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法清法师:有债就要好好还

发布时间:2024-06-12 01:40:29作者:百字明咒功德网
法清法师:有债就要好好还 有债就要好好还

经文: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摘自《佛说四十二章经》

上面是《四十二章经》第三章的经文,这一章主要是在说出家人的一些生活状况。
剃除须发的儒佛之争
上一次讲课时,我给大家介绍过什么叫沙门,以及出家和沙门的关系。作为出家,首先第一个,是要把须发剃除。你们看,无论是哪个寺庙,师父们的头都是剃得光光的。
但在我们中国过去的文化里边,把头发剃光是不孝的行为。在汉朝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思想偏重于儒家。当时的儒家认为,人死了以后,必须要保持身体的三种完备,才能入土去见祖先。现在,大家还应该能看到这种风俗吧?逝去的人,在进行火化前,殡仪馆要给他化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都已经要火化了,为什么还要给他化妆?其实,这是源于儒家的文化。过去,被人家砍掉脑袋的人,安葬前,也必须要给他做个假的脑袋安上去,然后,才可以埋葬。儒家认为,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只要是一个孝顺的人,那他即便死了,也必须要保持身体发肤的完整,即完体、完肤、完发,这样,才算是做到了孝。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顺,才无愧于祖先,才有资格去见先人。所以说,人死了以后,必须要给他化妆,不管他的脸是怎么样,都要给他弄得平平的,这样,才能对祖先有所交待。
汉朝的时候,佛教传来中国,之后,就出现了很多佛儒之争,佛教出家的剃头,也是争论点之一。那时候,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倡导佛学的人,叫牟子,大家听过这个人的名字没有?这个人非常有学问。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他一看佛的经典,就觉得佛的思想好得很,就全盘接受了,而且,他对佛教的经典研究的非常透彻。那时,有好多人对佛教提出了很多质疑,他就写了好多书,来梳理这些质疑,其中,最有名的一本,叫《牟子理惑论》。这本书对儒家后期形成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一一进行了明辨,里面写到了很多儒家跟佛家的争执,其中就有关于剃头的部分。儒家说,出家把头发剃掉,就是不孝。牟子在书里反驳说,孝应该是一种奉献,是一种爱,而不是把头发留着。他认为,儒家的三个完整的这种孝,都是不正确的。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这本书看看,今天这里就不再展开来说了,展开太多,这堂课就完了。
剃除须发节省能源
那么,出家为什么首先要断除烦恼丝?或者说,为什么要剔除头发呢?这个头发,它真的是烦恼丝啊。在座的各位统计过没有,你们每年花在头发上的钱有多少?花在头发上的时间有多少?现在的人,使用着各种洗发水,那些都是化学产品,它们不光是把你的头发伤害了,更主要的,还把水、把环境伤害了。你想想,你洗头发的这些水都流到哪里去了?你用洗发水洗头发,结果是糟蹋了水;被你糟蹋了的水,不论流到哪儿,都是一个污染,它们破坏水源,浪费水源,然后,污染环境。所以,且不说你为头发花的那些钱,也不说每天起来梳啊、抹啊,要花多少时间,多少精力,这些消耗,咱们都不说了,因为你愿意被消耗。我们只说头发给这个时代,给这个地球制造的污染,那已经是没法计算的了。想想,就因为你这些头发啊,因此,它不是烦恼丝是什么?
