从的意思。又,右边属于实方,这表示要请求真实的法门,所以这位菩萨偏袒右肩。

  “合掌白佛言”:就合起掌来,对佛说了。合掌,表示“十法界不离现前一念心”,这是一个表法;又表示“权实二智合一”。合一,权就是实、实就是权,权实不二;不二,就是一个。

  “我今于此众中,欲有所问”:我现在在这个法会大众里面,我看大家都想请法,。“谘请世尊”:谘,就谘问;自己不明白来请问,这叫谘请。所以我现在就为大家来代表,请求佛说一说这个法,究竟这个道理是怎么样子。“愿垂听许”:虽然我来请,可是要世尊慈悲听从,而许可我所请的法。这个请法,也就是问问题。在印度,请问问题是很有礼貌的,预先要恭恭敬敬合起掌来请法、请问这问题;不是像现在一般在社会上,就这么很随便地来问这问题,一点礼貌也没有。

  为什么现在的人这么样子呢?这就是一个末法的表现,人人都不尊重法了,拿这法不当一回事,不把它看重了,所以就很没有礼貌的。因为这个,所以我对你们讲,有的外面来的人,他随随便便向你们问问题,不需要 答复;因为他太随便了,我们没有一定答复他这问题的义务。

  D2. 许

  佛言:“善男子!随汝所问,便可说之。”

  这几句经文,是许可前边这坚净信菩萨请法。请法必须要得到许可说法,或者佛点头默许,或者说话。现在佛说话了。“佛言:善男子”:佛说,你这一个好孩子!佛叫他好的男人。“随汝所问,便可说之”:随便你问什么都可以的。你愿意问什么,没有关系的,你可以问的;你问什么法,我就给你说什么法。这是许可了,那么后边坚净信菩萨又请法,又说他所想要问的问题。

  *                                          *                                          *

  现在这个时间又快了一点钟。我们这一些个人做工,做得把日子也忘了,时间也忘了。在本来昨天晚间,应该把这个钟帮助它走快了一点钟;可是我们人人都做工,做得太辛苦,把这件事情就忽略忘了。今天他们问几点钟,我们还照着老钟,午中讲 lecture(讲经),连吃中饭也吃晚了一个钟头!所以在白天的时候,我们有说这个钟是什么时间;我以为今天是礼拜六,应该把钟走快了一个钟头。我说:“这是要等到晚间睡觉的时候,才可以帮助它走快了一个钟头!”

  早晨起来,也不觉得这钟是快的,因为睡觉睡得少一个钟头也不要紧的。那么果循和果遵来了:“今天晚上有 lecture(讲经)吗?”我也在这儿没有走,奇怪他们问有 lecture 吗?想:没有到时候呢!他们进来又等一等,又问:“是不是钟改了?”我这才知道今天是礼拜天,我以为还是礼拜六呢!

  所以他们一般做工的人说:“叫我们多做一个钟头的工!”不是这个意思,不是想要各位多做一个钟头的工,因为我把日子记错了。那么因为这个,等一等我赶快在六点半时候打叫响,讲 lecture。今天这 lecture是六点半至七点半、八点半到九点半,现在已经到时候了;到时候,还早一点休息了。所以今天 lecture时间不够讲,就不要多讲!

  讲经法师站起来,大家都要随着站起来;不是说是这个法是没有什么一定的。好像本来我是念到“上报四重恩”站起来,但是现在佛殿大,路途遥远──因为大约好几 miles(哩)这么远--要早一点站起来预备走路的时间。这是大家应该知道的!

  还有,做完了晚课,因为我们这儿太忙了,所以有人还去做工;等到把这工作做完了的时候,就是到了暑假班的时候,开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谁也不可以做工!

  C2. 正问(分二)

  D1. 问法 D2. 问人  D1(分二)

  E1. 述佛语致问 E2. 佛指人为答  E1(分二)

  F1. 正述佛语 F2. 为众致问

  今F1

  坚净信菩萨言:“如佛先说,若我去世,正法灭后,像法向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绕;我诸弟子,失去善念,唯长贪瞋、嫉妒、我慢。设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以之为主,不能专心修出要法。尔时,众生睹世灾乱,心常怯懦,忧畏己身及诸亲属,不得衣食充养驱命。以如此等众多障碍因缘故,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鲜;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

  这一段文还是序分。序分第一,是略请;现在这第二,是正问。这正问再分二:第一,问法;第二,问人,问这位地藏菩萨。在第一问法的时候,又分开二科:第一,他述说佛所说的话;二,是佛指出地藏菩萨,来 答复他的问。在第一他述佛语的时候,又为大众来问法,所以又分开二科:第一,正述佛语;第二,是为大众来问法。这一段文是正述佛语。

  “坚净信菩萨言”:坚净信菩萨说了。“如佛先说,若我去世”:好像佛以前所说过的话。说过什么呢?若我在将要去世的时候。我去世,就是佛入涅槃的时候。“正法灭后,像法向尽,及入末世”:正法已经没有了,像法也要完了之后,就到这末法的时候。佛入涅槃五百年,这是正法,又有的说一千年是正法;过了这一千年之后就是像法,像法也是一千年。末世,也就是末法,末法一万年。

  “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在这个时候,九法界的众生福报都薄了。众生,这是所有九类众生包括在内了;你、我现在在这个法会的人都在内了。福薄,福报都薄了、不厚了;也就是没有福了,没有福了就受苦。所以我们现在天天那么苦,就因为没有福报的关系;如果有福报,就不需要受苦,一切都如意,种种都现成,什么烦恼也没有,什么麻烦也没有了。就因为福薄了,所以才这么多苦、这么多麻烦,又要做工、又要修行。

  “多诸衰恼”:因为福薄,麻烦就多了。衰,是衰败了;恼,就是烦恼。衰败烦恼,就是不吉祥的事情,一切事情都是 too much trouble很多麻烦。

  “国土数乱,灾害频起”:国家很快很快有战乱,天灾人祸频起。这个“数”(音“朔”)字,应该读入声。我听你们念〈大悲咒〉,也念“术”;这个不念“术”,念“朔”,就是很快的。国土数(音“朔”)乱,若是不懂文法,就读成“数(音“术”)乱”。你若听见这个法师讲经,讲成数(音“术”)乱,那这个法师他就是没有学问;也就是“秀才念经,笑死老僧”那一类的。

  什么叫灾害?好像无缘无故来了水,把人淹死很多。无缘无故又起火了,把人烧死很多。或者人人都不想地震,这个地就震把这大楼也变成平地了,人也都埋在里面了;本来楼在里头是住活人的,变成住死人,死人在里头住也拿不出来了,这叫灾害频起。频起,就是频仍,就是很多次,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这个灾难太多了!

  “种种厄难怖惧逼绕”:种种尽是这不好的事情,在你四面八方,都有一些恐怖来围绕着你。厄难,就是很难过去的难关。在《心经》上有“度一切苦厄”,有的不认字,就念成“度一切苦危”。怖,就是恐怖;惧,也就是害怕。啊!又恐怖、又害怕,战战兢兢的,一天到晚总是恐惧惊慌。逼,就是总接近着。绕,是围绕。旁边有土匪打劫、放枪,你看你恐惧不恐惧?这个流弹或者就跑到你这儿来,这恐惧就逼迫。

  “我诸弟子,失其善念”:我们这所有的弟子,都失其善念了。这或者说是我们现在这些个佛的弟子,到末法的时候,也都失其正念了;或者说我们这徒弟,将来我们所收的皈依弟子,他们都失其善念,就存着一种恶念。恶念什么样呢?

  “唯长贪瞋、嫉妒、我慢”。:这个“长”字读成一个长(音“掌”)字,就是往上长,一天比一天长得高了、长得大了。这贪瞋、嫉妒、我慢一天比一天长大。本来以前不贪,现在也会贪了;以前不会发脾气,一点一点也就会发脾气了。你看现在小孩子一生出来就会发脾气,这就是不单长贪瞋,也长嫉妒。佛所说的经典叫你不要贪瞋;你贪瞋多一点,加上一倍,双倍来贪瞋。叫你不要嫉妒,你也做一个double, triple(双倍、三倍)。叫你不要我慢,你总摆起一个架子:“你看,我比你好!我比你聪明!我比你有学问!你看,我比你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比你好的!”总觉得自己像衣裳架子,比什么都漂亮:“我的相貌也生得美丽,你看我所有一切都比你好看!”这就叫我慢。

  怎么样子呢?这贡高我慢一天比一天长得多、一天比一天长大,比这个菩提心都大。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小,不发菩提心了;或者发两天半菩提心,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我也没有得到什么,这有什么用呢?”就生了退悔心了。所以这是末法的现象。

  坚净信菩萨又说,佛以前说,在末法的时候这么多灾难,所以我们这一切的弟子,就是不发菩提心,而增长贪瞋、嫉妒、我慢这种的心。

  “设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以之为主,不能专心修出要法”:假设有好像修行善法这样子的人,也都是个皮毛,不是真正修行善法的;他就仅仅地贪图世间这种利益、这种供养,不求出世的智慧,以名闻利养来做一个主要的,不能专一其心而修出世的要法。

  他一天到晚都是做一个样子,给别人家看:“你看我拜佛呢!你看我念经呢!你看我又拜忏呢!你看我又念佛呢!”这除非没有护法在家居士来,一有居士来,穿上袍、褡上衣,很诚心地跪在佛前来修行;没有人了,他把衣袍脱了,就随随便便的放逸,蹦蹦跳跳和人打打闹闹,一点规矩也不守了,跑起来比兔子都快。你说,这就是相似修行善法者,现在就是这样子了!

  他就图求世间这一个好名称:“一定要叫别人知道我是一个修行人,我一定要叫人知道我是一个菩萨,我一定要叫人知道我是有道德的人!”这样子这都是求世间的名闻利养,希望人称赞:“他真是修行啊!我到那地方一看;他真用功啊!跪那念经,跪那念佛,听经也跪着!”就是做个样子给人家看,这就叫相似修行善法者。

  可是本来他给人看,这还是个相似,这还有;末法的时候,甚至于连相似都没有了,他连给人看都不看。他说:“我这个不是不修行,我不愿意让人知道嘛!我不愿意让人看见嘛”!其实他根本就不修行,连看都不教人看。那么这末法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真是可怜啊!

  所以果地说,这儿将来人不知有多少人?我相信我们这儿什么时候都不会人多。为什么呢?我们现在这儿是沙里澄金,在沙里头找金子。我们虽然是在这金山寺,这金山也很多土的,里边也有很多烂石头泥,不是都是金子。所以那个泥巴、烂石头,我们都不要的;我们这儿完全要找金子的,金子都不多的;甚至连金子都不要,我们要钻石的。所以这整个世界哪有那么多钻石?

  我们这个《金刚菩提海》,是在菩提海里来找金刚呢!所以不是整个大地都是金刚的。到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也不完全都是金刚,还是黄金。所以,我们这个道场,是不会像外道那个地方,五年的功夫就很多人,人都住满了没有地方住。那么这垃圾到处都有的,什么地方都一大堆。你看我们这地方,你要找垃圾,都多得很;但是你要找钻石,就没有那么多了!

  你看我们这儿,又要吃苦头,第一他干不了的,就是吃一餐。我们这儿出家人、在家人差不多在这儿住的都是吃一餐,都是过午不吃,都要守规矩。你看,他这怎么能办得到?办不到的!所以在这儿住住就跑,或者研究研究佛法也跑的,那没法子不跑的。第一,祖上没有德行;第二,自己没有善根;第三,这地方这么苦,这怎么可以?所以我们的人始终不会多的,最多最多也不超过二千人。是不是?因为我们这地方不能容纳二千人那么多,你不要担心这个地方!

  “尔时,众生睹世灾乱,心常怯懦”:当尔之时,众生看见这个世界的灾乱、不平安,修行意志不坚固的就怕了、退心了。就是现在,你看这么多“长毛”!中国在清朝的时候,也闹过长毛的;洪秀全他所有的兵都有长头发,就这个长毛!现在美国也闹长毛,你说这恐怕不恐怕?还有杀人王、有黄道带(译音)、又有吃人的人!这简直成了妖精了!你说这怎么可以不恐惧呢?

  “忧畏己身及诸亲属,不得衣食充养驱命”:就是忧愁又怕,怕自己和亲戚朋友也没有衣服穿、也没有饭吃,来充足养活身体。就怕:“在这个世界你说怎么办呢?这么危险,会不会人来把我杀了?苏联会不会放个原子弹到这儿来呢?你看这妄想不知多少!”这就怕了;怕了就怎么样呢?就忧虑:“这世界一乱了,就没有饭吃了,我会不会饿死呢?我父亲母亲那么大年纪,这世界不好,没有饭吃,那么老来饿死,太可怜了!我这太不孝顺了!衣服也没有了,不充足;吃的东西也没有了,不充足了,就不能养我这个躯命了,我这个躯命就会死了!”

  “以如此等众多障碍因缘故,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以这种种障碍因缘之故,在这个佛法里面,就愚痴而不生信心,修行得道证果的是很少很少的。钝根,就愚痴;愚痴,就少信心。所以若有智慧的人,他就不会没有信心了;就因为愚痴到极点了,所以信心也少了、没有了。

  “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鲜”:乃至,是省文超略之词。渐渐,就是慢慢的。乃至慢慢的在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乘中,能有信心而成就三乘功德的这种人,也是很鲜少的。

  “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所有修学世间禅定,能以得到这个神通道业,自己知道宿世的命运这样的人,也渐渐没有了。次转,就是一次一次地辗转。

  “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像这样子,慢慢在最后到末法的时候,经过时间很久而得道,或者得到一种信心、或者得到禅定神通等的人,根本就没有了。

  F2. 为众致问

  “我今为此未来恶世,像法向尽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请问如来:设何方便,开示化导,令生信心,得除衰恼?以彼众生遭值恶时,多障碍故,退其善心;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中,数起疑惑,不能坚心专求善法。如是众生,可湣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种智,愿兴方便而晓喻之;令离疑网,除诸障碍,信得增长,随于何乘,速获不退。”

  这是第二,为众致问;为大众来请问法。

  坚净信菩萨说,“我今为此未来恶世,像法向尽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我现在为未来这个恶世,像法将要尽了的时候,和在这末法的时候,有很少很少善根的这样众生。“请问如来:设何方便,开化示导,令生信心,得除衰恼”:请问如来,设哪一种的方便,来开示、化导这一切众生,令他们生出信心,得到可以除去这种不吉祥和所有的烦恼?

  “以彼众生,遭值恶世,多障碍故,退其善心”:末法又称恶世。因为这些个众生,遭遇在这个末法的时候,障碍太多了,种种障碍说不能尽;因为有种种的障碍,所以退其善心。我们学佛法的人,切记不要障碍其他人发菩提心,不要在这个道场里面把其他的人障碍跑了;若障碍其他的人离开道场,这就是破坏人发菩提心、破坏道场,这将来一定是堕地狱的。

  “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中,数起疑惑”:在无论是世间法、或是出世间法这个因果里面,很快就生出一种疑惑心;生出一种疑惑心,“不能坚心专求善法”:不能坚固其心,专心一志地来求佛法、求善法。“如是众生可湣可救”:像这一类的众生很可怜悯的,是应该救度他们的。

  “世尊大慈,一切种智”:佛是大慈大悲的,具足一切种智。“愿兴方便而晓喻之”:我愿意请世尊兴起一种方便法门,令这一切的众生都知道而明白。“令离疑网,除诸障碍,信得增长”:使令他们离开疑惑的这种网,除去一切的障碍,令他的信根一天比一天地增长。

  “随于何乘,速获不退”:随便他在或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哪一乘里边,能很快就也得到三不退了。三不退,就念不退、行不退、住不退。这个念念是精进的,也不生一种退心;不像我们人修行到两天半,到第三天就懒惰下来了,这因为没得到三不退:行不退,这修行一天比一天精进,不能一天比一天懒惰;念不退,念念为求无上道;住不退,不退转于这个三恶道。

  E2. 佛指人为答

  佛告坚净信言:“善哉!善哉!快问斯事,深适我意。今此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地藏,汝应以此事而请问之。彼当为汝建立方便,开示演说,诚汝所愿。”

  “佛告坚净信言”:坚净信菩萨这样向佛请问之后,佛就告诉坚净信菩萨说了,“善哉”:你能代表一切众生,这样的请问方便法门,这是非常之好的;这一问,是下契众生之机。第二个“善哉”:你这一问正合我如来的意思,我也正想应该说这种方便的法。所以这两个“善哉”,上边的“善哉”,是下契众生之机;下边这个“善哉”,是上契诸佛的意思。所以才说“快问斯事!深适我意”:你这个问太好了,和我这个意思正相当,也就是深合我意。

  “今此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地藏”:可是现在这个会的大众里边,有一位菩萨摩诃萨;这一位大菩萨,他的名字就叫地藏菩萨摩诃萨。“汝应以此事而请问之”:你应该以这个事来请问地藏菩萨。“彼当为汝建立方便法门,开示演说,诚汝所愿”:这个地藏菩萨,他应该为你设立一个方便法门,来开示你,演说这种的妙法;你这种诚心,他一定能满足你这种的愿。这一段文,是佛指示出个人,来 答复坚净信这个问题。

  D2. 问人(分二)

  E1. 疑问 E2. 释答

  今E1

  时坚净信菩萨复白佛言:“如来世尊,无上大智,何意不说,乃欲令彼地藏菩萨而演说之?”

  这又是第二,问人。又分为二:第一,是疑问;第二,是释答。现在是疑问,这个坚净信菩萨请问佛给说方便法门;佛自己不讲,叫他问地藏菩萨,他就生了一种怀疑:佛是一个最有智慧的人,不来给我讲,为什么叫地藏菩萨这个弟子 答复我的问题?这是什么道理呢?他就不明白了,所以又第二次来请问佛,问为什么叫旁人讲?就比如有人来问我问题,我不答复他,叫他:“你问果先了,他可以 答复你这问题。”旁人就说:“怎么法师不讲,叫徒弟讲呢?”也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为什么叫他答复这个问题呢?就是因为他可以答复,他对这个是很明了的。

  “时坚净信菩萨”“复白佛言”:又对佛说。“如来世尊无上大智”:没有再比如来世尊智慧大的了。为什么世尊不自己 答复我所请问的问题?这个法怎么自己不讲,“乃欲令彼地藏菩萨而演说之”:竟然要令这个地藏菩萨来演说这个方便法门呢?

  E2. 释答(分三)

  F1. 总诫 F2. 别释 F3. 结答

  今F1

  佛告坚净信:“汝莫生高下想。”

  这个“问人”分开两个部份。这是第二,是实答,解释、答复这个理由。这个又分为三:第一,是总诫,总起来诫这个坚净信不要怀疑;第二,是别释;第三,结答,结束这个问题。

  现在是第一个,总诫。总起来就诫止他。诫,就是说你不要这样子想!所以说“莫生高下想”。

  “佛告坚净信”:佛告诉坚净信菩萨说,“汝莫生高下想”:你不要生出一种佛是高、地藏菩萨是下的想法!这位地藏菩萨,他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你不可以轻慢他;你不要以为佛就是高,地藏菩萨就低了,不要生这种想法!

  F2. 别释(分二)

  G1. 直明位高 G2. 兼明缘胜

  今 G1

  此善男子发心以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

  这是第二别释。这个别释又分开两段:第一,直明位高;是直接的说明了地藏菩萨的地位是很高的。第二,是兼明缘胜;并兼说明他这个因缘非常殊胜的。现在是第一这个别释,直明位高。

  “此善男子发心以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这个善男子他发心到现在以来,已经超过没有数量、没有边际、不可思议那么多的无量数的劫数了。“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很久以来,已经有佛的智慧了,他的功德已经满足了。

  这个“萨婆若海”,你们各位有知道的没有?你什么时候看来的?刚刚看来的?刚刚看那不算!你刚刚看,现问现找 answer(答案)那是不行的,那是不合用的;你要问的时候不找就能知道,那才算的。你说你们以前也都看过这经文,看过,这一句不懂,为什么不想法子去明白它呢?不是要尽等着法师讲才懂,那就晚了!

  研究佛法的人,在没讲之前就要懂它;在讲之后就会更熟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研究佛法的人。你还看注解,然后这个“萨波若海”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叫“囫囵吞枣”。囫囵个把那个枣吃了,什么味?不知道!果前说是印错了,因为他的脑筋很快;这个字是错了,所以才问。那么我知道他没有看注解,也没有查佛学辞典,就是凭这个“电脑” computer来算的。但是现在也没有算对,computer也算错了。不错,萨波若海就是一切智的海;一切智,就是已经有佛的智慧了,这叫得到萨波若海,就是智慧如海。

  “但依本愿自在力故”:依,就是根据。但他根据他自己在以前所发的愿,他现一种自在神通的力量的缘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他用权巧方便这种法门,来现化地藏菩萨这种身;他这种的神通变化影响力,能周遍十方,十方都得到感应,都得到他的化度。

  G2. 兼明缘胜(分二)

  H1. 悲愿胜 H2. 慧辩胜

  今H1

  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熏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又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遍吉、观世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以是菩萨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众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

  这是别释的第二,兼明缘胜。兼,就是并兼;并兼着说明它的缘的殊胜。这一科里面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是他的悲愿胜;第二科,是他的慧辩胜。悲愿胜,就是慈悲的愿力特别殊胜;慧辩胜,就是他的智慧辩才也殊胜的。

  “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释迦牟尼佛告诉坚净信菩萨说,虽然地藏菩萨普遍化度十方的一切刹土,他常常起教化众生的这种功业,在其他的十方世界去教化众生。

  “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他游戏神通教化众生,没有一个地方他不去;可是他对这个五浊恶世,他教化利益众生就是偏偏地最厚。对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他特别有缘,他特别发慈悲心来教化这五浊恶世的众生。为什么他对五浊恶世的众生就这么偏心?这些个造罪的众生,造了这么多的罪,他还偏偏要度这五浊恶世的众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亦依本愿力所熏习故”:这也就是因为他在宿生所发的大愿,由他这个的愿力,一生一生的他也不忘。他说哪一个地方的众生最难度,我就到哪个地方去度那个难度的众生。这个众生你和他说法,他也不听;就听了,他也不信;就信了,也是不常,就是暂时间的忽然信了,转一念又变了。所以这一类的众生,地藏菩萨对他是有大因缘的;因为他在无量劫以前是发愿力,度这一类众生来的。

  熏习,就是好像烟熏这个样子;习,就是怕忘了又把它温习一下。我发的是什么愿?每一天要念一念自己所发的愿,要记得,这就叫“熏习故”。我们所发的愿力,你要常常记得;不要把你的愿力忘了。我们发愿维护道场的人,要发长远心;不是今天发一个护法心,明天又发一个破法心,后天就发一个没有法的心:“我把这个法破坏了它,叫它没有了!”不是这样子的。

  我们发长远心来护持道场,不要在道场里给道场添麻烦;无论任何人,你要是在道场里来找麻烦、添麻烦,那是决定堕地狱的;我这个做师父的再慈悲,也没有法子救得了你。这你们自己每一个人应该要自己小心!护持道场不应该破坏道场;你破坏道场,那是决定是下地狱的,那一点人情也没有得讲的,所以这一点,你们各位要知道!

  就地藏王菩萨那么样慈悲,你若破坏道场,来毁谤三宝、对三宝不恭敬,那样决定是堕地狱的,地藏王菩萨也救不了你;所以这一点你们各位应该要特别清楚,特别地知道。护持道场是作善的,不要尽跑到这里作孽来了、跑这来作恶来的。这个道场人人都应该作善的,不是跑道场这地方来发脾气的;谁若跑道场来发脾气,那将来一定是危险的。

  “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也就因为众生应该受地藏王菩萨的教化的缘故。

  “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这个地藏菩萨从十一个大劫以前到现在,他就庄严这个五浊恶世,令这个五浊恶世变成好的了;他令众生都成熟,就好像那个种的田,都得到成熟似的。这个世界就是五浊恶世,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

  那么说:“庄严这么久,这个五浊恶世还没有变好?”没有变好,你怎么知道呢?你也没有在十一劫以前;十一劫以前是个什么样子,你知道吗?如果你不知道,那么你怎么能说没有变好?这个人又说了:我现在七十多岁......,或者六十多岁、没有七十多岁,也就是有这么个人;他说:“我在我生的那个时候,觉得那个世界很好的,到现在也就坏了,一天比一天坏!”

  我说这个七十多岁的人,这是他有个儿子在这儿代表他说的;不是这个七十多岁的人来的。怎么代表呢?这个人说,我听我爸爸说的。他在家里说,他七十多年以前的那个时候,这个世界平安无事,也没有这么多人杀人,也没有这么多人吃人,也没有这么多人偷东西,也没有这么多做坏事的人。那么七十年以前就好过现在,这岂不是一天比一天坏吗?

  这一天比一天坏,因为什么呢?就因为这是末法了。幸亏有地藏王菩萨,在这儿庄严这个五浊恶世;若没有地藏王菩萨在这儿庄严这五浊恶世,这个五浊恶世早就变成什么也没有了,众生都死光了。因为这么庄严,所以还有一点众生。有这众生又有什么用呢?在这众生里面选佛──选拔佛。这一个众生机缘成熟了,地藏王菩萨就度这一个众生;那一个众生机缘成熟了,就度那一个众生。那么没有成熟的,地藏王菩萨就等着。

  “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所以他在我们现在这个法会中,他的相貌那么圆满,他的威德也比其他的菩萨是殊胜的。“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唯独除去佛之外,其他的菩萨都不能超过他这种身相端严、威德殊胜的境界。当然他不能和佛比。

  “又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又在这个娑婆世界,所有他教化众生的这种事业。化业,教化的事业。“唯除遍吉、观世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唯独除去菩贤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其余的这些大菩萨,都没有地藏菩萨这样子的殊胜;他悲愿也深,慧辩也殊胜。遍吉,就是普贤菩萨的别名;观世音,也就是那位观自在菩萨;等,就是包括文殊菩萨了。

  “以是菩萨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因为这个菩萨他在生生世世都发这个愿力,他说无论哪一个众生向我求什么,我都很快就满足他的希望。他求什么,我就满他什么愿;甚至于有人想要喝我的血,我就给他血喝;想要吃我的肉,我就给他我的肉吃;想要把我杀了,那我就叫他杀了。这地藏王菩萨发这个愿,你对他再不好,他都要度你;但是我们众生,可切记不要:“喔!地藏王菩萨发这个愿,那么我就试一试把他杀了,他好度我!”这个不要试。这一试是很危险的,变成“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了。

  地藏菩萨虽然发愿度对他最不好的众生,但是或者要等一等;一等,或者等一个大劫、二个大劫、三个大劫、五个大劫、十个大劫,也都不一定的。总而言之,他等一等叫你受一点苦,然后再来度你。总而言之,他忘不了你,但是要等得很久。因为他的愿力没有边,没有穷尽;不知道尽未来有多少个大劫?那个时候都是他的愿力所到的地方。所以他将来度你,要慢慢等着。

  “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他能消灭众生一切的重罪,除去一切的障碍,现在得到安稳、得到平安无事,非常快乐的。

  *                                          *                                          *

  我们道场的法门做好了。这个法门是个大法门,不是个小法门。三个门合到一起,这也就是三位一体。因为以前果地要做灯,做三个,表示三宝;那么现在做门,做三个门,也是三宝,这三门就是一个门,不二法门。那么你们都要学习开这个门,我们这个门在这个地方说,这是右边;在外说,是左边,你在外边可以往里边一推把它开了。那么,从或者明天、或者礼拜六、或者礼拜天,可以用这个门了。用这个门,就把那边那个门锁上;你们各位来的时候,就从这边来,往里一推,就可以推开这个门了。想进我们这个门,要用一点力量;你们不用一点力量,是进不来的。

  那么我们这个门做好了,以后就无论男人、女人都是走这个门,进来就先拜拜佛;然后,男界到男界那边去,女界到女界那边去。这是平时,要是外边的人到这儿,拜佛完了,他有什么事再做事。无论谁来,先叫他拜佛,我们这儿以佛为主;他要是到这儿不拜佛,对我们道场是不恭敬。对佛不恭敬,也就是对人不恭敬;对人不恭敬,就是来到这儿想 make trouble(找麻烦)。所以我们无论哪一个来,都要叫他先拜佛;他拜完佛或者签名,或者有什么事再谈事情。这是我们以后的规矩!

  在明天晚间,果宁还是照以前一样的来讲法。你们大家预备预备,后天礼拜六要开会;或者有外边人来,或者没有,我们都一点钟开会。你们大家想一想,每一个人可以提出来一个建议,有什么事情应该做的?有什么事情不应该做的?我们这一切一切的事情,都应该要研究一下,来讨论,不可以马马虎虎的。那么以后凡是到这儿来的人,大家都要共同一致,要一个心来拥护道场。这是我这会儿给你们说的话。

  打那个钟声偈,不是一个字打一下,那和“阿弥陀佛身金色”是一样打法:打二下念一个字、打二下念一个字;最后那七字一句,后面三个字打一下,那么样念得很慢很慢,不是念得那么快的。钟声偈或者能念个五分钟、十分钟。你们现在一开始都是马马虎虎的,慢慢学!不过也可以先说“顶礼法师”,然后念偈;念完了,就打个问讯,这是站着;要是坐着,就可以坐着念那个钟声偈。

  这个门,现在我们一开始,晚间用个纸掩着,写上可以开的;不然一个样子,人不知道开,有的人很笨的,无门可入。

  H2. 慧辩胜

  又是菩萨,名为善安慰说者;所谓巧说深法,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

  这是第二科:慧辩胜,他的智慧和辩才是殊胜的。

  “又是菩萨,名为善安慰说者”:又者这一位菩萨,他有一个另外的名字,叫“善安慰说者”。这个本来是个“说”字,但是在这儿应该读个“说”(音“税”),读入声。说(音“税”),就是说(音“税”)说;就是很会说的,说得你没有办法不相信的。不是像我现在跟你们讲经,讲了这么久,还有人不生信心,因为我不会说说你;要是会说说,像地藏王菩萨那么大的智慧辩才,就可以把你们说说得相信了。安慰,就是你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到那儿给你讲几句好话。好像你心里不高兴了,和你讲一点笑话,令你生一种欢喜心来,这叫善安慰说者。他辩才无碍,无论任何人听了,都听得非常欢喜,都欢喜听。

  “所谓巧说深法”:就是人所说的,他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来讲说一切的深法。深法,他是用很浅的道理,把很深的佛法就讲得令你明白了。这叫深入浅出,用很浅显的道理,令你明白这个很深的道理、很深的佛法。

  “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他能以循循善诱发心想求菩萨道、行大乘法这种初学佛法的人。循循善诱,就是用种种的方法来令你发菩提心,令你生无上菩提的信心。初学,就是好像你们各位现在学佛法,这都是初学。

  “令不怯弱”:令他不怕。不会说:“喔!这菩萨道很难行的,我不能发这个菩提心,我做不到!”或者说是:“舍利弗都不能行菩萨道,何况我呢?我这一个初发心的人,不能行菩萨道的。”这样子就叫怯弱。那么地藏王菩萨对于初发大乘心的,他就帮助他们来发大乘心,鼓励他们,令他们不生恐惧心、不怕菩萨道难行。所以地藏王菩萨对我们众生太慈悲了,帮助我们众生的地方太多了!

