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普贤行愿品讲记(六)

发布时间:2024-05-16 01:36:02作者:百字明咒功德网

  普贤行愿品讲记(六)

  第五愿王——随喜功德

  (一)标释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随喜,意为随念善根功德而欢喜。作用:破嫉妒障,生平等善心。

  凡夫人我执习气深重,对自己都很爱惜,对别人的善行功德,往往嫉妒、障碍,由此背离了平等心性。现在应转过来修持广大随喜推倒人我高山,恢复平等广大的心量。

  从次第上观察,为什么要在忏悔业障和请转****中间修持随喜呢?忏悔是净治相续,而随喜是净除嫉妒障碍的对治法,实际是忏悔中的一支,因此在忏悔之后宣说。其次,要想成为受持大法的法器,必须养成平等、广大的心量,随喜正是能养成平等善心、拓展心量的妙方便,所以在请转****之前着重修随喜。

  再从自他关系上观察随喜的作用。我们要明白:利他就是利己,损他就是损己。对于众生的善行、功德,心中不能忍受而生嫉妒心,实际只会毁坏自己的善根,缩小心量,让心态恶化。相反,随念众生的功德而由衷为他欢喜,会在自己心中苏醒同类的善根。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应善于利用,把心的随喜妙力发到最大量,应修持普贤广大的随喜,对法界有情所有大大小小的功德都作随喜。为什么要这样修呢?因为心性本来广大平等,没有任何偏堕、局限,如果只随喜上等善,而不随喜下等善,那就与本性不合,就会障碍显发广大的心性,反而自堕狭隘、自作障碍。所以,随喜要修彻底,彻底到遍及法界圣凡的善根。十方三世任何有情所作的善行、所享的善果,不论他在布施、在持戒……,在以身口意作哪种善,获得哪种功德,都真心地为他欢喜。按这样随喜,就能使心性本具的恒沙功德显发。而且,越深地随喜、越广大地随喜,也越能显发。认识到这一点后,应当缘一切善根作随喜,来显发自己的心性。

  (二)愿王之相

  分四:1、随喜如来功德 2、随喜众生功德 3、随喜二乘功德 4、随喜菩萨功德

  随喜是贤,遍于四类有情的一切功德是普。合起来是普贤。

  1、随喜如来功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是尽时空量;“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是尽诸佛量;从初发心至分布舍利,是尽诸佛善根量。以上即对一切诸佛从因至果的修行、善根一一都作随喜。

  “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意思是,诸佛因地在发起菩提心后,为了证得一切种智,精勤修集福德资粮。“不惜身命”是为法忘躯,对法极为尊重。如何勤修福聚呢?单是行布施,就曾在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劫数中,施舍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头目手足。《法华经》说:观察此三千大千世界,小至一个芥子许的空间里,也无不是菩萨为众生奉献生命的地方(“菩萨”指世尊因地)。像这样,诸佛修持过的一切难行苦行,所圆满的八万四千波罗蜜门,所证入的胜解行地、一至十地的种种菩萨智地,所成就的无上菩提,成佛后为利众生所示现的八相成道的稀有事业,乃至最后度生缘尽趣入涅槃,分布舍利的善根,这一切一切我都至心随喜。

  佛涅槃后分布舍利,以舍利作为后世众生的福田,令众生瞻礼,灭罪生福。《无上依经》云:“若得如来身分如芥子许,一瞻一礼,千返生于大梵天上,受诸快乐。”(一次瞻礼如来舍利,能千次生于梵天享受快乐。)

  我们读佛的传记,真心随喜佛因地修行的种种善根,自己的善根也会被激发苏醒。

  比如,过去无量劫前,南赡部洲有个国王叫大宝王,他有三个王子。小王子叫摩诃萨埵,是释迦佛的前世。萨埵王子从小心地仁慈,对一切生命都很慈爱,从不伤害。

  有一次,国王带着大臣、夫人、王子外出游玩。

  走了一段路,国王感到疲倦,就停下来休息。三个王子趁这个机会去森林玩耍。他们见一只母虎,刚产下两只虎仔,饥饿万分,想吃掉它的孩子。

  萨埵王子见后,对两位兄长说:“看样子,母虎生命垂危,要吃掉自己的孩子。”

  两位兄长说:“对!是这样。”

  萨埵王子:“给它吃什么呢?”

  兄长:“刚刚宰杀的温热血肉能救活它。”

  王子:“有没有人肯救它呢?”

  兄长:“恐怕很难。”

  王子心想:我久远劫来,无意义地浪费了无数身体,有些生为了贪欲,有些生为了嗔恚,有些生因为愚痴,但没有一次为法献身,今天幸运遇上了福田,为什么还吝惜身体呢?

