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从苦中解脱

发布时间:2023-01-22 19:51:36作者:百字明咒功德网

  从苦中解脱(一)

  于自由时报92.05.24(六)刊载

  禅修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了生死、从苦中解脱。要得到真正的解脱,首先要检讨反省,看看自己有什么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如果心中有执着,就必须学习看破、放下。因为只要有一点牵绊,就是烦恼、生死的因。

  「生死」,一个是现在的生死,一个是未来的生死。我们现在的烦恼就是生死;心念的生灭就是生死;执着就是生死。有了这些因,将来就感生死的果报。人命无常,非常的脆弱,《八大人觉经》提到:「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时时依经文这样思惟,把生死大事放在心上,如救头燃这样迫切,才能转化烦恼、得到自在解脱。

  一般人的烦恼与执着很多,这念心迷失了,便无法体会了生死的重要性。不知道人命无常,等到閰王爷来报信,一口气不来时,才手忙脚乱、惊慌恐怖,却为时已晚。所以了生死,要从现在开始做起;从我们当下这念心去了。

  从苦中解脱(二)

  于自由时报92.05.27(二)刊载

  想要了生死,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生死?生死是一种果报,这种果报是过去的因所造成。过去种的因,现在感果;现在种的因,未来感果。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就没有果;要了生死必须在因中努力。

  修行学佛,首先要了解人生是苦。对苦的道理不了解,是造成生死的因;不知道什么是「苦」,就没有办法成就道业。佛法讲「苦」,要知苦才能了苦,如果对于苦没有深切地认识、体悟,功夫是用不上的。中国的佛法虽然提倡大乘,但是大乘是以小乘为根本;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四谛法门都是小乘的法门。所以,如果对四谛的道理不了解,就没有办法契悟大乘的道理。

  佛法提到四圣谛「苦、集、灭、道」,修行要把四谛的观念坚定地落实,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知道什么是苦,断离造成苦的因;欣慕涅槃的常乐我净,透过修道,断除烦恼以趣向涅槃。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要脱离生、老、病、死苦,而修行首先要知苦,假使不知道苦,修道就不容易成功。

  从苦中解脱(三)

  于自由时报92.05.29(四)刊载

  有些人虽然知道人生是苦,但是并不深切。其实,人生的苦是很实在的。以生苦为例,每个人都要从母亲肚子里生出来,小孩子一出生就哇哇大哭,这是因为他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感觉不适应,觉得这个世界很苦。

  小孩在母亲肚子里是一个世界,出生后又是另一个世界。母亲肚子里的空气和外界的空气不一样,婴儿出生到这个世界,就好比一个热带的人忽然间到了寒带,气候强烈的差异就是一种苦。

  如果这小孩前世造了恶业,今世遇到不好的父母,家庭也不好,事事都不如意,这就是一个坏的环境,如果这位母亲脾气不好,对人生的道理也不了解,住到这种母亲肚子里,胎儿就非常辛苦。或者母亲喜欢吃冰,孩子在腹中就如同在冰天雪地里,十分痛苦;如果喜欢吃烫的,胎儿就好象在汤锅里面被烫一般,胎儿在母亲腹中就好象坐牢一样,这些就称为胎狱之苦。

  如果夫妻之间缺乏常识,怀孕之后还有性的生活,一旦婴儿的父亲有传染病,很有可能就传染给婴儿。有些小孩一生下来就是畸形、六根不全,或有先天性的疾病,有些是前世的因,有些是现在的因所造成,以上这些都是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里面无法掌握自己的生命,完全受父母亲所影响,这就是苦。

  从苦中解脱(四)

  于自由时报92.05.31(六)刊载

  孩子在母亲肚子里是苦,生出来也是苦,十月期满就要到外面受苦。胎儿经母亲产道出生时,如山夹体,痛苦难忍;如果遇到母亲难产,必须剖腹生产,这时对母亲及肚子里的小孩都非常危险。另外,婴儿的肌肤非常细嫩,离开母体之后,因为空气中有压力,皮肤受空气摩擦的感觉,如同刀割,婴儿因为觉得苦而放声嚎哭,这些都是生苦。

  为人母者,生第一胎时就觉得痛苦,这时会想以后再也不生小孩了,可是往往不久之后又怀孕;这就是一种迷惑,就像我们生病一样,病中忍受种种的病苦,病好了之后,很快就把之前的痛苦遗忘,这是一样的道理。任何人都逃不了生苦,上至权贵豪富,下至贩夫走卒,都要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一关,这就是生苦。