  F3. 结答

  以如是等因缘,于此世界,众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说之。

  这是三,结答;结束了这个问题,来答复坚净信菩萨的所问。

  “以如是等因缘”:因为像这样子这样多的因缘。就是像前边他的慈悲愿也殊胜,他的智慧辩才也是殊胜的,还有其他种种殊胜的善说诸法、权巧方便这种种因缘。“于此世界,众生渴仰,受化得度”:在这五浊恶世,所有一切众生,都对地藏王菩萨好像渴了要喝水这么样地盼望仰慕,希望得到地藏王菩萨的教化,好离苦得乐。渴,好像渴了要喝水;仰,是盼望,是希望的意思。“是故我今令彼说之”:因为有上边这种种的因缘,所以我现在要地藏菩萨 答复你这个问题。

  那么,前边所讲的文是序分;现在讲序分已竟了,向下讲就是正宗分。

  A2. 正宗分(分三)

  B1. 启请 B2. 演说 B3. 获益

  今B1

  尔时,坚净信菩萨既解佛意已,寻即劝请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救世真士!善哉,大智开士!如我所问,恶世众生,以何方便而化导之,使离诸障,得坚固信?如来今者,为欲令汝说是方便,宜当知时,哀湣为说!”

  这一段文是正宗分。这正宗分又分出来三大科:第一,就是坚净信菩萨启请;第二,就是地藏菩萨来演说;第三,就是一切听众得到的利益。现在这是第一科,就是坚净信菩萨来请法。

  “尔时,坚净信菩萨既解佛意已”:当尔之时,坚净信菩萨就明白了为什么佛叫地藏王菩萨 答复他这个问题。以前坚净信菩萨不明白佛为什么不自己说,而叫地藏菩萨说这种方便法门,他生了一种怀疑;所以佛就向他解释,解释地藏菩萨的悲愿是与人不同的,他的智慧辩才也比其他人高。现在他明白了,“寻即劝请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寻,就没有待很久。随即他就劝地藏菩萨,请地藏菩萨这个大菩萨来说法;他就说了:

  “善哉,救世真士”:好得很,你这一位大菩萨!你真正是一位救世的大菩萨,不是个假的菩萨。你是个真的,现在我真认识你了!佛这样赞叹你,你这个慈悲的愿力是太大了!“善哉,大智开士”:啊!你真好得很呢!你这位大菩萨!你是有大智慧、有大辩才的一个开明之士,你是个开大智慧的一个人!

  “如我所问”:好像我以前请问释迦牟尼佛所问的,“恶世众生,以何方便而化导之,使离诸障,得坚固信”;现在这五浊恶世的众生,应该用什么方便法门来教化他们,使令他们离开他们的业障,得到坚固心呢?

  好像我们信佛,有的时候就生出一点信心,有的时候这信心就没有了。这为什么呢?就因为没有坚固信;你若有坚固信了,永远都不会变更的。我信佛,就由生至死,我一定要信佛,我一定要为佛教来服务,我要做佛教的一个真正的护法;不要马马虎虎的,不要那么今天这样子,明天就变了。不可以的,你这一变,就没有坚固信心了。

  “如来今者,为欲令汝说是方便”:释迦牟尼佛现在向我说,是应该向你来请法,请你来说这个方便的法门。“宜当知时,哀湣为说”:你现在应该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了,慈悲哀湣这一切的众生,来为众生说一说这个法!

  *                                          *                                          *

  上个礼拜五,果进发心供养;她就问我,是等到礼拜天供养、还是礼拜五就供养呢?当时我告诉她:“你今天供养和礼拜天供养是一样的,因为礼拜天很忙的;虽然说是佛诞是礼拜天,你有这种供养的心,早一天供养,早一天得到这个功德。”于是乎,她就把她去做工赚的钱拿出来供养;供养了大约是一百四十块钱,我记得不知道是清楚不清楚?

  那么发供养心了,把这个手袋就空了;所以礼拜六遇到土匪,把手袋给抢去了,就没什么大的损失。我昨天问她:“如果我叫你等到礼拜天,你这钱大约就会没有了吧?”她说:“是的!要是等到礼拜天,就没有了供养,供养土匪了!”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我早就告诉你们这些 girls(女众),要有一种团结性;回去的时候最好大家一起回去,不要单单一个人走。单单一个人走,他看你单单一个青年 girl,就会欺负你;你若多几个人,他就不敢。我早就告诉你们这个情形,我在想像中,早就知道会发生这种种的问题;因为现在不是说 mission(米慎)区不好,就是任何地方都是这样子的,这三藩市还算好呢!你若到纽约、到其他的地方--罗省(洛杉矶)比这儿乱得更厉害!所以我们以后每一个人听完了经,要小心一点!

  那么,我看今天果前做这个房,快点把这个房间做好了;你们哪一个 girl 愿意搬到这地方来住,比较安全一点。但是在没有搬来以前,你们大家应该有一个团结;互相照顾,你照顾她、她照顾你,不要一点团结性都没有!

  果进或者在前生--虽然她今生很老实,很认真修道,也发心供养;她所赚的钱完全都供养了三宝,自己也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也舍不得买好东西,这是很诚心的。不过在前生,或者也抢过人东西,所以今生被人抢去了;虽然是这么样讲,但是若小心一点,也就不会有这些个问题发生。这是因为不小心!

  有的人就说了:“她不止赚一百四十块钱哪!她赚的比这个多!”我知道比这个多。她每一个月供养两次,并且还另外给租;所以她自己没有什么钱留,都是很认真的,一点都不马虎的。我觉得她很诚心,对于三宝的心,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真;我相信,她求什么愿,一定能遂心满愿的。这三宝一定会知道她这个真心,是一点虚伪都没有的,完全是真心来护持三宝、供养三宝、恭敬三宝。本来我知道她不愿意我对你们大家讲这个;但是因为有这种特别的因缘,所以和你们大家讲一讲!

  *                                          *                                          *

  B2. 演说(分三)

  C1. 示占察法 C2. 示进趣义 C3. 示善巧说  C1(分二)

  D1. 诫许 D2. 正说

  今D1

  在这个正宗分里边的第二科演说,又分出来三个科:第一,从上卷到上卷的中,这是指示占察的法;第二,从下卷到“摄修禅定之业”,这是指示进趣的义;第三,从“尔时,坚净信菩萨问”,到“当如是知”,是指示善巧说法。现在是演说里边的第一科,指示占察的法。指示占察法又分出二科:第一,是诫许;诫,就是叫他注意的意思;许,是许可了。第二,是正说;正正当当说这一部经了。现在所读这一段文,是诫许。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语坚净信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谛听!当为汝说。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语坚净信菩萨摩诃萨言”:当尔之时,地藏菩萨这一位大菩萨,对坚净信菩萨摩诃萨说了。“善男子,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啊!你要审谛而听,你要注意一点,我当为你说这个道。审谛而听,这已经许可给他说法了;当为汝说,这是正当许可给他说法--正说法。

  D2. 正说(分三)

  E1. 随机立法 E2. 略示劝诫 E3. 正示轮相  E1(分二)

  F1. 随机 F2. 立法  F1(分二)

  G1. 明无信力 G2. 明有障缘

  今 G1

  若佛灭后,恶世之中,诸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未得决定信;不能修学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不净想,成就现前;不能勤观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法;亦不勤观真如实际无生无灭等法。以不勤观如是法故,不能毕竟不作十恶根本过罪;于三宝功德种种境界不能专信,于三乘中皆无定向。

  这一段文,就是正为说法。正说法又有三:第一,是随机立法。第二,是略示劝诫。第三,正示轮相;正当指示占察善恶这种轮相。在这第一随机立法,又分出二科:第一,随机,第二,立法。现在就是这个随机,这种机缘怎么样?佛用什么方便法门来度?

  这随机又分出二科:第一,叫你明白无信力。第二,叫你明白有障缘。你要是没有障缘,信力虽然是很少的,或者也可以向道;你要是有信力,障缘虽然很深的,你也可以自己修行。现在在这个恶世的里边,既然没有信力,又遇到种种的障缘,所以应该设一种方便的法门;就是指示占察善恶这种轮相,用它来除去众生的疑惑。

  “若佛灭后,恶世之中”:假设在佛灭度之后,在罪恶充满的五浊恶世这里面,“诸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比丘,就是出家的男人;比丘尼,是出家的女人;优婆塞,是在家的男人;优婆夷,是在家的女人。“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未得决定信”:于世间的因果法,和这出世间的因果法里边,没有得到有真正的定力、真正的信心。

  “不能修学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不净想,成就现前”:想,就是观。他不能修行观这一切的无常,不能修行无常观;也不会修苦观,知道一切都是苦;他也不会修无我观;也不会修不净观。这个苦观、无常观、无我观、不净观,不能修成就。

  不净观以前讲过,就是多贪众生要修不净观。多贪,就是有贪欲心;有贪欲心的人,应该修这个不净观。什么不净呢?身体不净。修看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眼睛有眼泪、有眼屎,耳朵就有耳屎,鼻子就有鼻涕,口里就有黏痰唾沫等邋遢东西,这是头上这七孔;再加大小便利,这就九孔常流不净,所以要修这个不净观。你若知道它不干净了,你又有什么可贪爱的呢?有什么可着住的呢?你为什么对它生一种贪爱?就因为你不知道它是不净的。这么肮脏、这么邋遢,那有什么好呢?

  “不能勤观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法”:四圣谛法,就是苦、集、灭、道。这苦、集二谛,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是世间法;道、灭二谛,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是出世法。那么他不能勤精进修这个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法。“亦不勤观真如实际无生无灭等法”:也不勤精进修习真如实际这个真实的境界,无生无灭这种法。不假就是真。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流转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是还灭门。要是详细讲,很费时间的;你们若想详细知道,可以和他们听过经的人研究研究。

  “以不勤观如是法故”:因为你不精进修行前边所说这四谛十二因缘,和真如实际等等法的缘故,所以;“不能毕竟不作十恶根本过罪”:常常就会打妄想了,常常打妄想就会造罪业了,所以对于十恶这根本过错的罪业,就不能完全不作。

  “于三宝功德种种境界不能专信”;你对三宝佛、法、僧的功德的种种境界,你不生出一种真正的信心。“于三乘中皆无定向”:于声闻乘、菩萨乘、缘觉乘这三乘道理里边,你不知道修哪一个法门好。也不知道修四谛好啊,还是修十二因缘好?也不知道修六度真如实际的理好,还是修什么法门好?就是无所适从。无所适从,就不知道走哪一条路;这叫没有定向,于这个三乘也没有定力,也没有一个方向,不知道怎么样去修行。

  明白,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明白。就是这个道理,那还问什么哪?凡夫有凡夫的无明,圣人也有圣人的无明,在等觉菩萨还有一份生相无明没有破;圣人的无明就浅一点,凡夫的无明就深一点。总而言之,你自己不明白为什么你做这个事情。

  你就拿这个男女相爱来讲,怎么就跑出一个这么样的力量来?从什么地方来的?这就是无明,就是从无明那儿来的。你懂了没有?这根本你当时就该 答复他,还何必问我呢?你所不明白的,就是无明了嘛!明白的是什么?你没明白吗?没明白,这就是无明了,那还要问?没有问题了啊?

  *                                          *                                          *

  这位 Lancaster(蓝卡斯特)对我们这儿讲怎么样?他到这 Buddha Hall(佛殿)怎么样说?说很大?什么很大?是 Buddha Hall大?还是他感觉大?这你也要问他。若说 Buddha Hall大;这 Buddha Hall仅仅就可以装得几百人,不算很大的;若说他感觉大,那是无量无边的。你问问他:他要回来,谁不要回来?他要回来就回来了啰!那天走的时候,他说:“See you soon(很快再见)!”

  G2. 明有障缘

  如是等人,若有种种诸障碍事,增长忧虑,或疑、或悔,于一切处心不明了,多求多恼,众事牵缠,所作不定,思想绕乱,废修道业。

  这是第二科,有障缘;第一科,是没有信力。我们修道最怕就是没有信心;没有信心,要是没有障缘,还可以有机会修道。那么现在信力也没有,又有这个障缘;所以这就是不能修道,发生障碍。这障碍,就对修道上是不方便的。

  “如是等人,若有种种诸障碍事”:就像前边所说没有信力的这些人,如果有很多很多对于修道上的障碍。种种,就是包括很多很多的。

  好像自己想要修道,有父亲母亲不许可你修道,这也是一种障碍。或者父亲母亲许可你修道,你自己不精进,这是一种懒惰的障碍。或者你想要修道,又想要贪财,这也是一种修道的障碍。或者你想要修道,又贪这个色,这也是修道的障碍。或者你自己想要修道,又贪名;不是真正为着修道,着住到这个名上,这也是一种障碍。或者自己想要修道,放不下好吃的东西,鸡鸭鱼肉放不下,这也是一种修道的障碍。或者你自己想要修道,又总想睡觉:这也是一种修道的障碍。乃至于你贪,这是修道的障碍;瞋,这也是修道的障碍;痴,这也是修道的障碍;慢、疑这都是修道的障碍。

  “增长忧虑”:你因为有种种障碍的事情发生,所以你的忧虑就增长了,就忧愁这个、忧愁那个。那我修道,连个庙也没有,怎么样修道呢?这也是忧愁。我想修道,谁给我饭吃呢?会不会有人供养呢?这也是个忧虑。我修道会不会有衣服穿?这是忧虑。衣食住都是忧虑,又忧虑我修行会不会有人知道呢?这种种的忧虑。

  “或疑、或悔”:或者对于佛法,就生出怀疑来了,或者就后悔了。“啊!这种事情不知是不是真的呢?我修了这么久了,也没有觉得得到了什么。”好像有的人说到这儿学佛法,学了这么久,也没有得到了什么,就生出这一种怀疑来了。有的就:“这个佛法,修来修去也是这样子,没有什么大意思!我知道这么样,当初我就不修佛法了,我这个时间都空过了!”后悔了。

  “于一切处,心不明了,多求多恼”:在这个一切时一切处,随时随地心不明了;心不明了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就又想求这个,又想求那个;可是求的越多,烦恼也越多。你求这一种事情求不来了,就要生烦恼了;这一生烦恼,就变成愚痴。你这愚痴,就是种地狱的因,种饿鬼的因,种畜生的因;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无明太重了。

  “众事牵缠,所作不定”:被很多的世间事牵引缠绕,所做的事情没有一定的方针。修道信佛,信了一个时间改变了,这叫不定。众事,就是很多很多的世间事。牵缠,好像眷属的牵缠;眷属,就是亲戚朋友。你放不下:今天想起爸爸,明天想起妈妈,后天又想起姊姊妹妹了,就不能修道了!这都叫众事牵缠。牵,就牵挂得好像被用一条绳子这么牵着。马有一个缰绳牵着它走,牛也有一条绳子牵着它走;你被什么牵着走呢?被你所有的业力,这个业力牵着你跑。

  你善业多,就牵到善道去;恶业若多,就牵到恶道去。恶道,就地狱、饿鬼、畜生;善道,就是天、人、阿修罗这三善道。所以缠,就像用根绳子把你缠住了;也好像蚕吐丝,把自己身体被这丝缠住了,所谓“蚕虫作茧,自困其身”。那种吐出来的东西可以做布的虫子叫蚕;吐出的东西叫丝,可以做布。但是它吐出丝,就把自己缠在里面,跑不出去了;我们人也是这样子,自己愚痴得不得了。

  “思想绕乱”:这个思想,也就是妄想,想入非非,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总也不停,这叫思想绕乱。绕,就围绕,也就是和牵缠的意思差不多。“废修道业”:因为有以上种种的障缘,所以把修道这种的事业就停止废弃了,不修道了。不修道做什么?当然就是造恶业了,所以这叫有障缘。

  那么,你要是有信心,再没有障缘,这就容易修道;你既然没有信心,又有障缘,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听经,听到这一段,都应该回光返照,想一想:我是不是业障太重,修道不能发心,尽生一种的无明烦恼,障碍修道呢?若有的话,就赶快要生大忏悔心,改变你以前的错误;如果没有,就更应该精进。所以我们听经,你要是真正想学佛法的人,对听经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比你吃饭都重要,比你睡觉都重要。所以我们到这儿,又叩头又礼拜的,如果不注意听,那岂不是把这光阴都空过了?

  所以每一天,你们各人听经,都应该回光返照,问问自己:造的恶业多?是造的善业多?不要随随便便的;你一随便,将来堕落到了地狱、饿鬼、畜生里面去,就不容易出来了。不要说你的师父还是一个普通的凡夫,就是圣人、就是佛,也没办法度你、也没法子救你。所以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你们现在都皈依三宝了,皈依三宝之后,你谁用功不用功、修行不修行,这做师父的,不能天天总来提着你耳朵说:“啊!你应该这样子、应该那样子!”这要你自己去知道怎么样修行、怎么样精进,那才是修道人的本份。

  在前两个礼拜,大约是有一次礼拜五讲经,果普失去机会,没有听到这一天的经;我见到果普非常后悔,认为失去机会。人人若都能这样子,认为少听一次经就非常地后悔,甚至于痛哭流涕这么样子生忏悔心,这佛法一定是很快就明白;可惜人就都没有把它看得这么重要,认为少听一次经,好像得到很多的利益。听经在这儿坐着,觉得辛苦,不如不听经,愿意躺一躺也可以,愿意睡一睡也可以;这就是不明白佛法、不愿意学佛法的人才这个样子。

  所以,我们人现在有这个机会可以听到讲经,你不听;将来你失去的机会就很多很多。好像这人做什么事情,总赶不上机会;除非你不想做,想做就晚了,错过机会。这都是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不晓得修行;所以到果地的时候,就很多事情不如意了。我们这个道场,就是给大家预备的听经,大家谁来听都欢迎的。

  F2. 立法(分三)

  G1. 示所用法 G2. 示所依理 G3. 示能除疑

  今G1

  有如是等障难事者,当用木轮相法,占察善恶宿世之业,现在苦乐吉凶等事。

  这是前边随机的第二科,立法。在立法这一科里面,又分出来三科:第一科,就是指示所用的方法;第二科,指示所根据的道理;第三科,就是指示这方法能除去你的疑惑。现在这是第一科,指示明白你所用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说的这个木轮相。木,就是木头。这木轮相怎么样的呢?下边的经文会有解释的。现在还不能解释这木轮相。

  “有如是等障难事者”:有像前边这样因为种种障缘,而增加忧虑或者疑惑的人,“当用木轮相法,占察善恶宿世之业,现在苦乐吉凶等事”:你应该用这个木轮相法,来占察以前所造的善、恶业,和现在你所受的苦、或者享的快乐,或者是吉祥的事情、凶险的事情。你占察是善、是恶啊?宿世之业或者前生这种业障怎样啊?用木轮的占法,来占察这种种情形。这个宿世,不一定就是前生,就是昨天的也叫宿世;总而言之,以前所造的业,都是宿世的。

  G2. 示所依理

  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缘合故有,缘尽则灭”:这是说的这一切都是缘生无性、无性缘生;就是没有什么一定的道理,所有的这业果,都是由缘而有的。你若有这种因缘合和的时候,就有这种业果相现出来;若没有这种业果的因缘了,那么它也就灭了、没有了。

  “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你这所造的业,无论是善业、是恶业,它集聚到一起,是随心而现出的,不出现前的一念心;由这个业相现出来了,那么受这种果报也就发现了。先有这个业相现,然后就要受这种果报。“不失不坏,相应不差”:业缘报果到你自己受的时候,它不会丢了,也不会坏的;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永远都会跟着你,一点都不会错的。

  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你那个影子,总跟着你的身体走;这个业和缘也是这样的,总是跟着你,不会坏的。就好像你这么在山里头叫一声,这山里头也叫一声,这叫“如响应声”。不差,就一点都不会错的;也就是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你尽去杀人、放火、偷抢,将来也要受这种果报的。那么这是第二科,讲因缘果报这种道理。

  G3. 示能除疑

  如是谛占善恶业报,晓喻自心;于所疑事,以取决了。

  这是第三科,指示能除众生的疑惑。

  “如是谛占善恶业报,晓喻自心”:你像前边用这种方法来审察,而占验这种善恶的业报,善就得善报,恶就得恶报,你自己就明白这种道理。“于所疑事,以取决了”:在你所怀疑的事相,你决定明了;你明白了,然后就知道怎么样做了。

  E2. 略示劝诫(分二)

  F1. 劝学习 F2. 诫学他

  今F1

  若佛弟子,但当学习如此相法,至心归依,所观之事,无不成者。

  这是略示劝诫,这又分出两科:第一科,劝学习这种方法;第二,就是诫止你不要学其他的法。现在第一科,劝你要学习。

  “若佛弟子,但当学习如此相法,至心归依”:假设有佛子,你只可以学习这种的木轮相法,你至心来学习。归依,就是你注意学习;至心,就非常地诚心来学习,学习这种占察善恶的方法。“所观之事,无不成者”:所观,也就是你所怀疑的事,你所想要明白的事。所观之事,没有不成就的,一定会明白的。这个观,也可以当求字讲。就是你求明白什么事,什么事你就会明白了。

  F2. 诫学他

  不应弃舍如是之法,而返随逐世间卜筮种种占相吉凶等事,贪着乐习;若乐习者,深障圣道。

  这是诫学他,就禁止你不要学习其他的法。他,就是指世间卜筮的这种法。所以修道的人,你真若明白,就不能又是问〈易经〉,又是去求 卜筮。所谓:“你占什么卦?问什么卜?欺人就是祸,饶人就是福。”你不必算,你若尽欺骗人,一定就不好;你若是对人好呢?就一定会好的。

  “不应弃舍如是之法”:你不应弃舍了这种的占察善恶的木轮相法,“而返随逐世间卜筮种种占相吉凶等事”:你不依照佛法去占察善恶业报,你反而退回去随着这个世间法跑,又是爻卦、又是筮龟,用很多占相方法,来问事情或者是吉祥、或者不吉祥这些事。随逐世间,就是跟着世间法。

  世间什么法呢?就是卜筮种种占相吉凶等事。卜,就是爻卦。爻卦的方法很多,有的用三个铜钱来爻卦,爻完了看是几个字啊、几个镘呢?(编注:古代钱币之背面,俗称“镘儿”)然后决定吉凶。筮,是用一种筮草。在古来中国人 卜筮,用一个乌龟的壳来卜事情的吉凶;又有用一种筮草来卜筮,问事情,所以这叫筮龟。种种占相,那就不单单卜筮这一门,还有其他的种种占相方法。

  “贪着乐习,若乐习者,深障圣道”:你贪求、执着这种的卜筮的方法,你欢喜学习这种方法;假设你愿意学这世间的 卜筮的这种法门,这个对于修圣人之道上,就发生一种大障碍。圣道,也就是佛道;你修佛道法的人,就不应该学世间卜筮这种种的技能。

  E3. 正示轮相(分二)

  F1. 总示 F2. 别示  F1(分三)

  G1. 示相 G2. 示义 G3. 示用

  今G1

  善男子!欲学木轮相者,先当刻木如小指许,使长短减于一寸;正中令其四面方平,自余向两头斜渐去之。仰手旁掷,令使易转;因是义故,说名为轮。

  这一段文是前边的第三科,正示轮相;指示出来轮的样子。在这一科里边,又分出两科:第一科,是总示轮相;第二科,是别示轮相。在总示轮相这一科里边,又分出三科:第一科,是指示轮相;第二科,是指示轮义;第三科,指示轮用。现在这是第一科,指示这个轮的相。

  “善男子!欲学木轮相者”:地藏菩萨说,善男子!你想学木轮相这种方法的话,“先当刻木如小指许,使长短减于一寸”:先应该做一个木头的轮相,这木头像小指头这么大,使令长短不到一寸。减于一寸,就不是一寸,或者九分、或者八分这么长。

  “正中令其四面方平”:在好像小指头这么大,不够一寸长的这个木头,在它中间又四方又平的。四面,就是中间,其余的地方就不是四面。“自余向两头斜渐去之”:从中间往两头斜去,渐渐的就变成圆的。中间四方的,斜渐去之,这么到这两头,就很小很小、尖尖的。

  “仰手旁掷,令使易转”:仰起来手,就这么拿着往旁边去掷。这个东西掉到地下就滚,一滚就转,使令它容易这么转动。掷,就是掉到旁边去。转,它在地下这么滚,好像你们压胶布那个东西,就转。“因是义故,说名为轮”:以它转动这种道理的缘故,所以说叫轮,因为它像那个车轮这么转。这是第一,指示轮的相;下面是第二,指示轮的义理。

  G2. 示义

  又依此相,能破坏众生邪见疑网,转向正道,到安隐处,是故名轮。

  “又依此相,能破坏众生邪见疑网”:又依照这个轮相的方法去做,这个轮相可以把众生的邪知邪见给破坏得了,可以把怀疑的这种魔网也给破坏了。“转向正道,到安隐处,是故名轮”:由这个邪见疑网转向正道,到最平安的地方;因为这个,所以给它起个名字,就叫木轮。

  G3. 示用

  其轮相者,有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轮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恶业种差别,其轮有十。二者,轮相能示宿世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其轮有三。三者,轮相能示三世中受报差别,其轮有六。

  “其轮相者,有三种差别”:这个轮相分出来有三种的差别。差别,就是分别不同的。“何等为三”:什么是这三种轮相呢?这是第三科,是指示这个轮的用。它有什么用?

  “一者,轮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恶业种差别”:第一个轮,它能指示出来你前生或过去所造的善业、恶业这种果报,能指示你它那个分别。你造什么业受什么报,可以指示你。“其轮有十”:这个有多少种?有十种这么多。

  “二者,轮相能示宿世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能指示你过去所生的烦恼而造出的种种的业,或者是时间很久,或者是时间很近的,你所做这种的业或者很强、很大的,或者很软弱、很小的。强,就是大;弱,就是小。“其轮有三”:这个轮相有三种。

  “三者,轮相能示三世中受报差别”:第三个轮相能指示你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所造的什么业,受什么果报的分别。它能明白地指示你,告诉你。“其轮有六”:这种的轮相有六种。

  轮相,在中国有一种叫问杯。这种问杯不是这么多个,只有两个,好像做的一边扁、一边圆;两个合在一起是圆的,单单一个就半圆半扁。有很多的女人专门就欢喜问这个东西,她拿起来就祷告祷告,向下一掉;掉下来,看它朝上的是圆的、是扁的?圆的叫阴,扁平的就叫阳。这叫问阴阳杯,还很多种方法;大约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但是不一样。

  F2. 别示(分三)

  G1. 示第一轮相 G2. 示第二轮相 G3. 示第三轮相  G1(分三)

  H1. 正示轮相 H2. 详示占法 H3. 占后诫劝  H1(分二)

  I1. 直明轮相 I2. 明轮相所以

  今I1

  若欲观宿世作善恶业差别者,当刻木为十轮。依此十轮,书记十善之名,一善主在一轮,于一面记;次以十恶,书对十善,令使相当,亦各记在一面。

  这是第二科,别示。在别示里边,又分出来三小科:第一科,是第一轮相;第二科,是第二轮相;第三科,是第三轮相。在这第一,指示第一轮相的时候,又分出来有三:第一,正示轮相;第二,详示占法;第三,占后诫劝。现在这是第一科,第一科又分出来两科:第一,是直明轮相;直接地说明这个轮的样子。第二,明轮相的所以然;说明为什么它就这样子。这现在是讲明示这轮相。

  “若欲观宿世作善恶业差别者”:假设有众生想要知道在过去所作的善业、恶业这种分别,是善业多?是恶业多?“当刻木为十轮”:应该用木头刻出来十个轮相。

  “依此十轮,书记十善之名”:依照这十种轮相,分别在每一个轮相写上十善的名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五戒;就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但是里面也就包括了戒止其他的恶事。加上不绮语、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这是七个;再加不贪、不瞋、不痴,这十个。这十个,你转过来就是十善;你要是去做,就是十恶。“一善主在一轮,于一面记”:这每一个善法,代表一个轮相;每一个轮有四面,把这一善的名字写到一面上。

  “次以十恶,书对十善”:接着在相对的另一面上,就写的十恶。写上杀、盗、淫、贪、瞋、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写上这十恶,正对着十善。“令使相当,亦各记在一面”:令它和这个十善正相对着,每一恶也是记在一面。那边有十个,是十个善;这边有十个,就十个恶。

  I2. 明轮相所以

  言十善者,则为一切众善根本,能摄一切诸余善法;言十恶者,亦为一切众恶根本,能摄一切诸余恶法。

  这是第二,说明这个轮相的所以然。

  “言十善者,则为一切众善根本”:所说的这十种的善法,就是一切善的根本。你想做一切的善事,都应该从这根本的十种善法去做去。“能摄一切诸余善法”:它能以摄持其他一切善法。摄,就是摄持;好像吸铁石那个吸力似的,把种种善法都在这十善里头包括着。

  “言十恶者,亦为一切众恶根本”:那么所说的这个十恶,也是其余一切恶的根。“能摄一切诸余恶法”:它也能摄一切轻的、不那么重要的种种恶法。

  这个十种的善法,就是从这个最苦的恶道里边,能走到最乐的善道上去。十恶法呢?是从最乐的善道这地方,就会走到最苦的恶道里边去。也就是从地狱、饿鬼、畜生,你若修这十善,可以到佛的果位上,你有成佛的机会;你不做善事,不依照十善去做,你做这十恶业,那就会堕落,从有机会可以成佛,变成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去。

  所以说,你若修十善道,就可以从最苦的地方走到最乐的地方去;你若修十恶业,就可以从这最乐的地方又走到最苦的恶道里边去。这一点我们各位应该知道的。十善和十恶在什么地方分别呢?就是在我们人的这一念之间。一念善就是十善,一念恶就是十恶;所以一念就天堂,一念就地狱。我们修道的人,你若能把这一念分别清楚了,这就是功夫;你若分别不清楚,那就要修行、要用功。

  H2. 详示占法(分三)

  I1. 明依法自占 I2. 明以自例他 I3. 明占已详察  I 1(分五)

  J1. 敬礼立愿 J2. 广修供养 J3. 别供称名 J4. 至诚启白 J5. 正掷轮相

  今J1

  若欲占此轮相者,先当学至心总礼十方一切诸佛;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谘受正法。次应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及为他说。次当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发菩提心,至不退转。后应学至心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恶业重罪,离诸障碍,资生众具,悉皆充足。

  在别示里边的第一科,示第一轮相;这又分三科,这是第二科,详示占法,怎么样来占算这个方法。那么现在详示第一轮相的占法,在这个占法里面,又分出来三科:第一科,明依法自占;依照这个法自己去占察。第二科,明以自例他;以自己来推求到其他。第三,明占已详察;占完了之后,就详细来观察。

  在第一科明占法的自己占,又分出五科:第一科,要敬礼立愿。第二,要广修供养。第三,要别供称名;特别的供养来称赞佛、菩萨的名号。第四,至诚启白;要用一种至诚恳切的心,来向十方佛说说自已的这种愿。第五,正掷轮相;才这么样子用所做的轮去掷。现在这是第一科,敬礼立愿。

  “若欲占此轮相者”:假设有想用这种方法来占察轮相这样的人。“先当学至心总礼十方一切诸佛”:你先应该学习,用至诚恳切的心,来总起来向十方一切诸佛顶礼。总,就是总起来。“因即立愿”:顶礼之后,就应该马上发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谘受正法”:发愿令十方一切众生,很快很快地皆得亲近、供养十方诸佛,向佛来请问正法、承受正法。我这么做,不是单单要为我自己;为我自己,那是自私自利了。速疾,就是快。承受正法,就得到正法。

  “次应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先礼佛宝,其次又应该学的:至心敬礼十方一切的法宝。“因即立愿”:应该即刻就发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及为他说”:愿意十方一切的众生,很快都能受持正法、读诵正法,并为他人来讲说。读诵,就读诵经典,依法修行。受持,就受之于心,持之于身。如法修行,就是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

  “次当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其次又应该学:应该用至诚恳切心,来恭恭敬敬礼拜十方一切的贤圣僧。这是顶礼十方常住僧宝。“因即立愿”:应该也就发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发菩提心,至不退转”:我愿令十方一切众生,很快地来亲近诸佛、供养诸佛,而自己又发菩提心,到这种不退转的境界上。

  你看!所以叫你们各人发愿,常常发愿。修行佛法一定要发愿的,你没有个愿,就没有一个目标;你发了愿,然后才能起行,才能修行。但是又要信;信、愿、行,这是修行的三资粮,就是三种的发菩提心。

  “后应学至心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再又应该学至心敬礼我这个地藏菩萨,大菩萨。我们有的人说,这地藏菩萨叫一切众生恭敬他、礼拜他,这岂不是我相很重吗?不是的。地藏菩萨叫一切众生礼拜他,可以消去一切的重罪,对于众生有好处;这是度众生、教化众生,令众生发菩提心,种这个无漏的种子,并不是地藏菩萨欢喜人来礼拜他。他这个礼拜对地藏菩萨没有益处,对众生是有益处;所以他又叫人应该至心礼我地藏菩萨。

  “因即立愿”:应该就对着地藏菩萨发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得消除恶业重罪,离诸障碍”:我愿求地藏菩萨,本照你以前的大愿力,令十方一切众生,很快地把恶业、重罪都消灭了,离开一切障碍。“资生众具,悉皆充足”:资养生命所应该用的东西完全都会圆满,什么也都不会缺的,用什么有什么。资生,就是资养你这个生命;资生众具,就是衣食住什么都不缺,所有的都圆满。

  *                                          *                                          *

  ……他对佛教讲堂,从来的印象是不很好;他说所住的这些个都是嬉皮,他最不高兴嬉皮。为什么要度嬉皮?可是他若想度,恐怕也没有人相信,所以可以说不度。本来在我的这种思想,也没有什么嬉皮不嬉皮,大家都是人,也没有什么中国人、外国人这种国籍的观念。谁相信佛法,谁就可以学习;谁不相信,谁就不可以学习。

  这个人今天来写了几十块钱的 check(支票)供养,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一种事情!他本来老早就想来的,以为我们一定会怎样请他来,或者怎么样子;殊不知我这儿从来就没有这种的功夫,没有时间请任何人。来者自来,去者自去。

  今天的这个法会,我们念佛,我告诉你们:念“弥勒尊佛”,你们就要念“消灾延寿药师佛”。唱那个八句赞之后,要念三称“增福寿菩萨摩诃萨”,那后面都有的;说是三称,念了一遍就不念了。既然不熟,就该早一点练习练习;现渴了想要喝水的时候,现凿一个井,这未免来不及了。

  (之前有脱文)

  喔!我铡你头、验你血是不是?这简直弄到什么地方去?你问问他:听谁这么样讲,说出来这验血的方法?自己不知道,怎么可以随便乱讲?这你莫如不提我的名字,说他自己;就说:“你说的!”这可以的,你不要把我拖出来!“就是你!”就对他这样讲;因为那个不需要我来负责任。你这么样一讲,这个 Lancaster到其他大学讲,说我怎么样讲验血。这简直的!