  他这样下定决心后,又跟着兄长走了一段。走到中途,他说:“我有事,要离开一会儿。”说完快步沿原路返回母虎处,主动卧身在虎口前。而此时的母虎已经饿得张不开口了。

  萨埵王子拿起锋利的木片刺身出血,让母虎舔食。母虎舔食人血后有了力气,就张口吃了王子的身肉。萨埵王子为利有情,献出了身命。

  看了这段公案,大家都会感动、随喜的。在随喜时,自心的善根也一定萌发了。今天的时代,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风行,受时风影响,我们很多时候沉浸在自私自利的心态中,但在听到佛因地可歌可泣的菩萨行,内心随喜时,久久被埋没的善根又被唤醒了。

  缘起规律告诉我们,如果随喜一种善能显发自心同类的善根,那么在随喜任何善时,都必然会出现这种作用,这就是缘起作用的平等性。这样就得出一条法则——“随喜他善,显自善心”。

  基于这种确定的认识,可以引发出无限的随喜善行。也就是,既然一切随喜都有妙善的作用,为什么不把随喜行拓展到极法界量呢?为什么不发起随喜法界一切凡圣善行的大愿王呢?按照如理地观察,必然会发动行持普贤随喜行的愿望。而这样发起随喜一切善的愿王,也就能对应地显发极法界量的善根。

  佛成道时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可见,诸佛的德相,我们本自具足。我们和佛相比差在哪里呢?佛是佛性功德显发了,而我们还没有显发。怎样能显发呢?随喜行就是助缘之一。既然如此,就应该使它最大化,应发起最广大的行愿:心性有多大,心性中有多少圣凡的善根显现,就按这样的极法界量来作随喜。这就是修学普贤愿王。

  我们可以阅读《释迦佛广传》,随喜佛因地行菩萨道的善根,学习《华严经》、《宝性论》、《大乘庄严经论》等,了解佛果地法报化三身的功德、事业,以其为所缘境,随念佛功德而修欢喜心,由此能令自己的大乘种性快速苏醒,以随喜的清净之水能滋润善根的苗芽。《宝性论》云:“具慧信解佛境界,成佛功德聚之器,于此不思德聚喜,映蔽一切有情福。”讲的是,具慧菩萨对于佛智慧境界的四种金刚处生起信解,就会成为如来无量功德聚的法器。对于四金刚处——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凡夫能生起欢喜心而信解,这种功德映蔽了与四金刚处不相应的一切众生以布施等修行所积聚的一切福德。依此类推,能够以信解心随念佛果功德而随喜,可以引生无量功德。

  2、随喜众生功德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注意,处所是十方一切世界;众生是这些世界中六趣四生一切种类的众生,六趣指地狱、饿鬼、旁生、天、人、阿修罗,四生指胎、卵、湿、化,总之是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所随喜的功德是这一切众生中的每一个众生的所有功德,下至一微尘许的功德。

  我们随喜不应有偏执。有些人喜欢分别,只随喜大功德,不随喜小功德;只随喜圣者功德,不随喜凡夫功德,这还是有偏执。经上讲“乃至一尘”,是说对最微小的功德也作随喜

  见人行善,获得安乐,我们应当随喜。别人行忠孝,就是我们心中有的忠孝;别人行仁义,就是我们心中有的仁义;别人行种种善,就是我们心中本具的种种善。随喜众生的善根,自己的善根也会得到显发。比如,见人忠孝,我由衷随喜,见贤思齐,我自心的忠孝也会被引发。我们自性中本具恒河沙数功德,一切众生的行善其实是在显示我们的自性,我们随喜众生的善根,也就苏醒了我们自性本具的善根。

  有人想:人天众生具有种种功德值得随喜,恶趣众生有什么可随喜呢?难道他们也有功德吗?

  虽然恶趣众生业重障深,但并非全无善根,即使堕入阿鼻地狱,如来藏也没有丝毫失坏。所以,地狱众生也有在受苦时生善心、忆念佛、祈祷佛等等。

  再讲一个故事,三国时,魏将邓艾出征,军队进驻涪陵。

  一次,他有空出游,见一棵树上一只母鸟正衔食喂雏鸟。他弯弓搭箭,一箭射去。母鸟闻声躲过,因为不忍心撇下雏鸟,又飞回了鸟巢。

  邓艾一箭不中,又发一箭,这次射中了。母鸟受伤仍然挣扎着给雏鸟喂食,还衔了几样食物放在鸟巢里,像是在教子女如何取食。

  母鸟连连哀叫,气绝身亡。雏鸟们从鸟巢中探出头来,不停地悲鸣。

  邓艾见此情景,把弓箭扔掉,叹气说:“我违背物性,恐怕不久人世了。”