  从苦中解脱(五)

  于自由时报92.06.03(二)刊载

  人一出生之后就逐渐老化,没老之前,每个人都会生病,没有那一个不生病的。古德云:「英雄只怕病来缠」,三国时代蜀国大将张飞,骁勇善战,孔明提醒他说:张将军啊!我看你什么都不怕,不过有一件事你一定会怕的,于是写了一个「病」字在他手掌上,张飞一看,马上就流泪了。现在虽然身强力壮,但是抵不过人生无常,说不定过几天病就来了,到那时病苦缠身,任何英雄伟业也无法成就;对修行人而言,念佛也不能念、打坐也不能打,想要用功都很难。

  所以在身体健康时,就要警惕生病时的苦痛,赶快用功。这个世界上,有钱人会生病,没钱的人也一样,病是非常公平的,无论你贫穷或富贵,只要生了病都一样要受苦,所以病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现在有很多病不是药物可以治疗的,并非有钱就可以医治好,像爱滋病、癌症、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很多都是不容易治疗的。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为什么治不好﹖就是由于众生的业。

  从苦中解脱(六)

  于自由时报92.06.07(六)刊载

  我们的病从身体而生,身体从业报而来。过去种了善业,今生身体就得到好的果报;过去造了恶业,身体就得到坏的果报。无论好的、坏的,同样都会生病,有了病以后就是苦。

  现在科学很发达,但是再发达也没有办法发明一种药,能够把现在的病都治好。有很多病,历经长时间的研究终于制造出解药,不久之后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疾病,这种病又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一年、二年甚至十年、二十年,都找不出解药;以佛法的角度来看,就是因为众生的「业障」。这世界上有瘫痪的植物人、爱滋病、癌症、糖尿病,这些病都没有药物可根治,因为这是一种业果,业果现前时是很不容易转的,除非有大愿力、福德力,才能重报轻受。唯有透过修行,除去心中的贪瞋痴,才能做到心不为病所苦。

  从苦中解脱(七)

  于自由时报92.06.10(二)刊载

  人的年纪渐长之后,就要经历老苦。年纪大的人,腰驼了、视力不佳,行动、吃东西都不方便,老态龙钟,甚至被年青人讨厌,看起来很可怜。人从出生以后,就一天天地老化,没有那一个人不会变老,老是一种苦。

  有的人会想,等我老时再来修行、用功,其实一步入老年,要用功,就很困难。想听佛法,一听就打瞌睡,耳朵也听不清楚;想打坐,全身酸痛,也坐不久;想拜佛,拜下去不容易爬起来;到了这个时候,才会知道老的痛苦。而且人命无常,所以不要等到老时才想用功修行,应该积极从现在开始努力。

  人到面临死亡的时候就更痛苦了。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四大分散;如果是地大先分散,还没有往生,身上就一个洞一个洞地开始腐烂,神识仿佛作梦一般,眼前所见都是山崩地裂的景象。如果是水大先分散,就会出现排泄失禁的征兆,晚上作梦,看到遍地都是洪水,惊慌恐怖,无处可逃。如果火大先分散,身体没有热气了,就譬如有很多病人,身体是冷冰冰的,临终时会看到遍地都是猛火在烧。如果是风大先分散了,就会看到遍地都是狂风大作的景象;假使这一生造了很多恶业,临终前就会看到地狱、畜生、饿鬼种种恐怖的境界。这些境界,必须靠平日用功,心安住在善法、善念上积极努力去做,才能从这种死亡的痛苦中解脱。

  从苦中解脱(八)

  于自由时报92.06.12(四)刊载

  假使我们修禅定修到一心清净的境界,乃至这念心达到金刚不动,证到寂灭涅槃、证到空性,菩提心现前时,此心契入金刚定,没有生灭的念头,我们身体四大自然也会转化成清净四大,圆寂之后,肉身不坏,如此就成就全身舍利的功德。

  如果平时不用功,临终时不仅受病苦折磨,而且,身体的四大正在分散,那种痛苦难以言喻。所以古德说:凡夫不修行,临终时就好象生龟脱壳一般,实在是非常痛苦。

  修习禅定的人,这念心时时作主,经常保持觉性不迷失,六根清净,眼、耳、鼻、舌、身、意看到外面的境界不起贪着,不起染污,心时时保持在定慧当中,白天是如此,晚上也是如此;顺境、逆境也如此;一年如此,三年五载也是如此。甚至十年、二十年都能维持这样的心境,这一生就能了生死。