  若等到验血才知道,那你把血验了,祖师已经死了嘛!你就知道是,又有什么用?头已经离开了、已经没有了,他的血就白色的,又怎么样?那个师子比丘和二祖神光,都是砍去头才知道流白血,那已经没有用了;谁砍他的头,这个人一定下地狱的。这么危险的事我都敢做啊?如果我把这祖师的头砍去了,我要去下地狱的。这个意思,你看就差一点点;差之丝毫,谬之千里,那整个的意思完全没有了!禅宗这种精神,也就在这个地方!等着验,那可什么都晚了!等着这个人死了,才知道这是个祖师;那有什么用呢?这祖师也是死祖师,不是活祖师,那根本没有用了!

  见着六祖,谁也没说:“啊!我把你头割下来,试验试验你是不是祖师?”为什么我那么对他说呢?我就知道:就这一下子,就把他吓住了!他根本就是冒充的,他就是怕斩脑袋嘛!他做假祖是可以,一想斩他头──这就好像一个考试似的,这一个考试,就考不上了!他若说不怕,我真可以杀了他!哈哈!所以我试验你们哪一个,你要是不怕,来啊!就试试看!

  J2.  广修供养(分二)

  K1. 明供具 K2. 明观想

  今K1

  如是礼已,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

  这是前边的第二科,广修供养。这广修供养又分出两小科:第一科,就是要明白供养的供具;第二科要观想这个供具。那么为什么要观想这供具呢?就是要随着这个缘。缘,就是你富有的,可以办多一点供具;你没有这么大力量,就可以观想这个供具。你做这种的观想,必须要有至诚恳切的心,才能有感应的。

  “如是礼已”:好像前边这么礼拜三宝、礼拜地藏菩萨之后。“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随你的力量能办到多少香、多少华等,你就做这个供养观:修这个广大的供养、修这个法界观供养。

  K2. 明观想(分二)

  L1. 修供观 L2. 利益观  L1(分二)

  M1. 称性总观 M2. 缘境别观  M1(分二)

  N1. 解所供体遍 N2. 达能供性遍

  今N1

  修供养者,忆念一切佛、法、僧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

  这是广修供养的第二科,观想供具。这观想里边,又分出两小科:第一,修供养观;修供养的观法。第二,利益观;观想我这个供养有什么利益、有什么好处?在第一,修供养这个观法,又分出两科:第一,称性总观;第二,缘境别观。称性,就是恰到好处,这种观和自己自性相符合了。缘境,有特别的境界,有特别的一种观法。

  在第一修供观,也就是称性总观,里边又分出两科:第一,要明了所供的这种体是周遍的。第二,你要明白能供的性遍。第一,所供体遍,是供十方诸佛;诸佛的法身是周遍法界的。第二,你要明白这个能供的──就是我们能供十方诸佛;这种性也是周遍法界的,也是和诸佛的法身是一样的。现在是第一科,所供的体遍;明白所修供养的诸佛,法身是周遍法界的。

  “忆念一切佛、法、僧宝”:你啊!供养三宝的人,你也要在默默中,在你脑海里边这么观想,观想佛也是周遍法界的、法也是周遍法界的、僧也是周遍法界的,这佛、法、僧宝,都是周遍法界的。“体常遍满,无所不在”:体,就是法身。他这个法身是遍满一切处的,他是无在、无不在,没有任何地方不是佛的法身、不是法宝、不是僧宝。

  所以你不要说:“我这供养佛,佛知道吗?我这供养法,法又有什么知觉呢?我供养僧,那僧是知道啰?”你不要问佛知道不知道、不要问法知道不知道、不要问僧知道不知道,你就问问你的心知道不知道?你心若知道了,那佛、法、僧宝都知道了;你心若不知道,佛、法、僧宝也不知道。

  但是你绝对不可以说“我的心不知道”;为什么呢?你没有死呢!你死了,这个地、水、火、风分散了,你八识也跑了,那时候不知道了;你有生的一天,你供养三宝,你心里绝对知道的。你心和这个十方三宝是一样的、是一个的,没有所分别的;所以你心量是无在、无不在的,佛、法、僧宝也是无在、无不在的。

  N2. 达能供性遍

  愿令以此香华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诸佛刹土,施作佛事。

  这是第二科,能供性遍;能供的这种功德性,也是周遍法界的。怎么能周遍法界呢?因为你要发这个愿,你要做这种的观想;你观想有多大,你这供养的性就有多大。你观想尽虚空、遍法界,你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三宝,那么你这功德性也就周遍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处。

  “愿令以此香华等同法性”:发愿使令你所供养的香和华和这个法性是一样的。所供养的,不论是多少──多,是无量无边;少,就是一香一华。法性是无尽无尽、无边无边的,是重重重重、无尽重重、重重无尽的;所以你这个法性重重无尽,你这个香、华也会重重无尽的。

  “普薰一切诸佛刹土,施作佛事”:既然等同法性,所以就周遍一切好像微尘刹海那么多的诸佛国土;用这种的功德性来大作佛事,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三宝,这种供养的功德性也周遍这些微尘佛刹国土。

  M2. 缘境别观(分三)

  N1. 念供养具遍 N2. 愿能供身遍 N3. 所供三宝遍  N1(分二)

  O1. 念遍用供具 O2. 想遍同众生

  今O1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无时不有;我今当以十方所有一切种种香华、璎珞、幢幡、宝盖,诸珍妙饰,种种音乐,灯明、烛火,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乃至尽十方所有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

  这是前面所讲的第二科,缘境观。这个观法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因为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所以它就周遍法界,无尽重重、重重无尽,有这种的作用;有这种作用,所以你这功德就无量无边。这是普贤菩萨广大供养法门海。

  在这一段文里,又分出三科:第一,念供养具周遍一切处。第二,愿能供身遍;所供诸佛的法身也遍一切处。第三,所供养三宝也周遍法界。

  在第一念供养具遍,又分出两小科:第一,意念遍用供具。第二,想遍同众生;我这供养,不是我自己一个人供养,是和所有的众生来一起供养。这现在是第一科,念遍应供具。

  诸佛面前都有供养之具,就是好像我们装花的花瓶,或者装水果的碟,或者其他的供具、香炉、烛台、灯之类的,所有一切饮食、医药、卧具,也都是供具。这供具是周遍法界的,现在我们用的少,我们不妨可以说是多;怎么可以说是多呢?因为你心量是无边的,你用这个无量观的心量来观想,这不是空洞的。你现在供佛,你可以打这个妄想,也不犯盗戒,也不犯打妄想戒。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无时不有”:又想想十方诸佛面前都有供具,这供具很多很多的,周遍法界,没有一个时候没有的。

  “我今当以十方所有一切种种香华”:我现在应当用十方所有的一切种种香华。在这十方诸佛国土诸佛的面前,一定有种种的华。好像我们这儿花就有很多,又有白色的、黄色的、红色的,又有青色的、绿色的,什么色都有,那种种的香华。

  “璎珞、幢幡、宝盖,诸珍妙饰”:有璎珞、有幢、有幡,又有一切的珍珠、玛瑙、金、银、琉璃、玻璃、车磲。璎珞是一种宝贝造成的。你看!这都有玻璃来在佛前供养呢!这一样的是珍妙饰。“种种音乐”:愿意学音乐,你最好作一点音乐来供养佛。我们现在所唱的香赞,这都属于一种音乐。“灯明、烛火”:我们佛前点灯,或者点上一点火,这也是来供佛。

  “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或者你用吃的东西,或者名贵的衣服来供佛,或者用卧具,或者用种种的药品,也可以供佛的。衣服可以供佛,但是下身所用的袜子、裤子、鞋子,这不可以往佛前放。那么说佛不用这些个东西吗?佛也用,但是这个不太尊敬;所以这些个供具不要来供养,上身穿的衣服最好。卧具,是用它来打坐的或者睡觉的。好像拜垫上放的巾,就是卧具;那叫“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胜地,奉持如来命。”你们受过戒,不知道还记得不记得?

  “乃至尽十方所有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乃至于十方所有庄严道场的供养具,这就等于我在那里供养呢!做这种种观想。有的人就说了:“这不算偷吗?”也不是,你就想是自己的。那你若认为不是你自己的,当然就是偷了;若本来就是你自性里面的东西,偷谁的呢?到什么地方去偷呢?所以这就一切唯心造。那么说:“我偷的东西,也就观想是我是我自己的,那不可以吗?”或者也可以,你可以试试!

  为什么说供养三宝不要用裤子、袜子、鞋来供养?我有一个比喻,因为你所尊重的是上身的衣服,下身的衣服你就马马虎虎的也可以;你要用你高尚的东西来供佛,不要用你看着不太重视的东西。好像那个厕所的屎虫子,它供佛只可以用屎来供佛。为什么?他没有旁的东西;它若有旁的东西,它就不会用那个来供佛。这一样的道理,我们因为有更好的东西,我们就要用更好的东西来供佛。

  O2. 想遍同众生(分三)

  P1. 想同供 P2. 念随喜 P3. 愿开导

  今P1

  忆想遥拟,普共众生奉献供养。

  这是第二科,想遍同众生。这一科里边又分出三小科:第一,想同供;作观想,和众生一同来供养三宝。第二,念随喜;观想:念随喜诸佛菩萨和众生,这一切的功德。第三,愿开导;愿意自己去开导一切众生,又愿意诸佛开导自己。现在这是想遍同众生所分出三小科的第一科。

  “忆想遥拟,普共众生奉献供养”:做这种的观想,想要尽虚空、遍法界,普遍地同一切众生,或者用香华、灯、烛、果之类的,来做供养。忆想,也就是想念;做这种的观想。观想什么呢?遥,就是很遥远的。这个遥远,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处都包括在内。拟,就想要这样子,拟定这样子。

  P2. 念随喜

  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养者,我今随喜。

  这是第二科,念随喜。

  “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养者”:常常想念,所有尽虚空、遍法界中,常常地有来供养三宝的人。“我今随喜”:我现在来发一种随喜心,随喜供养十方常住法界三宝,我也随喜众生来供养诸佛。

  P3. 愿开导

  若未修供养者,愿得开导,令修供养。

  这第三科,愿开导。

  “若未修供养者”:那么有修供养的众生,我来随喜;若没有修供养、不明白修供养法的这一类众生,怎么办?“愿得开导”:我发愿,愿意他们也得到这种的开导,明白这种的供养方法。开导他们,你供养三宝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利益:“啊!你应该发心来供养三宝!”这是开导一切众生都明白这供养法。“令修供养”:使令他们修这供养法门。

  N2. 愿能供身遍

  又愿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土;于一切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种庄严供养之具,共一切众生,等持奉献。

  这是前面第二科,愿能供身遍;愿意能供养我这个身,遍至十方一切刹土。

  “又愿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土”:愿意我现在供佛的这个身体,能很快地到其他的诸佛国土去。“于一切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种庄严供养之具,共一切众生,等持奉献”:在每一个国土有三宝的地方,我都用庄严道场、供养三宝的这种供品、供具,同所有的众生,大家平等来奉献。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大家平等平等来供养、奉献三宝。有三宝的地方,指有过去的三宝、现在的三宝、未来的三宝的这所有地方。

  N3. 所供三宝遍

  供养一切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供养一切所有法藏,及说法处,供养一切贤圣僧众。

  这是前边的第三科,所供三宝遍;那么能供的身遍满一切处,现在所供的三宝也是遍满一切处。

  “供养一切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我供养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身、诸佛的色身,和诸佛入涅槃所留下的舍利,以及诸佛的形像。这或者是佛住世时候的形像,那么佛若入涅槃呢?就用金银所雕刻的,或者木头、或者纸画的佛的形像。

  “浮图、庙塔”:我供养这所有的道场。浮图,是塔。庙塔,就是所有的有道场的地方、有庙宇的地方、有塔的地方。“一切佛事”:所有在佛教里头所做的一切佛事。这佛事就包括:你诵经也是佛事,你拜佛也是佛事,你念佛也是佛事,你所有关于佛教的一切,都是佛事。

  “供养一切所有法藏,及说法处””:我供养佛宝,又供养一切的法宝,和所有讲经说法的地方。有讲经说法的地方,我也一样来供养。“供养一切贤圣僧众”:我又供养十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这一切贤圣僧众。发这种广大供养的菩提心。

  L 2. 利益观(分二)

  M1. 愿成功德庄严 M2. 愿成智慧庄严

  今M1

  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渐得成就六波罗蜜、四无量心。

  这是前边的第二科,利益。这个利益,包括前边那个“总”和这个“别”两种供养。现在讲有什么利益,也就是有什么好处。在这里边又分出二科:第一,功德庄严;愿所有的一切功德,来庄严供养十方常住三宝。第二,智慧庄严。现在是第一,功德庄严。

  “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我供养三宝,又要发愿,发愿同这一切的众生,天天就以供佛来做为修行,修供养。在密宗里头最重的、最要紧的,也就是这供养;他们用金、银、珠宝,什么东西都来供养三宝。修这供养完了之后,“渐得成就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渐得,就是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就得到了。渐渐地就得到成就六种波罗蜜和四种无量心。

  这六波罗蜜,第一,就是布施波罗蜜。你要是有钱的人,应该做布施;那么没有钱的人,就不能做布施了吗?也一样做布施。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什么叫财施呢?就是你所有有价值的物质、很值钱的东西,来把它布施出来;这也是现出你一种真心为佛教,所以你能舍得。法施,就是讲经说法;你能讲经说法,这也是一种布施。无畏施,这个人正当在恐惧的时候,你能帮助他不恐惧了,这叫无畏施。这布施有三种。

  第二,是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轻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持戒,就是守护这个戒。你受戒,就要守戒;你能守住戒,这也是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梵语是波罗蜜,此曰“到彼岸”;又叫“彼岸到”,就是从这岸到那岸去──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而达到那个不生不死的涅槃彼岸。

  第三,是忍辱。忍辱说起来是容易,但是行上是很不容易的;你忍一次可以,忍两次也可以,到三次就忍不住了;忍不住,就发起火来了,就不能忍了。忍也有三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对一切众生应该修忍。法忍,你学一切佛法也应该有忍耐;你若没有忍耐:“这佛法这么多,我学也学不完啊!”这就有望洋之叹。就好像望着那个大海:“这大海这么大,这怎么办呢?”看着佛法这多:“啊!我什么时候能学完呢?”这就不能忍了。你要一点一点地慢慢学,不要怕困苦、不要怕艰难,终究有一天就会成功的。无生法忍,这得到证果,才能自己得到无生法忍。

  第四,就是精进。这个精进,也是很不容易修的;若是会修行的,也很容易的。怎么样呢?你不懒惰,就是精进了。无论你做什么都不懒惰,不怕苦、不怕难,向前去勇猛精进。精进有身精进、有心精进。身精进,是勤修戒、定、慧;心精进,是息灭贪、瞋、痴。所以昼夜六时常常精进,你能精进,这也可到彼岸。

  第五,就是禅定。这一部经上帮助人修禅定,是很合道理的。说:你这个人要先占察自已的善恶,你要是恶业太重,就不能修禅定,你就要先忏悔。在佛前拜佛,或者拜七天、或者拜十四天、或者拜三七二十一天、或者拜四七二十八天、或者拜五七三十五天、或者拜六七四十二天、或者拜七七四十九天,或者拜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那么样拜佛、这样子忏悔,业障消除,然后这禅定的功夫也就成就了。

  “喔!那拜一万年,我的寿命没有那么长!”你可以发愿生生世世都拜,拜多了,什么时候这个业障就消没有了,那个时候就得到清净了。“这法师讲经,尽开玩笑!”你若听得是玩笑,就是玩笑;你若听这是真法,就是真法。这一切唯心造,你若想它是真的,就是真的;你想它是假的,那又有什么是真的?所以,你要是相信、有信心,我讲没有道理,你也听出一个道理;你若没有信心,我就讲得很有道理,你也听得没有意思, 干燥无味的。所以这个有意思、没有意思,是在你那儿,不是在我这儿。我讲得再好,你没有信心,就觉得不好;我讲得很普通的,你那地方开了悟了:“喔!是这么回事!这个道理讲得真是对的!”你能这样领会,那就是得到法了;你得到法,就开智慧了。

  所以第六度,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般若又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文学之类的;好像经典,这叫文字般若。由你看这个文字,然后就起了观照的力量,这是观照般若;由观照又达到实相,这是实相般若。这是六度六波罗蜜。

  什么叫四无量心?快去查查佛学字典!这个四无量心,大约不要去查佛学辞典,也有人记得的。不过今天我不问了,你记得也白记得了,也没有用的。是什么呢?是慈、悲、喜、舍。

  慈无量心:慈悲无量无量的。你不要把这个慈悲做得很小的,要大慈大悲。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这都要无量无边的。你不要想一想:我对这一个人这么多慈悲了,这个人还是一样也不改过。这就不是无量,是有量。你要说:他现在不改过,将来一定会改过的;我等一等,无论如何我要想法子,把这个人救出来他。

  悲无量:喔!这个人太苦了。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悲就给这个人快乐,悲就能拔除人的痛苦。

  喜无量,欢喜舍布施。欢喜也不要有量,布施也不要有量,不要:“我已经布施很多了,我不能再布施;再布施,我自己都没有了嘛!”把自己一搬出来,那什么无量就变成有量了。你要是不为自己,而为这个法界众生来做着想,那么这就是无量心了。

  M2. 愿成智慧庄严

  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离念清净,毕竟圆满。

  “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深知,就不是普通的知道。深知“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寂灭,也就是寂静。深知一切法本来是不动的,也就是无生无灭的;它是一味平等的,没有分别。这是所说的空、假、中的“中”;中道离体,中道没有任何体相的。三智,是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这个中,就合乎一切种智。“离念清净”:把这个念没有了,就得到清净。这就是空、假、中的“空”;空就属于一切智。“毕竟圆满”:究竟圆满。这是这一切法的假观,成就道种智。

  这空、假、中,属于三观:观空、观假、观中。这空观就是一切的智,假观就是道种智,中观就是一切种智。这个“一心三观”,成就三种的智慧。这就是要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有这三种的智慧了;佛有三种智慧,所以教化一切众生,从空出假,从假流入中道,所以说究竟圆满。

  J3. 别供称名

  又应别复系心,供养我地藏菩萨摩诃萨;以当称名,若默诵念,一心告言: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如是称名,满足至千。

  这是第三科,别供称名,特别地供养来称名号。称谁的名号?称地藏王菩萨的名号。

  “又应别复系心,供养我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供养十方三宝,知道一切法不出空、假、中这三种的观法;虽然是这样子修,还不可以。你又应该特别地把你心,就好像用绳子栓上似的,栓到地藏菩萨摩诃萨这儿,来供养我地藏菩萨摩诃萨。

  “以当称名,若默诵念,一心告言: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默诵念,就是在心里头念。供养地藏菩萨,又应当称念地藏菩萨的名字,或者不出声、默默地在心里头念,就至诚一心地告诉我说:“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念这个地藏菩萨摩诃萨。

  “如是称名,满足至千”:像这样子念地藏菩萨摩诃萨名字,要念一千遍。为什么供养三宝,又要念地藏菩萨的名号呢?因为地藏菩萨他的愿力大;你一称他的名字,就可以消除一切的业障,增长一切的智慧,所以应该念地藏菩萨摩诃萨。

  J4. 至诚启白

  经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惟愿护念我及一切众生,速除诸障,增长净信,令今所观,称实相应。”

  本来你就不供养十方三宝,单单供养地藏菩萨,称地藏菩萨的名,也就可以能得到感应道交这种的力量,有这种的成就了。为什么地藏菩萨他不先叫人供养他自己、念他自己的名,他要叫修这种法的人,先供养十方三宝、称念十方三宝的名号,然后才供养他自己、称他自己的名满千遍?

  地藏王菩萨因为尊重十方常住的三宝,所以他叫修这种法的人,先来供养十方三宝,不是就顾他自己,说:“你看我,我地藏王菩萨最第一了,你先要供养我、先要念我!”不是像我们人,自己不是第一,还要抢着来第一、争着来第一,甚至于生一种贪心、瞋心、痴心,要来争第一。你说这和地藏王菩萨的思想是一样、不是一样?所以这一点,我们听经,不要尽听怎么样讲,要听这个意思。这菩萨的行为,不是尽专为自己的;本来这个法的法主就是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不须要叫人再供养十方三宝,可是他这样做。

  “经千念已”:经,是经过。经过称念地藏王菩萨的名号一千遍之后。“而作是言”:然后才向地藏王菩萨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地藏菩萨,你这个大菩萨,你大慈大悲;你的慈悲是广大的,你的愿力也是广大的。“惟愿护念我及一切众生”:我现在唯独地就愿意你护念我、保护我。

  这个地方就和地藏王菩萨不同了。本来这地藏王菩萨,应该叫人说是你先护念一切众生,然后再及到我;他知道人都是自私的,一定要先有个我,所以他也就随顺众生这个意思。如果他说你先为众生来求,这个人说:“我管他去呢!我自己都没有得到好处,我怎么能管他呢?”地藏王菩萨知道众生的心是自私,所以他就说“唯愿护念我”,先说我自己,然后再“及一切众生”。干什么呢?

  “速除诸障,增长净信”:很快很快地把这一切障道的因缘就都除掉了、消灭了,增长我自己和一切众生的净信。净,就是清净;净信,是清净的信心。“令今所观,称实相应”:令我现在所观想的事情,就是我所愿意得到的,我求什么,就得到什么。得到感应了,这叫称实相应;就是我求十分就得到十分,我求一百分就得一百分的感应。

  J5. 正掷轮相

  作此语已,然后手执木轮,于净物上而傍掷之。

  前面所讲,是是第四科,至诚启白。现在这是第五科,正掷轮相。现在把应该做的事都做完了,现在就占察了;占察,就要掷这个轮相。

  “作此语已,手执木轮”:说这个话之后,然后手拿着这个木轮。执,就执持。“于净物上而傍掷之”:净物:或者一个干净的布,或者一个干净的纸,或者干净的木头,都可以的。就往这旁边一掷,然后占验自己的善恶。

  今天我看有很多人都要睡觉了,大约做工做得太多了,很辛苦的,所以少讲一刻钟。

  I2. 明以自例他

  如是欲自观法,若欲观他,皆亦如是应知。

  这是第二科,说明了自己,那么就可以知道其他的人也是这样的,所以这叫以自例他。

  “如是欲自观法”:像这样自己观察自己的占法。“若欲观他,皆亦如是应知”:你要是想去观察其他人的善恶因果报应,也就是像观察自己的一样,你应该知道。

  I3. 明占已详察(分二)

  J1. 明所现 J2. 明不现

  今J1

  占其轮相者,随所现业,悉应一一谛观思验:或纯具十善,或纯具十恶,或善恶交杂,或纯善不具,或纯恶不具。如是业因,种类不同;习气果报,各各别异;如佛世尊余处广说。应当忆念、思惟、观察所现业种,与今世果报所经苦乐、吉凶等事,及烦恼业习,得相当者,名为相应;若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虚谬也。

  这一科是前边第三,占已详察;占察完了之后再详细观察。不论自观、观他,并须如此谛察。在指示明白你占已详察这一科,又分出二科:第一科,明所现;二,明不现。现在这是明所现。所现,就是现出你的善业、恶业;或者纯善业、或者纯恶业,或者善恶业都没有。第二,明不现;说明你所观察的这种业它不现。

  “占其轮相者”:占察这种轮相这个人,“随所现业,悉应一一谛观思验”:随你所显现出来这种业报、业果,应该每一个轮相,你要仔细地来观察、来谛观,思惟它应验的这种感应。

  “或纯具十善,或纯具十恶,或善恶交杂”:或者占察这十个轮相,都得到纯善,没有其他恶夹杂;或者你恶业重的,具足十恶,没有善;或者有善、有恶互相交杂。“或纯善不具,或纯恶不具”:或者这十善一个也没有,或者这十恶一个也没有。这都有种种因缘,才这样子,后面会说明白。

  “如是业因,种类不同”:像这样子的业报因缘,都有不同的种类。这个“类”字,在小本子经上印着“顾”字,那是个错字。大约他原来把这个“类”字,写得像一个“顾”字,印的时候就像一个“顾”字。本来这是“类”字,你要是一个“顾”字,就没有法子讲了。这个善恶的业因,种类不同,或者善多恶少,或者恶多善少;或者只有善的业因,而没有恶的业因;或者只有恶的业因,而没有善的业因。

  “习气果报,各各别异”:因为他所种的因不同,所习的业也不同的;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所以习气果报各各持别不同。“如佛世尊余处广说”:这种的详细道理、说明,就好像佛在其他的经典所说的。余处,就是其他说法时候所说的;或者好像说《地藏经》,就有种种的果报;说《弥陀经》,有往生西方,也是一种业所说。

  “应当忆念、思惟、观察所现业种”:你应当想一想、自己静坐起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观察所现的业种是怎么样子。就是你受什么果报,所现的什么业种。比如你在前生好杀生,今生就多病;你前生不杀生,今生就没有病。

  “与今世果报,所经苦乐吉凶等事,及烦恼业习”:和今生所受的这种果报,你所经过的,或者是苦、或者是乐,或者是吉祥、或者是凶险等事,及烦恼事。这个就看你自己所遭所遇,你要是尽种善因,一定就是遇到很多吉祥的事,很多快乐的事;你要尽做恶因,在前生尽造恶来着,一定就受很多的苦果、苦报,遇到很多危险的事情。

  你现在你们各人学佛法、研究佛法、听经,在这个地方,就应该特别要注意了。你们每一个人应该回光返照,问问你自己:我是烦恼多、是快乐多?我这个烦恼从什么地方来的?我的快乐又怎么样有的呢?学佛法的人,就在这里要占察你的善恶了!烦恼多,我一定在前生没有做好事;所以今生脾气也大、烦恼也大。啊!拿见到烦恼比馅饼还觉得香,吃起烦恼一顿一顿地往饱那么吃。吃的烦恼多了,把肚子气得也大了;肚子气大了,就像个鼓似的,这就因为烦恼来的。那么因为你宿生不做善业,尽做一些个恶事;所以今生烦恼就重、烦恼业就重。

  “得相当者,名为相应;若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虚谬也”:你要是和你所占察的相当,这叫做相应;你要是和你所占察的不相当,这就是因为你没有至诚恳切的心,你好像开玩笑那么样子,所以就得不到感应,这叫做一个不实在的、不真的。

  比如你占察十善,你就得到这个善,对你自己所遭遇也是很吉祥的,这就是相当的;如果你所遭所遇不吉祥,尽发生意外,那么你占察得到纯善,这就是不相当、不相应的。你尽遇到苦恼的事情,你得到十善,这也不相当;你尽遇到吉祥的事,你又得到十恶,这也是不相当的。那么这里边的详细分别,在后面会说明的。

  J2. 明不现(分二)

  K1. 俱不现 K2. 有所不现

  今K1

  若占轮相,其善、恶业俱不现者,此人已证无漏智心,专求出离,不复乐受世间果报;诸有漏业,展转微弱,更不增长,是故不现。

  这是第二科,说明了占察你善恶业,为什么不现,是什么原因?这又分二科:第一,俱不现;第二,有所不现。现在这是第一,俱不现。

  “若占轮相,其善、恶业俱不现者”:假使你占察轮相的时候,善业、恶业都不现,也不现善、也不现恶;“此人已证无漏智心,专求出离,不复乐受世间果报”:这因为这个人已经得到无漏的智慧了,所以他专求出离三界,不愿意再受世间这种善恶的果报。他已经行菩萨道了!