  母鸟在生命垂危之际,还不忘哺育幼鸟,能说旁生没有善根吗?虽然它们以业力沦为低等旁生,但毕竟是有佛性的,所以在特定因缘下自然流露出善心。动物界里,义犬救主、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可歌可泣的善行数不胜数。实际上,有情善行都是如来藏受善缘熏发自然流露的。一切并非偶然,佛性苏醒时,自然就显现出种种的善。我们见到听到任何有情的善行功德,都应该由衷地随喜赞叹。

  《入行论》云:“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以欢喜心随喜一切有情做安乐的善行及获得种种福报。)

  3、随喜二乘功德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和辟支佛,无论有学或无学,他们修道证果的所有功德,我都诚心作随喜。

  声闻有学位指三果四向,无学位指四果阿罗汉。缘觉有学位指一果向,无学位指辟支佛果。

  这些有学、无学的二乘圣者部分或全部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具大功德,可以为众生作大福田,所以理应随喜。

  按上面思路思维:为什么有情能发起出离心、守持清净戒律呢?为什么能少欲知足、勤修戒定慧呢?这都是因为如来藏遇到相应善缘,苏醒了善根,而触动心厌离生死、寻求解脱的。由出离心驱使,开始着手修解脱道,伏断生死根源的烦恼,由此就逐渐生起二乘有学、无学的种种功德。所以,这一切都是在佛性苏醒、逐步离障时显发的功德,可以说,就是尊贵佛性的妙力作用。对于这一切,理应赞叹随喜。

  《入行论》云:“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随喜二乘修行者所有随顺解脱的善行,随喜他们证得圣果解脱轮回的功德。)

  4、随喜菩萨功德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菩萨,他们修持的施舍头目脑髓、安忍有情邪行等的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菩提修持波罗蜜多的广大功德,我一切都作随喜。

  《入行论》云:“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意思是,随喜菩萨胜解行地、一至十地的功德,随喜菩萨能给予有情利乐的菩提心及一切对众生作饶益的菩萨行。

  大家想想,在一个生命身上竟然发起求证大菩提救度尽虚空界众生的心,竟然为求无上道甘愿舍弃一切,行持如海的菩萨行,这一切不正是尊贵佛性在广大地起用吗?如果没有佛性,土木砖瓦能起这样的作用吗?所以对这一切佛性的起用,我们都应当随喜,就像游人见到雄伟壮丽的山河时,忍不住赞美欢喜那样,无论法界哪个有情,在他们发菩提心下至对众生施一口食时,我们都应欢喜赞叹。

  总的说,六道众生、二乘有学无学、诸佛菩萨都在心性中,我们修随喜的时候,应该修普贤的广大随喜,不要有任何局限和偏执。一切有情的善行功德都在这一念心性中显现,称合本性地作随喜,就是对心性中四圣六凡无量无边的善根功德都随念而欢喜。

  在因果上有这么一层道理,心性本来周遍广大,如果能称合到心性的量,把随喜行愿推到尽法界的量上去,对法界凡圣善根周遍地随喜,那么由广大的行愿力,就能直接趣向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将来果上必定出现遍法界流现无边妙用的量。相反,一般的随喜没有合到心性广大的量,因此无法直接趣向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就像要覆盖广阔无垠的大地,用小小的手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找到和大地等量的法才行。

  普贤随喜在心上所起的作用:在随喜别人的善行时,自己的心是开放的;相反,对别人的善行嫉妒、障碍,心就开始封闭、收缩。从这一点看出,我们不能契入广大法界,反而被障在狭小的圈子里,就是受了烦恼障、所知障的障蔽。烦恼是和普贤愿王相违的,比如嫉妒障碍随喜,悭吝障碍供养等,任何烦恼恶心都会障蔽心性妙力的发挥,导致不能证得不可思议的解脱。所知障是二取、三轮的执著,有能取、所取的实执,也障碍全分地契入法界。怎样才能破除障碍呢?发起称性的普贤行愿,在行持普贤行的同时,相反面的执著障碍就自然被化除了,比如行持礼敬三世佛时,自然能化去我慢、偏执、狭隘等的障碍。

  总的要认识到,以广大普贤行愿的力量能化除一切障碍,等障碍没有了,在作用上就完全无著无碍,心性的妙力自在地发挥,这就是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们的心性是常存不坏的。既然它常存不坏,为什么不发起永无穷尽的随喜愿呢?如果人生只是一世,发这样的愿可谓虚愿,没有实义。但心性是无限的,理应称合无尽的心性发无尽的随喜愿。

  按业果衡量,随喜不会带来任何痛苦,只会让随喜者身心安乐,福德增长,既然有益无害,有什么理由不把它扩展到广大无尽呢?没有理由。所以应当发愿: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就成了随喜之王。与一般随喜的量不同,普贤随喜遍一切时、一切处,遍一切善根,有这样周遍的德相,才是称合自性的大愿王。

