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不住诸有。”
“边”有二边:有边和寂边,“有”即有边、轮回。寂边即解脱,是小乘的所应得,是大乘道的所应遮。进入声闻独觉道,得到阿罗汉果,首先证得有余涅槃,圆寂后得到无余涅槃就住于寂边。他们迷恋于此,故经劫累劫地安住其中,即“堕于寂边”。但大乘者不会独自享受寂灭之乐,他们发起大悲心和菩提心遮除寂边。
能遮有边者是证无我慧,能遮寂边者是大悲心,圣者菩萨二者都有,故能遮除有边和寂边。
“观待于基世俗,住于能灭有边之证悟种类的大乘圣者智,即智不住诸有之道智定义
。”“智不住诸有”的“智”即现前了悟无我之智(现证无我慧),现前了悟无我,故不住有边(轮回)。“悲不住涅槃”,若有大悲心,则不住寂灭边。
灭有边有二种方式:1、观待基世俗而灭除有边。2、观待基胜义而灭除有边。观待基世俗而灭除有边,是灭除轮回,修持证无我慧而断轮回。观待基胜义而灭除有边,灭除轮回谛实成立,须以证空性慧才能灭除。
轮回的根本是补特伽罗我执,要灭除补特伽罗我执,先要了知补特伽罗无我,又长期串习补特伽罗无我慧,由此而灭除。
总之,“观待于基世俗,住于能灭有边之证悟种类的大乘圣者智”的事例,即“大乘现证无常等十六行相之智”,其中,有现证无我慧。圣者菩萨的心续中,有现证空性慧,那是“观待基胜义而灭除有边”,不是“观待基世俗而灭除有边”。
“智不住诸有”之道智,与“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二者都是基智。在大乘圣者的心续中有,是道智,但也是基智。
“其中分三:住于声闻证悟种类之大乘1、见道2、修道3、无学道。”
1、安住于声闻证悟种类之大乘见道,即大乘见道者心续中现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之智。2、安住于声闻证悟种类之大乘修道,即大乘修道者心续中现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之智。3、安住于声闻证悟种类之大乘无学道,即圣者佛心续中现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之智。
“界限:从大乘见道至佛地之间。”
“云:悲不住涅槃”。以大悲心力,能遮止住于寂灭,故称“悲不住涅槃。”
“观待于基世俗,住于能灭寂边之证悟种类的大乘圣者智,即悲不住涅槃之道智定义。”若灭除名言有之寂边,必须观待基世俗而灭寂边,若灭除寂边谛实成立,则须观待基胜义而灭寂边。在此是灭除名言有之寂边,故须观待基世俗而灭除。
“彼与住于特殊方便之证悟种类的大乘圣者智同义。”
“彼”是“悲不住涅槃”,“特殊方便”是大悲心和菩提心。特殊智慧则是证空性慧。
“其中分三:住于大乘证悟种类之大乘1、见道2、修道3、无学道。”
1、住于大乘证悟种类之大乘见道,即大乘见道者心续之大悲心和菩提心。2、住于大乘证悟种类之大乘修道,即大乘修道者心续之大悲心和菩提心。3、住于大乘证悟种类之大乘无学道,即圣者佛心续之大悲心和菩提心。
“界限:从大乘见道至佛地之间。”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