  从苦中解脱(九)

  于自由时报92.06.14(六)刊载

  了生死要从这念心去了,现在就要练习让这念心能作主,否则等到临终时就来不及了。有很多人不了解,不知平时要努力,只是在等待中虚度光阴。例如有些人没有研究过佛法,听到十念能够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就认为不用努力了,只要等到临终十念就好了。这种侥幸的想法,实在是非常危险。

  所谓「十念往生」,十念就是正念,平时心经常保持正念、正定,临终时才能提得起念佛的念头。平时没有修行,人到临终的时候,神识、意识昏迷,而且身体有病、四大分散,痛苦万分,平时没有念佛的习惯,这时候要提起念佛的正念便很困难。

  所以,修行要在平时,有很多人不了解,平时不修行,只想临终时等待阿弥陀佛来接。其实十念是要靠我们平时保持正念,临终即使四大分散时,这念心始终在禅定当中,所以念佛就是修定,念佛功夫成就了,达到一心不乱,这念心恒在定慧,才能脱离生、老、病、死苦。

  从苦中解脱(十)

  于自由时报92.06.17(二)刊载

  很多人不了解什么叫做「助念」,认为人死后,去帮亡者念佛就是助念;其实这称为助念并不恰当。真正「助念」必须在人将临命终时,至神识脱离躯体的这段时间,帮助亡者提起正念。若是人已死亡一段时日后,再为亡者诵经、念佛、植福,这是藉由修习善法的方式,将功德回向给亡者,资增其福德,令其将来投生到较好的地方。

  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必须要有正念才可以。助念就是人到临终时,尚有气息存在,然而他的心意识已在昏沉中,糊里糊涂,这时他的亲戚朋友、同参道友,发了善心、慈悲心,在旁边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临终的人心意识在迷迷糊糊中,听到旁边有人在念佛的声音,就能提醒自己赶快念佛、赶快提起正念。无论是藉由诵经、念佛,让往生的最后一念仍能保持正念,就能超生善道、超生净土。

  从苦中解脱(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6.19(四)刊载

  助念的意义在于藉由诵经、念佛,帮助临终的人提起正念,只要临终者的最后一念仍能保持正念,就能超生。然而超生到那里?端看往生者的福德,有福德者,就可以超生到人道,保得不失人身,所以仔细想想,只想靠别人在临终时助念,的确是很危险的一件事。

  《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中提到「十念往生」,临命终时正心称念佛名最后也能往生净土,不过净土有四种: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凡圣同居土就是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能够往生到凡圣同居土,保得人身已经是很好的果报。如果平时没有念过佛,甚至对佛法心存反感的人,临终时听到念佛的声音,可能反而会产生害怕或排斥,助念就很难发挥作用。这时,只能作功德回向给他;功德,对亡者而言,就如同世间人需要钱财一样,阳上人经由诵经、念佛,修善积福,仗三宝慈光加被,回向功德给亡者,使其能得到福德、利益。

  从苦中解脱(十二)

  于自由时报92.06.21(六)刊载

  念佛往生的法门是佛陀大慈大悲,不但要救活的人,即使是临命终的人也要救。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终时,往往能心生悔改,所说的话也是良善的。例如,有些罪人快到枪毙的时候,往往会发自内心地忏悔,只是已经判死刑了,此时悔改也于事无补。但是,佛法慈悲、平等,佛菩萨心量广大,真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什么人都愿意度化。为了使每个人都有悔改的机会,重新开始的希望,即使是临命终的人,只要能够心存忏悔,佛菩萨还是可以救度往生。

  但是,如果心存侥幸,只想等到死期现前了,再来悔改,这不是很愚痴吗?生死要在平时了,平时就要用功,时时保持正念,转化自己的烦恼。如果平时不努力,只想临终时找人来助念,等到此时才要努力念佛,希望藉此往生净土,其实是非常靠不住的。

  从苦中解脱(十三)

  于自由时报92.06.24(二)刊载

  有些人认为,平时我们帮助别人助念,等到往生时也会有善缘来帮自己助念,这种本着慈悲心帮别人助念的想法,当然可以。但是,不要存有等别人来助念的依赖。自己的生死要自己了,中国有一句俗话说:「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平时要发这种了生死的心,提醒自己世间无常,要精进用功。

