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光阳似箭,日月如梭。”想到出家前前后后,犹如睡了一觉,自感时间不长,当睁开朦胧的双眼时,无情的岁月已悄悄地走过了十来个春秋,带走了十年的光阴,只留下模糊的记忆。在尚为幼稚的脸上添上了一份成熟,在成熟中更透出对人生的理解和向往,这一切得感谢佛陀法雨对我的滋润,以及法音对我心灵的净化。
在家时,从书本上所了解到的僧人;以慈悲为怀,不染红尘,隔绝尘世;以深山为居,清灯黄卷为伴,真实的僧人却连见都没见过。“诸法因缘生,”也许跟佛教有缘,也可能在前世种下深厚的善根吧?感到今世能出家为僧,在伟大佛陀的教团中做一名比丘尼,实不枉此生
。本人惭愧,宿业深重,慧少福薄,能够从红尘世俗的束缚中脱离出来,投入到清净的僧团中间,感想实在太多。一、出家伊始
我出家的因缘没有别人那般殊胜,看到落花流水而感悟无常,只是有感于人生的恐惧,世间凡事的厌烦。
1990年,4月24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天是我19个世俗岁月的结束,人生旅途中的转折点。这天我毅然放下尘缘,踏上出家的征途。
从故乡湖南东江乘车,只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到了三架的小南海。叩响了小南海的山门,开门人问明来意后,便把我带到住持房间。住持庄严的外表,脱俗的举止,令我肃然起敬。我对他说出愿望和来意后,并希望法师慈悲满我愿。他竟是那么的慈悲,询问了我的家庭情况后,答应了我的要求。当时我的心情激动得无法形容,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僧人,此刻僧人的形象在我心中,是多么的崇高、多么的伟大。我便喃喃自语:“一定要好好出家,这是我终生的选择,人生的目标”。
此后,便过起了一种新的生活;粗茶淡饭充机,晨钟暮鼓作伴,农禅并重为生。平淡且心旷神怡的生活,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一次偶然的机会,碰到了恩师贤慧法师,此时他在耒阳佛教协会任秘书之职,经他人的引见相互认识,我随后也移居到了佛教协会。
平淡清净的生活,更加坚固了我出家的信心,也就在这段时间里才真正认识了佛教,懂得了僧人,揭开了我心中僧人神秘的面纱。他们并非隔绝尘世,也不是干隐居深山以青灯黄卷为伴,而是用佛陀的遗教不仅净化自身,依教修行以求了脱生死,而且自他两利引导众生同登觉岸。因此,我渴望有一天也能披上袈裟,成为一个真正的出家人。
盼啊!盼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1991年9月19日,在梵音阵阵,气氛肃穆、飘逸沁人的檀木芳香的报恩寺(佛教协会)大殿内,按照佛教的仪式正式落发出家。当师父剃下三刀。口里念道:“第一刀愿断一切恶,第二刀愿修一切善,第三刀愿度一切众生。”心中默默想:是啊!该断一切恶行,该修一切善道了。止恶行善才能成就,才能广度众生,烦恼习气不断,自身尚不能度,何以谈得上度生;不止恶行,不得福慧资粮,怎能得到受用呢?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确,生存的竞争太激烈了,但退出竞争,并不意味着缺乏竞争的实力。为了让我能出人头地,父母为我安排着一切,但纯真无暇的心丢失了,我想找回真我,净化内心,求得朴素的日子,因而毅然出家。
然后,春天的境虽如仙境般的缥缈,但生活在其中久了,也会令人发腻。虽然在游客的眼里是惊艳的感觉,但阴雨天气的连绵就像游子心头的往事。在这“三分春色一分愁”的日子里,一切器物、空气乃思绪都冷而潮湿、沉重、耐心地静待着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一天沿着河边散步,不知是谁在我耳边嘀咕了一句“了无牵挂,真羡慕你!”点头之余,心里却说: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照常理,应该如他所说随着晨钟暮鼓不断的薰习,过去的岁月渐远离和淡去,对亲人的挂念和盼望使我能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和“天地一沙鸥”的自在。因为情似海、似天,而我们似鱼,似鸟,跳过龙门,飞越彩虹的奋斗,往往只能换得一声叹息,眼前的海更远,天更高。
流浪他乡就是为了遗忘,我曾经这样地自我开脱过,启程时却徒然自感落寂,也想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到了小南海随身的还有两本和一本影集。因我不愿意拒绝回忆,在夜深时走出漆黑寮房,仰望着碧黑的天空,甚至曾经决心要与红尘隔绝,出家两年后的春节里,却然不由自主地一一拨通了亲友们的电话。
还记得有一次去四川峨眉山游玩时,在火车上道友的一个朋友看过我的手相后,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想不到你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拒绝融化的冰里竟然还有一颗跳动的心!”当时的我没有吭声,是的,出家人所谓的铁石心肠,只是表面的一层厚壳而已,里面同样包裹着乡愁、思亲挂友和不少的泪和笑。“人非草木,谁能无情”只要是人,就会有情。
挣扎后才知道没有过去,就不会有今天,放逸自己,封闭思想并不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古来圣贤皆寂寞”,那也是由于“情到深处人孤独”,绝非心如死灰。而作为凡夫的我们,既然无法以慧剑断情丝,那又何苦把压抑误作提升,以逃避为超脱呢?然我们不能如世俗人那样借“点一根烟,喝一杯酒”来获得暂时麻醉,而且那样,醒来后依然是我。那么,为什么不用出世的观点来看待红尘的纷扰,以坦然平静的心来面对亲情和往事呢?