  “诸有漏业,展转微弱,更不增长,是故不现”:他得到无漏的智心了,所以他这一切的有漏业就渐渐地薄了、渐渐地少了,你这个欲心不长了,所以就不现这种善恶果报的轮相了。一切有漏的都微弱,就是它不长了。什么叫做有漏的业呢?你贪,这也是有漏;瞋,也是有漏;痴,这也是有漏。也就是你的欲念重,这就是漏。你不要以为欲念是一个好东西,这就是有漏;令你堕落到三恶道里去的,就是因为这个欲念。现在这个有漏业,就是说的你的欲念。

  K2. 有所不现

  又纯善不具、纯恶不具者,此二种人,善恶之业有所不现者;皆是微弱未能牵果,是故不现。

  “又纯善不具、纯恶不具者”:又者,有都是善也没有恶、都是恶也没有善的人。“此二种人,善、恶之业有所不现者”:这两种人,无论善业、恶业,也都不现的原因。“皆是微弱未能牵果,是故不现”:是因为他善也很少、恶也很少;因为很少的关系,牵不动这个果报,所以也不现出来。

  *                                          *                                          *

  礼拜天要有两位居士在我们这佛堂举行结婚典礼;那么,这次应该大家知道怎么样念这个偈颂,都很熟悉的。上午举行仪式,从九点半钟开始;谁愿意来参加的,我相信也一定会有好东西吃。这是一个消息。

  还有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这是挂衣袍的,所有男界的衣袍可以挂在这个地方;女界的衣袍可以挂在箱子里边去。那么现在把男女的界限分清楚一点,将来把房间做好了,更应该分清楚一点;因为我们修道的人,要去欲断爱--去这个欲心,减轻了这爱心,不要尽打妄想。男女若不分清楚了,有的时候就令人造罪业了,就令人打妄想;现在讲这部《善恶占察业报经》,这就是令我们人明白这个业的来源。所以在这个清净道场,人最好不打妄想!

  但是我们人人不是证果的圣人,所以这种不干净的思想,常常会发现出来;发现出来你有这种不干净的思想,就造不干净的这种的业,你这个业也就不清净了!所以我们现在要一点一点把打妄想这种思想消灭了它,好用功办道。

  那么我现在不敢在这儿吃饭。为什么呢?因为这不单吃得太好,又吃得太多。有的人护持师父,用那么大一个碗,几几乎乎就等于把那个锅完全给我抬来了,给我一个人吃。我看见旁人那个地方没有这么多,我这个地方太多了;所以又吃得好、又吃得多。我没有这么大福报,所以现在我自己愿意受一点苦。

  那么有的人知道我,自己就那么供养少少的东西;但是我不知道我愿意、不愿意吃这东西。因为我不能说哪个东西我愿意吃;若愿意吃的东西,就会又来得很多了。所以无论好的、不好的都一样吃,我自己不会吃得太多了,这是我现在对大家讲一讲这个因缘。吃得好,又吃得多,这是好事情;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苦的事情,做很多工的。

  H3. 占后诫劝

  若当来世,佛诸弟子,已占善恶果报得相应者;于五欲众具得称意时,勿当自纵,以起放逸。即应思念:由我宿世如是善业故,今获此报;我今乃可转更进修,不应休止。若遭众厄种种衰恼不吉之事,绕乱忧怖不称意时,应当甘受,无令疑悔,退修善业。即当思念,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恶业故,今获此报,我今应当悔彼恶业,专修对治及修余善,无得止住懈怠放逸,转更增集种种苦聚,是名占察初轮相法。

  这是第三科,占后诫劝。就是占察以后,自己得到好的和不好的这种预兆,都应该诫。诫,就是很谨慎的意思、很小心的意思。劝,就是劝你应该往更好的做;不要以为自己得到了好的果报,就懒惰下来了,就不精进了。

  “若当来世”:假设在当来之世的时候。“佛诸弟子,已占善恶果报,得相应者”:佛的一切弟子,已经占察过自己的善恶,而且也得到了什么果报的话。这都是佛的弟子才明白这种的占察法;如果不是佛的弟子,就不懂这个方法。

  你用这种十轮占察出来或者是身恶、或者是口恶、或者是意恶,这三恶。你单单用占察的方法,占察你这个身恶,你要是没有得到身恶,这就不相应;你要是也得到了身恶,这就相应了。这个方法,后面会详细讲的解释的。所以,你现在先占怎么样子,以后就和那个相同,这就叫相应了。

  “于五欲众具得称意时”:你就是自己占那个十善,都得到完全的十善了。这十善,你又占那个身口意,又都得到这个善,那么这就是相应了。称意,就是你愿意有钱就有钱,愿意有色就有色,愿意吃食就有得吃。色这个老虎也来了,名这个蜈蚣也来了!愿意吃好东西,这馋虫就来帮你忙;愿意睡觉,这个懒虫也来帮忙你了,说:“好、好,我来帮忙你,quickly go to sleeping(快去睡)!”啊!这就是称意的时候。

  你相应而称意了,不要就自满了;不要说我以前做了很多好事,所以现在的业报都是好的了,我占察这个《善恶业报经》,都是非常吉祥的。啊!这一吉,你说怎么样啊?你就放逸起来了。怎么放逸呢?就是明明知道这是恶的事情,啊!我有那么多善事,现在我做少少恶也不要紧,大约不会堕地狱的,试一试看!这一试怎么样?就越试越堕落;越堕落就越没有法子上来了,这就是恣纵五欲。

  恣纵,就是尽量地吃、尽量地喝,尽量地喝酒。啊!喝得越多越好,喝得像一个醉鬼似的,躺到街上,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以为自己到极乐世界了;即使醒来,还是在街边子上睡。在酒还没有醒来之前,以为见到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我这黄金为地,七宝庄严,这是太美妙了!眼睛也看得花花绿绿的,明明没有人,他看见一个人;明明没有鬼,他又看见一个鬼;明明没有老虎,他又看见一只老虎。喔!这什么都有了!可是他看见老虎,也不怕老虎,又打妄想了;想什么,就看见什么。为什么呢?这个就是因为这种醉了嘛!

  这个醉,不单单是酒醉,烟醉也一样。有人用大麻,一用上,就飘飘欲仙,觉得自己忽忽悠悠在云彩里面一样,腾云驾雾的样子,觉得很自在的。等这种烟的力量过去了,怎么样?就觉得又头痛、又有腿酸、又想要睡觉,眼睛又睁不开的样子,总是觉得不够精神,就再来一口;来一口,就有精神了。等精神过了,再来一口;放不下了,总要用这个东西。

  这就像被蛇咬了似的,你总也不会好了。那个毒蛇咬上了,你这个肉一天比一天烂得深一点,一天比一天坏得多一点,坏来坏去坏死了;死了他自己也不知道:“喔?我怎么死的?”见到阎王爷,问阎王爷:“我怎么死的?”阎王爷说:“我也不知道!”阎王爷也不知道你怎么死的。判官就说:“你被毒蛇咬了,因为毒太厉害了,所以现在你就死了!”他这时候才知道,原来我是被蛇咬死的。请阎罗王给他判断这个案:“它把我咬死了,我应该也把它咬死了!”阎罗王说:“好!你也去做一条毒蛇去,再把它咬死!”就互相这么咬,这就是试一试看的关系。

  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财这个东西最坏了,财这条蛇,咬死不知多少人;色这条老虎,也不知道咬死多少人。名等于蝎子那么毒、等于蜈蚣那么毒,也把人害了不知多少。食,吃东西。今天果逸说她吃得太多了,我给她算一算,为什么她吃得那么多呢?喔!原来是因为好吃,忘了多少,吃饱了才知道多了;没有吃饱的时候,她那个贪心说:“那个不错,吃多一点!那个也不错,吃多一点!”这么样子。那时候不知道吃饱、没吃饱?吃完了之后没有房间了、没有 room了,才知道多了。所以,讲法也讲不出来了,把吃的东西都给压住了、压到底下了。所以你看!这是食。

  最后要不得的,是一个睡。这个睡虫,人人和它做一个最亲蜜的朋友;你想要醒,它就叫你睡。这睡虫在什么地方啊?我告诉你们,这个睡虫在你那个鼻子尖上。它给你一咬,你就要睡了。最好你若不睡觉,你把你那个鼻子用力一捏一下,那个虫子就跑出去了;跑出来,你就醒了,不会睡觉了。这是我告诉你们一个秘诀。可不要把鼻子捏下来;若捏下来没有鼻子了,那最不好看了。

  “勿当自纵,以起放逸”:纵,就是把它放开了。你不要自己纵放开来,因为你要是一把它放开,就不守规矩了。好钱,有了就随便用;色也有了,就随便不守规矩了;名也有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利和食也随便了。

  修道的人应该想:我应该吃少一点,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没有饭吃呢!我吃少一点,留一点给世界没有饭吃的人吃啊!你这样观想,你还敢吃多了吗?要省下自己所应该吃的东西,给世界上没有饭吃的人吃。若这么样想,这就不放逸;你要是不这样想,就要以起放逸了。不守规矩,就是放逸。这就是戒止你,叫你不要这样子。

  你不要五欲具足了,你就发起狂来了,不守规矩:“守那个干什么?能有什么用?受戒的人都是最愚痴的!守规矩的人都是最愚痴的!你看我们自由自在,忽天忽地,愿意到天上去就到天上去,愿意到地下去就到地下去。这有多自由!”这一自由啊!就到天上去,到那个非非想处天去了;你想不到的地方也到了,到地狱,要到十八大地狱、五百小地狱、千千万万的小地狱,到那个地方去了。

  “即应思念”:即刻就应该想一想。想一想什么呢?“由我宿世如是善业故,今获此报”:我在前生因为尽做好事,种了很多善业的缘故;所以现在我得到五欲圆满的果报,今生五欲才很多的、很圆满的。“我今乃可转更进修,不应休止”:我现在应该辗转更加精进,来增加我的修行,不应该停止。不应该我走到这个地方,我以为满足了、够了,我还应该更加努力再修行!

  好像你读书,你读会一篇,是开了一篇的智慧;你不要说我够了,我就开这一篇的智慧就得了。那么,你还应该再开第二篇的智慧,向下去读去。好像果逸现在这《楞严经》不知道记得多少了?那么以前所记的,不知现在都丢了没有?那么没有记得的,又不知道又得到了没有?所以,你若得到了,这就是没有休止。要是以前的也忘了,现在的也不想它了,未来的那更不学了,那就是休止了。

  学佛法是不应该休止的,应该一天比一天精进,一天比一天学得多一点。说:“我没有办法啊!I can't take it!(我受不了了!)I can't continue. I stop!(我没有法子继续,我休止了!)”修道就要往真的修,不要夹杂这种不清净的因缘。往真的修,就是不要存一种攀缘心,不要存一种求名的心,不要存一种求利的心,这才能清净其心;清净其心,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所以在我们金山寺这里的规矩,就是决定不存一个攀缘的心。

  那么,在这每一天的 lecture(讲经)完了之后,一般听众,外边的就应该回到家里去,研究你所听的 lecture,不要在这佛堂里边乱讲乱说的,佛堂里边不能讲话的。因为什么呢?要存一种的恭敬心,毕恭毕敬的;这十方诸佛菩萨都在这里,我们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地乱讲乱说的?在佛堂里边,没有重要的事情,任何人不可以讲话的。彼此谈话,要是有什么问题,我们自己里边的人,可以慢慢地讨论,不要在佛殿里边随随便便的谈话。我们总要想:十方诸佛菩萨就在我们头上,我们如果乱讲,这是对佛不恭敬;你若做这种的观想,你任何的时候还敢讲话吗?还有时间来讲话吗?

  你们各位想想:我们现在在一个开始的期间,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认为我们这个佛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你们各位应该知道,到外道这个教堂里边,也不可以随随便便讲话的,都是很小心、很恭敬的;没有那么随随便便,愿意讲什么就讲什么,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

  大殿里边,保持一种清净的气氛,任何人不能在佛殿里边来随便谈话。到这里,或者你打坐,或者你看经,不要啰啰嗦嗦地讲东讲西、讲南讲北。不单在佛殿里要这样子,甚至于你回到自己家里,也应该恭恭敬敬的,好像佛菩萨总在你头上看着你一样的;也不可以放逸的,所以不可以随便乱讲话的。那么说:“我也不是个哑巴!”你不是个哑巴?你讲多了就会哑巴的;你现在不是哑巴,将来恐怕就会不会说话了!这有一种危险的性在里边藏着。

  那么,外边的人想要来研究佛法可以的,make an appointment(约时间),在白天的时间,你愿意请问什么佛法可以的。因为晚间我们这儿,现在很多的工作,并且我们休息有一定的时间,所以不能陪各位外边的人随便谈话。这一点,不论里边的人、外边的听众,都要特别地留心这一点。你告诉他们,晚间任何人也不 答复问的问题;我们这规矩是这样子的,不向其他的地方攀缘。你互相讲话,你出家人对在家人愿意讲话,这就是攀缘;你在家人愿意和出家人乱讲话,这就是不尊重佛法。

  “若遭众厄种种衰恼不吉之事,绕乱忧怖不称意时,应当甘受”:遭,是遭遇。众厄,就是所有的厄难;厄难,也就是灾难。种种衰恼,也不是一样,就是贼偷、火烧,什么事情都有了,种种不如意的事情都全了。若是遭遇到一切厄难等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不吉祥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来恼乱一切的众生,令一切人的心不如意,这时候,应当甘而受之。不称意,所以就恼乱;忧怖,就恐惧了。

  怎么叫甘而受之?本来是苦,但你要想它是甜的,接受这种的事情。甘,也就是甘心愿意,就是这些个不吉祥、不如意的事,你都很欢喜接受的,没有一点:“啊!这个这么难!我又念佛,怎么我又遇到 accident(意外)呢?我又修行,怎么我又被人打劫了呢?我又这么用功念佛,怎么佛菩萨又不保护着我呢?什么道理?”这么就怨佛了。连菩萨也怨起来了:“唉!这个菩萨真不公平!你本来有这个能力可以保护着我,为什么你不保护我呢?太偏心了!”

  有的人又打妄想,说:“我很相信师父,怎么师父还令我有这种意外的事情发生呢?这个师父也不理我了!”把师父也闹了,把师父也怨了,于是乎就发脾气了,又哭又喊的:“这师父对我也不好了!”先怨佛,然后怨菩萨;菩萨怨完了,怨师父。所以这师父很不容易做的,菩萨也不很容易做的,佛更难做了。你不要以为成佛就什么都好,众生很多不平的事情都来怨佛的。好像外道就骂佛,说佛教是魔鬼啊!你不要相信他。你要信佛,他说是魔鬼。你看有什么法子呢?就这样子!

  “无令疑悔,退修善业”:使令不要怀疑后悔,不要退心向后转,就不发菩提心了。你不要遇到一点魔难,你就受不了。

  我遇着有个人在香港──就是那个大光公司的陈瑞昌;他的姨甥女发魔障病,有鬼上她的身,就令她发癫发魔气的样子。他就发愿说:“如果我这个姨甥女的病不好,我以后就不信佛了!”就发这么个愿。幸亏他的姨甥女的病以后果然就好了,大约是佛也怕他不信,所以就叫他的姨甥女好了。并不是佛怕他不信,只是当时我看她这种发狂的样子很可怜,所以我就叫他这个姨甥女病就好了;好了以后,全家都信佛,都皈依三宝了。小孩子一生出来就皈依三宝,就请人吃斋。每逢生一个孙,生一个孙女,就请佛教所有的人来吃斋,开这个吃斋不杀生的风气。这就是不退修善业。你无论遇到什么魔难,遇到什么打击,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你都应该忍受,不应该退失菩提心。

  “即当思念”:即刻就应该思念。思念什么呢?“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恶业故,今获此报”:这个只是由我在过去所造的种种像这样的恶业,所以我现在才得到这种的恶报。“我今应当悔彼恶业,专修对治,及修余善”:我现在应该忏悔我以前所造的恶业,专修这个对治的法门和修其他的善事。怎么样对治呢?就是你不是恶业来找我吗?我越要做点善事;我越有不如意的事,我越要往真的做!我绝对不退失我的菩提心,我信佛,我绝对不会再退的。

  你们各位啊!要记清楚。无论有任何发菩提心的人,他想要信佛的,你无论如何不可以嫉妒障碍,令他退失菩提心。你要是令人退失菩提心、令人家离开道场,将来也有人一样嫉妒你,令你也离开道场,令你也不能修行而堕落去。这种果报是很厉害的,所以你们不要马马虎虎的,以为好像小孩子好好玩似的,这不要紧的事情。不要这样子!这就叫对治,你越不好,我越要往好的做;越有意外的事情发生,或者什么 accident(意外),我越要往真的做。

  对治,比如你懒,不愿意修行;我就来精进,用精进来对治。你本来不愿意布施,很贪的;现在我就用布施来对治。本来不守规矩,那么现在就用守规矩、持戒律来对治它。本来脾气很大的,不能忍,现在我就修忍辱波罗蜜。本来是很懒惰,现在最精进。本来很散乱的,一天到晚欢喜讲话 talk, talk, talk,没有旁的本事,也不知道讲什么?你讲话还不要紧,令旁人也不修行,障碍旁人修道。现在我修禅定,我愿意讲话吗?我时时刻刻都修定不讲话。你本来很愚痴的,现在我学智慧、学般若;学般若,这就对治愚痴。总而言之,你有什么毛病,就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这叫专修对治。

  “无得止住”:你不要停止了。不要说:“我学佛法学了好多年了,也没有什么用啊!我不学了!”你不学?不学你就得不着。“懈怠放逸,转更增集种种苦聚”:懈怠,就是懒惰;放逸,也就很随便,一点都不守规矩的。就任由自己又懒惰、又随便,辗转地更加把种种的苦聚集到一起了。“是名占察初轮相法”:这个就名叫占察初轮相法。

  *                                          *                                          *

  今天我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向大家发表。什么事情呢?就是我们现在在美国这个地方,建立的道场将要完成;有谁愿意到道场里边来住的,现在可以报名了,然后再写一个请愿书,这就是在道场里头,一定能守道场的规矩,不会破坏道场,不会侵损常住。对道场的一切物质,都是保护、爱惜,就比保护自己的眼睛更重要。所以在以前,祖师有这么一句话说:“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这是非常重要的。你那个眼珠子不保护,就看不见东西,就会瞎了。那么不爱惜常住物,将来我们的心也会瞎了;心怎么会瞎呢?会愚痴。所以每一个人都要保护常住。

  房间就要造好了,造好房间的时候,每一个人所住的房间,要先知道这个条件。什么呢?在这个房里边,不可以钉钉子。因为我们这墙不太坚固,你一钉,若钉不到木头上,就会把那个防火板都钉坏了;钉坏了,墙就会一点一点地坏了。这就是不爱惜常住。所以每一个人住的房间,不可以在墙上钉钉子,也不可以在门上钉钉子。

  所有的东西,都要可以搬出搬入的,要能以在房里头拿到外边来,又可以在外边拿到房里头,不能大过所住那个房的门。不能在那个墙上钉很多钉子,挂很多衣服在那儿。那么每一个人将来住那个大房间,每一个房里边,要做四个挂衣的衣柜。自己不可以随便在房里头或者钉一个架子,或者做一个什么东西在里边,无论哪一个人都不可以的。

  那么说无论哪一个人都不可以,现在我知道果地在房里头钉一个架子,又用五个板钉铸的那么个洞。那么他怎么可以呢?因为他在没有发表这个规矩以前,所以我们就可以 pass(通过)的。并且他对我们的道场也很有功的,以前帮助你们五位美国出家人--三个比丘、两个比丘尼--到台湾去,他也出了很多力。在这儿造这个道场,他又二十几年以前就买工具,预备造我们这个道场。你看,这么久以前!这是个老功臣了,对我们道场有功的人。所以他愿意铸洞也可以,愿意钉一个架子在房里也可以。那么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的,就是无论出家人、在家人,都不可以在房子里边钉钉子,和做一个特别样子的东西;做可以,要在门里边能搬出外边,门外再搬到门里边去的。

  这样子,在常住的人,有的时候当这个执事,有的时候当那个执事。比如当的执事高一点,就搬到一个房间好一点;当的执事低一点,就要住一个不太好的那么一个房间。并且现在哪一个人住哪一个房间,还都没有一定的,所以任何人--就是两个比丘尼,现在住的房间,也都不可以钉钉子。门上也不可以钉钉子,墙上也不可以钉钉子;因为你一钉钉子,将来或者你不住那个房间,旁人就不愿意那个钉子,不高兴你有这个窟窿在那个地方,所以这一点,大家要预先知道的。所以谁愿意来到这个道场住的,先先的报名;房间修好了,就可以搬进来。

  现在,有好几个人看见果地做这个洞,都很欢喜的,都愿意造这么一个洞,说:“将来我也造一个!”又有一个人说:“我造的,不要这么大,小一点就够了!”有好几个人就想跟着果地跑。所以我今天发表这个消息,就是果地做的,不管大小,现在不管了,因为他已经做了;要是在没做之前,我看见他做了,我也不叫他做。那么我看见的时候,他已经做完了;但是你们现在没有做的,都不许可再做了;再做,就是犯法了!

  因为头一个是立法的,再一个你就是犯法的;所以各位都要注意这一点,要保护这房间。这房间并不是卖给你,所以你不可以随随便便地,或者增加什么、或者减少什么。将来每一个房里,有那么一个打坐的凳子,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现在果孟发菩提心做这个打坐的凳子,坐在那凳子上就要等着;等着什么?等着要开悟,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要开悟。所以你们若不开悟,就对不起这果孟;果孟很辛苦的,minute, minute(分分)他也不等着你,这是很辛苦的。他要是等着 minute, 马马虎虎,你们就不开悟也不要紧的;因为他不等着,你们也不可以等着,就赶快要修行。

  那么这床也有一定的,什么都是一定的,不可以随便乱搬的;因为这是道场的东西,道场的房间,我们要特别保护的。不要像这个果通,我造的房间还没有住,他就给我打坏了;他说:“师父!我给修理好了!”但是他又忘了;因为他对我们道场也很有功的,他忘了,我就叫 Bill又做好了。

  他对道场有什么功呢?我们这些个板都是他介绍来的;所以你们有人脚被钉子砸穿了,你只可以怨果通,因为他给你通的。所以果法,你不要怨这板子,说:“这果通尽给我找麻烦!”给你个人找麻烦,但是把道场造好了;他因为造道场关系,你也应该很感谢他。所以果通对于我们这道场也是很有功的。并且今天他又搬了一个甘露水的瓶子到这儿,我想我一个人喝不了那么多甘露水,我把它放在外边,谁愿意喝谁就喝。他说两个礼拜一次,那我们喝完了不管它够不够,喝完了算。就这样子!

  G2. 示第二轮相

  H1. 正示轮相 H2. 详示占法 H3. 别明忏法  H1(分三)

  I1. 示相 I2. 示义 I3. 功能

  今I1

  善男子!若欲占察过去往昔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者,当复刻木为三轮;以身、口、意各主一轮,书字记之。又于轮正中一面书一画,令粗长,使彻畔;次第二面书一画,令细短,使不至畔;次第三面作一傍刻如画,令其粗深;次第四面亦作傍刻,令使细浅。

  这个第二指示轮相,又分出三小科。第一,正示轮相;指示这个轮怎么样个做法。第二,详示占法;告诉你怎么样占法。第三,别名忏法;要明白这个忏悔的方法。在这个第一,又分出三小科:第一,是指示这个相;第二,是指示这个义;第三,指示这个功能。现在这是第一。

  “善男子”:地藏菩萨说,你这个善男子!“若欲占察过去往昔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者”:如果想要占察过去已经所集聚的这种善业、恶业,知道或者善业造得久,或者恶业造得久;或者最近才发的菩提心,或者最近才发的恶心;所作出来的或者是强,或者是弱,或者大,或者小的这种种分别。

  “当复刻木为三轮”:你应该雕刻木头做三个轮相。这三个轮相和前边是一样的,但是书的方法不同。“以身、口、意各主一轮,书字记之”:这三个轮,一个表示身轮,一个表示意轮,一个表示口轮;这身、口、意三轮,你各写上字把它记清楚了。身轮相就写上一个身字,口轮相写上一个口字,意轮相写上一个意字;这叫书字记之。

  “又于轮正中一面书一画,令粗长,使彻畔”:又在所作的身、口、意每个轮正中间的一面上,写这么一画;令这个画粗一点、又长一点,使它长到这一面的边上。畔,就是边。“次第二面,令细短,使不至畔”:在第二面也画这么一画,令这画很细很短的,使它画不到边上。那么一画长的、粗的,一画细的、短的。

  “次第三面作一旁刻,令其粗深”:在每个轮第三面的旁边刻一画,把它刻到木头里去,令刻的这画很粗很深。“次第四面,亦作傍刻,令使细浅”:在这第四面,也在旁边雕刻出来一画,刻得很细很浅的。这就分别出来四面轮相,四面轮相分出来四种的意思;下边第二科就会讲这个意思。

  I2. 示义

  当知:善业庄严,犹如画饰;恶业衰害,犹如损刻。其画长大者,显示积善来久;行业猛利,所作增上。其画细短者,显示积善来近;始习基钝,所作微薄。其刻粗深者,显示习恶来久;所作增上,余殃亦厚。其刻细浅者,显示退善来近,始习恶法;所做之业,未至增上,或虽起重恶,已曾改悔,此谓小恶。

  这是第二科,说明了这个意义。

  “当知:善业庄严,犹如画饰”:你应该知道,做善所得的善业庄严、善果成就,就好像在轮相上所作的画饰一样。“恶业衰害,犹如损刻”:恶业有一种不吉祥、有一种害处,就好像在轮相上刻的那一画一样。

  “其画长大者,显示积善来久”:这画的一画又长又粗,延到边上的,这代表你做善事做得很久了。所以你占察的时候,就得了长画;这长画就代表你做善做得很久了。“行业猛利,所作增上”:你修行也很勇猛精进的,也很聪明利根的,你所作所为都有一种增上缘。增上缘,就是帮助你做善事。

  “其画细短者,显示积善来近”:这一画很细很短的,这是代表你做的善事没有多久,很近的。“始习基钝,所作微薄”:你没有做多久的善事,才开始学习做善,你这个基础还没有立下,所以就很愚痴的;你所做的善事,也很少、很薄的,不是一做就做得很大的。基,就是基础、foundation。钝,就是钝根,不那么猛利。

  这就显示出:这个人要是很欢喜做善事的,一做就要做得很圆满,往多了做;这证明这个人做善做了很久,所以他有了基础。有的人想要做善,但是又舍不得;想要布施,心里也不能决定:“我如果布施这个钱给道场,我自己怎么办呢?”有一种犹豫不决。这一怀疑不决了,就决定做少一点;本来应该布施 ten thousand dollars(一万块钱),他说:“我布施一块钱算了!”这就叫微薄了。

  “其刻粗深,显示习恶来久”:在这个轮相上,刻的这个画很粗又很深的,这就代表你做的恶事时间很长了。你做的恶做得太多了,才得到这种刻得又粗又深的相。“所作增上,余殃亦厚”:前面那个增上缘,是帮著作善;这也是个增上缘,是帮著作恶。因为所作的恶事太久了,恶业也多了,所以所受的这种果报也就大一点、多一点。

  你本来想杀一个人,没有刀怎么杀人?正好有一个人给你送一把刀来;你有这一把刀了,就可以杀人了。这就叫你作恶的增上缘。本来你想去偷盗去,但是不方便;去一看,偏偏这门是开着的,不用叫门也可以偷到东西了。这也是你作恶的增上缘。这是本来你就想做不正当的事情,偏偏就有这种因缘,这也是你的增上缘,这是恶的增上缘。

  “其刻细浅者,显示退善来近,始习恶法”:你刻的这一画很细很浅的,这代表你退悔作善的心不太久,你方才学这个作恶的方法。“所做之业,未至增上”:你所做的这个恶业,没有到帮着你做更多恶的这个境界上。“或虽起重恶,已曾改悔,此谓小恶”:或者虽然你做了很多重的恶业,但是已经改过忏悔了;所以虽然你作恶,但是这是小恶。

  所谓“大恶者,回头大善;大善士者,堕落就是大恶”。你从来尽做恶事的,这叫大恶;但是你若知道觉悟了:“啊!我要改恶向善了,我再不做恶事了!从今天开始,我做善事了!”那这也就是一个善人。你本来是一个很善的人,天天做善,但是你若明知故犯,明知道恶是不对的,你又去作恶,这就是大恶。所以恶的大小、善的大小,就看你改悔不改悔。你已经走到善路上,你若想再向恶路上跑,这就变成大恶;你若是在恶路上跑,现在要往善路上去,那就会变成大善。所以善恶没有什么一定的。

  I3. 功能

  善男子!若占初轮相者,但知宿世所造之业善、恶差别,而不能知积习久近,所作之业强弱、大小,是故须占第二轮相。

  这是前边正示轮相的第三科,功能;这个有什么用处。

  “善男子”:地藏菩萨叫了一声善男子。“若占初轮相者,但知宿世所造之业善、恶差别”:假使你占察这第一个轮相的时候,你仅仅能知道以前所造恶业和善业的差别。“而不能知积习久近,所作之业强弱大小”:你不能知道这个业或者是久、或者是不久,你所做的业报或者是强、或者是弱,或者是大、或者是小。“是故须占第二轮相”:因为这个,所以你就须占身、口、意这第二个轮相。

  H2. 详示占法(分二)

  I1. 明占 I2. 明察

  今I1

  若占第二轮相者,当依初轮相中所现之业:若属身者,掷身轮相;若属口者,掷口轮相;若属意者,掷意轮相。不得以此三轮之相一掷通占;应当随业主念一一善恶,依所属轮,别掷占之。

  这是新的第二科,详示占法。在这详示占法,又分出两小科:第一,是明白这个占的道理;第二,明白这个察的道理。现在是教你怎么样占。

  “若占第二轮相者,当依初轮相中所现之业”:身、口、意这三轮,就是第二轮相。假设你占这个第二轮相的话,应该根据初轮相所现的什么业,你现在就用什么来占它。依,就是依照、根据。比如前面那十善、十恶,你现的身业,就占身轮;现的口业,就占口轮;现意业,就占意轮。那么在前边占出来十恶、十善,在后边第二轮相,又分别用这身、口、意三轮来占。

  “若属身者,掷身轮相”:身有三恶:杀、盗、淫;你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就是三善。要是属这杀、盗、淫三种身业的,就用身轮相来占。“若属口者,掷口轮相”:若属于口四恶,或者四善的,就用这口轮相来占。口四恶,就是绮语、两舌、恶口、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是口的四种善。“若属意者,掷意轮相”:假使这善恶业属于意念里边,属于第六意识里头的,你就用意轮相来掷。不贪、不瞋、不痴,这就是意的三善业;你若贪、瞋、痴,就是三恶业。

  “不得以此三轮之相一掷通占”:不可以用这身、口、意三轮相一起掷到清净的布上或者路上、木板上来一起占。通占,就是同时占身、口、意这三种;不可以这样占的。“应当随业主念一一善恶”:应该随所现的每一个业,以所现的业为主。“依所属轮,别掷占之”:所有的或者是身的善恶,或者是口的善恶,或者是意的善恶,依照属于哪一轮的,分别掷到净物上,来占这种善恶的业。属于身的就用身轮相来占,属于口就用口轮相来占,属于意的就用意轮相来占。

  I2. 明察

  复次,若占初轮相中,唯得身之善,于此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谓无至心,不得相应,名虚谬也。又复不相应者,谓占初轮相中,得不杀业,及得偷盗业;意先主观不杀业,而于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名不相应。复次,若观现在从生以来,不乐杀业,无造杀罪;但意主杀业,而于此第二轮相中得身大恶者,谓名不相应。自余口、意中,业不相应义,亦如是应知。

  这是第二科,明白这个察,观察。

  “复次”:再说一遍这前边的这个道理。“若占初轮相中,唯得身之善”:你若在第一这十轮里边占,就单单得身的善。身就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于此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在占第二这个身轮相中,得到这身的恶业。就是得到那个刻的粗,画的又深的那个。“谓无至心,不得相应”:这因为你没有至诚恳切的心,所以这个和前边那个不相符合。“名虚谬也”:这个就不是真的,是不对的。

  “又复不相应者”:又其他这个不相应的道理,“谓占初轮相中,得不杀业,及得偷盗业”:在占这个十善、十恶那个初轮相里边,得到不杀业,又得到偷盗的业──或者得到不偷不盗的业、或者得到也偷也盗的业。“意先主观不杀业”:你这个意念里头,就要先以观不杀业为主。“而于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名不相应”:但是在第二轮里面,却得杀业的,这也就叫不相应。

  “复次,若观现在从生以来,不乐杀业,无造杀罪”:假设你观察现在,从你出生以来,你不愿意杀生,你也没有造过杀罪;“但意主杀业”:但是你心里头观想这个杀业。“而于此第二轮相中,得身大恶者,谓名不相应”:而占察这个第二轮相的时候,得到这个身大恶了,就说是不相应。大恶,就是杀盗淫了。

  “自余口、意中,业不相应义,亦如是应知””:你其余的口和意的这个业,这不相应的义理,也就像身业这个样子一样。所以若你得到相应,就叫清净;没有得到相应,这就没有得到清净。

  H3. 别明忏法(分三)

  I1. 明应修忏悔 I2. 正示忏悔法 I3. 明得清净相

  今I1

  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先当修忏悔法。或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这是第三科,别明忏法。别明忏法又分出三小科:第一,是明应该修的忏悔的方法。第二,正示忏悔的法。第三,令你明白得清净相;什么叫清净?什么叫相应?