  「十念往生」是佛陀慈悲,为五逆十恶的人所施设的法门,然而我们现在不是五逆十恶,怎么还能甘于堕落!明白这些道理,不要等到临终,现在就要努力。

  如果平时不用功,只想等到临终十念,就好比学生参加考试,平时不读书,等到考试时,希望靠别人帮忙作暗号让自己过关,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自己平时用功,考试时就不需要别人帮忙,而且时时都能将佛法运用出来,这样参加考试就没有问题了。生死,就像是人生最重要的大考,真正要想了生死,就要靠平时的用功努力,帮助自己通过考试。

  从苦中解脱(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6.26(四)刊载

  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关,死苦是任何人都逃不了的,如果平时不用功,只想依靠临终十念,其实相当危险。就如同干旱结束,丰年到来,放着白米、蔬菜等好的食物不吃;却要吃草、吃树皮这些在干旱时吃的东西,岂不是愚痴颠倒!

  学佛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修行很难成就;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并不可靠。所以,要时时把生死放在心上,精进用功如救头燃一般迫切。生死是什么?就是自己的执着和烦恼,有执着烦恼所以有生死之苦;众生总是在大苦之中以小苦为乐,在短暂的欲乐追逐中起烦恼、生无明,受生死之苦。所以,要常思惟人生的苦,明了苦的根源,才会积极转化烦恼,从苦中解脱。明白了这些道理,不要有临终时再来努力的依赖与等待。修行,要从现在开始。

  从苦中解脱(十五)

  于自由时报92.06.28(六)刊载

  八苦中第五是「爱别离苦」,每个人有种种执着、情爱;有父母之情、儿女之情、同学之情、朋友之情。古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人无法永远在一起,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到了分离时免不了要痛苦,这就是爱别离苦。而且爱太深了,烦恼就容易现前,所谓「爱就是恨,亲就是冤」,例如有些人,成了好朋友,不到一星期,忽然彼此仇恨起来了,为什么?因为看到对方和别人要好,心里生起了嫉妒心,爱就变成恨,亲就变成了冤。而与自己非亲非故,没有因缘的人,反而很难成为冤家。

  明白爱憎冤亲的痛苦,就要将这种「爱」转过来,不能每天都沉溺在情爱的执着中,佛法不是不要爱,而是要将这种小情小爱提升,成为能爱一切的慈悲心。菩萨有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把这种情爱转化成慈悲心,更能护念利益所有的人;能够作到心性平等,没有分别取舍,心当中海阔天空,自然就没有烦恼。

  从苦中解脱(十六)

  于自由时报92.07.01(二)刊载

  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论是出家、在家都是一样,要把自己的心量扩大,不仅对自己的子女慈爱,对于别人的子女也要慈爱;对自己的父母要尽孝道,对别人的父母也是一样,这个心就是平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遇到跟自己父母年纪相当的人,对待他们就如同自己的父母一般尊敬;与自己同辈的,就当做自己的兄妹来看待,这就是一种平等心。

  不过,佛法的道理又比儒家更进一步。佛法讲人生有三世因果,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我们今生有父母,过去也有父母,不仅对今生父母要尽孝,对过去的父母也一样要尽孝。要尽孝、报恩,就要精进修行,道业有所成就,才能度脱生生世世的父母。俗语说:「一子成道,九族升天。」所以,我们这一生,一定要抱着成道的心,精进修行。成道就是了生死,烦恼转化了,生死了了,不仅个人的道业成就,以此清净功德,回向资福累劫父母,更能救度其脱离苦难。

  从苦中解脱(十七)

  于自由时报92.07.03(四)刊载

  八苦中第六种苦是「求不得苦」,人生在世,求不到的事情很多,例如学生在学校里希望要拿第一名,虽然是这么想,可是始终无法称心如意,心当中就起了烦恼。面对学业、事业怀抱很大的期望,期望达不到,就是苦。人心是贪得无厌的,有了一万想十万,有了十万想要一百万,有了一百万想要一千万,甚至于整个台湾、世界最好都是自己的。但是,即便是得到了整个世界,也许还想要征服太空,可见人心的欲望没有穷尽,这个就是求不得。得不到自己希求的,苦就现前了。

