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净土法门法师:怎样才能够挽救世道人心、挽救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12-17 01:38:08作者:百字明咒功德网
净土法门法师:怎样才能够挽救世道人心、挽救传统文化?

学生:《大经科注》学习班心得汇报。师父上人尊鉴:下愚弟子今日汇报之题目为「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二。

《说文》:「孝,(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者,立身之基,百善之先。天地之常经,人伦之大本也。子善於侍奉父母为孝,父传子,子传孙,代代如是,以至於今。从老省者,省「老」字下之「匕huà」,「匕huà」,变也,后作「化」。人老则衰,髪由黑变白,体由壮变衰。孝子不忍睹父母之衰,故省老下之「匕huà」也。又,省「匕huà」者,明老(父)子一体,承传如一也。善事父母者为子,秉父母之教传之后世者,亦为子,故「孝」字从子。

修身、立德乃至一切行门皆从孝起,而后亦皆统归於孝矣。(马一浮语)故圣人常述之,《论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孝经》:「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经钩命决》引孔子言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白虎通》:「已作《春秋》,复作《孝经》何?欲专制正於《孝经》也。」是以《春秋》与《孝经》并称。《尚书》叙尧德先「亲九族」,舜首「克谐以孝」。人伦之道,父子有亲居首,而后君臣夫妇。此其重孝之明证也。

夫《孝经》之言孝,始於爱身,谨言慎行,自尊自爱,不使身、德有所毁伤,孝之下手处也。中於事亲,使父母衣食、受用无缺,敬之,顺之,诚如曾文正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之训,而后善继父母之志也。终於立身,在於立身行道,继善成性,继往圣开太平,成己成人而后已,孝之全者也。

《说文》:「弟,( )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本义为次第之称,韦者,生革之属也。革缕束物,辗转围绕,势如螺旋,束之不一,而上下之次第生焉,「弟」之篆书字体即像革缕缠绕物品之形。是知次第之「第」,本字为「弟」,后作「第」者,后起增偏旁体也。

《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释名》:「弟,第也,相次第而生也。」兄者为先,弟者为后,如次第然,故「弟」引申为兄弟之「弟」,作常用义。弟又为弟道之称,后加「心」作「悌tì」,经典多用作「弟」。《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邢昺疏:「孝於父母,顺於兄长。」《荀子.王制》:「能以事兄谓之弟。」《左传.隐公元年》:「段不弟(悌),故不言弟。」名以表德,言共叔段不遵为弟之道,失实则无名,故春秋不以弟相称也。弟又用作副词,相同於「但」,《汉书.陈平传》:「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於陈。」顔师古注:「弟,但也,语声急也。」弟又为「和易」之称,《尔雅.释诂下》:「弟,易也。」郝懿行疏:「弟者,通作悌。」《诗.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郑玄笺:「岂弟,乐易也。」

《说文》:「忠,( )敬也。从心中声。」敬,肃也。肃,持事振敬也。故「忠」者,处事诚敬、尽心无私之谓也。未有忠而不敬者,未有敬而不尽心者,故段玉裁注本依唐元行冲《孝经疏》补「尽心曰忠」四字。敬由心发,故「忠」从心。中者,内也。贾谊《新书》:「爱利出中谓之忠。」《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忠,言以中心教人以善谓之忠。」《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皇侃疏曰:「忠谓尽中心也。」故「忠」从中声,声中喻义也。

杨倞《荀子.礼论》注曰:「忠,诚也。」诚心为人曰忠,《论语.学而》曰:「为人谋而不忠乎。」言诚心为人所谋曰忠,是知臣子诚心事君报国,亦谓之忠,关羽尽心辅佐刘备,永无二心,大义凛然,后人以「忠义」称之。宋岳飞尽心报国,仁智并施,高宗曾手书「精忠岳飞」,制旗以赐之。《左传》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言以情审察,不用使之有枉,是知君王上思利民,亦谓之忠也。又,外强内温,忠也;患不忘国,忠也;危身奉上,忠也;匡君使中,忠也;大公无私,忠也;竭意不讳,忠也;德之正厚,忠也;教人以善,忠也;义明物亲,忠也。

《说文》:「信,( )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人为三才之一,具天地最贵之性,与天地同称为大,当守天地自然之道也。日月有常,四时有序,节气皆随时而致,不爽毫厘,此天地之信也。而人自当法之而守信,故「信」从人从言会意,明人言无不信之理耳。诚者,不伪也,犹今之言真也,信言不虚,故训「诚」。言出之於口,而发之於心,信於是乎生焉。由衷之言,方能有信,故信之古文作「訫」,从言从心,以明言必由衷之义,《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其此之谓乎。《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言鹦鹉、猩猩虽能言,然而无信,有言之象,无信之实,故非为人也。