  “善男子”:地藏王菩萨叫了一声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假设将来世的时候,所有一切的众生,有想免去生、老、病、死苦的这种人,或者开始来学着发菩提心这样的人,或者修行禅定这种无相智慧这样的人。“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自己应该先占察占察自己前生所作的恶业或多或少、或轻或重?

  “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假使知道自己这恶业又多又重,不可以即刻修习这个禅定智慧。厚,也就是恶业重的意思。那么怎么办呢?“应当先修忏悔之法”:应该首先修习忏悔之法。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么呢?“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这个人在前生,他的恶心是很大的。猛,就是很勇猛;利,是很快的。“于今必多造恶,毁犯重禁”:所以在现在的时候,他一定会造很多恶,就会破戒了。重禁,就是杀、盗、淫、妄,这叫四根本戒。他毁坏重禁,这个是在佛教里决定不可以犯的,那么他犯了。

  “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因为他犯这个根本戒了,假设他不忏悔这个业障,令破戒这种的罪得到清净,就先修习禅定,想得到开般若的智慧的话,这样的人“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就会有很多障碍,不能得到证果。克获,就是证果。

  “或失心错乱”:失心,怎么心会失了呢?失心,就是发癫狂了,好坏善恶什么都不知道了。他或者发癫狂,或者心里产生一种错乱的感觉。比如人家说好,他说不好;人家说不好,他说好。总是和人所见的不同。“或外邪所恼”:或者有邪鬼恶神,有修罗那些妖魔鬼怪、魑魅魍魉,就来入他窍了。入他窍,你看着他是个人,但是他那个灵性就已经变成邪魔外道了。

  “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纳受,就接受。或者接纳领受这种邪法,邪恶的见解就念念增长。好像你想念咒把人念死,这就是恶见。

  什么叫邪法呢?比如我教你一个方法,你念这个咒,就会想什么有什么;你想女人就有女人来,你想钱就有钱来。这就是邪法邪术,不是正当的。好像有一种大搬运,就是譬如我想喝多少酒,你用个红布把或者是个壶,或者是个茶杯蒙上,一念这个咒,这个酒就来了。这就叫邪法!可是你就觉得:“这真灵啊!他真有神通!”其实这是邪法,你不明白真正佛法,你就被他骗了。他说他修行得道了、开了悟了,有了神通了,又有什么本领了;其实这就是纳受邪法。

  好像密宗里面有一种邪法,这种法怎么样呢?他一念这个法叫某一个人死,这个人或者七天、或者十四天、或者三个礼拜,就会死了。但是现在这又很奇怪的,达赖喇嘛念这个咒也不灵了,班禅念这个咒也不好使了;所以现在这个到末法的时候,他这种法也都没有用了!

  “是故当先修忏悔法”:因为这个,所以你就应该先先地修这个忏悔的方法。你忏悔,就得到清净了,才可以修这个禅定般若的智慧、无相般若的智慧。

  “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宿世,就是以前。假设你没有犯过戒,你占察轮相,以前所应该得的重罪,得到细又浅的,这一切障碍就都会离开了,就得到清净了。

  I2. 正示忏悔法(分二)

  J1. 明忏仪 J2. 明忏期  J1(分二)

  K1. 广明昼时佛事 K2. 略示夜时佛事   K1(分九)

  L1. 明严净道场 L2. 明香花供养 L3. 明清净三业 L4. 明称名敬礼

  L5. 明说罪忏悔 L6. 明发劝请愿 L7. 明发随喜愿 L8. 明发回向愿

  L9. 明称念名号

  今L1

  善男子!欲修忏悔法者,当住静处,随力所能,庄严一室,内置佛事,及安经法,悬缯幡盖。

  这是第二科,正示忏悔法;指示明白忏悔的方法。正示忏悔法又分出两小科:第一,明白忏仪;修忏的这种仪式;第二,明白忏的期限、期间。在第一科明忏仪里边,又分出二小科:第一科,广明昼时佛事;讲昼三时的佛事;第二科,略示夜时佛事;就是晚间忏悔的佛事。

  现在是第一科,广明昼时佛事。在这第一科里面,又分出九个意思来:第一,指示明白严净道场。第二,指示明白香花供养。第三,指示明白清净三业。第四,指示明白称名敬礼;称赞佛名菩萨名顶礼。第五,指示明白说罪;忏悔说罪,就是发露自己的罪。第六,发劝请愿;发这个劝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请愿。第七,指示明白发随喜愿。第八,指示明白发回向愿。第九,指示明白称念名号。有这九种意思,所以这叫广明昼时佛事。现在这是第一科,明严净道场,指示明白严净道场。

  “善男子”:地藏菩萨叫一声善男子。“欲修忏悔法者”:想要修行这忏悔这一种佛法的这样人。“当住静处”:应该住到一个清净的地方、不吵闹的地方。“随力所能,庄严一室”:我们供养严净道场,本来是越庄严越好,但是也要随你自己的力量;你力量要是办不到,就不必勉强来做。在你随着你力量所能办到的,庄严一个房间。“内置佛事,及安经法,悬缯幡盖”:房间里边供上佛像,和安上佛经,或其他佛法,并悬挂着用丝、或者绸子、缎子做的宝幡、宝盖。

  L2. 明香花供养

  求集香花,以修供养。

  这第二科,就是指示明白用香花供养。

  “求集香花,以修供养”:求,就是各处去找。自己没有,可以找一点香啊花啊,来修供养十方三宝,和地藏王菩萨。

  L3. 明清净三业

  澡浴身体,及洗衣服,勿令臭秽。

  “澡浴身体,及洗衣服,勿令臭秽”:澡,就是洗身;浴,就是沐发;澡浴就是沐浴。所谓“斋戒沐浴,可以事上帝”,在儒教里头也讲这个。孔子他说的斋戒,斋什么呢?戒什么呢?斋戒你这种欲念、斋戒你这种不清净的思想。你沐浴身体,也要沐浴你那个心,令心也清净了,和把衣服也都洗干净了它,没有邋遢;不要令这个衣服,或者身体上有一种臭气或不干净的东西。

  这是第三科,明清净三业;指明白要你清净三业:你身也要清净,意也要清净,口也要清净。身清净,就没有杀、盗、淫;意清净,就没有贪、瞋、痴;口清净,就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

  L4. 明称名敬礼

  于昼日分,在此室内,三时称名;一心敬礼过去七佛及五十三佛。次随十方面,一一总归,拟心遍礼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象,浮图、庙塔,一切佛事;次复总礼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又当拟心遍礼十方一切法藏。次当拟心遍礼十方一切贤圣。然后更别称名,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

  这是第四科,指示明白称名敬礼;称念十方的佛名字,敬礼十方佛、十方法,和十方僧。

  “于昼日分,在此室内,三时称名”:白天叫昼日分。在白天的时候,在净室里面,整整十二个钟头,就称念佛和地藏菩萨的名号。昼三时,就是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三时就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这是在印度分昼夜六时,我们现在是分十二个时辰,昼夜是二十四个小时;那么它这一分,就是我们现在的四个钟头。

  “一心敬礼过去七佛及五十三佛”:专一其心地顶礼过去七佛,又顶礼这五十三佛。主要是要一心。你这拜佛忏悔,都要一心,不要有两个心;不要拜拜佛又打妄想,拜拜佛又想东想西的。过去七佛,你们拜药师忏的人,都知道过去七佛了。

  “次随十方面,一一总归”:以后又随着十个方向,一一总起来归依十方诸佛。“拟心遍礼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象、浮图、庙塔、一切佛事”:拟心,也就是把这个心摄到一起;摄到一起,没有两个心。这也就是专一,一心礼敬的意思。专一其心地普遍敬礼一切诸佛的色身,和十方诸佛的舍利、佛像、佛寺或者佛塔。色身,就是佛住世的时候的佛身。舍利,是佛入涅槃了之后烧出的舍利。形象,就是金银铜铁,或者木,或者是纸画的佛像。浮图,是道场、宝塔之类。那么在这个昼三时,大做一切的佛事。

  “次复总礼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其次又当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是佛宝。“又当拟心遍礼十方一切法藏”:又要专一其心。你来摄心到一处,遍礼十方一切法藏。这是法宝。“次当拟心遍礼十方一切贤圣”:其次又应该用你这个心,专心致志地遍礼十方一切贤圣僧。这是僧宝。“然后更别称名,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顶礼三宝之后,你更应该另外称扬地藏菩萨的名号,顶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个大菩萨。

  L5. 明说罪忏悔

  如是礼已,应当说所作罪,一心仰告:唯愿十方诸大慈尊,证知护念;我今忏悔,不复更造。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五逆、颠倒、谤毁三宝、一阐提罪。复应思惟:如是罪性,但从虚妄颠倒心起,无有定实而可得者,本为空寂。愿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

  这是第五科,明说罪忏悔。怎么叫说罪呢?比如我做什么坏事了,我要说得详详细细的,不要笼笼统统的;不要这么好像说又不说,不说又好像说。这样子就不是说罪!这要坦白,坦白你所造的罪。

  比如我杀过一个人。要说:“我杀过某某人,姓什么、叫什么,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我杀了一个人,我现在要忏悔!”要说得清清楚楚的,不能就单单说我以前杀一个人,也不说他的姓名、也不说为什么杀这个人的因缘;这就叫不坦白。又说:“我以前偷过东西,我现在要忏悔!”那么偷过什么呢?你不说清楚了,这也叫不坦白。你或者偷人的一只鸡,就说因为什么因缘,我偷了一只鸡。或者偷了人家一只狗,或者偷了人一只猫,在什么情形之下,这要说得清清楚楚。

  对佛、对法、对僧来忏悔说罪,不可以说一半、留一半,那一半我不说那么清楚;说那么清楚,佛、法、僧都知道我这个罪业太清楚了,那怎么办?那你不说清楚了,你罪业就不能灭得清楚。你必须要说得清清楚楚的,才能消灭罪业清清楚楚的。那么在十方三宝的面前,在地藏王菩萨的面前,要这样说罪忏悔。

  那么有的时候你造了什么罪,若对大德高僧来忏悔,也是一样的,也是要把说犯罪的因缘说得清清楚楚的:“我现在知道错了,我要改悔了!”这叫说罪忏悔,又叫发露忏悔。发露,就是一点都不隐瞒、不藏的,都把它说出来。你无论造了什么罪,你若能坦坦白白的,把它详详细细说出来,都可以消灭了。你若不坦白,就是光这么说一句:“我犯了杀戒了、我犯了盗戒了!”那不算的。

  “如是礼已,应当说所作罪”:像前面这么顶礼十方三宝,然后称名我地藏菩萨之后,你应该说明了你所做的罪。你做过什么罪业就说什么,说得清清楚楚的。“一心仰告”:就是专一其心仰对着佛、对着三宝,来告诉三宝,告诉地藏王菩萨。

  “唯愿十方诸大慈尊,证知护念”:我现在唯独愿意十方诸佛来证明我所做的罪已经忏悔了,来拥护保护着我,常常地想念我。“我今忏悔,不复更造”:我现在是用真心忏悔,不会再造这个罪业了。

  “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五逆、颠倒、谤毁三宝、一阐提罪”:愿意我自己和十方法界的一切众生,很快地就把无量劫以来所造的十恶、四重、五逆、颠倒、谤毁三宝、信不俱,把这种种重罪都除灭了。

  十恶,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瞋、痴。四重,就是杀、盗、淫、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五逆,就是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坏合和僧。颠倒,我做了这么多颠倒的事情,造颠倒的业;我又谤佛、我又谤法、我又谤僧;说我不信佛,我也不学佛法,我又不信僧了;没有信心的人,佛也不度了。那么现在忏悔了!。一阐提,又称阐提,就是信不俱,没有信心了。

  “复应思惟:如是罪性,但从虚妄颠倒心起,无有定实而可得者,本为空寂”:你忏悔完了,你又应该想:我以前所做这些罪业,它的性本来是空的,这些个罪就都是从虚妄、颠倒、无明这个心生出来的,没有一定实在的体可得,本来是空寂的。罪性本空,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你罪从心生起,所以要用心来忏悔这个罪。“心若亡时罪亦无”,你心若把你所造的罪业都忘了,那时候你的罪也没有了。“心亡罪灭两俱空”,你心里忘了你过去所造的罪业,那个罪也就灭了,这两者都空了。“是则名为真忏悔”,这就是真忏悔。但是心不容易忘的。

  你好像你偷了人的东西,始终在你八识田里忘不了;你若杀了人,更不容易忘。总而言之,你做的坏事你想忘了它:“不要记得它,不要记得它!”也不容易忘,越想忘越想起来;过了很久很久的时间,甚至于这一生也忘不了。

  “愿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我现在愿一切众生很快地就通达心的本体,明白自己的真心,把一切罪根都消灭无余了、没有了。

  *                                          *                                          *

  那么,现在这个道场就要造完了,可是魔障就发生了。现在每天晚上有小孩子在外边打门,来开这个门。为什么有这种情呢?就因为我们这里边有很多小孩子。

  说:“我知道了,这是Nancy有个小孩子,瑶仙有个小孩子!”不是这个小小孩子,是大小孩子。这大小孩子一天到晚都是尽想顽皮,所以就把外边的小孩都给引来了;你里边若没有,外边就不会来。那我们现在要把这个魔障推出去!里边的大小孩子不要一天到晚就尽开玩笑,要有一点正经的事情做。

  我们外边的人,最好在 lecture(讲经)二十分钟或半点钟之前,甚至于一点钟以前,能先到这儿来;来到这儿,我们等讲经的时候,就把门插上。那么小孩子他不能开开、关上,弄出很多的动静;那时间久了,他也就忘了,就不会有这种魔障了。那么现在每一个人应该知道这种情形,因为我们现在这个基础没有做好了,所以要有一点定力来降魔。里边的这些个大小孩子,不要尽有一些个玩耍的心;那么外边的小小孩就不会来了。这是我看见的情形。

  那么还有一个情形,我觉得我们道场里边有很多的芝麻,这芝麻都掺到沙子里边没有了;所以我们各位都要小心一点,不要把芝麻都掉到垃圾桶里去。

  (录音带中,此段上下俱被剪断,或属别处衍文。)

  由生至死我一定要信佛,我一定要为佛教来服务,我要做佛教的护法,我要做一个真正的护法,不要马马虎虎的;不要今天这样子,明天就变了!不可以的。你这一变,就没有坚固信心。

  L6. 明发劝请愿

  次应复发劝请之愿,愿令十方一切菩萨未成正觉者,愿速成正觉;若已成正觉者,愿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槃。

  “次应复发劝请之愿”:次,就是其次。在这个前边讲第五,现在讲第六了。这个是发劝请愿。在这个发劝请愿,有什么用处呢?因为诸佛要有人劝请他常住在世,不入涅槃;佛是慈悲的,他就慢一点入涅槃。那么这个魔王就不同了。魔王希望人不修行,希望人不成佛;他希望人成佛了,赶快入涅槃不要转法轮。这是魔王他的宗旨。魔王请佛速入涅槃。

  那么现在,我们想学这种占察善恶法的人,就应该发劝请佛常住的这种愿。所以他说次应发劝请之愿。劝,就是哀求的意思。哀求,你要自己发一种诚心来哀求,

  “愿令十方一切菩萨未成正觉者,愿速成正觉”:现在十方一切菩萨没有成佛的,我发愿他们都快一点成佛。速成,就是快一点成。这个十方,就不是单单东方,或者西方、南方、北方。这十方就是东、西、南、北这四方,又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四隅,这合成八方,再加上上方和下方这合成十方。这十方所有一切的菩萨。这个菩萨,包括初发心菩萨和久发心菩萨,有初地的菩萨,有等觉的菩萨,这十方一切菩萨。

  正觉,就是成佛。所以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他愿愿都是度众生到众生成佛为止。他发愿说是十方一切众生,等到我成佛之后,他称诵我这个佛的名号,我就一定接引他来成佛;如果他不成佛的话,我也不成佛。因为这样子,所以现在末法时代,最好的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又简单、又不费金钱、又不费时间,是最容易修行的法门。

  “若已成正觉者,愿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槃”:假设已经成了佛的这个菩萨,我又发愿了,请他常住在世,转大法轮教化众生,不要入涅槃。那个时候发愿,我就不是发愿说请那个已经成正觉的再速成正觉。那就不对了。为什么?他已经成正觉了,你还发什么愿叫他成正觉?那变成两个正觉了!一个人成两个佛,没有这个道理的!

  魔王就希望我们人不成佛,希望我们人不转法轮,希望我们人成佛了之后也快入涅槃;那么现在我们要发愿请佛成佛之后,转正法轮,不入涅槃。不入涅槃那么做什么呢?教化众生,转正法轮嘛!转正法轮就不会入涅槃,入涅槃就不会转正法轮了;所以就是请佛来大转法轮。

  *                                          *                                          *

  看今天白天来这么多人,连念佛是什么意思、绕佛是个什么意思,他都不懂,真是小孩子!你说问这个问题,这简直一点意思都没有。还问说:“这佛像个个都不同,是什么意思?”你说这有什么意思?根本就没有意思。所以在这个没有意思的期间,我就 答复他说:“佛就和人一样的嘛!每一个人都不同样子,你怎么可以叫佛是一个样子?”这是答复小孩子的问题,只可以这样子叫他明白了;他若明白,他就知道佛的样子每一个不同的,就是和人每一个样子不同,一样的道理。

  最可笑的,他就问说:“想要成佛,是不是要学佛?”这还用问?好像你想要识字,你一定要读书嘛;你若不读书,你怎么会识字呢?所以我就用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来对他讲--大约翻译的翻译得很深,所以他们就不懂了,就不明白了。本来,为什么我要这么样对他们讲?就因为我看他太小孩子见识;虽然是在大学里头读书,简直幼稚得不得了。幼稚,就是很小孩子这种见解。所以我说,这不会说话的小孩子想要说话,是不是要跟着大人学着讲话?如果他不学着讲话就会讲,那一定没有这个道理的。是不是要跟着大人学呢?这个问题都是很浅显的,但是他来问!

  今天来这些个参观的人,连绕佛他都不懂,都要问一问。这要是真有知识的,绕佛来回走有什么好问的?你在家都会走路的,不是一天坐的、一天站的,或者一天躺,都要走路嘛!念佛走路,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何必问呢?他就要问!这么一个仪式都不懂,你说还读大学?读大学的学生为什么不懂呢?就因为他没有听过佛法,也没有参观过佛教的道场。

  这正是有这么两句话说的:“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今天他见的,是他从来所未见;今天我们念观音菩萨,他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什么是观世音菩萨?没有听说过。所以又有一句叫什么呢?“少见多怪”,因为他没有看见过什么事情,所以他就认为很奇怪了:“你们这干什么呢?这转来转去的,转得我头都迷了、眼睛也花了,不知道东西南北都分不出来了!”所以难怪他问。

  常住在世,转正法轮;我们今天念佛干什么呢?这就是转正法轮的嘛!那么为什么不答复他说是转正法轮?为什么说是运动,又为什么说是恐怕血都凝结一起了?因为若运动运动,这血就活动了,这个道理他会懂的。你若说:“喔!我们这里念佛、绕佛、拜佛、诵经,我们这儿就是转正法轮哪!”什么叫正法轮呢?他又给弄糊涂了。所以就讲一个浅显的问题,就说是运动;这是运动,那他不能反对的。为什么?运动是强健身体的,所以就这样来 答复他。

  *                                          *                                          *

  L7. 明发随喜愿

  次当复发随喜之愿,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妒之心,于三世中一切刹土,所有修学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随喜。

  上面是第六,发劝请的愿。这第七,就要发随喜的愿。怎么叫随喜呢?你不要随怒,就是随喜。你看见人家做好事,你就帮着做一点;比如有人放生,你也出或者五块钱、十块钱来一起放生,这随喜。有人修行拜佛,你看他那儿拜佛,也随着跟着他后面拜,这也随喜。你看有人在那儿念经,你也跟他念经,这也是随喜。你看我们这绕佛,他们也跟着我们绕佛、念佛,这也是随喜。这都是随喜!总而言之,随,就是跟随着其他的人;喜,就要欢喜。你不要一边随、一边发脾气,那就是随怒,不是随喜了。这喜,是欢喜;怒,就是发脾气了,angry。你要是随着人家发脾气,他打那个人,你也帮着他打,那就有很多麻烦了。你要随着人做善事,不要随着人做恶事,这就叫随喜。也就是随善不要随恶,要发这个愿。

  “次当复发随喜之愿”:接着,应当要发随喜众生的这个愿。发什么愿?“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妒之心”:愿意我和所有的众生,一定要永远地把这个嫉妒之心布施了它。你看,要随喜人,舍恶从善。嫉妒是一个人最恶的心、最坏的心,但是我们人人不要学就会了;也没有师父教,他就懂得怎么样嫉妒;也没有怎么样去学习,他自己就明白了。所以,现在我们要和一切的众生发这个毕竟的愿。毕竟,也就是究竟,也就是最后。

  布施给谁?谁要,就布施给谁;没有人要,你把它扔到街上去喂狗,叫狗把它吃了。因为嫉妒就和粪尿一样的,那狗就各处找这个东西来吃;所以应该把它丢到街上去,不要你再保留着它,保留它那太肮脏!嫉妒比粪尿还肮脏、更厉害,因为它能把你心给染得不清净了。所以啊!无论哪一个学佛法,都要发愿把这个嫉妒心快点把它舍了,你是越快越好。你切记不要存一个嫉妒心,存一个嫉妒心就不会成佛的,所以要舍了它!

\

  “于三世中一切刹土,所有修学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随喜”: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中,十方诸佛的一切国土,所有的佛菩萨、阿罗汉修学一切功德,及他所成就的,我都跟着随喜。佛修什么行门,我就修什么行门;佛怎么样成佛,我也就照那个样去发愿成佛,这就叫发随喜之愿。

  *                                          *                                          *

  明天是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一,在很久以前,就有人发愿来皈依三宝;今天又有一位旧的人,发的一个心愿来皈依三宝,所以我们准备明天三点钟举行皈依的仪式。本来在以前皈依的时候,都很早就告诉,或者两个礼拜以前,或者一个月以前告诉;这一次,因为这一位报名皈依的有另外的事情要到旁的地方去,所以就早一点为你们各位来举行皈依的仪式。我们人要皈依三宝,无论任何人都可以皈依三宝;不过皈依之后,一定要恭敬三宝,不要毁谤三宝。这样子,就是继续向前修行,将来一定会成佛的。不要把这个事情看得很平常!

  那么在这皈依之后,我们每一个人就要很慎重其事,不需要再皈依。皈依只皈依一次就可以了,不要三次、五次的。像中国人有一些个无知无识的愚夫愚妇,被太明白的这些个法师就给教化得糊涂了。为什么呢?这一些个太明白的法师,不像我这么笨,他说:“你皈依越多越好!皈依一次,你可以再皈依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为什么他叫你皈依这么多次呢?就是皈依要拿钱来;皈依要有红包来供养师父、供养常住,所以叫人多皈依几次,就有多几个红包拿。因为这个,我说他们比我聪明,我就学不会这个方法;所以我的皈依弟子只可以皈依一次,并且有皈依过其他人的,也就不必再皈依了。

  在今天有一位就问说,在日本那儿住了一个时期,算不算皈依呢?那么这一点,仅仅在那儿住,这不算皈依的,这皈依一定要有一种仪式,请十方三宝来给做证明,这才算皈依;所以,若没有这种仪式,那不算皈依。这一点你们各位要知道,要是已经皈依过的人,就不必再皈依;没有皈依过的,可以皈依。这是我的宗旨,我不希望拿多一个红包来骗人,把人都教化愚痴了。

  在中国人,有的人就说:“那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拜了五十三个师父。”不错!善财童子拜了五十三个师父,那是他师父叫他去拜的,不是他自己去拜的。因为五十三个师父都分别把所有的道德学问、智慧教他了,所以就介绍说:“你现在可以到某某地方去,向南方行,去参、去亲近某某善知识!”不是他自己去的。

  现在中国有一些个,都是偷着去拜另外的师父。本来有一个师父,他觉得这个师父不知道有没有道德,就偷偷摸摸又去拜一个师父;拜一个师父,觉得又他有没有道德,又去偷着拜一个师父。这就是拜师而背师。所以中国的佛教一遢糊涂,很糟糕的,就是明明知道不对的,他也不告诉说不应该这样子做;这就是因为师父太明白了,所以就把徒弟都教糊涂了!

  今天来这个出家人,我在香港认识,所以来和各位谈谈话。本来这个人在香港破坏我破坏得最厉害的,他的攀缘心也最大;那么到美国来,我还对他好一点,所以我还请他来看果宁讲 Lecture,让他看一看美国人也会讲经。以后不但果宁,或者若有特别因缘,这几位出家人随时都可能替我来 lecture(讲经),所以你们其他的人要把中国的本子学得多一点,随时都会叫你们替我来上座讲法。

  我不会像其他的法师,因为他们从香港来是熟人,就故意来显一显我这种的光荣,怎样的出风头。我不这样子!本来我这样,若不是今天果宁来 lecture,他不会来的。他根本俗得不得了,很俗的!有钱的女人他也可以给人拎皮包、拎手袋,又可以给人家打洗脸水来;帮着女人服务是很殷勤的,他可以帮有钱的女人拎 suitcase(行李箱)!为什么他这样子呢?因为他也不认识多少字;如果不是这样子,真是没有办法。我希望你们美国的出家人,无论如何不要这样卑鄙。因为出家人饿死就饿死嘛!不要紧的,何必那样子去攀缘呢!