二、感受寂寞
寂静悄然的庭院小径,给人一种清净的感觉,独自在小房子的那份寂寥,使我感到身心的安静。在我的生活中虽静比动的时间多一些,独处时间长,可是一天下来的时间,总是觉得还少了一点。因为一个人只有完全静下来的时候才真正属于自己的。
古人说:“非静无以成学,”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需要静静来思考人生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学习的环境中,更需要安静的思维,这对一个正在健康成长的青年学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有志于潜心学问,首先就是多锻炼自己静心的功夫,一切亲情之别,乃为常见,何苦以此假相来导致自心身心散慢,应以一颗纯洁善良的心、一颗赤城火热的心、一颗君子大度的心、一颗无缘大慈的心,来培植坚韧的精神,才能渐渐地品茗,在这份寂寞之中,静静地思维,静静地学习。
有一首流行歌曲这样唱道:“寂寞让我如此美丽。”“人”只有在完全寂寞的时候,才有可能真正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这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寂寞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精神境界,能够一个人独自在房间、庭下、林间、院落中低吟,徘徊、思考人生、认识自己,都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勇气,一份凝重的品质。
一位日本佛教学者这样描写人生的“人”独自降生人间,亦独自离开人间,自出生、生存、以至死亡,无能永远成为自已的伴侣。“自古圣贤皆寂寞”,其实不仅是自己,当今社会的人,从古至今,凡是有所作为者,没有一个人不是承受着巨大的寂寞,在寂寞中反省自己,完善自我。有一位哲学家也说过:“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使命。”一阵风去一片落叶,一份寂寞,一份心情,千万不要忘记在寂寞中享受人生。不知苦与乐是在一念之顷,不知幸福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气份。只在瞬息之间,若乐现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寂寞伴随着,才感觉到生命的份量,才能不会孤独。每一个有大成就的人,都是甘守寂寞的人,这就是真理。寂寞是一份勇气;寂寞是信心的保证;寂寞是萌芽的种子。
我的笑容不多,这并非我吝啬,因为我不会堆砌表情,我独来独往,不是愤世嫉俗,而是不愿意为无意义的应酬而视时间如粪土。我谈不上深刻,但我有独立的世间,自己的天地。我也同时保留一份天真,让别人将我当作傻子,对我少很多的计较和顾虑,我也乐得活出了自己的个性,不必为时常扮演完美的角色而八面玲珑……。
我相信人与人之间除了互相利用,还有更高的境界,因为我在巨大的痛苦和喜悦中,就会想起那仅有的几位朋友,有的仅是一面之交,却肝胆相照,我至今不清楚他们的年龄、学历、职业乃至名气。因为我知道很多的了解包含着需求,也影响了真诚。我可以和他们彻夜长谈而不知倦,伴着一盏灯,一杯清茶,也可以一起雨中散步,任全身被雨丝淋透,甚至在竹中相对无语,共同聆听山谷中的幽静,让生命在无声中充实……在他们眼里,我同样如冰雪,纯洁晶莹,因为为了保持友好的友谊。
我不想到乘车时光隧道回归天真。因为我心灵深处巳一片净土。我同样不会随环境变迁而日渐世故,因为自己的风格(出家的目标)已经确立。写到这,我突然又想起了即将毕业之际。
三、挥手之际
澄静的夕阳向我点头挥了挥手,因为我将离开清云山,好一段时间,我都在暑气稍气稍退的黄昏时分,在弯典的山路散步,夕阳则不紧不慢的随着我的步子,默默地听着我的心语。很多同学都说我如此潇酒,其实我心中也曾泛起友恋和惆怅。那情形,虽然没有“断肠人在天涯”的凝重,却也有“夕阳山外山”的悲凉。
我自步入空门十年以来,在佛学院这座象牙塔里,转折了我的人生,使我活出了纯洁,真诚和热情,这只是连结未来世界的一个起点。漫漫前路中的一个小站而已。在即将毕业之际,又时时提醒了我:铁打的常住流水僧。
说来有点凄凉,出家人似乎都给人一种飘泊无依的落漠之感,无论是服装、容颜、还有神情,纵然有“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的气派,却也有“芒鞋斗笠一头陀”在盘山小径上悠然而行,实在令人神往。可是我常想,在那身无长物的洒脱之中,是否隐含着更沉重苍凉?其实,从高远的角度来看,无论入世出世间的人都是匆匆过客,世间的情感,家庭和事业均不能长保平安。人们在得失取中颠沛流离,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喜剧;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正由于这一点,就会有人省悟到世俗的荣华不过是天地间的一点毫末,生命应当有更深广的境界,所以他们就会走出小小的“窝”无怨无悔地将心身交付给渺无边际的高天厚地。这是一场旅行,由于远离了竟争和倾轧,因而是单纯而真诚的。风雨的历练和世故的考验,终使他们超凡脱俗,返朴归真。