「信」又为「使」之称,古之两国,凡盟约、交会,皆发使传言以表其信。《三国志.魏志》:「马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此之「信」,即使也,使者传信,故名为「信」也。人言为信,不虚妄也,故「信」又有不欺之义。《礼记.礼运》:「讲信修睦。」郑玄注:「不欺也。」《论语》:「信近於义。」皇侃疏:「不欺也。」「信」又有专一之义,《白虎通》:「信,专一不移也。」凡人之情,信於人,则听其言而不疑;信於事,则施之用而不改;信於道,则力於行而不退。是「专一不移、诚实不欺」,可得为「信」也。

《说文》:「礼,(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说文》中,凡「从某从某,某亦声」字,皆会意兼形声字,声咸兼义也。《礼记.祭统》曰:「礼有五经(吉、凶、军、兵、嘉),莫重於祭。」故以吉礼为首,字从表祭祀之「示」。豊者,行礼之器,簠簋俎豆之类是也,祭品之所盛放,以亯xiǎnɡ先祖神灵者也。 上部 ,像器中有物(徐灏语),或谓像二玉在器中之形。(王国维语)故「礼」从豊,豊亦声,声中喻义也。礼、履音近,此亦声训。履,鞋也,足之所依。引申凡所依皆谓之履。《礼记.祭义》:「礼者,履此者也。」《荀子.大略》云:「礼者,人之所履也。」《白虎通.情性》云:「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故「礼」训「履」。《礼记.祭器》曰:「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反其本性,勤修古道,不忘先王之初教,言有常,行有则,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不义不善去身,则能感召千福致身、百慧致心。《礼记.祭统》曰:「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后汉书.荀爽传》:「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止祸乱之源也。」故训「所以事神致福也」。综上述,乃知《说文》「礼」字之训,乃本诸经也。

《孝经》曰:「礼者,敬而已矣。」敬为礼之本,故礼有五经,其主在敬,若失其敬,虽有礼名,而无其实也。或人,或事,有序则治,无序则乱,以礼别之、约之,则人、事有序矣,故礼亦言序也。《礼记.乐记》曰:「礼者,天地之序也。」言礼可明贵贱也。《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言治身立行,交接得否,皆由於礼也。古以礼乐治国,礼以教人,乐以化民。礼为诸事之本,不可须臾离也。《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综上述,可知礼之用大矣,立身治国,不可不重也。

《说文》:「义,( )己之威仪也。从我、羊。」今之所用「义」者,乃古「威仪」之「仪」本字,乃己身恪守威仪也。《说文》:「仪,度duó也。」乃己於人交,己身应有之威仪也。是知「义、仪」二字相对为文,或即一字,若「悳」之训「外得於人,内得於己」,而有内外之分也。「仪」乃己对人尽威仪,故加「人」以别之。《左传》:「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是以有礼义、动作、威仪之则。」是知「礼义」与「威仪」、「礼仪」不同也。「礼义」者,谓己身恪守威仪,即宋儒所谓己身不可一日无检点也。「礼仪、威仪」者,乃与他人互尽其威仪,威仪之现於外者也。(刘师培语)「仁义」之「义」本字为「谊」,古经传多用之,《史记》、《汉书》亦多有之。《书.太甲》:「兹乃不义。」释文:「义本作谊。」《说苑.政理》:「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思玄赋》:「愿竭力以守谊兮。」「仁义」之「义」周时作谊,汉时作义;「威仪」之「仪」,则周时作义,汉时作仪。(段玉裁语)今俗以「谊」为「恩谊」字,以「义」为「仁义」字,以「仪」为「威仪」字,此古今之变也。

《说文》:「谊,人所宜也。从言从宜,宜亦声。」《中庸》云:「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本义为道义、法则,为人之所宜行者也。《中庸》:「仁者,人也;义者,宜也。」《礼记.祭义》:「义者,宜此者也。」许慎训「谊」为「人所宜」,盖本古训也。古人之行,皆以义为归,言为德之体现,故亦求其合於义也。《论语.宪问》:「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覆也。」《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故「谊」从言。谊为人所宜行,故从宜,宜亦声。

「义」常与「仁」合言,所谓「仁义」也,乃儒家之核心教化,《易传.系辞》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仁义为人之根本也。《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赵岐注:「义谓仁义,可以立德之本也。」