  所以,佛法强调要「知足常乐」。知足常乐不是消极,而是要我们知足、安住,从因中努力;不要这一山望到那一山高,在果当中追求、比较,让贪心充斥我们的心灵,因求不得而痛苦。以读书来讲,觉得能读书、学习是很大的福气,用这种态度把学问研究好。至于未来会如何发展,是未来的事情,如果一直分别比较,反而会为自己带来种种困扰。修行人也是一样的,心要时时保持安定,人在那里、心在那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能够脚踏实地去努力,未来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

  从苦中解脱(十八)

  于自由时报92.07.05(六)刊载

  「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因为只要有所求,当求不到或得到太少时,就会起烦恼,这就是求不得苦。佛法中提到:「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妄想的心歇止,清明的心自然现前。儒家也是这么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心中没有贪求,品德自然高超。

  有人会问,如果什么都不求了,不是消极悲观吗?其实,真正心中达到无所求,亦不妨碍有求,因为有求就是用,无求就是体。这念心无欲无为,有求就是这念心的起用,心中安住正念,起用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求,要从因上去求,求自己时时刻刻起善念,不起恶念;求自己要不断精进、发大愿,修一切善,断一切恶;求自己要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所以求了以后,又归于无所求,就是真正的菩萨行,真正的般若智慧。如此,我们的心就安定下来了。心安定下来了,我们的智慧、定力,乃至于福报无形当中就会增长。

  从苦中解脱(十九)

  于自由时报92.07.08(二)刊载

  想要无所求,就要把名利财色看破,心能作主,不随境界攀缘、驰逐。放下执着与贪欲的烦恼,心平静了,本具清净的智慧自然现前,此时就是定慧、解脱与自在。这时亦不妨碍有所求,因为这念心始终如如不动、处处作主,有求、无求都不离当念;都是自在解脱。

  例如,静坐的目的是在求解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知见观念正确,参禅打坐便能得到佛法的受用。然而,很多人学打坐,并不知道这个道理,反而是在求感应、求神通,起了这种心念,虽然修习的是出世法,也变成世间法了。如此不但得不到解脱,可能还会走火入魔,这都是因为想法不正确,心念不清净所致。

  由此可知,同样是一件事情,由于观念不一样,所得到的果报也不一样的。所以要时常检讨反省,看看自己的心念,在日用中、在有求的事相中,心中有没有贪求、得失的念头?如果有了过失,就要马上改进,回归当下无欲无为的这念心,凡事要在因中努力,不在果上执求,如此才能远离求不得的苦恼。

\

  从苦中解脱(二十)

  于自由时报92.07.10(四)刊载

  八苦中第七是「怨憎会苦」。过去有冤结、不想见的人,偏偏会碰到,这就是怨憎会。例如过去和某人吵架,甚至发了恶愿,从今以后再也不相见。可是这个世界非常小,尤其现在交通发达,天涯若比邻,过了一段时间,在某个因缘下,彼此又碰面了,一旦相遇,双方心里都不好受,这种情形就是怨憎会苦。

  为人处世,处处都要留退路,留个以后相处的余地。佛法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如果我们结了恶缘,将来见了面,避也避不了,徒增烦恼。所以平时要多赞叹、多欣赏别人的好处,不要去嫌弃别人的缺点,乃至阻挠别人做事。

  有些人心量很狭小,看到别人走运了,事事顺遂,自己就心生嫉妒;或者,为了一点小事,心生芥蒂,始终放在心中,甚至公报私仇。因为心当中还有执着、怨恨,这种报复之心、小人之心、众生之心,即是三涂恶道的因,将来就感堕落的果报。所以心量要广大,不要报复、计较,冤家宜解不宜结。

  从苦中解脱(二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7.12(六)刊载

  佛法提到对待众人要冤亲平等,心量广大。儒家也是这么说,对人要宽宏大量「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于别人所说、所做,伤害自己的事,要学习去原谅;而自己对待别人的言行,就要时时反省改过,这个就是真修。与人相处能够做到如此,就不会有怨憎会苦了。

  相信佛法、并且愿意落实的人,就能超凡入圣;即便不信佛法,堕入地狱的人,佛菩萨的心量广大,也会到地狱救度众生;如同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广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要度尽地狱所有众生,自己最后才成佛。如果我们能够有这种心愿、心量,心中就无冤亲之分;既然没有冤亲分别,无论什么烦恼,都会转化清净,如此,这念心自然能得解脱。

  佛法不是口头禅,也不是形而上的理论,而是必须实践的一种学问,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所以,要养成冤亲平等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实行,才能真正化除心中的怨憎会苦。