  大家要学会修随喜,时时处处地运用。这是个大善巧法门,它不必自己费力做,只要有一颗随喜的善心,念着别人的善,为他由衷欢喜,就能获得无量功德。《大品经》讲了一个比喻,大海中充满海水,把一根毫毛分成一百分,取其中一分沾大海水滴来计数,最后算完了大海水滴,仍无法算尽随喜的福德。按这样衡量,普贤随喜愿是一切随喜愿中心量最大的,它是对十方三世一切凡夫、二乘、菩萨、佛的所有功德,普皆随喜。换言之,心性中呈现法界多少有情的多少功德,就作那么多的随喜,而且从今至尽未来际,念念相续地随喜。以这种极法界量的随喜,所获的功德,即使诸佛穷劫演说亦演说不尽。

  以上道理再作发挥:

  首先要知道所随喜的是十方三世一切圣凡的功德,而这一切都是心性中具有的功德、随缘显发的功德。有情的佛性随清净缘就显现种种善,随业果正见,显现五戒十善;随四谛见,显现解脱道的善;随大乘正见,显现六度万行的善。这一切唯是如来藏随缘显现的,实际都是心上发出来的。所以,下至恶趣众生的一念善心,上至诸佛如海的功德,都无非佛性的流现,因此,所谓普贤广大随喜,实际是随喜心性本具的性德。

  就像一室千灯、光光互遍,每盏灯的灯光都遍满全屋,因此每盏灯的灯光都入到一切灯的灯光里,而每盏灯的灯光里也含摄有一切灯的灯光。灯光比喻一切有情的心性。佛的心遍满法界,众生的心遍满法界,你、我、他的心都遍满法界。因此,心和心是融摄交彻的,我的心可以入你的心,可以入一切众生的心。

  这样,在众生痛苦时,我们的心入于他的心,自然会生起由衷的悲愍。相反,他行善得安乐,我们没有嫉妒障碍,也自然会欢喜的。

  本来,善和安乐,不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都应该随喜,这是本份应为的。但有了自他对立的妄执,不但对他人的善和安乐不生欢喜,还生嫉妒,这就不合乎本性。所以,妄分自他是障碍我们性德显发的元凶。换言之,心性本来广大无量,以执著我相、人相,树立了对立面,致使境界封闭、狭窄。比如,嫉妒一人,就立起一个对立面;仇恨一人,又立起另一个对立面,这样以颠倒执著无端立起种种障碍,使自己与广大法界不隔而隔。

  上面圭峰大师比喻:一个人在宽广平坦的地面上睡觉做梦,梦中妄现高山深水,四处阻隔不通。等他醒来,所向通畅无碍。这揭示了“妄执成拘碍,离障处处通”的道理。嫉妒是障碍之一,它是妄立自他、不忍他人圆满,而自作障碍。就像迷乱者妄见虚空中障碍林立,其实虚空本来廓然无一物,哪有什么障碍呢?完全是自心执著而妄现有障碍的。所以,由嫉妒心就使心局促、封闭、狭窄,能发起随喜愿王,对十方三世一切善都普作随喜,就可以推倒人我高山,显现本来广大平等的法界。

  以上讲了普贤广大随喜行愿。以前,我们只想到对某一类善随喜,从没想到随喜可以这样周遍广大。我们随喜的广度不够,现在应当觉悟,称性发起广大随喜行愿,让心放大到遍法界,遍缘一切善而随喜。其实,法界与自己并非两个,众生与自己并非他体,自他无异,物我同如,众生的善即是我觉心中所现的善,因此随喜本是自然寻常的,就如同饥来吃饭、困来睡眠一样。

  我们凡夫念念执著自我,而法身却是周遍的大我,以我执障碍,法身本有却不能证得,岂不冤屈!从入胎时起,我们就错把父母精血执著为自身,只认这一块是“我”,其余都视为对立的“他”,这是在平等法界中妄兴障碍。

  我们既能把一点精血执为自我,为什么不能把法界有情都视为自己呢?执著自我只是妄执分别,消尽了它,就显现周遍的心的本体。到彻露时就是果地佛,那时十方三世有情的善都在佛的觉心中一齐显现,众生有善佛欢喜,众生有求佛赴应。法界本是圆融无碍的,称合法界的量修广大随喜,就是普贤行。因为这合于常遍的心性,所以发愿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们都希求成就佛果境界,能直接入佛境界的行愿就是普贤行愿。本经一开始就赞叹如来功德,即使十方佛共同演说,尽微尘数劫也演说不尽,紧接着说:“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可见,修持普贤行愿正是成就如来功德的圆满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