「义」又常与「利」并言,《易.文言》:「义,利之和也。」《左传》:「义以生利。」《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由义而生,亦由义而存也。世之欲得利者,当著力於义,义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故当「喻於义」,不当「喻於利」耳。无义之利,不是真利耳。恪守其义,必得其利,义中之利,所在皆吉;唯见其利,必忘其义,既忘其义,利亦弗依。

《说文》:「廉,( )仄也。从广兼声。」仄,侧倾也。《仪礼.乡饮礼》曰:「设席於堂廉东上。」郑玄注:「侧边曰廉。」故「廉」者,堂屋侧边之谓也。位於堂屋之侧,故从表房屋之「广」。兼,并也,从手持二禾相并以会意。廉位於屋边,兼通里外也,故从兼声,声中喻义。

堂之侧边必有棱角,故「廉」引申为棱,《广雅.释言》:「廉,棱也。」《礼记.聘义》:「廉而不刿,义也。」孔颖达疏:「廉,棱也;刿,伤也。」言玉体虽有廉棱而不伤割於物;人有义者亦能断割而不伤物,故云义也。」

「廉」又为正直、廉洁之义,乃为八德之一,韦昭注《国语》云:「虞御史曰:『廉,直也。』」《广雅》:「廉,清也。」《墨子.修身》:「贫者见廉,富者见义。」《孟子.离娄章下》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正义曰:「此章指言廉、惠、勇,人之高行也。」廉洁之人,日常用度必然节俭,故「廉」引申为俭,《广韵.盐韵》:「廉,俭也。」

《说文》:「耻,( )辱也。从心耳声。」《说文.辰部》:「辱,耻也。」二字为互训,然义略有分,辱乃屈辱,耻乃羞耻耳。(张舜徽语)本义为羞辱,《国语.越语上》:「昔者夫差耻吾君於诸侯之国。」言吴王夫差羞辱勾践也。耻生於心,故从心。受耻辱者,凡责备、辱骂,皆听之於耳;耻生於心,则必达於面,而有耳根发热之感,所谓「面红耳赤」是也,故从耳声,声中喻义。

有耻辱之事,则羞愧於心。故勾践能卧薪尝胆,养精蓄锐,终灭吴以雪前耻也。故「耻」引申为羞愧,《广韵.止韵》:「耻,慙也。」古之人,受圣贤之教,知人性至为尊贵,人之所以为人,以其能参赞化育,具仁义礼智信之常德也。若常德不备,则耻之於心,心有耻意,则必思改之而复本具之德,所谓「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亦必勇於进取、勤於改过迁善也。故《中庸》曰:「知耻近乎勇。」耻心一发,则奋然而起,不甘自堕而彻改懦弱之心矣。(朱子语)又,人具耻心,则有所不为,自能谨护心行,不违正道也。《论语.子路》:「行己有耻。」孔安国注曰:「有耻者,有所不为。」言士有耻在身,则恒有可耻之事,若有不善,耻而不为也。

《了凡四训》曰:「耻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

。」耻之要若此也。然何能具耻心耶?《孟子.尽心章上》曰:「耻之於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言羞耻之事为不正之道,正人耻之而不为也。造机变陷阱以作攻战之用,非古之正道,是无耻心也。不耻不如古之圣人,则何能为贤人哉?《孟子章指》曰:「不慕大人,何能有耻?」是知,欲立耻心者,则必思慕圣贤,以古圣人为准,有齐圣齐贤之心,正如韩昌黎公《原毁》所谓:「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有志在圣贤之心、齐圣齐贤之行,则何患耻之不能在心乎。

综上述,知人具耻心,一则勇改过,二则不为恶也。故「耻」为修身之基,亦乃八德之一。志在圣贤者,不可不备也。

以上为不肖弟子愚见,弟子德薄学浅,障深业重,凡所汇报,多有缺漏,恭请师父上人慈悲开示,不肖弟子郭帅华顶礼敬呈。

老法师:郭帅华的这一篇报告,对於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有很大的贡献。问题说出来了,如何实现?这就是问题。古圣先贤他能做到,为什么?现在人学了,都说明白了,为什么做不到?说来说去还是个教育问题。古时候的人,地大,人少,人少事情就少,圣贤教诲每一个人都重视,每一个家庭重视,没有不认真教下一代的,自己做出最好的榜样给下一代看。所以老师一定是身行言教,身行在前,言教在后,都是做出榜样给晚辈看。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把传统东西丢掉太久了,至少一百五十年,再往上推是两百年,两百年前疏忽了。这个地球上人口不断在增加,科学技术也不断在提升,特别是物质的享受,把学养不够深的人都蒙蔽了,又何况上行下效。这句话非常重要,中国谚语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上是领导的人要做出榜样,下面才会效法;上面的人所做的样子不好,下面就不能改过,这个问题才真正严重。我们丢了这么久,现在的社会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突飞猛进,精神文明是大幅度的倒退,甚至於真的有不少人把这桩事情忘掉了,什么叫礼义廉耻,什么叫信义和平,讲到孝悌连那个念头都生不起来,这是大问题,真正需要菩萨出现。