  从苦中解脱(二十二)

  于自由时报92.07.15(二)刊载

  以前有一位董事长很发心,希望作大布施、大功德,用来建设道场,当天,道场请了一位学佛一段时间、也很发心的居士作陪客。两个人一见面,你看我,我看你,神色十分诧异!后来彼此之间讲话了,说:「你也学佛了,我也学佛了,我们不看僧面看佛面」,两人笑一笑、握握手,就和好言欢了。原来,亲近道场许久的这位居士,以前在那位董事长的公司做过事,由于一些事情,和董事长起了冲突。没想到,经过几年以后,又在这个地方不期而遇,这正是怨憎会苦。

  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还好两人凭借着修习佛法的力量,以慈悲、智慧,才能马上解冤释结。所以我们与人相处有了不愉快,要有「冤家宜解不宜结」的观念,这是最重要的。在平时,就要多结善缘,如此无论走到那里,都有人帮助;走到任何地方,都会左右逢源,这样子就没有怨憎会苦了。

  从苦中解脱(二十三)

  于自由时报92.07.17(四)刊载

  八苦中,最后一个是五阴炽盛苦。人可分为精神与物质两大部分。精神是指心的活动,归纳为受、想、行、识四种心理状态,这是属于心法。物质是指身体,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亦即色法。色、受、想、行、识合称五阴。

  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如头发、指甲、骨头为固体型态,属于地大;身上的水分,如唾液、小便、血液,属于水大;身上的热量属于火大;出入息属于风大。所以说身体是四大假合,随因缘聚合的假有。但是,众生认取这四大假合的色身为真实,因而产生了执着,认为这个就是「我」,起了我执、我所,就是众生境界。一旦产生我执、我所,就开始分别、计度,起种种烦恼,让身心不得自在,这在佛法来讲,就称为五阴境界、五蕴境界。

  从苦中解脱(二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7.19(六)刊载

  「五阴」又称为「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表示人的身心由色、受、想、行、识五法积集而成;「阴」有遮蔽之义,意指这五法遮蔽了我们的本心本性,这个心就有尘垢、尘劳,有尘垢、尘劳就是生死的根本。

  一个人无论活到多少岁,都要受五阴的影响。尤其是在十余岁到二十余岁这一段期间,人的身体正处发育阶段,生理、心理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因为受到身心变化所造成的冲击,静也静不下来,坐也坐不住,一坐下来身心都不舒服,坐在这里就想动,静也不是,动也不是,这就是五阴炽盛。

  因为心始终定不下来,感觉很空虚、烦恼,如果不知转化、调整;严重者就会开始追求刺激、造作恶业,做种种不正当的活动、消遣,进而跷家、跷课,甚至于养成不良的习惯,自己的学业、课业,乃至于人格就会愈来愈走下坡,最后演变成家庭、学校、社会的问题。

  究其原因,并非年轻人自己想要有这些坏习气,而是由于生理和心理产生了冲击,这就是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像一把火在烧,使人的身心都不能平静、安定。

  从苦中解脱(二十五)

  于自由时报92.07.22(二)刊载

  我们心当中有三把火,第一个是瞋火,所谓「无明火高三丈」,有些人常常喜欢发脾气。在学校里面与同学发生了争执,或是受了老师的责备,心中闷闷不乐,回到家里借题发挥,向父母、兄弟姊妹出气,这就是瞋火。第二是饥火,肚子饿了,想要吃东西,可是却没有钱买眼前所见到的食物,这个时候想吃吃不到,肚子里就像有一把火在烧,烧到很难受,就去偷、去抢,甚至绑票勒索,如此愈来愈多的烦恼,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儒家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面对心中的饥火,就是要忍耐,假使无法忍耐,一旦面对贫穷的生活,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就会去偷、去抢了。在佛法来讲,对治瞋火、饥火的方法就是要忍,忍心不动,经常诵经、持咒,时时检讨反省,起了一念瞋心、贪心,马上惭愧、忏悔,五阴炽盛的火自然止息。

  从苦中解脱(二十六)

  于自由时报92.07.24(四)刊载

  第三把火就是欲火,男女之间,男众看到女众,女众看到男众产生一种贪爱,此即欲爱、色爱,这念贪爱的心,就是一把火,欲火一烧把人们的理智都烧掉,心中迷糊颠倒就会做错事。假使心念一动,马上觉察发起一个惭愧心,这个火就烧不起来了。