  (以下缺漏一大段经文及讲解)

  L8. 明发回向愿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编按:缺本段之讲解】

  L9. 明称念名号

  如是发回向愿已,复往余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念我之名号,当减省睡眠;若惛盖多者,应于道场室中,旋绕诵念。【编按:缺本段之讲解】

  K2. 略示夜时佛事

  次至夜分时,若有灯烛光明事者,亦应三时恭敬供养、悔过发愿;若不能办光明事者,应当直在余静室中,一心诵念。【编按:缺本段之讲解】

  J2. 明忏期

  日日如是行忏悔法,勿令懈废。若人宿世远有善基,暂时遇恶因缘而造恶法,罪障轻微,其心猛利,意力强者,经七日后,即得清净,除诸障碍。如是众生等,业有厚薄,诸根利钝,差别无量。或经二七日后而得清净,或经三七日,乃至或经七七日后而得清净。若过去、现在俱有增上种种重罪者,或经百日而得清净,或经二百日,乃至或经千日而得清净。若极钝根,罪障最重者,但当能发勇猛之心,不顾惜身命想,常勤称念,昼夜旋绕,减省睡眠,礼忏发愿,乐修供养,不懈不废,乃至失命,要不休退;如是精进,于千日中,必获清净。【编按:缺本段之讲解】

  I3. 明得清净相(分三)

  J1. 明相依轮显 J2. 明随求克获 J3. 明至心为因  J1(分三)

  K1. 正明依轮 K2. 兼明余相 K3. 简非

  今K1

  善男子!若欲得知清净者,始从修行过七日后,当应日日于晨朝旦,以第二轮相具安手中,频三掷之;若身口意皆纯善者,名得清净。【编按:缺本段之讲解】

  K2. 兼明余相

  如是未来诸众生等,能修行忏悔者,从先过去久远以来,于佛法中各曾习善,随其所修何等功德,业有厚、薄种种别异;是故彼等得清净时,相亦不同。或有众生,得三业纯善时,即更得诸余好相。或有众生得三业善相时,于一日一夜中,复见光明遍满其室,或闻殊特异好香气,身意快然。或作善梦,梦见佛身来为作证,手摩其头,叹言:“善哉!汝今清净,我来证汝!”或梦见菩萨身来为作证,或梦见佛形像放光而为作证。【编按:缺本段之讲解】

  K3. 简非

  若人未得三业善相,但先见闻如此诸事者,则为虚妄、诳惑、诈伪,非善相也。【编按:缺本段之讲解】

  J2. 明随求克获(分三)

  K1. 明得禅慧 K2. 明得离恼 K3. 明得净戒  K1(分二)

  L1. 明显益 L2. 明冥益

  今L1

  若人会有出世善基,摄心猛利者,我于尔时,随所应度而为现身;放大慈光,令彼安隐,离诸疑怖。或示神通种种变化,或复令彼自忆宿命所经之事、所做善恶;或复随其所乐,为说种种深要之法。彼人即时于所向乘得决定信,或渐证获沙门道果。

  这是第二科,明随求克获。随求,就是你随着所求的什么愿,就都能得到,你求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在这个第二科里边,又可以分出三小科:第一科,是明白得禅慧;得这个禅定的智慧。第二科,是令你明白得离恼;能离开烦恼。第三科,得净戒;得到净戒。得这个禅慧,这就是属于慧学;得离恼,这是属于定学;得净戒,这就是属于戒学。这是得到戒、定、慧的这种善相。

  在第一科里,又分出两小科:第一科,是叫你明白很明显的这种益处。第二科,是叫你明白这个默默中、冥冥中,知道这得到好处了。冥冥默默,就是人看不见、也听不见;但是在看不见、听不见,可能得到好处,这叫冥益。这个“冥”,是暗;把眼睛闭上,这叫瞑目静思。

  “若人会有出世善基,摄心猛利者”:假设这个人他遇到有出家的好基础,他能管住自己的心,他能自己做得了主,不为外境所摇动的。出世,就是出家;就是出世法,不是想生在这个世界。善基,就是好的基础。摄,就是把心摄住,它不打妄想了,不会东想西想地乱想。比如他想要出家,就决定发愿我一定要出家;不会我今天要出家,明天又不出家,后天又想出家。不是这样子,是决定性的出家;这个事情不是很好玩的,出家要修行、要吃苦头,所以要有决定的心。

  “我于尔时,随所应度而为现身”:我,就是地藏王菩萨自称。地藏菩萨说,我地藏菩萨在这个时候,随其所应度,我就来度他。哪个时候呢?就是有人有出世善基,他又摄心猛利那个时候。什么叫应度呢?

  好像那《普门品》上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缘觉、比丘、比丘尼、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都现这个身来度。甚至于这个众生不孝顺父母,他就现一个不孝顺父母的身,来度这个不孝父母的人。怎么样呢?他不孝顺父母,他也不孝顺父母;但是不孝顺父母最后的结果受了果报了,令那个人一看:喔!不孝顺父母不对!所以就改恶向善。

  好像那〈济公传〉上,有一个人最不孝顺父母,他还杀狗、卖狗肉。有一天,他就磨刀预备杀狗,可是这只狗有几个狗孩子--就是小狗。那么,他要杀这只老狗,这些小狗就掉眼泪、就哭;掉眼泪他也不理它们。他把刀磨快了,然后放到地下,就用一个盆子预备倒一盆水,等回来杀这只狗,好用这个水洗刀。这么样子,他去拿水回来,一看这刀没有了。他就各处找,找来找去一看,这个刀原来在两只小狗的身底下那藏着呢!是被这狗的儿子给偷去了。

  这刀被偷去了,他也没有注意到;一脚把两只小狗踢到一边去,把刀就拿回来了。那么看这两只小狗又哭,他这回就有一点感觉;有一点感觉,但是他又把刀放下去拿另外的东西,预备拿绳子把这大狗给绑上,然后就杀这只狗。他去拿绳子的时候,回来一看,这刀又没有了;又往这两个狗儿子这儿一看,这刀还在它们身底下,它们两只狗就趴在这刀上哭。

  这时候他开悟了!开什么悟呢?啊!我要杀这只大狗,这小狗就知道救它母亲。我是个人,为什么我天天要骂我母亲,又打我母亲?这么样不孝顺!想到这个地方,他就生了忏悔心了,把刀也不要了,从此之后发心也不杀狗了。那么就跪到他母亲的面前来忏悔,说是:“母亲大人在上,我过去对你这么样不恭敬,又打你、骂你的,真是太不对了!我以后我一定改过自新了!”那么他母亲先先看他一来,就吓得不得了,以为他又来打她。等他给她跪下来,他母亲就很惊奇地样子:“为什么你给我跪下?从来也没有这么样子过!”他对她发露忏悔,说以前是错误了。

  可是在这一天,这个杀狗的不孝人就应该被墙砸死--他若不忏悔,他就会被墙把他砸死。他现在忏悔了,可是自己还有一些狗肉要拿出去卖;卖完了,就预备不杀狗了。他就担着这一担子狗肉出去卖,走到一个墙角下,他就要出恭--就是要大便;他就蹲到墙角下大便。济公从那边来,一看:啊!这个人我应该救他!他现在是一个大孝子,改恶向善了;如果我不救他,他就会被这个墙给砸死了!于是济公把他的狗肉担子挑起来就跑,他这个人也不顾大便了,一看狗肉担子被一个穷和尚给偷跑了;他站起来,把裤腰带栓好了,就在后面追。

  这一追,后边那堵墙“轰隆”就倒下了。他一看:我若在那儿大便,我一定死的!这和尚救我一命,我赶快追上这和尚谢谢他,我也不要这一挑子狗肉了。那么追,追到有人的地方,济公把这一挑子的狗肉已经都给卖了,卖了很多钱。他怎么卖的呢?济公有神通,他念上一个咒,把这个狗肉本来都很小一块,变成很大一块,就卖得很便宜;这个人就贪便宜,你也买、他也买。这买回去了,那么这狗肉又变小了,也没有法子找这个穷和尚了。但是这个穷和尚得到很多钱,说:“好了!今天拿这个钱回去养活你母亲了,以后你不要杀狗了!”这个杀狗的人给他叩头顶礼,谢谢他;然后就跑回去,以后就孝顺父母了。那么这也就是应以和尚身得度者,即现和尚身而为说法。

  “放大慈光,令彼安隐,离诸疑怖”:放,就是放出来;慈光,就是慈悲之光。放出来这种大慈悲的光到众生的身上,令他感觉到很快乐,令这应该以哪一种身得度的这一类的众生得到安隐,离开这一切的疑惑和恐怖。安,就是平安;隐,也就是平安的意思。离,就是离开;诸,就是一切。疑,就有所怀疑;对于佛法将信将疑,又想要信,又有怀疑的心。怖,是生出恐惧心。又想要不信佛,又怕堕地狱;又想要信佛,又觉得没有那么方便,又要守规矩,所以他就疑怖。

  “或示神通种种变化”:或者地藏王菩萨现出种种的神通变化,来感化这个众生。有的众生,你就要给他一点灵验的事情,他就相信了。

  我记得在香港有过一次,正月间供天,这个天正要下雨水,啊!这水就好像要滴到地下似的。我们供天是在外边,就在西乐园旁边那块空地那个地方;因为人太多,西乐园里边不够地方,就把桌子都摆在外边。正要供天的时候,这天就好像要下雨。人人说:“不行了,不行了!要搬到里边去了,在这外边就下雨了!”本来我告诉他们,我说:“你们不要搬,不会下雨的。我们供天,天还下雨,那是太没有感应了!供它,它还要哭?”那么,他们就都听我说。

  这当然了,师父说了什么就是什么,说得对也是对,不对也是对;总而言之,这个做师父就是这么很独裁、很专制的,他们也就不敢搬了。我们就供天,供天大约用了三个钟头的时间;供完了天,把所有的香炉、蜡台,连桌子都搬到佛堂里边去了。就在最后的那一次刚刚搬回来,外边就下雨了,这雨下得非常大;所以这一般人一看,连出家人到在家人都说:“说不下雨就不下雨!”

  那么今天我又现个小神通,一早就叫果修说:“果修,你要告诉这个神,告诉这个God(上帝),今天在下午四点钟以前不准下雨;如果下雨,我就要发脾气了!”那么果然,你们大家知道,四点钟以前没有下雨。这个我没有对你打妄语吧?这是你听见的。那么我这个不算神通,这个算什么通都不通;一通也不通,还是我要这么说,它就这样子。

  地藏菩萨有神通变化,他可以移山倒海,可以把这个山搬到一边,把这个海也可以叫它搬家;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因为他有神通变化。

  “或复令彼自忆宿命所经之事、所作善恶”:或者令他自己想起来,叫你能自己记忆你宿命所做过的事情,你作的善也想起来了,你作的恶也想起来了。忆,就是想起来了,记忆起来了。

  喔!原来我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就是个出家人的比丘尼啊!啊!原来这观世音菩萨,和我都不太远的!有的时候又看见自己:喔!我原来是个老比丘啊!我在山上那儿用功,那么苦!受那么多的难啊!喔!原来我有一次做过皇帝啊!做个昏君,又欢喜女人、又欢喜喝酒,以后把江山给丢了!啊!又有一次我做过国王,叫人受五戒、修十善。啊!我原来是这样子的!我有一次做女人,又去做娘娘。我有一次做女人,又给人做妻室。

  有这么多的变化情景,他自己想起来了:喔!我有一次做女人,生了一百多个儿子。这真太多了!有一次,又一个也没有生。啊!这太少了!又有一次,你说怎么样啊?啊!把自己的小孩子拿过去就吃了,吃自己生的小孩子。有的,有一生我做女人,生出个小孩,随时就掐死,掉到街上去了。做这么多糊涂事,都想起来了!做的糊涂事也想起来了,做的明白事也想起来了。

  你作的善也想起来了:喔!我在前生,以前我护持道场,造一个丛林,我在那儿做了很多苦工啊!所以我现在才有聪明智慧,很聪明的。有的很愚痴的人,他信佛了,地藏王菩萨也指示教化他,叫他想起了:为什么我这么愚痴呢?唉!我前生也不孝顺父母,又杀生、又偷盗、又邪淫、又妄语、又饮酒,所以搞得智慧都没有了!今生这么愚痴,就因为作恶太多了!

  你怎么会想起来了?你怎么会知道啊?就是地藏菩萨帮助你啊!叫你知道,令你好发菩提心。好像果护无缘无故地就说自己前生是比丘尼,这就叫你忆宿世的所经之事,叫你以前的事情要记起来。不单果护,有很多都知道自己是怎么样来的!“我想要知道,我信佛这么多年,也没有知道!”你信佛这么多年?你嫌太多吗?你认为时间太长了,我认为时间太短了!因为你就今生发菩提心,你信了三年佛;人家那儿知道宿世的事情,信了不知几千万年的佛了!生生世世他都发愿,信仰三宝,所以这三宝冥冥中就知道了,他因为尽做这个事情来的。若不是尽做这些事情,他信佛总有所怀疑,总不生信心,又生恐惧心:信佛没有什么大意思!我也没有看见佛!这么样子,就生退悔心了。

  “或复随其所乐,为说种种深要之法”:或者随他所愿意的、所欢喜的,给他说种种最深、最要紧的法。深,就是最深的;要,就是很要紧的。比如,他欢喜密宗,认为这是秘密的,这一念咒,天也摇动了、地也震荡了,这真是灵!那么地藏菩萨就给他说密宗法,说:“你啊!就修这个绿度母咒,或者修白度母咒,或者修观音法!”叫他这个人一想:这密宗是灵验,我一定要好好修!好好修,果然就得到感应。

  那么有的人就欢喜持戒,地藏菩萨就给他说戒律的重要性。有的人欢喜讲经说法,地藏菩萨就在梦寐之间,给他讲经说法。说:“某一段经文你不会讲,是不是啊?现在我讲给你听!”说是:“如是,就是说的这个,法像这样子。我闻,就是我阿难亲闻于佛。你明白了吗?”这么在梦中就记住了。这是在梦中给他说法。

  你们谁有诚心,你可以试试看!若真有诚心念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就常常在梦寐中指示你、来教化你。但是要有真心,不要打妄语!不要没有见着地藏王菩萨,就说:“啊!我做梦见到过地藏王菩萨,他戴着地藏王帽,拿了一个锡杖,到这儿来就打我头三下,于是乎就觉得很聪明的。”这不行的!你要真有这样子才可以讲,不要讲假话!

  “彼人即时于所向乘得决定信”:这个人,即刻于他所想要修的那个乘,或者大乘,或者中乘,或者小乘,或者佛乘,或者上上乘,他所想要修的、向往的那个乘,他就不会怀疑了,一定决定信。“我一定信,就有佛没有佛,我都要信佛!我知道佛教一切一切讲的真理,讲的是对的;所以我无论如何,不能改变我的宗旨。我不能再怀疑了!”这叫决定信。“或渐证获沙门道果”:或者渐渐地证得,而获到了沙门道果。沙门道果,也就是佛果。得到佛得道果了。

  在我过去的经验,我知道有很多人都得到地藏王菩萨的教化;尤其很多人在梦中,常常看见地藏菩萨来指示他的迷途,而走到一个光明的正路上。

  我在东北的时候,有一个火车站叫周家栈,这周家栈,就有个警察派出所,就是 policeman office。在这里边有一个人,他做沙展(粤语 sergeant,警官),他就常常看见地藏菩萨;并且地藏菩萨还叫他念一个咒,可是地藏菩萨不准他告诉任何人。这是密宗秘密法,是秘密的,任何人不准讲的,地藏菩萨亲口传给他的;甚至于他太太他也不讲,他的师父他也不讲--他皈依我庙上方丈和尚,就是那个上常下仁老和尚。

  有一次,到了庙上,他就很高兴对他师父说:“师父,我常常梦见地藏菩萨,他教我念一个咒!这个咒很灵感的,但是他不准我说出口念。”方丈和尚说:“那你可以念给我听一听啊!”他说:“这不行!这个对谁都不可以念,不可以念出口的,只可以我自己一个人知道,不可以叫人知道。地藏菩萨这么教我的!”

  我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就你一个人知道?我不相信,我就知道!”“喔!你知道?那你说一说!”我说:“我也不要在这儿说,等一等你到我房里,我告诉你!”那么他就给方丈和尚叩了三个头,退出来了;到了我房里,我说:“地藏菩萨教你是什么什么咒,是不是?”“喔!你怎么知道?”“我?地藏菩萨告诉我的!”我说:“他告诉你,我听见了嘛!”

  以后他对我恭敬供养,叫小孩子也皈依我,叫他太太也皈依我,不皈依他师父去了,就皈依我;就这样子,常常请我到他家里去供养。一见到任何人,就说──他和我是论师兄的,因为他皈依方丈和尚;他不懂佛法,本来在家人不可以叫出家人师兄的。他说:“我师兄他什么都知道!”我说:“你不要乱讲!我什么都知道?我吃几粒米我都不知道,我怎么会什么都知道?”那么这个事情很巧妙的,就这样子;所以,他很相信我的。

  我等从东北到内地,到天津去见一个翟省长。这个翟省长和我是一县的,就好像雷根这么样的官,他以后比雷根做得还大的官(编注:当时雷根还是加州州长,尚未竞选总统)。因为和我是一县,他也信佛的;专门信佛,念佛很诚心的,那么我就去见一见他。正是我去见的时候,常常见地藏菩萨的这个马喜五也在那儿,他就对这个翟文选翟省长给我大肆宣传,做很多 announcement(公告)。所以这个翟省长对我也很相信的:“真想不到我们这一个县会出这么高的高人!”然后我到普陀山去,他给我拿的钱。

  我本来那个时候没有钱到那儿,然后这个翟文选就拿钱给我去普陀山。等我在普陀山受戒受完了,又要回到东北去;回到奉天,就没有钱回了。那时候恒越在奉天那儿遇到我的,恒越、恒越的师父,还有几个人,他们也都没有钱,都要我来拿钱给他们买船票,但是我也没有钱。

  正在没有钱的时候,这个马喜五又来了;他一看见我,跪下就叩头:“啊!师兄,你来了!”我说:“那你干什么来的?”他说:“我来到这庙上看看,我不知道你来了!”我说:“我可知道你来!”他又望望我:“有什么事情啊?”我说:“拿钱来!我现在没有钱,要买船票了!”喔!他就出去各处找他的亲戚朋友;一找,回来恰恰都够买船票,还剩很多钱。你看!我没找他去,他来找我,这都是地藏王菩萨的感应。

  L2. 明冥益

  复次,彼诸众生,若虽未能见我化身转变说法,但当学至心,使身、口、意得清净相已;我亦护念,令彼众生速得消灭种种障碍,天魔波旬不来破坏,乃至九十五种外道邪师、一切鬼神,亦不来乱,所有五盖,展转轻微,堪能修习诸禅智慧。

  是第二科,令一切众生明白冥益,这是默默中的利益。

  “复次”:我再给你说多一点。“彼诸众生,若虽未能见我化身转变说法”:彼,是所有一般的众生,连你、我现在都包括在内了。所有的众生,虽然他没能见到我地藏菩萨的化身辗转变化去给他说法。这也不要紧,“但当学至心,使身、口、意得清净相已”:至心,也就是真心,也就是没有虚妄的心。应该学习用至诚恳切的心,使令在占察的时候,身、口、意都得到清净相;身恶也没有了,口恶也消灭了,意恶也蠲除了、没有了。

  “我亦护念”:虽然他没有看见我的化身,但是我地藏菩萨也保护这个人。“令彼众生速得消灭种种障碍”:令那一切的众生,在很快的时间,就消灭了他种种的一切障碍--业障、果报的障和烦恼障都消灭了。“天魔波旬不来破坏”:天魔,各位都知道。波旬是个什么意思?我讲过很多次了。恶者?不错!就是魔王。波旬,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杀者”;这个“杀者”,不是被杀者,是杀人者、杀众生者。

  我问果宁他是杀谁?他说:“杀他所杀的,杀谁就杀谁!”这个你给一般讲还可以,答复我这个问题,就不可以这样 答复。这样答复,就是辞不达意,不是圆满的答复了,这个是没有根据的答复;这就是好像打禅机、打机锋似的,这么叫你摸不着边际。这对一般讲可以,要是对于师父问到,这么样子 答复,这叫笼统;这就是没有真认识,认识一半,没有完全认识,所以才这么样子答复。

  杀者,就是杀人者、杀众生者。又叫“恶者”,就是一个最恶的人。你看谁杀人、谁杀众生,谁就是魔;谁最恶,尽做恶事,谁就是魔!你要是做一个恶者,你就是魔;我做一个恶者,我就是魔,就是不善。他就是最不讲道理的这种众生,这叫波旬。

  他专门破坏人修道,所以佛要成佛的时候,这魔王宫殿都震动了;于是乎就派魔女来破坏佛的道业,他认为这魔女是很漂亮。到佛这儿一扰乱佛,佛如如不动,佛就作不净观:你看你自己认为很漂亮的、很美丽的,其实怎么样呢?你到老的时候,像九子之魔,脸上皱纹一堆一堆的,皱纹深得甚至于有一分那么厚、那么深,面上这个摺子、皱纹不知多少!鼻子也流鼻涕,又有眼眵,非常邋遢。

  佛这么给她一观想,因为佛的定力,就把这个魔女相貌给转变了,果然就变成了一个老态龙钟、鸡皮鹤发的样子。这魔女自己也很惭愧了:我这么丑陋!这么样难看!这我有什么办法可以扰乱佛的定力?于是乎就回去了。

  这个波旬他专门破坏人修道,你谁若想修道,你有一点诚心了,这个魔王在那个地方就不高兴;他就要想种种的方法来破坏你,令你赶快不要信佛了、赶快走了:“你赶快不要学佛法了!学佛法有什么用呢?”就左来跟你讲这种的话、右来跟你讲这种话,总是跟你谈修道不好。这个魔就专门做这种的工作,可你若是能得到身、口、意三业清净相,你又能得到地藏菩萨的护念你了,那么消除你种种障碍,这个魔王波旬他也不来破坏你了。

  “乃至九十五种外道邪师、一切鬼神,亦不来乱”:在印度当时有九十五种那么多的外道邪师,好像婆罗门、瑜伽、印度教,很多很多的。邪师,是邪的师父。乃至于令九十五种外道邪师和一切的鬼神也都不来扰乱你、不来恐吓你。

  “所有五盖展转轻微”:五盖,果宁一定也会知道;他已经知道,应该叫他讲。因为在礼拜一或是礼拜二,他替我讲,有很多人都说他讲得很好,说果逸也讲得很好,比师父都讲得好。所以我这一听也很高兴,这师父现在可以退休了。那么这样子,我不需要费这么多神了。所谓这五盖:

  第一,就是贪欲盖。盖,就是盖覆;盖覆你的智慧、盖覆你的般若、盖覆你的自己心性,把你的智慧都给掩障住了,把你的光明也给盖住了。光明就是智慧,智慧就是一个觉;你盖住了,所以就不觉了;不觉了怎么样呢?就睡觉了,睡觉就好像盖上似的。这怎么叫睡觉?就是不明白了;什么都不明白了,一切佛法也不明白,一切世间法也贪。

  这第一盖就是贪欲:贪财、贪色、贪名、贪吃的、贪睡。啊!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境界他都贪。贪欲,越贪越要贪,本来最初的贪心小一点:我若有十万块钱就够了,我这一生都用不了!不知不觉就有了十万块钱;有十万块钱,自己一想:是不够啊!若有一百万,马马虎虎可以过得去了!那么果然就得到一百万,又想一千万;得到一千万,又想一万万;得到一万万:喔!说把那个金山都给我了,把那个金山都是我的!你看!他又要金山了。这么没有止尽,没有停止的时候,所以这就是贪欲盖住了。

  第二,是瞋恚盖。这瞋恚对什么不如意、违心的事情,就发起脾气来了。这一发起脾气,也就把自己真正的智慧就盖住了;啊!不明理了,把自己的心性也就迷住了。

  第三个,是睡眠盖。有睡眠盖,这听经就坐不住了。本来坐这个地方为了听经,但是坐坐就睡觉了,没有主宰了,本来想不睡又睡了。你这一睡眠,就不能听法了。等讲完了经,问他法师讲了什么?“我都忘了!”不是忘了,是睡着了;睡着了就不知道了,也不是入定了,这是睡觉。因为你睡眠,也就把你智慧给掩盖住,把你自己心性也都迷了;你本来想要听经,听经听听就睡了,就叫睡眠盖。

  第四,掉悔盖。怎么叫掉悔呢?心里总发烦躁,总想要发脾气。前面那个瞋恚盖,那是已经发脾气;这儿没有发出来,但是心里烦躁得不得了,好像用火烧的那个样子,很不舒服。这个烦躁,叫一个“掉”;悔,心里总忧愁、总疑惑,对于什么事情总觉得不如意。

  第五,疑法盖。怎么疑法呢?法师所讲出的法,他总不生信心:“我听法师讲经,不过他讲讲而已,不一定是这样子。唉!真的不是这样子!佛法?佛法也就是骗人的吧?”将信将疑,这叫疑法盖。

\

  这五种的盖,能掩盖住你光明智慧的自性,所以叫“五盖”。这五盖把你盖得看不见光明,所以你要是能以得到清净相,鬼神也都不来恼乱你了,九十五种的外道邪师也没有什么办法来扰乱你了。展,好像一块布你把它打开来,这叫展开;转,就是这么转来转去的;轻微,就少了,渐渐没有了。所有五盖展转轻微,这意思就是说,所有这五盖也一天比一天盖得薄了。好像最初这个五盖盖得很厚的,有一尺厚;以后一天就减去一分、一天减去一分,减到一百天,这一尺厚的东西都没有了。

  “堪能修习诸禅智慧”:堪能,就是堪可。修,就是修行;习,就是学习。诸禅,就一切的禅;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定,这都叫诸禅。那么有禅定的功夫,然后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明心见性。所以你若先得到这个身、口、意清净的相了,得到地藏菩萨的护念了,那么以后一天比一天就会开大智慧了。

  天天讲经,天天说法,就认为听经是很平常的,听过去就把它忘了;那么听过去就应该记得,永远都不忘了。在前几天我说:“谁要出家,要先读会《法华经》!”以前要先读会了〈楞严咒〉,这〈楞严咒〉又叫“愣半年”。发愣,就在那站着不会动了,好像入了定似的;这一发愣,就叫“愣半年”。

  我们这儿果逸和果前两个人,都愣了一个月,就可以背得出了;他们就是来了一个月,就可以背〈楞严咒〉,所以他们出家都没有什么问题了。你们现在想要出家的人,首先要〈楞严咒〉学会背了。我现在一想:《法华经》太长了,如果你读《法华经》,最聪明的恐怕不只半年,要一年多。那么现在还是先读〈楞严咒〉,把〈楞严咒〉读会了,然后再读《法华经》,单读出一品来。读什么品呢?就读〈安乐行品〉,把〈安乐行品〉能背得出,就可以了。

  那么有的人认为不认识中国字,我们现在有翻译好英文的,可以读英文,能背得出也可以的,这也合格的。那么《楞严咒》和〈安乐行品〉以后再想要出家,就再加一品;再有出家,就再加一品。加得多多的,到最后一定要能把《法华经》能背得出来,这是这样。

  还有,我说我们这儿的规矩是男左女右;当时我没有说明白。这男左女右,在我这儿看是男左女右;在下面的人,从这儿往外看,这边是左,那边是右;从下面往上看,那边是左,这边是右。这两方面看,也没有左,也没有右;所以你们以后站,比如是夫妇,两夫妇可以站在一起,不要分男女。

  因为你们美国的夫妇走也在一起,坐也在一起,无论做什么都要在一起的,那么寸步不离。因为这个,所以昨天晚上,我就把 Gary(果佑)拉到果万那边去,把果奎也拉到果宗那边去。以后夫妇可以站在一起,不一定要分;就是男女方面,你看如果女界人太少了,男界也可以站到那边去。总而言之,自己知道是左、是右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站在左、右。这个是妙不可言的一种法。今天我如果不这样发表,有的美国人就说:“这个师父太不懂人情世故,太不近人情了!”所以,我今天要发表这个道理。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有这么个一境界来了,所以对大家讲这么多的话;如果没有这个境界,就没有这么多话讲。所以在今天,果逸告诉我说,她很欢喜听今天的 lecture(讲经),那我也就很欢喜她告诉我。她告诉我这个声音,我知道我讲经还有人欢喜听了;这不是讲得把人讲得都睡着了,没有人欢喜听。

  (由此处经文起,至“而不能得善好戒师”浅释,又缺一大部分)

  K2. 明得离恼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种种众厄,贫穷困苦、忧恼逼迫者,亦应恭敬礼拜供养,悔所作恶,恒常发愿,于一切时、一切处,勤心称诵我之名号,令其至诚;亦当速脱种种衰恼,舍此命已,生于善处。【编按:缺本段之讲解】

  K3. 明得净戒(分二)

  L1. 明忏重得受 L2. 明无师得受

  今L1

  复次,未来之时,若在家、若出家诸众生等,欲求受清净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当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应可受。 【编按:缺本段经文及讲解】

  L2. 明无师得受(分二)

  M1. 明菩萨三聚戒 M2. 明五众木叉戒

  今M1

  若彼众生,欲习摩诃衍道,求受菩萨根本重戒,及愿总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师,广解菩萨法藏、先修行者;应当至心于道场内恭敬供养,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为师证。一心立愿,称辩戒相;先说十根本重戒,次当总举三种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编按:从“若彼众生”至“摄化众生戒”,缺经文及讲解】

  “而不能得善好戒师”:这是说受这三聚戒--就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摄众生戒,这叫菩萨的三聚戒。那么,如果你不能得好戒师、善戒师。什么叫善好戒师呢?就是持戒精严,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他都依照戒律来修行得非常圆满。

  比如,拿很简单的来讲:食不语,寝不言;吃饭有不语戒,睡觉的时候有不讲话的戒,这都是很小的地方的戒。再有行、住、坐、卧:行如风,行好像风似的;立如松,好像一棵松树一样;卧如弓,躺着的时候好像一张弓似的;坐如钟,坐着那儿好像一座钟似的。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他都不错乱,并且依照佛所说的戒律去修行的,这叫善好的戒师。

  戒德精严,修行持戒这种德性,精益求精。严,就是小小的一点,他也不犯戒。比如修道的人,走路眼睛看脚前边三尺的地方,他就修行这种威仪。上好的戒师,就是持戒精严,丝毫不犯的。

  在前几天来这个出家人,他告诉我说:“你们这几个美国人到香港,是威仪最好了!走路都是闭着眼睛走路,没有一个东张西望的。”他那时候在台湾,他就知道这五个出家人都是威仪严整,威仪最好了。来告诉我,但是我告诉他说:“他们在香港偷回来很多珠宝,你都不知道啊?”他说:“不会的!”我说:“不会?等偷到你的时候,你就相信我的话了!”他在台湾也没有看见你们,怎么就知道你们到香港都眼睛不看人,都把眼睛收起来?又和出家人说话,都合起掌来讲话的?你们个个都变成老修行了?但是这个名实不相符。我知道这几个人跑到香港去,就各处去乱讲乱说的;但是这个乱讲乱说,他大约没有听见,所以就不知道了。

  “广解菩萨法藏先修行者”:他广大地、多多地解释明白菩萨的法,又是个先你而修行菩萨法藏的人。这菩萨法也有很多的妙法在里边藏着呢!每一个菩萨都有他秘密的行门。好像观音菩萨就慈悲大;慈悲,就是他的秘密的行门、秘密的法藏。地藏菩萨就愿力大;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愿力就是他的秘密法藏。普贤菩萨行门大;修行那种种的行门,以行门大做他秘密的法藏。文殊菩萨就智慧大;以智慧做他秘密的法藏。所以每一位菩萨都有他的所长。

  在你没有遇到善好戒师,或能给你解释菩萨法藏的先修行人的时候,你应该先先地自己来修行。怎么样修行呢?“应当至心于道场内恭敬供养”:至心,就是至诚恳切的心,就没有杂乱的心,只有一个心。你应该用至诚恳切的心,在道场的里边,先对十方诸佛也都恭敬供养。“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为师证”:仰,就是向上对着十方诸佛和菩萨来说,请十方诸佛和十方菩萨来给做证明,证明受戒得戒了。

  “一心立愿,称辩戒相”:就专一其心来发一个请求受戒的愿,来称扬而说明这戒相。“先说十根本重戒,次当总举三种戒聚”:先说《菩萨戒经》上面的十根本重戒。其次,再总起来举说这三种的戒聚。这是三聚净戒:说律仪戒、说善法戒、说众生戒。“自誓而受”:自己发誓愿来受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此亦得戒”:那么能这样,一样可以得戒。

  M2. 明五众木叉戒(分二)

  N1. 明得 N2. 简不得  N1(分二)

  O1. 明年满者得二众戒 O2. 明年不满者先得三小众戒

  今O1

  复次,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师,及清净僧众,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但能学发无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净已。其未出家者,应当剃发,被服法衣,如上立愿,自誓而受菩萨律仪三种戒聚;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名为比丘、比丘尼,即应推求声闻律藏,及菩萨所习摩德勒伽藏,受持读诵,观察修行。

  这是第二科,明五众木叉戒。明五众的木叉戒又分出两小科:第一科,是明白得戒。第二,就是不得戒;简不得戒,就和那个得戒不同了。在第一明得戒又有两小科:第一,是说明了年满的人得二众戒。第二,是说明了这年不满的人先得三小众戒。

  年满二十的得二众戒;就是比丘、比丘尼,这叫二众戒。那么年没满,就是没有够十八岁,这叫不满。这不满的,得三小众戒;就是沙弥、沙弥尼,或式叉摩那,这三小众戒。现在这是第一科,说得戒。

  “复次”:我再跟你讲一讲。“未来世诸众生等,欲出家及已出家者”:就是将来世所有一切的众生,想要出家的人,和已经出家的人。那么想要出家而没能出家的,也可以这样做;已经出家的,也可以这样的做,这都一样。怎么样呢?“若不能得善好戒师,及清净僧众”:如果不能得到一个真正修行、有道德的戒师,和修行清净行的僧众。怎么叫清净行?清净的僧人,头一样就不要钱;有钱就是不清净。这个钱就是个不净物,来历也不净。你看人都用手来数它,数钱的时候又用口水来沾它,这很不清净的。因也不净,果也不净;所以真正想要得清净众,就是不要钱。

  前几天来这一位出家人,他说看见台湾这一些个大德高僧,每一个人都很会数钱的,都有很多钱。有的法师就当众来宣布,把他所收的果仪撂这么高,撂在人前面--用一个手捉着钱给人看,说他是一个有钱的和尚。

  那么要是能不拿钱,这是最好的。现在在你们美国,果宁因为被我骂了几次,骂得他不要钱了。为什么骂他呢?我说他尽贪心很大的,攀缘心很厉害!见了钱就带到荷包里,不交给我。这一骂,骂得他大约发了觉悟心了:“我不拿钱了!”不拿钱,还一样骂的;不是说不拿钱就不骂的,因为你怕骂。若不怕骂,那时候就不骂了;你还有个“怕”在心里头,这一定要骂的。什么时候没有这个“怕”了,那时候就没有骂了!所以你怕骂就会有骂,怕打就会有打。

  那说:“那我怕钱,怎么这钱就不来呢?”你没有真怕它;你若真怕,它就来了。我怎么知道呢?我因为有这个经验。我也很怕钱的,但是越怕它越来,越来我越怕。我说:“你不要来了,不要来了!”它就源源而来,好像水似的往这儿流。那么,能以持银钱戒,这就叫清净僧了,清净比丘。

  “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在心里头怀疑:我受这个戒,是不是得戒了呢?我大约是受戒不如法、不合法 not legal,大约佛不知道给我证明不证明呢?所以又生出一种法执,就生出一种怀疑了。“但能学发无上道心”:可是你怀疑不要紧,你能以学习发无上道心。“以令身、口、意得清净相已”:占察这个身、口、意,也令身、口、意三轮都得到清净相,得到好相了。

  “其未出家者,应当剃发,被服法衣”:在想要出家而没有出家这样的人,应该把你的须剃了它,把头发也剃了它,你披上出家人穿的衣服。出家人搭的衣叫法衣。所以你们受戒的人,最好每一逢拜佛时候,都穿上衣袍;不要图省事,或者懒惰,就不穿衣袍。拜佛、念佛、听经,要是受过戒的人,一定要穿上衣袍。你看果理和果珊从 San Diego(圣地牙哥)这么远到这儿来,还是带着衣袍来拜佛,这就见出他平时很重视这个戒衣法服;这么远路,他还带来到这儿,穿袍褡衣来拜佛。所以,你们各位不要马虎,对于这个受戒的衣袍,你穿一次,就要消你一次的罪业。

  本来我不想告诉你们的,但是我若不说明白了,你们不知它的好处;但是说明白了,你们这好处又少了一半。我若不告诉你们,你们就自己自动去照着这样去修行、这样去做,那样就圆满的功德,因为是你自己发心。我这一告诉你,变成那一半是我的了;因为什么?因为我叫你这样子的,不是你自己发心的,所以这功德只有一半。说:“那我最欢喜这样子,我的功德给师父一半!”你欢喜,我也欢喜,咱们大家都欢喜,皆大欢喜!

