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没有当面拒绝李大亮的要求,但是在他内心,作为一名虔诚的佛家弟子,他坚信这只不过是佛祖对自己前往印度取经的决心和信念的一次考验,只要坚持,佛祖就一定会保佑自己,所以玄奘决定不听李大亮的"劝告",寻找机会私下离开凉州,潜出边关出境。
每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碰壁,但碰壁有时候却能让人更加清醒的迈出下一步。
当时的凉州正处在紧张的战备状态,不但关防严密,玄奘也很可能已经被官府的人盯梢。为了方便行动,玄奘减少了讲经的次数,深居简出,一边做准备,一边寻找能够帮助自己的人。
也许是因为军务太过繁忙,也许是看到玄奘"听话"了很多,凉州都督李大亮在那次谈话之后便放松了对玄奘的"监管"--只要玄奘不继续西行,让他呆在凉州修行布道也没什么不好,所以就没有派人将他强行送回长安。李大亮的一时"松懈"给了玄奘暗中行动的时间,玄奘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可以帮助自己的人,当时河西佛教的领袖--慧威法师。
慧威法师是当时河西著名的高僧,见面交谈之后深深的被玄奘的见识和决心打动,也能体谅这个年轻的僧人一心西行求法的决心,所以决定帮助玄奘。慧威法师帮助玄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其一,他身处凉州这个中原与西方文化交汇之处,对印度佛学的认识和了解要比普通中原高僧深,思想也更为开放,认为西行取经有必要也可实现;
其二,同为佛家弟子,慧威法师年轻时可能也有西行求学的念头,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以致于留下遗憾;现在看到聪慧年轻的玄奘有志于此,当然会加以鼓励和帮助。
不过慧威法师不能亲自出面,那样目标太大,很可能会打草惊蛇。所以他挑选了两个亲信弟子--慧琳、道整,给玄奘带路,护送他暗中离开。慧琳和道整曾多次出入凉州,对当地的山川道路十分熟悉,有了他们的掩护,玄奘终于避开了官府的耳目,神不知鬼不觉的离开了凉州。
吃一堑长一智,一路上,玄奘再也不敢以"西行求法"的姿态示人,而是昼伏夜行,避开官府盘查,小心翼翼的沿着河西走廊向西前进,有惊无险的来到了瓜州(安西)。瓜州地处河西走廊末端,西南是敦煌、沿着疏勒河往西就是玉门关,是当时唐朝最边远的边关要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每一个进出者都会受到守军的严密监视,因此玄奘前脚到,后脚就被瓜州刺史独孤达发现了行踪。
有一种说法是,由于瓜州地处偏远很少有高僧游历至此,所以独孤达在得知玄奘来到瓜州境内后,既不问他是什么人为何而来,也不管他有什么打算,只是把他当作一位普通的云游高僧加以招待,并且在物质上给了玄奘很多方便。另一种说法是,独孤达本身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对朝廷的"禁边令"假装不知,不但款待玄奘,还向玄奘请教佛法,听任玄奘在当地活动。
不管事实究竟怎样,总之独孤达没有为难玄奘。玄奘也很聪明,不对任何人说自己要西行,而是暗中向当地人打听西域的情况。但现实几乎让玄奘陷入绝望:瓜州有一条大河,水流湍急,是疏勒河的一条支流,河上所有的渡口都有官兵把守,就算能顺利渡河,经过玉门关时还会受到盘查。
玉门关是瓜州门户,扼守着河西走廊进出西域的要冲,没有"过所"肯定难以出关。据当地人说,玉门关外还有"五烽",这是一个依官道而设,以五座烽火台为中心的防御体系,驻扎在那里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勇猛武士,一旦发现偷渡出关者和入境的奸细,当即乱箭射死。
除了官府严密的防范体系,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摆在玄奘面前:我们都知道,在戈壁沙漠行走,最大的问题就是补充水源。从瓜州到玉门关是几百里的疏勒河谷,但是出了玉门关后,前途就只能靠绿洲来补充水源,而这些水源恰好位于边关五烽之下,其间再无水草。就算能够通过五烽,前方还有被人称作死亡之地的八百里莫贺延碛。莫贺延碛是一大片戈壁沙漠,只有穿过那里才能到达伊吾国(伊吾,今新疆哈密)。所以,玄奘面临的是水源、五烽、戈壁的三重威胁。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