  可是一般人缺乏定力与智慧,爱欲的心念一动,时时刻刻迁流,一直在想这个事情,念念不忘,甚至晚上做梦也在想,就会愈来愈糊涂,这个火愈烧愈厉害,失去了智慧,无法作主,就会闯下滔天大祸。社会上乱伦、性侵害等事件,或者男女间不正常的关系,都是因为这一把欲火,把自己的智慧都烧光了,自己作不了主,所以这些业障通通都现前了。

  要想熄灭瞋火、饥火、欲火,就要经常检讨反省、惭愧忏悔,诵经、持咒、静坐,养成这些习惯,自然能熄灭这三把火。

  从苦中解脱(二十七)

  于自由时报92.07.26(六)刊载

  我们心当中有瞋火、饥火、欲火这三把火,这个就是五阴炽盛。佛法里面有很多名相,这些名相都有着真实的义理,我们要自己去体悟,明白了以后,还要依照佛经上的道理,时时刻刻观照,落实在生活中,这样就是在用功、就是在修行、就是在学佛。

  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苦,不但是人有,动物也有,例如小牛出生后几个月快速的成长,因为发育得很快,膨胀得很厉害,身体就会发痒,痒的受不了,便把身体往树上、石头上摩擦,擦到皮破血流还在继续摩擦。

  我们人也是一样,心里面很烦恼,找不到解脱的方法,就会用欠缺理智的行为来舒解。社会上的不良少年,不是他天生就是这样品行不端,而是由于不懂佛法的道理,父母亲、亲戚朋友也不了解,没有熏修善法的机会与环境,一不小心便走错了路。假使了解五阴炽盛的道理,用佛法修定、修慧、诵经、忏悔、禅坐、修善法的方式来转化,慢慢地心当中的五阴化除了,烦恼自然就没有了。

  修行学佛是很大的福报,如果不知道佛法的道理,就会被这三把火烧到身心不安,最后只有堕落。所以学佛要发长远心、发大心,修戒、修定、修慧。能够得到定慧、证到三昧,就没有烦恼,生死也就了了。

  从苦中解脱(二十八)

  于自由时报92.07.29(二)刊载

  一般人常说「无明火高三丈」,因为过去的业力、烦恼、习气,使我们行住坐卧都无法作主,身心不安,这就是无明火。无明火是过去的业,因为我们心当中存在无始以来的业,平时如果不知道靠佛法调身调心,落实修行,因缘成熟便只能随业流转。

  例如,过去生中杀了一个人,这一生业报现前时,就算自己是在家里,这个时候突然会觉得坐也不是、看书也不是、看电视也不是,东走西走,这念心始终安不下来,忽然心血来潮,干脆出去走一走好了。谁知,才一踏出门,突然来了一部飞车,或者是撞断一只腿、或者是丧身失命,正如一般人所说的「飞来横祸」。这个就是业、就是无明火使心定不下来,只能随业去受报。

  心念犹如电波,过去杀了人,对方和自己的电波频率相感应,因缘成熟,过去的冤结今日相遇,就是要去还债;无明火一烧,使人无法作主,就要去受报。

  从苦中解脱(二十九)

  于自由时报92.07.31(四)刊载

  因缘成熟,业报现前的时刻,如果我们正在家里,诵经、持咒、礼佛、打坐,知道调伏这一念心,静坐时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就像虚空一般广大,如如不动、处处作主,不和过去的累劫冤亲相应,自然能消灾免难。

  这念心和虚空一样广大,虚空没有边际,当中包含万物、万法、形形色色,但是都不能妨碍虚空。我们修行、打坐,运用佛法调身、调心,体达一念不生,没有无明火、饥火、欲火,什么火都止息了,心中没有烦恼、妄想,达到一个绝对的境界,所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契悟到本具的这念心性,便能了解我们的心量广大,如同虚空遍周沙界,含容一切又不碍一切,「境由心生」心中没有障碍,自然没有外境的障碍。

  从苦中解脱(三十)

  于自由时报92.08.02(六)刊载

  假使我们这念心能够达到不动的境界,听到什么声音、境界都不动,冷、热、痛、痒也不动、看到光也不动、看到佛也不动、看到魔也不动;这念心始终作主、清楚明白,一念到底,所谓感而遂通,能够做到寂然不动,心性本具的神通智慧自能显发。