每一个出家人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他们很少倾吐痛苦的心声,他们孤独像沙漠中的一只骆驼,再加上为了一个遥远得似乎不切实际的信念,他们放弃了现实的幸福,甘愿而又不得不风尘朴朴的浪迹天涯。所以在世人眼里,他们是与神秘和不可思议划等号的。
出家人的流浪不同于探险,但同样需要勇气,在这飘泊的过程中,固然有风花雪月和诗情画意,更多的却是诗情画意,更多的却是疲惫、彷徨甚至厌倦,而且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拒绝挂单的尴尬,随时迁徒的不安定感,劳逸分配的不公平,甚至突如其来的冷淡,“骗子”心里不健全等,打得你不知所措,需果你忍耐着面对,化风雨冰霜为春风甘露,至于形单影似的孤独也会使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以现在不少僧人拥有自己的精舍,躲进茅屋成一统,怡然自得,但独守僻地,往往感受不得人生更丰富的层面,也看不到海阔的大千变幻。曾经有人提倡读万倦书,行万里路,再加上对万种人,处万般事,才算丰富充实人生,这也许就是“赵州八十犹行脚”的由来吧!没有家,就以天下为家。有一首歌这样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破钵芒鞋随缘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华严经含论》上说:“相比之下,所谓的一次小聚散,只是生命宴中的一点儿味素而已。
晚风已经有了凉意,暮色却一直不肯浓下来,几颗明星迫不及待地闪亮登场,其实他们白天也在我们眼前,只不过被太阳的光彩湮没了。这样想来,所谓的离情别恨只是世人无中生有的纷忧,因为万水千山走遍,头顶是同一个蓝天。我们不敢奢望道者那“三千大千世界不过是一粒微尘”的境界,但至少可以做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豁达与包容,甚至,即使去了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一劳永逸永享清福,须知有往生净土之时,便注定有倒驾慈航之日,那也只是另一段旅程。更彻底地说:则是“生则决定生,往则决定往”,生死之别友谊聚散其实也可以这样平淡从容的面对。因而我要告诉所有的同学:“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佛法浅识
几年的佛法熏陶,使我身心得到法乐,了解到佛法的不可思议。
所谓的“冷血动物,只因为更好的知恩报恩,视一切众生皆是父母,正所谓“莫道僧情薄俗情,情到深处自有情,抛洒一滴成江海,洗尽人间泪和愁。”
世上有很多丧失理智的人,往往为了情而痛苦、痴迷,甚至疯狂,键而走险,而有智慧的人,由于他洞悉广大的天地和绵长的三世之中,为众生立下过无数的山盟海誓,他不著于现前的一世生命,也不执著那狭隘的亲情血缘,他将投身于“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千秋事业。作为一个尚在半梦半醒之间的青年僧人,我们应该知道是情让我们痛苦,使我们堕落,因而辗转六道,永无解脱。如果“枯木倚寒崖,三冬无暖气”的话,我们又何有感恩之心,又怎能“人饥已饥,人溺已溺”,又怎么可能行六度,实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的大悲心呢?情不可断,也不能忘,也无法逃,因为卑湿的污泥中能开出纯洁无染的白莲。
佛教的精神面貌,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但能对跟自己有关系的要慈爱,同时对跟自己没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心爱护,把宇宙一切众生看成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违。如儒家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有人说:佛教教人清心寡欲什么事都不要干,消极遁世,还有人说佛教反对欲望,劝人出世,要求看破红尘。这些都是对佛教的偏见或误解。