  “如上立愿,自誓而受菩萨律仪三种戒聚”:好像前边这样的立愿、这么样地说,自己发誓,愿来受这个十重戒,和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这三聚净戒。“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波罗提木叉,翻译过来也就是个戒,就是戒律。这就叫受出家之戒;你若受出家之戒,“名为比丘、比丘尼”。

  “即应推求声闻律藏”:求声闻的律藏,声闻所修行戒律的这个法,“及菩萨所习摩德勒伽藏”:摩德勒伽藏,叫“大智母”,大智慧的母;又叫一个“论”,大智慧的论藏。这个大智慧的母,又叫“大庄严法身的母”。所以,那么菩萨所修的这种戒律,你受了之后,“受持读诵”:你能受持读诵这种戒律。“观察修行”:你做这种观想,照着菩萨大智母的这种律藏来修习这行门。

  方才我讲说我怕钱。为什么要怕钱呢?因为钱能令你成佛,也可以令你做鬼。你会用它,不错因果,就会成佛道;你不会用它,就会堕地狱、变饿鬼、转畜生。因为这种的关系,所以在佛教里,把它列到五欲之首;五欲的头一个是财,这一点你们各位应该知道的。我就怕它用得错因果了,不是怕这个钱,是怕错因果;如果你用错了一分钱,你有很多的功德都被它消灭了。所以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注意!不单我要怕,我希望我的这些个皈依弟子,连出家人、在家人都对它怕一点,不要对它很亲近的;你若怕它,它这个钱也就会守规矩的。

  O2. 明年不满者 先得三小众戒

  若虽出家,而其年未满二十者;应当先誓愿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弥、沙弥尼所有别戒。既受戒已,亦名沙弥、沙弥尼;即应亲近供养,给侍先旧出家学大乘心具受戒者,求为依止之师,请问教戒,修行威仪,如沙弥、沙弥尼法。

  这是第二科,明年不满者,先得三小重戒。年不满,就是没有满二十岁;这样的人,先应该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这个三小重戒。

  “若虽出家,而其年未满二十者,应当先誓愿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弥、沙弥尼所有别戒”:假设虽然出家,他年岁没有到二十岁的,就不能受比丘、比丘尼戒;应该先要发愿,誓愿先受十根本戒,和沙弥十戒、沙弥尼十戒,和式叉摩那六戒,先受这三小重戒。十根本戒,就是菩萨十重戒,你想要详细知道,看看《梵网经》就知道了。别戒,就特别单为沙弥、沙弥尼立的沙弥十戒。

  所以我叫你们每一个人都发愿,也就是这样子。在修道一定要有愿,你有愿又一定要信;有信、有愿然后才能修行。你如果没有信,就不会发愿;不发愿,就不会修行。所以,信、愿、行,这是一定要有的。

  所以在未满二十想要出家的,不能先受比丘、比丘尼戒。现在这末法时代,也可以说是原子时代,什么都愿意快;我在普陀山受戒的时候,有十三岁的、十四岁的,都在那儿受戒。在台湾,你们受戒的时候,相信也会有些年纪轻的,也好像小孩子,就去受戒的,这是不合法的。不过末法时代,明明知道不合法,也要去那么做去。

  “既受戒已,亦名沙弥、沙弥尼”:既然受了十根本戒,又受了四十八轻戒,又受了沙弥、沙弥尼戒;受戒已了,也名字就叫沙弥、沙弥尼。“即应亲近供养,给侍先旧出家学大乘心具受戒者”:就应该亲近供养比你先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所以,沙弥、沙弥尼就应该供养比丘、比丘尼。

  先旧出家者,是在你以前、比你先出家的人。学大乘心具受戒者,就是比丘、比丘尼,他所学的是大乘菩萨戒,他行菩萨道,受这个圆满具足戒。先出家的,按照佛的戒律来讲,先出家一个钟头,就比后出家的大,辈份就高一点;所以先出家的就是师兄,后出家的就是师弟。那么在受戒,也是先受戒的就是戒兄,后受戒的就是戒弟;所以,这以先出家为高。比如你们谁愿意出家,先要求要出家的这个人就是做师兄,后要求要出家的人就做师弟;所以在佛教里,必须要恭敬先进者──就是先修行的这个人。

  “求为依止之师”:你这个沙弥、沙弥尼应该求这个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做依止之师。依止,就是亲近这个师。所以我们出家之后,可以有依止师,就是依止他道德也高,也有学问,又有智慧。他单有学问没有道德,那也没有什么用;他单有道德,没有智慧,那也是个愚痴的师父,也没有什么用;他单有智慧,若没有道德、没有学问,那也没有什么用。必须要又有道德、又有学问、又有智慧,这样,可以做我们的依止师。你不要依止一个愚痴的,比你更愚痴,你跟他学什么呢?你本来想修行、讲道德,他说:“这是骗人的!什么叫道德?道德又多少钱一斤?”所以这也不能依止。依止师一定要有道德,他为佛教来发扬光大,利益众生。

  道德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就是从利人那个地方来的。你利益人,道德就充足。所谓万德庄严,佛为什么叫万德庄严?就是因为他利人利得太多了。我们为什么没有万德、没有庄严呢?就是因为利益人的地方太少。所以做沙弥想要找一个好依止师,一定要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

  “请问教戒”:你请问这个依止师──就是这个先出家的,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的这样的上座。要受戒过十年,这叫下座;二十年,叫中座;三十年,叫上座。受戒以后,谨守戒律,过了三十年,这叫上座了。要是他受戒没有过十年,这连下座资格还不够呢!这不可以依止的。必须要老资格了──这叫老戒师;受戒过十年以后,你才可以拜他做依止师。不是你们看见一个人坐单,也不知道他出家多少年,这就以为他是依止师。这是错误的!

  好像你们到台湾,那个法师,他坐单,你们就都迷了,就以为他就是师父了。这是错误的。我知道他根本连出家大约五年,或者三年还不够呢!你们就是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就做事情做得不合法。

  “修行威仪”:修行怎么样走路、怎么样坐、怎么样卧?这叫请教依止师这种威仪。“如沙弥、沙弥尼法”:要依照沙弥、沙弥尼这种法去请教去。怎么叫沙弥、沙弥尼的法呢?你要请教,一定要穿上袍、褡上衣,拿起来这个具,到那儿大展具,顶礼九叩首。

  大展具,拜九拜,然后合起掌来:“请问上座,请问依止师!这个戒律威仪怎么样修行?”要这么样去请教去;不是就这样随随便便的我问你一个 question(问题),你要 答复我这个 question。不是这样的。所以这叫“如沙弥、沙弥尼法”。为什么我要说这个依止师要有道德?道德就是修行。为什么要有学问呢?就是他也听过经,也学过教。这有学问,又要有智慧;智慧,就是开悟的人,开悟了,无论什么道理他都懂了。如果不是这样子,那就没有什么用。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当亲近菩萨所修摩德勒伽藏,读诵思惟,观察修行,慇勤供养佛、法、僧宝。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假设遇不着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的大德高僧来做你依止师的时候。不能值,就是不能遇见前边所讲的那种人。“唯当亲近菩萨所修摩德勒伽藏”:遇不着这种的善知识,你就应该亲近菩萨所修的那个大智谋,你依照这种的论藏来修行。

  “读诵思惟,观察修行”:你常常来读诵这个大智谋藏,你思想它这个道理;然后你观察怎么样用功来修行。“慇勤供养佛、法、僧宝”:你应该勤加供养佛、法、僧三宝。勤供养,就是多供养,广修供养佛、广修供养法、广修供养僧。供养的法有十种这么多,以前我对你们讲过。

  那么,现在这有居士发心,在礼拜六要供养佛法僧宝,请到他家里去应供;礼拜六有好东西吃,不要忘了!谁供养?果同。结婚之后,先要供养三宝,发菩提心。这果同和果通大约是宿生善根很深厚,所以今生一说要结婚,这果通就做了manager(经理);结婚之后,觉得一切的事情都很顺利,所以要供养三宝。我们到那去应供,要给他回向;回向所求如意、所愿遂心,遂心如意,他想什么就什么都成功了。你们各位不要忘了!不要单吃好东西,忘了给回向。

  我听人说在某个地方有个什么规矩呢?供养一定要到佛教会去供养。供养什么呢?他不是供养三宝,他是供养四宝。什么叫供养四宝呢?因为它那出家人就那么一个,在家人是多得很,就供养在家人;在家人去应供,应完了供,还要拿着剩的菜啊、什么好吃的东西,每一居士拿一份。这叫供养四宝。

  我们这个是方便法门,谁愿意到佛堂供也可以,愿意请到家里供养也可以,我们这是开佛教的这种风气;我们人人都学着供养三宝,不要学着供养四宝。你们在家居士,也不要尽以为受人供养是好事情。在家的居士如果有人结缘,那么你也应该结结缘;若不结缘,也应该做点功德,这真正的佛法是这样说。并且吃了也不要拿着,吃完了还要拿一份;除非多了,庙上送给你,说是:“我们菜饭太多了,每一个人拿到家里去一点,大家来把它快点吃了,因为天气很热的,不能留得太久!”这可以的,事情有通权达便的。

  这广修供养,不是说尽供养在家人,不供养出家人。那么没有人供养,我们还修行,这是真正的修道。

  今天 Nordeley(译音)打电话来,我问他做什么呢?他说李庆登(音)有一个 tool(工具),比我们现在用的还好得多;他们现在搬到楼上去了,这个不用了。还有一个旧沙发,也要送给我们。他那个 truck(货车)现在在哪里?如果有 truck的话,你们把它拿回来,看看可不可以用?不能用再说。他还要送给我们幢幡,我叫他要弄得清清楚楚的,不要弄得乱七八糟的。那么这是礼拜六。我记忆力不太好,你们每一个人帮我记一记,礼拜六是有人供养的。

  我先要说明白了,这一次我又不高兴,不要预备这个 cottage cheese(松软粒状白乳酪)给我。

  想起来前几天--不是几天,是礼拜天,果逸说她欢喜听这个 lecture(讲经);完了自己又后悔,说是说错话了,说是不应该告诉我。这是错中错!本来她应该告诉我,那么她就告诉我;她听我一问:“愿意听的是那一个 lecture?”她就思想想错了;想错了,所以就说错了,这叫错中错。

  我本来的意思是问她:她不愿意听的,是谁讲的 lecture?那么当时她就想说是不应该告诉我。那么在这个地方,你要是明白,就会开一点小悟:喔!根本这个 lecture,好也是应该欢喜听,不好也是应该欢喜听的;不应该在欢喜听的就打起精神来听,不欢喜听的时候就沉沉欲睡--就想要睡觉的样子。那么我当时问,这就是叫她往这个地方想;啊!她就想到“不应该说”的那个地方去了。她以后又讲,说是不应该对我说。这说是没有关系,不过就落第二义了,不是第一义,是第二义;第二义,就是想错了!

  那么还有一件事情,不知道谁有没有时间去做这一件事情?什么呢?我们这个杂志,每一次要有一个出家人、一个在家人的新闻。那么现在这个如修法师他也到三藩市这儿来。那么这出家人是很少的,来一个,我们都应该替他来做一个新闻的报导。那么最好谁有影像机的,到那儿给他影一个相片;回来刊在那一期的杂志上面,发表他一个消息。这件事情,他一来我就想,我以为你们各人都知道这种情形;但是这么多天,也没有人想要做这个事情。今天,跟你们各位讲一讲:以后凡是有居士来,或者出家人来,都应该给他照个相,发表他一个消息,把我们这杂志上的内容也充足了,那么他也很欢喜。不论他对我好不好,我们是往佛教上来看,他就以前骂过我的、毁谤过我的,都没有关系,尽量帮他们做一个宣传。

  并且以后再有什么法会,我们应该照相的时候,不要问我:“有谁来应该影像?”我不欢喜和人在一起影像,所以不要勉强我来和其他人影像。你们都应该知道这种情形,不要什么事情尽等着我来,或等着我说,才去做去。你们自己都是些有智慧的人,尤其这是世间法,你们人人都应该懂的。

  那么,以后或者很多人来,到这儿想要影像,或想要做什么事,你们都可以陪他影像。好像 某人那天来要和你们影像,不要告诉他说我不影像。你们应该告诉他,不要叫他和我啰哩八嗦的。有人就问了:“为什么你不欢喜照相呢?”我最欢喜照相了,因为照得太多了,好像吃 cottage cheese 一样的,就不愿意再吃了;那么照相照得太多了,也不愿意再照了。因为譬如我若有千百亿化身,比如照相照出千百亿;照完了相,这化身化完了,大约就要跑到土里去了。我现在留一点,不会那么快跑到土里去;所以我虽然愿意照相,但是现在也不照。

  那么说:“我也学师父这样!”那不行的,你还不够资格呢!我是在佛教里这么多年,那个相片不知照了多少,可以说差不离整个世界各国都有了,你们现在才初学佛法;好像这果逸似的,她翻译那个偈颂,她说不要登出她的名字。“你的名字一定是很重要,所以才不要名了?”我问她。她说:“不是的!”不是?为什么你这名根本没人知道,就不要名?你名已经有了,不要名可以的;你名还没有,怎么可以说不要?我这个相,因为已经有了,所以不照了;你那还没有化出来呢!为什么你不照呢?所以有的人说:“我学师父!”你那厢还差得太远了!再待二十年以后,你再学师父的那个样子,那或者还可以,或者还不可以。

  有一个人说:“我现在觉得我和师父是一样的。”或者是这样的。好像周某各处讲某某人开悟了,他和某某人是一样的。但是不是我!

  若沙弥尼年已十八者,亦当自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又遍学比丘尼一切戒聚。其年若满二十时,乃可如上总受菩萨三种戒聚,然后得名比丘尼。

  “若沙弥尼年已十八者”:沙弥尼,这是女人出家的。若是沙弥尼年岁到十八岁了。在佛的戒律上,必须要到二十岁才可以受比丘尼具足戒;十八岁的时候,不能受具足戒,只可以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这三个戒。“亦当自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也应该自己发誓愿,来受持戒律里边这个式叉摩那戒。式叉摩那,就是在没受沙弥戒,先受式叉摩那这六戒;那么现在不是受这个戒的时候,不必讲它是什么是法。“及遍学比丘尼一切戒聚”:和学习所有比丘尼的一切戒聚 。

  “其年若满二十时”:他的年纪若满了二十岁的时候。“乃可如上总受菩萨三种戒聚”:才可以受像前边所说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也就是菩萨所受的十重四十八轻这个戒。“然后得名比丘、比丘尼”:在这个年满二十岁,受了菩萨三种清净戒,然后才可以称为比丘或者比丘尼。

  N2. 简不得

  若彼众生虽学忏悔,不能至心,不获善相者,设作受想,不名得戒。

  这是第二科,简别不得戒。怎么样不得戒呢?

  “若彼众生虽学忏悔,不能至心,不获善相者”:假使这个众生,虽然他也学习这个忏悔的法门,他不能用至诚恳切的心,他也没有得到身、口、意三业清净相这样的人,“设作受想,不名得戒”:这个时候他也假设他已经受戒了,就不能说他是得戒了。

  J3. 明至心为因(分二)

  K1. 问 K2. 答

  今K1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

  这是第三科,明至心为因;说明这个至心做为因地的种子。这又分二:第一科,就是问;第二科,就是答。现在是第一科,问。

  “尔时,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当时这位坚固而清净有信心的这位菩萨,就又问地藏菩萨这一位大菩萨说,“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仁者!你说的这个至心,有多少种的分别呢?“何等至心能获善相”:要用什么样的至心,才能得到这个善相呢?请仁者给我讲一讲!

  K2. 答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是名说占第二轮法。”

  这是第二科答,是地藏菩萨答复坚净信菩萨所问。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地藏菩萨摩诃萨这位大菩萨,最孝顺父母的,专门行孝道,他也教化众生行孝道。这位菩萨就是地藏菩萨,在菩萨之中,他又是个大菩萨,所以就摩诃萨。他就说了。“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我这个至心的说法,这个道理我简略地说一说,只有两种。若往多了说、详细说,就有无量那么多种。“何等为二”:这两种都是什么?

  “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第一,我告诉你,就是一开始专心来学习求愿,发要立誓愿的至心。这个立誓愿的至心,自己来发愿。

  “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摄意,就摄持意念,不打妄想。专,是专一;精,是精诚;专精,是诚到极点了。第二,就摄持意念,专一精诚,能成就发大勇猛,与法相应、与道也相应的这种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第一求愿,这是你自己发愿的心;第二专精勇猛相应至心。你若能得到这两种的心,就能得到身、口、意这三业清净的善相。

  “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这第二至心,就是这两种至心,不是单说第二,第一种不算,这都是说的二种;有第二就有第一了,第一当然是比第二更重要。所以你看这个经文,不要说这第二就是第二;这个第一就在第二里边呢!没有出去这个第二。你若没有第一,怎么会有第二?所以,此第二至心两种里边,又分别出下、中、上三种差别。总而言之,你发心发得真的,就是上;发得半真半假,就是中;你发得完全不真,就是下。“何等为三”:这三种上中下、下中上,又都是哪一种呢?

  “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所谓,就所说的。系,好像用绳栓住了,系在这边吊着;把什么吊到这地方呢?把你的这个想,就专心致志这么样系想。你想,就好像把思想栓在一个地方;栓到什么地方呢?就栓到忏悔这个地方。生忏悔心,不要我拜佛或者念经、念佛,我忏悔了,正在忏悔,这心又跑了;跑到什么地方去了?跑到不信那个地方,跑到那个“不信”的家里去了。

  这个“不信”就说了:“唉!念经若能忏罪业、消罪业,以前没有经的时候,那个佛又念什么来着?这念经是没有用的。念佛忏罪业,这都是骗人的方法嘛!以前没有佛的时候,又念什么成的佛呢?”啊!这自己讲得很有道理、很正确的,这个道理讲得井井有条,理由非常充足。这是这个“Miss不信”告诉你的;等这个“Miss信”再告诉他什么,他说:“那个不对的!怎么不对呢?他讲得很有道理!”他信那个“Miss不信”,那个“Miss信”他就不相信了。所以,你说这就乱了。系想不乱,就是“miss不信”说什么我都不信,反正是不信你讲的话,你是“Miss不信”;我要信“Miss信”,“Miss信”这讲得对的!

  我拜佛,我不管消不消罪业,我也拜佛;念经,我也不管消不消罪业,我也是念;念佛,我也不管它有没有什么好处,我也就念。为什么呢?你若贪有个好处,那就是一种贪心了嘛!你还想要有好处呢!你也想有好处、他也想要有好处,那不好处是谁的呢?所以你这么样一想:Miss信是应该信的好。啊!你这个 Miss不信是个坏东西,你再来讲什么东西,我都不相信了!这就系想不乱了。

  “心住了了”:本来《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现在又叫“住”了呢?这是住,住到了了(音“了了”)那个地方。什么叫“了了”呢?就是明明了了地明白。住到那个明白的地方,你就信了;你住到那个不明白的地方,你就不信了。你们美国有一句话说,那就是不明了(音“了”)了,就是迷了。了就不迷,迷就不了;这“了”就是明白,明白就是觉悟,觉悟就是般若智慧,所以看你怎么用。“啊!我做什么事我也不知道啊!”你不知道,那就是不明了。那么为什么我不吃饭呢?那就是不明了,I don't know就是不明了,就没能心住了了(音“了了”)。

  “二者,勇猛心”:第二,就要有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所谓勇猛心,就是不懒惰。我今天拜了一百拜佛,明天我也不可以懒惰,只拜了九十九拜;也是一百拜,那后天还是一百拜。不能说我今天拜了一百拜,明天连一拜也不拜了;这就是所谓“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一天你在那地方用太阳晒它,然后你把它十天放在柜里冻起来它。什么呢?把你那个心,一天把太阳晒一晒,十天就放在雪柜里冻起来它。你拜佛,就好像用太阳来晒你的心一样;你懒惰了,就好像放到雪柜里把它冻起来了。你看!所以你冻的时候,就比那个热的时候多,所以始终也不会得到善相。

  专求不懈也就是:有没有什么好处、有没有什么成就,我也照常做功课。好像我们天天念〈大悲咒〉,跪那儿念〈大悲咒〉;谁得到什么好处了?有没有人得到甘露灌顶?有没有人见光、见花?有没有人闻到异香扑鼻这种种的好处啊?说:“没有!”没有,也还是照常这么修行用功;有,更应该照常用功修行,不可以间断。不可以晒了一天太阳,跑到雪柜里去冻藏十天、去睡觉十天。你醒了,一天去晒太阳;睡了,十天放到雪柜里,这一定不会有什么好处!

  “不顾身命”:不但不懒惰,就是身疲倦也不管它,甚至于生命没有了也不管它。好像我们这儿,今天来这一位翟居士,他说他是个做生意的,就先要打算打算:这用多少本钱,才能赚多少利钱?哎!怎么样想办法能赚钱?这是他的生意经。那么我说:那不管的!今天有饭就今天吃饭,今天没有饭就喝水,连水都没有了就打饿七。我们这儿不管!不顾身命嘛;你若管,那就是顾身命。

  “三者,深心”:深心有多深呢?好像那个大海似的,不知道有多深;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你看!怎么叫深心呢?不退就是深心,发不退心。我今天拜佛,明天也是拜佛,后天还是拜佛;今天念佛,明天也念佛,后天还是念佛。不是就像头先讲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那不行的!

  “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假设这个人修习这个忏悔法,连下品的至心都没有;你都不发这个下品的至心。“终不能获清净善相”:你始终不会得到身、口、意三业都没有恶相,是善相了。“是名说占第二轮法”:以上所讲的,这就是说明了占察第二种轮相的方法。

  *                                          *                                          *

  要去台湾受戒的,就早一点报名,这个八月间就停止报名了。去受戒的人,要预备来回的飞机票,他那儿不供飞机票;飞机票连自己用,大约要一千块钱的样子。如果没有一千块钱,就是没有法子去了,没有咒可以念,好叫你自己飞去。那么怎么办呢?可以等多一年、或者等多两年,在金山寺或者也会传戒;到那时候,可以减价一半的一半,二百五十块钱够了,那么这是很便宜的。

  各位想一想,愿意早出家、早受戒、早做比丘,就到台湾去;若愿意晚一点出家、晚一点做比丘,就等着在金山寺美国第一次传戒的时候,你再来受戒。这是第一批,第一次是很好的。所以,你要是没有钱,最好的机会就是等着金山寺传戒。每一个愿意出家的人,应该先写一篇文章或写一封信给我,说说你出家的理由:为什么你要出家?你看不破什么你要出家?你放不下什么你要出家?说明白了这个理由,然后我看了可以,这才可以;许可你或者到台湾出家,或者到台湾去受戒,或者到金山寺来受戒。一定要先写一个申请书,说明了你出家的理由。

  G3. 示第三轮相

  H1. 正示轮相 H2. 详示占法 H3. 劝修至心  H1(分二)

  I1. 明相 I2. 明义

  今I1

  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中受报差别者,当复刻木为六轮。于此六轮,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数,书字记之;一数主一面,各三面,令数次第不错不乱。

  这是第三科,指示明白这第三个轮相。这第三个轮相又分出三小科:第一科,是正示轮相;正当指示这个占察的轮相。第二科,详示占法;详细指示怎么样占法?这第二科。第三科,是劝修至心;劝你用至心来占察,你不能马马虎虎来占察。在第一科正示轮相,又分出两小科:第一科,明白这个相。第二,是指示明白这个意思、义理。

  “善男子”:地藏菩萨叫了一声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中受报差别者”:你若想要占察你过去生、现在生和未来生这三世因果报应,这样有什么分别的。

  “当复刻木为六轮”:你应该用木头再做六个轮相。也和以前那个轮相是一样的,中间是四方的,两头是尖尖的,又有一点圆形,做六个。“于此六轮”:在这六轮相上,“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数,书字记之”:用这个一的数目、二的数目、三的数目、四的数目、五的数目、六的数目、七的数目、八的数目,乃至于到第十八个的数目这个字,写上它。用这十八个数目写到那个轮相的一面,就是每一个轮相写三面,留着一面没有字的。

  “一数主一面,各三面”:每一个数目字写到一面上,每一个轮相写三面,还有一面是空的。“令数次第不错不乱”:令这个数目次第不错不乱。比如:一个上写一、二、三,你不可以写一、二、五,也不可以写一、二、六。你应该在这一个轮相写一、二、三,那个轮相写四、五、六,在那个轮相写七、八、九,在那个轮相就写十、十一、十二;每一个都这么写,不要数目写错了,这就是不错不乱。

  I2. 明义

  当知:如此诸数,皆从一数而起,以一为本。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着,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依六识故,于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

  这是第二科,说明这个意义、这个道理。

  “当知”:你应该知道。“如此诸数,皆从一数而起,以一为本”:像前边我所说的十八数,虽然数有十八,但是都从这个“一”数上生出来的,以这个“一”数目做为母体──好像母亲似的,生出来这么些个小孩子。

  “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像前面所说十八个数目的相,它就是显示出来所有世界一切众生,都是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出这六根来。

  “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这个六根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就从如来藏清净自性里边生出来的。因为一念无明,而生出这么多麻烦的事情;这有一念的无明,造成了这六根。那么无明,也是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的。就因为一念不觉,就生出无明来的;你若觉了,就没有这么多麻烦事生出来了。因为你一念不觉,所以生出来内里边就有眼、耳、鼻、舌、身、意生出来;外边就生出色、声、香、味、触、法。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中间,又生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这合起来三六一十八,叫“十八界”,又叫“十八受”。“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根据着这一实境界,以这个一实境界为本。

  “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编按:缺本句之讲解】

  “不了一法界”:不明白这个一法界。今天我给你们讲一讲这个“一”。这个“一”是一个数目的开始,谁造出这个“一”呢?本来不要说二,连一个一也没有;这一个“一”,就是那一个圆圈变化出来的。这个“一”字是最妙的,可是虽然妙,就有了数目了;有了数目,就不是真正的妙了。

  真正的妙就是这个“O”字。这个“O”字,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是无形无相,没有一个数目可以表达出来它。你单单写这么一个“O”字,就是代表什么也没有;没有数目,单单这一个零字。这“O”字旁边你加一个“一”字,喔!那就变成十了。你再加两个“O”字,那就变成百了;加上三个“O”字就变成千了。千千万万,都是从这个“O”字来表达出来;那么这个“O”字的本体,它是没有数目的,不过你若加上一个一,它就有了数目。

  我们人的本性就是这个“O”,等到变了“一”了,那就有了执着了,生出一点执着。执着什么呢?执着这是个“一”了,不圆融无碍了。这个“O”字,你找不着头也找不到尾,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终点;所以说“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比这个“O”字再大的,也没有比这个“O”字小的。为什么呢?你再大的数目,都离不开这个零字,所以它大而无外,没有能超过这个零字再大的;小而无内,你就单单一个零字,什么也没有了。那么在这个“O”字摇身这么一变,就变了一个“一”字;变出一个化身来,这化身就变出这个“一”来。

  这个“一”,你若再能把它变回去,变成一个“O”字,那在佛教里就是佛;在道教来说就是仙,不过它那个不究竟,还要往前再研究。所以他说:“天得一以清”,天若得到这个“一”了,它就清净。它就到下雨的时候就下雨,到刮风的时候它就刮风;不会刮飓风,也不会下大雨。

  它下的雨是“风不鸣条”。怎么叫“风不鸣条”呢?这个风不会把柳树刮得响。这风若大了,会把柳树刮得沙沙响,它不响的;条,就是杨柳枝那个柳条子。下雨呢?“雨不破块”。这雨不会把那个土块下得没有了。土块,就是泥土这么一块一块地在那地方。下雨不能把土块铡碎了,它下完雨,那个土块还是在那里,不会把这个土块给破了。这个雨,就下得“天街小雨润如酥”,天上下那个小雨,就好像是那个油似的,下得一切万物上都很舒服的。

  这“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地要是得到这个“一”,就不会有地震的;地震,就是把这个“一”跑了,没有这个“一”了。这里头很玄妙的,讲了,我知道你们也不懂的;不过,你若懂了,就是圣人。所以说“人得一以圣”,人若得到这个“一”,那就是菩萨、圣贤;为什么呢?他得到这个本体了。我们人为什么就流转生死呢?就因为没有得到这个本体,不知道这个“一”;你若知道这个“一”了,再能返本还原,返到那个“O”上,那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了。讲这个“一”没有法讲完,就是讲几个大劫也讲不完的。因为什么呢?这个“一”道理太多了!