  打坐就是要学习心不动;因为心念一动就是妄想、烦恼,有了烦恼就是轮回、就是苦。一切境界都是虚妄不实,随因缘聚合的假有,既然不是恒久存在的,又何必不断的执着、攀缘、迁流;了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道理,心中不动,就是智慧。所以,想达到不动的境界,就要熏修佛法,确立知见,调身调心,放下对五蕴的执着。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能够照破五蕴,就能做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如果我们做不到,五阴炽盛苦的逼迫一来,就只能随业受报。

  从苦中解脱(三十一)

  于自由时报92.08.05(二)刊载

  五蕴假合的「我」是由色法与心法所组成;色法,属于物质,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心法,是指心念攀缘、生灭而产生受、想、行、识的变化。因此当心念无法做主,随境迁流,身心无法安住,就会产生种种烦恼。《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因为色、受、想、行、识会障蔽我们的本心本性,让清净的智慧、善法、功德无法现前,要转化五蕴,就要将五蕴观空、转识成智。

  所以,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用来转化众生对五蕴的颠倒迷执,体悟到色、受、想、行、识都是虚妄不实的假相,才能转化烦恼,解脱生死。

  透过禅修静坐,定力功深,定慧现前,时时刻刻清楚明白,反省觉照自己的妄想、迷执,五蕴的烦恼就不会现前。运用佛法,至诚忏悔、勤修善法、诵经、打坐,把心定下来,这念心有觉、有照、清楚明白,便能远离五阴炽盛苦。

  从苦中解脱(三十二)

  于自由时报92.08.07(四)刊载

  修行学佛,要先了解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这八苦,进一步要知道这些苦是一种果报,因为过去造作轮回的因,现在果报现前就要受八苦煎熬。所以想要了生死,就要勤修出世法、清净法、无为法;没有生死的因,就不会感生死的果报。

  佛法中提到:「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我们起了一个心念,就是一个因,将来因缘成熟自有果报,所以为人处世要慎起念;佛法当中有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想要了生死,就要时时回光反照,不起恶念,只起善念。一切身语意皆以四正勤为标准,「勤」就是精进,「正」是指精进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见,才不会走错路;如果知见不正,努力的方向不正确,不仅白费心力,所有的努力都成了业障、无明、烦恼;这些都是堕落的因,未来就要受恶报。

  想要离苦、了生死,就要从观照心念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觉察心念,只起善念,不起恶念;依着四正勤的道理去实践,修行就能有所成就。

  从苦中解脱(三十三)

  于自由时报92.08.09(六)刊载

  过去,有一位祖师大德开悟后提到:「修行很简单,一是动,一是静。」所谓「心无善念不起」,我们的心只要一起心动念就是善法、功德;「口无善言不说」,不利众生的事情、使别人产生烦恼的事情,绝对不说。佛经说:「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是指我们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不会让任何人产生烦恼,也不会让自己住在烦恼与妄想当中,这个就是修行、就是利益众生、就是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佛经云:「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礼佛、诵经、打坐、持咒、护持道场、建设道场……,这些都是善法,修善法就能够增长福德,这是就动的方面来说。当我们不动的时候,这个心就是一念不生,入甚深的禅定;能够这样子来修行、契入佛法,这一生在道业上一定能有所成就。

  从苦中解脱(三十四)

  于自由时报92.08.12(二)刊载

  人生的苦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从我们起心动念种因而来,现在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将来就不会感招恶的果报。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苦,静坐时经常思惟这些道理,时刻警惕自己,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就不会再去种苦因,未来自不受苦的果报。而面对过去所种的恶业,要靠现在精进用功转识成智,有了智慧和定力,才能将无始以来的业障化除。佛经上说:「三昧加持力,定业也可转」,修禅定就是修习三昧,三昧就是正定,三昧修成功了,过去所造的业就能够转化。

  依着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来思惟;深刻体认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打坐才能没有妄想、昏沉,否则就容易迷糊、散乱,无法提起精进修行的心。佛法建立在苦当中,时时思惟人生的苦,才会努力想由苦中解脱;如果没有苦,修行的道念就不易提起。就像北俱卢洲与天人一生都在享乐,很难想到要修行;只有人间苦乐参半,又能听闻佛法,才是最好修行之处。明白这些道理之后,要经常提起觉性,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安住在正念上,长久下来,定慧功深,才能真正从苦中解脱。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