此外,你要知道,这个头发它每天都在长。它长,就需要营养。留得长一点的,需要的营养就更多了。它真正需要的营养,不是你给上面洗的那些什么什么素,那些,其实都没有用的,那些只是暂时把你骗一下,让你的头发手感好一点而已。那就像是给皮肤抹营养素,身体能吸收多少?吸收不了多少。所以,给头发上洗那么多的素,最后,通过化学的作用,只是当时摸上去、看上去感觉好一点而已。但是,你三天不洗再看看,就又恢复如初了。
而且,这些洗发水非但没有真正的好处,反而能破坏你头发本身的储备。头发它也是要吃饭的,是要营养的,而且一天都不能缺,那它吃的是什么呢?是你体内的纯真之气啊!是你的元气。头发跟指甲,是由肾来主的,所以,头发消耗能源是非常可怕的,而且消耗的是纯粹的精华部分。那些糟粕的东西,它还不消耗。所以说,佛太智慧了,他一出家,就首先把头发剃掉,把这些消耗能源的东西去掉。所以,出家沙门,就是要把头发剃掉。
我感觉,到了下一个轮回,人肯定都是剃光头的。现在已经慢慢出现了,许多人的头发越留越短,尤其是女性。到下一个轮回,就该全部是光头了。人真正进步的时候,就懂得要节省能源。现在,整个世界都是能源缺乏,每个人要真正为这个世界、为这个时代做贡献,就一定要节省能源。头发是人体中能源的一大消耗体,所以,出家,就要首先把它剃掉。现在有许多人也感觉光头很好,但是没有那个勇气。哪一天,大家把头发都剃掉了,那我们身体的能源就不会无谓地消耗了。所以,头发如果能剃掉,那是最好。当然,这种时髦只能留给下一代了,咱们现在不探讨。
出家就要剃头,但剃头不等于出家。之前,我给大家说过,每个人都要出家。但不是说,你剃掉头发、住到庙里,就是出家了,要断除烦恼才是出家。那么,我们断除烦恼,首先是要把烦恼丝去掉。但是,这个大家在这里听一听就可以了,千万不敢模仿。回去以后,也不敢剃,剃的话,就会给你自己剃出很多烦恼来。本来是为了断除烦恼才剃的,结果头一剃,一堆烦恼就来了。你周边的人,会一个一个轮番上阵来劝你,以为你脑袋里面有问题了,所以,这种事,只能说说,也只能听听,不要当真,真正当真了,你就会招来很多烦恼。
金钱戒在中国行不通
“受道法者”,就是说我们接受佛法的出家人。“去世资财”,过去,印度的出家人是不拿钱的,他们有一条戒,叫“不着金钱戒”。在印度,僧团完全可以持这条戒律。在中国,也有一些人在持这条戒,但就持的非常难过,持的非常不适时宜,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这条戒就基本没有掉了。
在当时的印度,出家人不拿钱是完全可以的,因为那里有供养出家人的习惯。现在到泰国,出家人还保持着这么一种状况,他们不拿钱,也可以在国内畅行无阻。在泰国,出家人走到哪个饭店,坐下来就可以吃了。对饭店来说,如果有出家师父来吃饭,会很高兴,因为他们懂得,供养僧人是在给自己修福,因此,都很乐意。出家人坐车也不掏钱,住旅馆也不掏钱,他们走到哪儿,就可以吃到哪儿,住到哪儿,不需要一分钱。他们那里整个的社会就是这样的,所以,出家人不拿钱,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可是我们中国的国情不同,如果持这条戒,就会很不方便。在中国,出家人出门后,吃饭不掏钱不可能,坐车不掏钱也不可能。可这条戒律里说,出家人不能储备钱,也不能用手拿钱,碰都不能碰。那持这条戒的人,为了做到手不碰钱,出门前,就得预先让别人帮自己把钱装到口袋里;等到上到公共汽车上以后,还得再请别人帮自己掏钱出来买票。这样,在中国持这条戒律不方便,也很不智慧。在中国,因为国情的关系,这条戒就没办法持,也不应该持了。如果再持这条戒,就是一种过度。
惜福与浪费
“乞求取足。日中一食。”乞求取足是说,出家人吃东西必须恰到好处。这一条,不光适用于出家人,也适用于一切人。我在这个地方,每次拿经出来给大家讲,就是想让大家也能在心里面出家,在心里面做到跟真正的出家人一样。那么,说到吃东西,作为每一个人来说,都应该是吃到刚好就可以了。我们对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都要知道满足,知道刚好。吃东西时,每天能吃多少,每餐能吃多少,心里都有数,能吃一碗,就吃一碗。所谓足,是说吃饱了就可以了,如果再多要,就不对了,就是浪费。