  若讲起来,一切经典都是从这个“一”生出来、从这个“O”生出来;一切诸佛都是从这个“O”生出来的,一切的天地也都是从这个“O”生出来的。这个“O”虽然说是没有,但是所有一切都是从这个“O”生出来的。可是在这个“O”的时候是没有的,到了这个“O”的;你把它伸开,就变成一个“一”了。变成这个“一”,就生出很多麻烦:由一就生出二来,由二就生出三来,由三就生出四来,由四就生出五来;乃至于无量无量的数目,都从这个地方跑出来的。若没有这个“一”了,你还把这个“一”能变成一个“O”,那你就返本还原了。

  那么我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和这个道理是相同、相近的。什么呢?这个“一”就是不是人的时候。那么说,是个什么呢?什么也不是的时候,还没有人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我、没有众生、没有寿者这时候;等一到这个“一”上了,就有了人了。这个“人”就是个心;这时候,有了人就有了我,有了我就有了众生,有了众生就有了寿者了,这些个麻烦的事情就出来了。你懂没懂呢?说:“我还有点不明白!”你不单有点不明白,根本你就不明白!

  “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着,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依六识故,于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 【编按:缺本段之讲解】

  H2. 详示占法(分二)

  I1. 明自占 I2. 明为他  I 1(分二)

  J1. 明占 J2. 明察  J1(分二)

  K1. 总示占法 K2. 别示果报

  今K1

  若未来世佛诸弟子,于三世中所受果报,欲决疑意者,应当三掷此第三轮相,占计合数;依数观之,以定善恶。

  这一段文是第二科,详示占法。详示占法这一科,又分出两科:第一,说明了自己占的方法。第二科,说明了为他人占,观察这三世的果报。现在这第一科,又分出两小科:第一科,就是说明了这个占。第二科,就是说明了这个察,观察。那么第一科,说明了这个占的方法,又有两小科:第一,是总示占法;总起来指示这个占察善恶的方法。第二科,是别示果报;特别地指示出来这种果报,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报。现在是第一科,这个明这个占的总示占法。

  “若未来世佛诸弟子”:若,是或者之词、不定之词、假设之词。假设未来世,没有到来的时候。在过去的未来,就是现在;现在也就是过去的未来。为什么说过去的未来是现在?好像释迦牟尼佛那时候说未来,我们现在就是当时的未来。所以释迦牟尼佛知道将来在这个U.S.A.(美国)有这么一个金山寺,这金山寺又有这么多的金山人,金山人就要度这个金山的众生,金山的众生将来同成金山的佛道;释迦牟尼佛当时知道,地藏菩萨也知道。所以地藏菩萨替释迦牟尼佛代表来说法,说是“未来若未来世佛诸弟子”。你看!你们各位都皈依三宝,这都是佛的弟子。

  “于三世中所受果报欲决疑意者”: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那么这个三世的因果中所受的果报,自己不知道我前生种的是善因、是恶因?是种的什么因?我现在要占算占算。算一算,这叫欲决疑意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你种的实在的因,就结的实在的果;你种一个谎花,就结一个假果。什么叫假果呢?单单开了一个花,它没有果,这叫假果;本来以为开这个花会有果的,但是没有。

  我再给你们举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谎花不结果。好像某一个人去竞选总统,竞选已经要选上了,可是他失败了;就差一票没有选上,这就开了一个谎花,结了一个假果。这是你们都懂的,选总统是这样的。好像那个 Robert Kennedy(罗勃.甘迺迪),本来一定可以胜了,又死了,这也叫一个假果;就是将将要成功,而又失败了,这都是假果。在这个国家很少这种的情形,拿中国来讲,给人做第二个太太,这也都叫开谎花、结个假果。

  那么或者你想做总统,不做总统做副总统,这也叫开谎花、结个假果。总而言之,这个镜中花是假花,水中月是一个假月;但是假月,这个李太白喝醉了酒,就要去把它拿下。所以世界上多么愚痴的人都有!这就是开假花结一个假果,这是不实在;你本来得到手里了,一转眼的时候又丢了。

  那么这个真果、假果从什么地方来的?就因为你种因那儿来的。你种了真因,就结真果,就结实果;你种了假因,就结了假果,就结了一个虚妄的果。好像那个人做梦,梦见他做皇帝了;醒了,原来不是那么一回事。做梦的时候,文武百官、丞相元帅什么都有;醒了,完全都是空的,这就叫假果。

  “应当三掷此第三轮相,占计合数”:应该把这六个轮相拿到一起,这么掷三次;看看头一次是多少个数目,第二次又是多少个数目,第三次又是多少个数目,那么这三次的数目集合起来,看看是有多少个数目?“依数观之,以定善恶”:你依照这个多少的数目,观察你这种的三世因果,来定善恶。

  K2. 别示果报(分三)

  L1. 标征 L2. 详列 L3. 结指

  今L1

  如是所观三世果报善恶之相,有一百八十九种。何等为一百八十九种?

  这是第二科,别示果报;特别指示出来果报的这种名称。这又分出三小科:第一,是标征;就是标出来征问。第二科,是详列。第三科,就是结指。现在是第一科,标征。

  “如是所观三世果报善恶之相”:像前边我所说的这么三掷,然后知道它的数目,来观察你的善恶,你就能知道你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种三世果报的轮相。这种轮相有多少呢?“有一百八十九种”。叙述这个叫标征;征,就是征问。“何等为一百八十九种”:什么叫一百八十九种轮相呢?

  L2. 详列(分三)

  M1. 有百六十数明现世果报 M2. 有十一数明过去果报 M3. 有十八数明未来果报

  今M1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二者,所求果现当证。三者,求中乘得不退。四者,求下乘得不退。五者,求神通得成就。六者,修四梵得成就。

  这就是第二科,详列;详细列明这数目的善恶果报。这详列里面,又分出来三小科:第一,有百六十数目;这是指示明白现世的果报。第二,有十一个数目;是指示明白过去的果报。第三科,有十八个数目;是将来的果报。所以这合起来,就是一百八十九种的果报。现在讲第一科,有一百六十数目。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得第一个数目,这个人想求得修上乘,可不可以?这是问现在世的事情。那么怎么会得第一个数目?因为你掷三次只得到一个数目。那么三次怎么只得一个数目呢?因为这个轮有一面没有数目字。你若前二次都一个字没有,最后那一次得到一这个字,就得到一个字。或者最先那个得到一这个字,以后掷两次也都没有数字;或者是最先没有字,中间只有一个数目字,那么以后也没有,所以这叫第一。

  什么叫上乘呢?上乘也就是佛乘,佛乘是最上乘。就想求成佛,问一问我现在修行能不能成佛呢?你若得到这一个数目字,你一定会成佛的,一定会得到三不退:住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你这个地位不会退于二乘,你是在大乘上;你这个念,念念是菩提觉法乐,得到这种智慧,念念不退;行不退,行是修行,修行只有精进没有退。那么这第一个数目是最好的。

  说是:“我想试试我得到这个第一,我占察一下看看!”这就妄想。你想得第一,那是你想的,不是你占的。你要是得到第一,你占也会得到第一;不占也是得第一,就不必打妄想。人呢,就是在这个地方很不容易明白,被境界转,不能转境界。遇到一个好境界,就生欢喜心;遇到一个坏境界,就生了忧愁。这都是被动的,就好像那个牛似的;那个牛有一个缰绳,被人牵着缰绳走,牵着往东去就跟着往东去,牵着往西去就跟着往西去。你不能转境界的人,也好像有一个绳子,牵着你跑似的;说这个,你打这种妄想;说那个,你打那种妄想。

  说:“天上有一条龙!”你就往天上看了。说:“喔!那水里有一只虎!”你又往水里看去。你要是有定力,天上龙它就飞它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很平常的事情。说:“水里有只老虎!”这根本就没有的事情;为什么呢?虎不是在水里,虎都是在山上。说是:“那个老虎热得太厉害了,它跑到水里去冲凉、去洗澡了!”那它也不是在水里,它洗完了还要出去的。所以你若有定力,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就不会被人家牵着鼻子来跑。我们人这个业力,就好像牛的一个缰绳一样,我们被业力牵着那么来各处跑。你若能以有定力了,把这个业力胜了,就可以转变这种境界;若能转变境界,那就是真正自由了。

  “二者,所求果现当证”:这第二个数目,你所要求的果位,现在应该证得。“三者,求中乘得不退”:第三个数目,求菩萨道,也得到不退转菩萨行。“四者,求下乘得不退”:下乘,就是小乘;小乘就是声闻、缘觉二乘。那么你若愿意做一个自了汉,说我不能发菩萨心,菩萨要利益他人,不是利益自己;我这个性情,只知道利益自己,不愿意利益他人。那么,得到这第四个数目,要求这声闻、缘觉二乘,就可以得到不退二乘的果位。

  “五者,求神通得成就”:第五个数目,是你愿意求种种神通,飞行变化,在空中现十八变:身上出水、身下就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又出火,在空中可以躺着、可以坐着,可以头下脚上,练这个 yoga(瑜伽)。那么练 yoga是在地上,要藉着地的力量,才能头下脚上竖起来;若得到罗汉十八变,就在虚空中也可以头下脚上倒竖起来。在虚空愿意飞就飞,愿意走路也可以走路,这个叫神通。

  这神通,就是在什么事情没有来以前他就知道了,所谓“未卜先知”;不用像那个《易经》似的算一算,“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遯,天地否,风地观”,看看是哪一卦?不用的!也不用算这个“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不用算都知道;这叫“未卜先知”,不要卜、不要占察。若等占察再知道,那就是凡夫的境界。

  若不占察就知道,怎么样子呢?你在观察;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个万物的道理,静坐这一观察,就都得着了、知道了。为什么木就是直的?为什么荆棘是弯的?为什么这乌鸦就是黑的?为什么这白鹄就是白的?这种种的道理他都知道,这叫“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四时,就春、夏、秋、冬;四时很高兴的,这种快乐和人人都是一样的。

  “六者,修四梵得成就”:四梵,就是四种清净的梵行,也可以说是修大梵天、梵众天、梵福天,这些梵天的行;梵天的行,就是清净行。第六,若修清净行,也会得成就。四梵行也可以说修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也叫四梵行。

  七者,修世禅得成就。八者,所欲受得妙戒。九者,所曾受得戒具。十者,求上乘未住信。十一者,求中乘未住信。十二者,求下乘未住信。十三者,所观人为善友。十四者,随所闻是正法。

  “七者,修世禅得成就”:第七,修世间这个禅,也得成就了。世禅,就是根本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四禅天,叫世间禅。“八者,所欲受得妙戒”:第八者,想要受戒,就得受圆满的妙戒。“九者,所曾受得戒具”:你要是问一问我受的戒不知得不得戒呢?那么得到第九的数目,所受的戒得具足戒了。

  “十者,求上乘未住信”:第十者,想要求上乘,可以到十信的位子。“第十一者,求中乘未住信。十二者,求下乘未住信”:第十一,想要求中乘,也可以到十信的位子。第十二,想要求小乘,也可以到十信的位子。上乘有十信,中乘也有十信,下乘也有十信;这是修行的果位,你若想详细知道,就看看《楞严经》,或者看看佛学辞典。

  “十三者,所观人为善友”:第十三,你所想要知道的这个人,他是你一个最好的善友。“十四者,随所闻是正法”:十四,随所听的,它都是个正法。

  十五者,所观人为恶友。十六者,随所闻非正教;十七者,所观人有实德;十八者,所观人无实德;十九,所观义不错谬。二十者,所观义是错谬;二十一者,有所诵不错谬;二十二者,有所诵是错谬。

  “十五者,所观人为恶友”:你若得到第十五数目,你所观察的这个人,他是恶友。你若是有这种朋友,应该离他远一点。“十六者,随所闻非正教”:十六者,随所闻的这个法,也不是正教。“十七者,所观人有实德”:第十七者,所观的人,他有真正的德行。“十八者,所观人无实德”:所观察的人,没有实在的德。

  “十九者,所观义不错谬”:十九这个数目,所观的这个道理,是不错谬的。“二十者,所观义是错谬”:二十这个数目,所观察这个义理,是不对的、是错的。“二十一者,有所诵不错谬”:若在二十一这数目,你要是念什么经、诵什么咒,这是对的,不是错的。“二十二者,有所诵是错谬”:若在二十二这数目,你所念的经典,都有念错的;所持的咒,这个字都有不清楚的。

  二十三者,所修行不错谬。二十四者,所见闻是善相。二十五者,有所证为真实。二十六者,有所学是错谬。二十七者,所见闻非善相。

  “二十三者,所修行不错谬”:二十三这个数目,你有所修行,是对的,就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二十四者,所见闻是善相”:二十四这个数目,你所见所闻,都是好的现象。“二十五者,有所证为真实”:第二十五的数目,你有所证得,这是真实的一种证得。“二十六者,有所学是错谬”:若得到第二十六的数目,你无论学什么,是错谬的,你就应该再详细学一学你所学习的。“二十七者,所见闻非善相”:二十七这个数目,你所看见、所闻见的,不是一种善相;不是善相,就是恶相。

  二十八者,有所证非正法。二十九者,有所获邪神持。三十者,所能说邪智辩。三十一者,所玄知非人力;三十二者,应先习观智道。

  “二十八者,有所证非正法”:这二十八个数目,你觉得自己有所证,这不是正法。好像有一些个外道、婆罗门教,他也说他证果了,但是他所证的不是一种正法。在中国有一种混元门教,他讲这八百大典;他那一坐,今天有什么样人来,这个人是在东方来的、是在西方来的、南方来的、北方来的,他都知道;这个人是男的、是个女的、是个老的、是个少的、是个黑的、是个白的,啊!什么他都知道。这种知道不是正知正见、不是正法;但是他认为这是宝贝了,认为这是他知道了。

  “二十九者,有所获邪神持”:获,也就是得到;得到什么呢?得到灵感,他以为是神通了。这二十八个数目,若得到灵感了,这是邪神来帮着你做这个事,不是你自己的能力。好像他自己本来不能治病,但是有一个神来帮着他,他就会给人治病了,这就叫有所获邪神持。

  三十三者,应先习禅定道。三十四者,观所学无障碍。三十五者,观所学是所宜。三十六者,观所学非所宜。三十七者,观所学是宿习。三十八者,观所学非宿习。三十九者,观所学善增长。四十者,观所学方便少。四十一者,观所学无进趣。四十二者,所求果现未得。四十三者,求出家当得去。四十四者,求闻法得教示。

  “三十三者,应先习禅定道”:得到这三十三这个数目,你就应该先修习这个禅定道。禅定是修行很要紧的一种行门。禅,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思惟修”;定,是一种定力,梵语叫“三昧”,又叫“三摩地”。那么这个思惟,叫“入定”;入定才能开智慧,开智慧这就得道了,所以这叫禅定道。

  “三十四者,观所学无障碍”:得到三十四这个数目字,是观察你自己所学的,不会发生魔障。你人想要学好,这冤孽就来找你;你想要成佛,就先要受一点魔。所以你想学佛法,有的时候就会有障碍;有的生出自心魔来,自己心里头就不愿意学佛法了。有的生烦恼魔烦恼来了:“啊!我学佛法有什么用呢?不学了!”其实你学也是给自己学,不学也是给自己不学,并不是给旁人来学学佛法;你学你就明白,你不学就不明白。没有障碍,就是没有自心魔、也没有烦恼魔、也没有病魔。有的人想要学佛法很诚心的,生出病来了,病得也没有知觉了;所以想学佛法也不行了,这就是病的障碍。或者有事的障碍,有什么特别的事障碍你不能学佛法。所以你这个观得到这三十四的数目了,你就知道你所学没有障碍了,好好去学去了!

  “三十五者,观所学是所宜”:这个三十五观所学:观所学习的法,是所宜,是你应该所学的,就对你正相当,合你。你应该学这个法。“三十六者,观所学非所宜”:你若得到这三十六个数目,你所学的就应该改了;因为你所学的,与你这种因果三世的业不合。

  “三十七者,观所学是宿习”:三十七个数目,你观察你所学的,为什么你学得那么快?为什么学〈楞严咒〉一看就记住了?学《楞严经》一念也就能背出来?这都是在往昔你学习过。就好像走路似的,这条路你走过了,你再从这儿走,就觉得认识了。那么你宿生所读诵过的经典和咒,今生很快就记住了。又者,你往昔因为学过三藏的佛法,所以今生对于一切佛法一闻千悟,你听见一个道理,就一千个道理都明白了;听一点,你就明白很多。这一部经听了明白,那一部经没有听的那个道理你也明白;这都是因为宿世你都学习过,所以才很快都认识了,就会了。

  “三十八者,观所学非宿习”:第三十八,你若得到这个数目,你就知道你所学的,不是你前生或是过去所学过的。“三十九者,观所学善增长”:第三十九个数目,你所修行的,善根一天比一天增长。“四十者,观所学方便少”:你若得到四十这个数目,你所学的是真实法,不是方便法;就是有一点方便法,也很少的。

  “四十一者,观所学无进趣”:第四十一个数目,你知道你所学习、所修行的不精进;没有进步、没有进取心,尽是在那儿站着,等着这个法来,不是你去找这个法。你想等这个法来找你,所以这是没有进取的心,也就是没有精进的心。“四十二者,所求果现未得”:第四十二个数目,你想要修行,最初发心想要求菩提果,可是现在没有得到。

  “四十三者,求出家当得去”:这四十三个数目,你要是想要出家,应该快点出家去,不要拖!不要想:我是出家好呢?还是不出家好呢?不要想了,不要犹豫了!出家,出什么家呢?出家就得到自由了,没有家枷住了,和那个披枷戴锁那个“枷”一样的。所以,不要被这个家枷住了!“四十四者,求闻法得教示”:第四十四个数目,你要是想要闻正法,就得到善知识来教化你、来指示你。

  其实这个占察,是给那些个没有道心的人说的;你若有道心,你管它怎么样子,你就修你的嘛!不要问过去、不要问现在、不要问未来,就是去修行。也不要有什么希望,不要说我修行会得到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得到好处呢?你能以把这个贪心停止下来,你占察、不占察都是一样的。

  比如占察不好,那么你觉得:唉!我没有善根!就觉得不高兴去修行。你若占察好,你又生了懒惰心;占察不好,也生了懒惰心。怎么呢?说:“我没有什么善根就算了。唉!我都是不要这么辛苦了!”这就懒惰下来了;因为没有善根,所以不精进了。你占察如果善根好,说:“我的善根过去种得很深很深地,这地藏菩萨指示我,我懒惰一点也不要紧的,因为我很多的善根了。”就好像有钱的人似的:“我用一点钱也没关系的,因为我这么多!”用一点钱,也就是懒惰一点,不精进了。

  所以,我认为真正修道的,不用占察了,不要问!“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做好事,不管前边那个路是怎么样、好不好?你做你的好事就是!

  四十五者,求经卷得读诵。四十六者,观所作是魔事。四十七者,观所作事成就。四十八者,观所作事不成。四十九者,求大富财盈满。五十者,求官位当得获。

  “四十五者,求经卷得读诵”:在四十五个数目字,你要是想求一卷好的经卷,你就会得到这个经卷,又会读诵。好像唐玄奘去求法,这都是请求经卷;因为不怕那么样子苦,所以就得到经卷,取回来到中国。“四十六者,观所作是魔事”∶四十六个这个数目,你若想知道你所做的,那它有一些个魔事。怎么叫魔事?这个魔王他也有神通,他能以令你有种种灵感,但是是不正当的。

  “四十七者,观所作事成就”∶你若得到这第四十七个数目,你想知道你所做的事,就是做什么事都会成就的。“四十八者,观所作事不成”∶这第四十八个数目,你若想知道你所作的事,就做什么事都不成就。“四十九者,求大富财盈满”∶这是求富的,第五十是求贵的。第四十九个数目,你想要得到大富,这个钱财就会很充足的、很多的。“第五十者,求官位当得获”∶第五十个数目,你若想做一个大官,也可以得到。

  五十一者,求寿命得延年。五十二者,求世仙当得获。五十三者,观学问多所达。五十四者,观学问少所达。五十五者,求师友得如意。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五十九者,求妻妾得如意。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六十一者,观所虑得和合。六十二者,所观人心怀恚。六十三者,求无恨得欢喜。六十四者,求合和得如意。六十五者,所观人心欢喜。

  “五十一者,求寿命得延年”∶在五十一这个数目,你愿意长命一点,就会得到延年益寿,你命就长了。这个求寿命得延年,可以说是:现在知道寿命要断了,那么得到这个数目,这寿命就会长了。“五十二者,求世仙当得获”∶第五十二这个数目,这个世界的人想要修行成神仙,那么也就可以做世界上的神仙。

  “五十三者,观学问多所达”∶五十三这个数目,你若想观察学问,就大都通达明白。什么叫学问呢?所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下问”,是向你以下那个人来问,就是向比你没有知识的人来问;这叫“敏而好学”,很快地愿意学。不耻下问,不要以为向在你下面的人问,就是一种耻辱了;耻辱,就是很不好意思了。这学问、学问,所谓“练达人情皆学问,洞明世事即经纶。”练达人情,也就是练习而通达这世间的人情;人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感情。皆学问,这都是一种学问。洞明世事,这个世间的事,你都明白了,了然于心;即经纶,这就是经,就是一切的学问。“五十四者,观学问少所达”∶第五十四个这个数目,就是你若想观察你的学问,就很少通达。

  “五十五者,求师友得如意”:第五十五个数目,你现在要想求一个好的师父、或者一个好的朋友,你一定得到圆满,也能遂心满愿的。说求善知识,善知识他所行所作,你是测量不透的,你是不能知道的;你若能知道这个善知识的一举一动,那你也就是个善知识。善知识他教化人,不一定尽叫你欢喜,也不一定尽叫你不欢喜,他是看因缘的。这个因缘应该用什么法帮助你成就道业,他就用什么方法来教化你;所以善知识难遇也就是这样子,真正善于教化众生的善知识,是不容易遇着的。那么,那个不是善知识呢?什么地方都有,很容易就遇着了;所以求一个良师善友,这是不容易。

  良师,他是叫你去你的习气毛病,令你性情变得很柔和的,也没有刚强,也没有脾气了,就修六度:布施,布施是给人,不是布施给自己。持戒,是要自己持戒,不是叫人家持戒。忍辱,忍辱也是要自己忍辱。常常给你们讲,说是:有人骂你,你当唱歌;有人打你,你当撞到门框上了、撞到墙上了。若真能这个样子,这就是忍辱,不会发火了。精进,精进是要天天精进的,不是精进一天休息十天,这不是精进。禅定,行、住、坐、卧都是禅,行、住、坐、卧都是定;你若行、住、坐、卧都是在禅定之中,也就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第六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你若有智慧就会明,你若没有智慧就会暗。

  “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第五十六个数目,是你要是想要收一个好徒弟,说我这个徒弟又孝顺、又聪明、又修行;我想找个这样的徒弟,那就有这样的徒弟就来了。你骂他,他也不怕;打他,他也不跑。说:“喔!这个要是我,做不到!”所以你就不是好徒弟。那不是个好徒弟,可以变好徒弟;你可以学一学,就变成好的,所以得如意了。

  “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第五十七个数目,你以前有这么个心愿,想要生生世世得到一个富贵、有道德、又聪明的父母,那也就遂心满愿,也得如意。“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第五十八个数目,你若想发愿,说我做人的时候,我一定要得到孝顺的儿子、孝顺的女,那么也就遂心满愿了。

  “第五十九,求妻妾得如意”∶第五十九个数目,你想得到一个好的太太,也就得如意;那么要是女人想要得一个好丈夫,也是遂心满愿。因为什么你没有得到一个好丈夫?就因为你以前没有发这个愿,所以得不到一个好太太,也得不到一个好丈夫。现在你明白佛法了,就不要发愿求一个好丈夫,也不要发愿求一个好太太;要发愿得到一个好身体,没有什么病,好可以用它来修行。“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这六十的数目,你若想得到一个好伴侣一同修行,也会得到遂心满愿。

  “六十一者,观所虑得和合”∶六十一这个数目,你想要知道你所忧虑的事情,就得到和合,没有问题了。“六十二者,所观人心怀恚”:六十二这个数目,你所观察这个人,他心里怀着一种瞋恚。瞋恚,就是一种嫉妒、恚恨的心。“六十三者,求无恨得欢喜”∶六十三这个数目,你要是发愿不恨人,你就常常得到欢喜。“六十四者,求和合得如意”∶六十四,你要求一切都是和合的、很快乐的,这也得到如意。“六十五者,所观人心欢喜”∶六十五这个数目,你所想观察的人,看他对你好不好?他心里对你很欢喜的。

  【编按:老和尚讲解至此为止,以下只补足经文及科判以供参考】

  六十六者,所思人会得见。六十七者,所思人不复会。六十八者,所请唤得来集。六十九者,所憎恶得离之。七十者,所爱敬得近之。七十一者,观欲聚得合集。七十二者,观欲聚不合集。七十三者,所请唤不得来。七十四者,所期人必当至。七十五者,所期人住不来。七十六者,所观人得安吉。七十七者,所观人不安吉。七十八者,所观人已无身。七十九者,所望见得?之。八十者,所求见得见之。八十一者,求所闻得吉语。八十二者,所求见不如意。八十三者,观所疑即为实。八十四者,观所疑为不实。八十五者,所观人不和合。八十六者,求佛事当得获。八十七者,求供具当得获。八十八者,求资生当如意。八十九者,求资生少得获。九十者,有所求皆当得。九十一者,有所求皆不得。九十二者,有所求少得获。九十三者,有所求得如意。九十四者,有所求速当得。九十五者,有所求久当得。九十六者,有所求而损失。九十七者,有所求得吉利。九十八者,有所求而受苦。九十九者,观所失求当得。一百者,观所失求不得。一百一者,观所失自还得。一百二者,求离厄得脱离。一百三者,求离病得除愈。一百四者,观所去无障难。一百五者,观所去有障难。一百六者,观所住得安止。一百七者,观所住不得安。一百八者,所向处得安快。一百九者,所向处有厄难。一百一十者,所向处为魔网。一百一十一者,所向处难开化。一百一十二者,所向处可开化。一百一十三者,所向处自获利。一百一十四者,所游路无恼害。一百一十五者,所游路有恼害。一百一十六者,君民恶饥馑起。一百一十七者,君民恶多疾疫。一百一十八者,君民好国丰乐。一百一十九者,君无道国灾乱。一百二十者,君修德灾乱灭。一百二十一者,君行恶国将灭。一百二十二者,君修善国还立。一百二十三者,观所避得度难。一百二十四者,观所避不脱难。一百二十五者,所住处众安隐。一百二十六者,所住处有障难。一百二十七者,所依聚众不安。一百二十八者,闲静处无诸难。一百二十九者,观怪异无损害。一百三十者,观怪异有损害。一百三十一者,观怪异精进安。一百三十二者,观所梦无损害。一百三十三者,观所梦有损害。一百三十四者,观所梦精进安。一百三十五者,观所梦为吉利。一百三十六者,观障乱速得离。一百三十七者,观障乱渐得离。一百三十八者,观障乱不得离。一百三十九者,观障乱一心除。一百四十者,观所难速得脱。一百四十一者,观所难久得脱。一百四十二者,观所难受衰恼。一百四十三者,观所难精进脱。一百四十四者,观所难命当尽。一百四十五者,观所患大不调。一百四十六者,观所患非人恼。一百四十七者,观所患合非人。一百四十八者,观所患可疗治。一百四十九者,观所患难疗治。一百五十者,观所患精进差。一百五十一者,观所患久长苦。一百五十二者,观所患自当差。一百五十三者,观所患向医堪能治。一百五十四者,观所疗是对治。一百五十五者,所服药当得力。一百五十六者,观所患得除愈。一百五十七者,所向医不能治。一百五十八者,观所疗非对治。一百五十九者,所服药不得力。一百六十者,观所患命当尽。

  M2. 有十一数明过去果报

  一百六十一者,从地狱道中来。一百六十二者,从畜生道中来。一百六十三者,从饿鬼道中来。一百六十四者,从阿修罗道中来。一百六十五者,从人道中而来。一百六十六者,从天道中而来。一百六十七者,从在家中而来。一百六十八者,从出家中而来。一百六十九者,曾值佛供养来。一百七十者,曾亲供养贤圣来。一百七十一者,曾得闻深法来。

  M3. 有十八数明未来果报

  一百七十二者,舍身己入地狱。一百七十三者,舍身己作畜生。一百七十四者,舍身己作饿鬼。一百七十五者,舍身己作阿修罗。一百七十六者,舍身己生人道。一百七十七者,舍身己为人王。一百七十八者,舍身己生天道。一百七十九者,舍身己为天王。一百八十者,舍身己闻深法。一百八十一者,舍身己得出家。一百八十二者,舍身己值圣僧。一百八十三者,舍身己生兜率天。一百八十四者,舍身己生净佛国。一百八十五者,舍身己寻见佛。一百八十六者,舍身己住下乘。一百八十七者,舍身己住中乘。一百八十八者,舍身己获果证。一百八十九者,舍身己入上乘。

  L3. 结指

  善男子!是名一百八十九种善恶果报差别之相。 (所补经文至此为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