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书,知尚能不退信行,慰甚。修持日记册,甚好。无锡陶颂铭,立一百多莲社,人各送一本。一本十二页,备列各日。每日下列经咒佛。(女人十有八九,男人十止一二。)此以人多不能详列横表,但于日下作几层书之,亦方便引人精进之法也。缘起刻之于首,颇为有益。所问入佛问答之觉海,约本而论,一尚不可得,说甚无量乎。约各人所证未证,有不同得受用觉海之实益者,则亦未可以一而不二言也。譬如虚空,本无有二。由以有质碍之物间隔之,则彼此各别处,不胜其多也。若将质碍者去之,则复归于无有彼此矣。众生与佛,心性无二。由众生迷而未悟,种种执著。故于一觉海中,遂成隔碍而成业海。能将烦恼断尽,如撤去有质碍物,则成无二之空。故华严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差别者,乃幻妄相,非本体也。后世人多以生之者众,非持五戒,种善根者多也。古人云,一人生二人,十世一千丁,何得不多乎。佛言人身难得,于一尺中,从于地下乃至天上,其中众生,多于四天下人数。其有由恶道而出,由天界而降者,不知凡几。昔之人少,以生之缘少,今之人多,以生之缘多。不得谓因人比昔多,便为今持戒者多,故能如此。不知六道中胎卵湿化之微细虫,其多无量。况尚有鬼道中者乎。况地狱道乎。故云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汝何得作此种一偏知见乎。光老矣,今年春夏间,尚有数种书要印。廿三即下山,往上海,寓太平寺。六月仍回山过夏。七月下山,则不归矣。八九月印书事结束了,即灭踪长隐矣。以数年以来,日只忙应酬信札。近来精神日减,应酬日多,若不另行一路,则不至忙死,断无止期。于人无益,于己有损。岂不大可哀哉。无事不须来信。此后数月,均在上海陈家浜太平寺。八九月,则无地址可说矣。——《印光法师文钞》之《复项智源居士书》
收到你写来的信,知道你仍然能不退失学佛坚定的信心和精进的行持,对此我感到很欣慰。《修持日记册》很好。无锡陶颂铭居士,建立了一百多个莲社,莲社中的人每人都送一本。每本共十二页,其中详细罗列了每天的行持,每天的页数下面排列有每天要念颂的经咒和佛号。(加入莲社的绝大多数是女人,约有十分之八九,男人只是十分之一二而已。)这是因为人多不能详细排列横表,只是在每天的页数下面用几行字作记录,也是方便引导人精进的方法。《缘起》刻在开头,很有好处。
你来信所问的《入佛问答》一书中的觉海,如果说到究竟处,一还了不可得,何况说什么无量呢?如果从各人修证的层次上和还未能证得的人的角度来说,有各自不同的证悟境界所享用的不同的实际利益。因此说,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虚空,本来没有二,因为有物质的间隔,则彼此有别的情形,不胜其多。而如果把物质去除,就回归于没有彼此了。众生和佛,心性没有二样。由于众生迷惑而未能觉悟,因此有各种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在一大觉海之中,于是成了间隔障碍而变成了业海。如果能把烦恼断除干净,比如撤去了物质的障碍,就成了不二的虚空了。所以《华严经》说:“十方如来共同一个法身,一个共同的真心、共同的般若智慧,功德力用也是相同的。”心、佛、众生,三者从本体上来说没有任何差别。之所以有差别的原因,是因为虚幻不实的相状造成的,并非是本体有差别呀。
现在的人多,是因为生的人多,并非是许多前世持五戒、种善根的人来投生的。古人说:“一人生二人,十世一千丁。”怎么能不多呢?佛说:“人身难得,在区区一尺大小的地方,从地下乃至天上来投身的众生,多过于四大部洲的人数。”其中从恶道中出来的,从天界堕落的,不知道有多少。从前的人少,是因为生的缘少,今天的人多,是因为生的缘多。不可以说今天的人比从前的人多,就认为今天持戒的人多,所以才能这样。殊不知六道中胎卵湿化的微细虫,多得无量无边。何况还有鬼道中的众生呢?何况地狱道的众生呢?所以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偏见呢?
印光老了,今年春夏,还有数种书要印。廿三号就下山,前往上海,住在太平寺。六月仍然回山过夏天。七月下山后,就不回来了。八九月印书的事情结束之后,就隐居了。因为数年以来,天天忙于应酬信札。近来精力一天比一天衰弱,应酬一天比一天增多。如果不不另找出路,则不到忙死,就绝对没有停息的时候。这样对于他人没有好处,对于自己有大损害。这岂不太悲哀了吗?没有事不要来信。此后数月,都在上海陈家浜太平寺。八九月就无地址可说了。——佛弟子/敬译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