佛教倡导不浪费。其实,不止佛教,所有的人都应该不浪费。但是,浪费与不浪费的界限在哪儿?判断这个问题,关键要看我们开始的时候认清了没有。如果你平常一顿饭能吃一碗,这是你正常的量,因此,你在盛饭的时候,就盛了一碗。可是,吃到半中间时,你的身体突然产生了一些变化,胃不舒服了,觉得没胃口,不想吃了,这个时候,怎么办?按现在一般人来说,为了惜福,为了不浪费,就拼命咬着牙把这碗饭吞进去。要知道,你如果这样惜福,就是没有智慧。
我今天要告诉大家,学佛的人,佛的弟子,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浪费,弄清浪费和不浪费的关系。那如果你的胃已经不舒服了,可你为了不浪费,还咬着牙拼命把饭吃进去,那你就是在造罪,而不是在惜福。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没有?这时候,你人已经不舒服了,不想吃饭了,可你还逼着自己把碗里剩余的饭吃进去,这首先是伤害了你自己的身体,把你的胃伤害了。把你的身体伤害完以后,你还要去看病,这时候,你又要花多少钱?这个过程中,你的家人、亲戚朋友要给你操多少心?所以,像这种惜福,就叫没有智慧,是愚痴的节约,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节约是,在你去盛饭的时候,想一想,自己能吃多少,就盛多少。节约要从源头上开始,浪费要从源头上截止。你可以先盛个半碗,如果没吃饱,再去补充,不要一下子就盛够了,要给自己留个余地。吃的过程中,因为突然产生了新情况,没有胃口了,肚子产生变化不想吃了,虽然之前算的好好的,但这时候却发现超标了,那该剩就把它剩下来,没关系;把它倒掉,也不会有罪过,因为你不是真的要糟蹋它。这个时候,你把它剩下来,也等于是省下来了;如果把它吃下去,反而是最大的浪费,因为你的身体已经不需要,而你还把它吃进去,就是浪费,也是没有智慧。那我们把这些盛的饭菜倒出去,可以给老鼠吃,给一切众生吃,并没有真的浪费。
如果是在饭馆里面吃饭,就要尽量少点。有时候点多了,吃不完,有些人爱面子,还要打包带回去。打包回去也不吃,还是扔垃圾,像这种,也是没有智慧。你剩了,就剩了。这些剩的东西,即使倒掉了,腐烂了,它也是物质啊,至少也是肥料。何况一般的酒店都会有养殖户来回收剩菜,他们收回去后,给猪吃,或用于其它的畜牧养殖。所以,即便你倒掉这些东西,它也没有浪费。你把它硬吃进去了,第二天还得拉出来,是一样的浪费,还把你的胃弄坏掉了。这样节约,不但不是功德,反而是罪过。
我们惜福,应该是从源头上着手。比如,你在做饭的时候,一定要算好量,要少一些,不要多了;你去盛饭的时候,也要算好量。节约,是要在这时候就开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浪费。但当你已经盛出来了,已经吃了一半了,这个时候,剩了就剩了,不要着急,不要害怕,因为这不是你故意要去糟蹋它。真正的惜福,是要这样来惜的。
所谓足,就是明白自己的需求。当吃不下时还硬吃下去,是罪过,不是惜福。关于惜福,在庙里面,也有一些错误的传承。有的庙里面就是这样的,吃不完也硬要吃下去,撑着也要吃的,而不知道说,吃饭就是药,当我们的身体已经不想吃的时候,硬吃下去,就是对身体的伤害。伤害你的身体,这是最大的罪过。你的身体,才是你最大的财产。所以,大家要记清楚这一点,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惜福。
日中一食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去在印度,僧团一天只吃一餐饭,就是只吃中午一餐,早上和晚上都不吃

。这一餐,也是托钵乞食。这是因为,印度的僧团是吃肉的,不是吃菜的。所以,他们一天吃一餐,也没任何问题。吃肉如果吃三餐,消化系统就会有问题,因为肉食的东西,不容易消化。不容易消化的东西,在胃里储存的时间久了,就会对身体不好,造成伤害。所以,印度的僧团里面,一天就只吃一餐。这样,消化系统才能比较完备地运行,肚子里边也不会积压太多的存货。
但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到魏晋南北朝的梁武帝时期,出家人不吃肉了,只吃素菜。吃素菜如果一天只吃一餐,就肯定不行。过去,严格的寺庙里一天吃两餐。后来,慢慢发现吃两餐也不行,就改成吃三餐了。不过,晚上这一餐,还是应该吃少,不能吃多。