佛教要求人清心寡欲等是心灵不要被贪嗔痴所染污,以慈悲喜舍心来为人处事,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若”的心来普度众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如:佛陀以皇太子的尊荣,为求解脱众生的苦恼而舍俗出家,苦行六年,雪山修行,成道之后,不改初衷,行游四方化导有情众生;又如地藏菩萨以“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为目标。再如观世音菩萨,“千外祈求千处应,闻声救苦……等。他们为了能解救众生之苦,行一切难行之行,忍一切难忍之忍,看到众生受苦如已受苦。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德相,皆可成佛,但只因众生妄想执著,而不得证得。此本性之理是如如不动的,众生迷而不悟,因本有的智慧被眼前的五欲染著而朦蔽,使之看不清事物的真相。
佛法教人要认识事物,不要把一切事物看成真实常住的东西,宇宙万有乃众缘所成,绝无孤立独存的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皆待因托缘,刹那生灭,无非是我们的错觉所幻现出来的。山河大地,宇宙万象皆由我执无始熏习,始得成就。
众生妄执不空,被外在事相所束缚,一切都执为我,不了缘起事相,不达真如理,往往把一切外在事物执为实有,因而起惑造业,沉沦生死,无法解脱。要知道,世间富贵荣华,好像三更大梦。如:我们每天珍惜的身体,此究竟又能活上多少年,世间,身体,心理无不都在时时刻刻的活动,时时刻刻的变化。自古以来,多少桑田变成了沧海,而又有多少沧海成变了桑田?桑田变沧海,沧海变桑田,也不是在变化无常吗?就以一九九六年南岛山尾民澜佬的大地震来说吧,财产的损失,生命的死亡,都难以计数,这也不是一个无常的列证吗?
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智度论》也说:“咄!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所作满三界,无常风所坏。”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沫,镜里的物影,病目者幻现的空花,皆无实在永恒的自体。
我们经常听人家说:“出家人四大皆空,还跟人家计较什么呢?他们往往把四大误解为酒色财气。其实,四大苦空,这是佛教对一切人生现象的说明。并不是单单指的出家人,所谓“四大”就是地水火风,结合物体的四种原素,一切宇宙间的森罗万象,都离不开这地水火风四大。
例如:我们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的地大,血汗唾涕便等是流湿性的水大,体温是暖性的火大,呼吸是流动的风大。有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若四大不调,或四大分散,人即将生病或至将死亡。人和其经动物也如此,花草树木,也是如此,一朵花或一根草的成长,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有适宜的水份,有温暖的阳光,还要有流动的空气,若缺少一大,一切事物则不能生长。
诸法不是长住不息的,总是在迁移变化之中,世间万法皆不常相,缘尽而灭,究之无实,但见空相,如《心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亦无所得故,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立则万有,不立则不生不灭,所有的万法本之所在及世间万相随时会因缘尽而消息。若以般若智去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把握真如实性。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均无常、苦、空、非我,我们还有什么可求呢?毗婆尸佛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境相,幻人民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世间不是永恒的,万物都在变化,这是佛陀的“无常”真理。佛陀在经典中告诉弟子,万物皆是因缘和合的东西无有自性,缘散缘聚法无定法。因此因缘而生的世界中一切现实和生存现象是可以理解的,无须藉助神的存在来说明宇宙和生命的存在。人是世界的主宰,命自我立。
佛陀圆满无私的人格,智慧宁静慈悲的一生,宛如一盏不灭之灯,照亮昏暗的世界,为芸芸众生指向一条迈向解脱的大道。(信息来源:摘自《广东尼众佛学院首界本科毕业生论文集》)
编辑:纤尘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