菩萨到人间来干什么?来救人的。所以佛门大德,无论在家、出家,常常劝人发菩提心。从哪里劝起?一定要从自己做起。自己不劝自己,怎么会影响别人?今天,无论世法、出世间法,都是要从自己做起,自己不能做,那说这些话是骗人,是欺骗人的。自己要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影响多少就影响多少。不能像自己想我要做出多么大的事业、多么大的影响,那是不可能的,那是缘分,你自己发心,这个社会缘有没有成熟?别人跟你不是一样的想法,不能要求人。然而,我们尽心尽力去影响人,这是应该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事情不必要成功,做到一半失败了,失败也要做,这就是知耻近乎勇,不能说失败就不做了。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所认知的,我对这个有认识,了解它,这个东西好,对整个人类都有利益,就一往向前,什么都不顾,成功很好,失败也好,失败还干。

释迦牟尼佛这条路给我们做出最佳的榜样,一生干什么?教学。世尊教学没有学校,如果要有学校,他要不要操心?有学校就有开销,有开销就得去找钱,中国古人有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那还伸手问人要钱,这就不行了。所以你看他的方法多好,过游牧生活,哪里有缘到哪里去,缘不足少住几天,缘好多住几天,看别人念头稍微冷淡一点就走路了,不要等人赶你走。这种生活好。在现在这个时代,印光法师教给我们建小道场,同参道友不要超过二十个人,个个成就,二十个人往生,二十个成佛,这就很难得了。为什么人不能多?人多就杂、就乱,弊病不能避免。为什么不能避免?帅华居士今天所讲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现在人一个字都没有。怎么办?我们要把它做出来,做个榜样给人看。能够感动一、二个人就不错了,就很难得了,感动五、六个人,那很有成就了。

怎样才能够挽救世道人心、挽救传统文化?那就是锲而不舍,自己要发心做出牺牲奉献,真的,忍人之所不能忍,吃别人不愿意吃的食物。我们没有福报,也正好什么都不求,做样子给别人看。前世没修福,这一世也没有真正修到福。福从哪里来?学佛之后才尝到一点味道,这福从法喜来。什么都放下了,一天到晚法喜充满。再给诸位说一句话就是修来生福,这是真的,我们这一生修福不享福,来生有福报。这一生修,这一生享掉了,来生还是没福。怎么样懂得修来生福?尽心尽力帮助别人,教好下一代。下一代从哪里教?现在有所谓要从娃娃抓起。中国古人不是从娃娃抓起,是从母亲怀孕胎教抓起。所以我们对於古圣先贤,特别是对中国的这些老祖宗、圣贤人,他们不是凡人,他们有究竟圆满的智慧,那就是佛法说的,那些人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佛菩萨化身来的,看到东方这块土地,前面是佛菩萨在这扎了根,后面佛菩萨又来了,世世代代都有人才,你看留下来的这些典籍就知道了。这就是所谓孝悌传家,在全世界只有这么一家人,孝悌传家。我们丢掉两百年,赶快把它找回来,要发这个大心。其他的小事,这是大事。

许许多多人不认识、迷了,批评老祖宗是过了时代,他们没有智慧、没有科学技术,都是一种轻慢之心,养成自己贡高我慢。所以祭祖这个活动很重要。像这些文章,祭祖大典我们时间短,把它讲一遍不容易,可是我们有方法,我们把它做成光碟,这篇东西详细讲一遍,在祭祖这个活动当中可以跟大家结缘。有缘的人看到了,对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怎么个讲法,他想了解一点,他就得受用。不必主动发给他们,摆在那里,提醒大家,你想不想知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几个意思想不想知道?写个小牌子放在那里,光碟放在后面就行了,就提醒大家请。你们哪个同学发心讲一遍,录成一个光碟。这都是行好事,这都是续慧命,张子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就要干这个事情,佛法讲续佛慧命。我们自己同学提出来的,值得我们做参考的,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无论哪里的人,甚至於其他宗教,好的东西都应当要学习,都应当赞叹。

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一六一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