吃素的人,一定不能比照说,佛当年一天只吃一餐饭,那我们也要学,一天只吃一餐。这么学,是不对的,因为饮食结构不一样。而且,过去印度的僧团里面,吃完饭走一走,就参禅打坐,什么杂务都不做,也不种菜也不种地,没有任何杂务。印度的出家人,吃就是托钵乞食;住,就随便找棵树,在树底下铺个垫子,就住了,僧团里面没有多余的东西,所以,也不需要去干什么,只要参禅打坐就行。有些人一打坐,能坐好几天,跟中国僧人的情况很不同。
那大家虽然学佛,也要根据我们中国人自身的情况,不能简单地学日中一食。我们中国的寺庙里有一个传统,就是过午不食。这个大家可以试试,晚上这一顿可以不吃,但也要量力而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晚上如果吃,那就少吃一点,只要所吃的东西是很容易消化的,也是有益于身体的。
知足才能常乐
对于“树下一宿”,有些人理解说,一棵树底下只能睡一个晚上。这样理解,是有偏差的。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句话本来是说,出家人吃的简单,住的简单,在树底下一睡就可以了,对居住的环境,没有什么要求,最简单、最简便就可以了。而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在一棵树底下,只能睡一个晚上,第二天就不能再到这儿来睡了,这就偏激了。作为修道人,我们所居住的,要非常的简单。
这些道理用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来,该怎么理解呢?一样的,我们一个人一天到晚能吃多少东西?能睡多大个地方?能穿多少衣服?人活着,在物质上,有最基本的保障就可以了。一个人如果要活的真正自在,就要建立自己的基本生活准则。这个准则建立了,有了自己的生活范围,没有超越范围的要求,就会活的很自在。
有的人认为,多花钱,物质要求提高了,就是生活品质提升了。其实,这不见得是提升,反而可能是下降。不是说,你这一个月本来该花一千块钱,结果花了一万,就能说明你的生活品质提高了。生活品质提高或下降,不在你花一千块钱还是一万块钱,而在于,当你花这个钱的时候,你是自由自在的,还是不自由不自在的;你是清新快乐的,还是没有清新快乐的。其中的关键,在这儿。
出家人“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在印度,出家人除过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外,就不消耗任何其他物质了。在印度,僧团没有固定的住的地方,不像中国,还专门建一些寺庙,让出家人安定地住在那儿。印度的僧人,倾其所有,也就只有三衣一钵和一个坐几。这个坐几,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蒲团。印度是热带,所以,每个人只要三件衣服就够了。他们的三件衣服,其实就是三块布,往身上一裹,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这些,到了中国以后,就都变了。
作为我们中国人,学佛,应该学什么呢?现代许多中国人,也不光是中国人,尤其是女性们,都是永远少一套衣服,衣服买的再多,也觉得没有衣服穿,这是所有人的共性。但真正你能穿几套衣服?当你觉得没衣服穿的时候,你回去把你的衣柜打开,数一下,看你有多少衣服。你每天清点一下,然后再回过来看你有没有衣服穿。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会知足。知足,才能够常乐。如果不知足,就永远不会快乐。
有债就要好好还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这句话是说,能够让人变得愚蠢的,有两个东西,一个是爱,一个是欲。
欲,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人的一生,都被这五种欲望所控制,做着这五种欲望的奴隶,而真正的智慧,却没有升华,没有提高。被这五种欲望控制以后,人会变得很愚蠢;为了满足这些欲望,就会干很多傻事,还以为别人都不知道,其实,人家都清楚得很。人在利欲熏心的时候,智慧没有打开,就没有分辨的能力。
还有一个爱,这个问题,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记得以前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在爱情面前,再聪明的人都会变成傻子。”爱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聪明的人爱了,为什么就会变成笨人?这个问题要详细说,就会说到很多前辈子的轮回啊,种种啊,所以,先就不说了。
作为普通人来说,爱和欲这两个如果还存在的话,就无法做到真正出家。无法真正出家,就不会自在,就不会快乐。前几次,我给大家讲到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出家,只有出家了,我们才会真正快乐。出家,就是要断除烦恼;要断除烦恼,就必须要去除这两个:一个爱,一个欲。所以,要做到真正出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每个人是都应该出家,但作为你们来说,只要是走在出家的路上,就可以了,不要指望马上就能出家,那是很难做到的。那我们学佛,也是走在成佛的路上,能做到这样,就算很进步了。每一世,我们都走一点;每一世,都往前走一点。只要正念不迷,一直往前走,这辈子走到这儿,哎呀,时间到了,断了,来不及了,那就下辈子再修吧。因为有了这辈子的基础,下辈子就很清楚了,就能正念当前接着往前走。这样,每经历一个轮回,我们就能离成佛再近一点,就是这样。
修行的路很长,不能着急。出家的路也是一样的,很坎坷。今天说不烦恼了,明天烦恼又来了,这都没有关系。修行,难免要反复地来调整。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些真正的自在和快乐。
这个欲望呢,它是我们到人间来轮回的根本,也是我们来人间不断造罪、造作、造业的根源,所以,爱和欲,对大家而言都是最重要的。大家都是俗家弟子,都是在家学佛,可能会想:没有欲没有爱,还怎么活着。所以,大家就都很操心这个问题。
我们要明白,所谓断爱去欲,就是加那个贪字。作为俗家学佛的,你只要对爱跟欲没有过分,掌握得刚刚好,没有贪,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那么,它就不会给你带来伤害,不会给你带来烦恼。但你只要是带上一个贪字,把贪字给加上了,那苦果它就无边。所以,大家要分清楚。如果你没有贪,能够做到刚好,这样,就是有智慧。学佛,就是要用佛的智慧来处理这些问题。这是学佛的人应该要有的姿态,要明白的道理。不是说,一学佛,就连家庭生活也不过了,如果是这样,那就错了。现在,你虽然学佛了,但你该做什么,还去做什么,一个关键所在,就是不贪。一贪了,你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苦果。只要把贪去掉了,那你就真正是佛的弟子了。
到了最后,如果能去欲断爱,就能证到阿罗汉了。阿罗汉就是无欲。没有欲望了,爱也就不会有了。有爱,就会存在六道轮回,就会轮转生死。
但是,明白这个道理后,你如果想说,今天回家以后,就要把那些爱全部断掉,生活也不过了,像这种,就是迷了,不是真正的断。断与不断,是看你的内心对这些东西贪婪的程度有多少,有没有贪染心,这是根本!不是不过生活了,就能说明你把爱断掉了,不是的,你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每个人在轮回六道当中时,爱与不爱,是看你有没有这些债务。你前辈子如果欠了这些债务,彼此之间应该好好还的,那你就还去。那我们修行是说,能够在轮回的过程当中,慢慢地,不再造作这方面的恶业。但当你碰到了冤亲债主时,该还人家,就要好好去还。你之所以会碰到这个人,之所以和这个人之间有这么多问题,是因为你们前辈子就有瓜葛。这些问题,都是前辈子遗留下来的,不是你现在说爱就能爱、说不爱就能不爱、说断就能断的,不是那回事,没那么简单,所以,大家要顺其自然。
作为俗家弟子,对这些爱的问题,只要不去贪着,不去渴求,就算是佛的弟子了。当你碰到一些机缘,产生了一种爱情,如果因为学佛了,你就对自己说:哎,我学佛了,不能再做这些事了。你不可能不做,因为你做不到!你要明白,这些事情,它不是你想和不想的问题,而是你存在和不存在这个业的问题。当你这个业还存在着时,这个债务关系就还是有的,那么,你还是要好好去还。还清了,下辈子就不会再有这些问题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