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毗婆舍那禅 第四章 四念处禅修法

发布时间:2022-11-16 16:25:10作者:百字明咒功德网

第四章

四念处禅修法

佛陀说明了修习念处禅的七种利益后,他继续解说四念处︰

1.身念处(Kayanupassana Satipatthana)

2.受念处(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

3.心念处(C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

4.法念处(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

「身念处」指以正念观察身体生灭的过程;「受念处」指以正念观察所生起的感受。有三种感受︰

1. 乐受:令人愉快的感受。

2. 苦受:不愉快的感受。

3. 舍受:中性的感受。

令人愉快的感受是乐受(sukha-vedana);不愉快的感受在巴利文称为dukkha-vedana(苦受),Dukkha 在这里指不愉快;中性的感受称为舍受(upekkha- vedana),Upekkha指中性的,既不乐也不苦。当乐受、苦受、舍受生起时,禅修者必须如实的以正念观察。有些禅修者认为:不应该观察苦受,因为它是令人不愉快的。事实上,所有的感受生起时都必须非常专注的观察;如果我们不观察乐受或苦受,我们一定会对它产生执着或被它打败(repulsed)。当我们喜欢某种特别的感受时,我们会对它产生执着;这种执着或贪爱的生起取决于你的感受,所以乐受是因,执着是果。

如果禅修者勇猛精进和坚忍不拔,他的定力会变得又深又强;当禅修者的定力变得又深又强时,他会心生喜乐,以及体验到大乐,因为此时他的心完全不受贪、嗔、痴、骄慢等烦恼的影响。坚忍不拔的禅修者已获得非常好的观智,因为现在他的心是平静、轻安、宁静的。

如果禅修者喜欢这种境界,以及满足于他所体验到的,这意味着他执着这种境界,因此他无法进步到更高的观智;在观智的前四个阶段可以获得这种经验。如果禅修者了解这种状况,他应该观察他在这个阶段的经验;如果禅修者非常专注的观察他的体验,无论他在这个阶段体验到什么,他都不会执着。当禅修者专注的、持续不断的观察,此时,喜乐、轻安、宁静不会很明显的在他的心中显现;此刻他所观察到的是「感受的生起和消失」;然后是另一种感受的生起和消失。他无法区别苦受和乐受,因此,他可以舍离他的经验,幷继续修习更高的观智;只有这时他才能超越这个阶段的观智。

如果禅修者很有正念的行禅,能观察到脚的六个动作︰

1.脚的提起

\

2.脚趾的提起

3.将脚向前推进

4.把脚放下

5.接触地面

6.脚往下压

因此,他的定力好,又深又强,他不会觉知脚的形状,也不会觉知到身体的形状,他只知道脚的移动。脚的移动可能很轻,他会觉得仿佛在空中行走。在这个阶段,他体验到最佳的禅修经验。如果他没有很专注的观察这些经验,他会喜欢这些经验和渴望有更多经验,他对他的修行会非常满意,他可能认为这是涅槃(指所有痛苦的止息),因为这是他曾经有过的最佳的体验;由于他没有观察这种喜乐的经验,又执着这些经验,所以才误以为是涅槃。

如果禅修者喜欢这种美好经验,而不以正念观察它,他一定会产生执着;所以在这个阶段,无论他有什么体验,他应该以正念观察这些体验,不可以去分析或思考;当有所体验时,为了了解「这种体验的心理过程必定是无常的」,他必须如实观察他的体验。当他观察时,他会发现这种体验不是永久的。

当「观察的心」变得专注、持续时,就能察知他的体验、他的心理状态的本质,这颗心就会了解这种体验已经消失了。无论什么生起,这颗心去观察它,它又消失了。透过他个人对法的体验,他知道乐受和他的禅修体验都是无常的;在这里,「法」是指身心生灭的现象。

因为禅修者了解乐受和美好的经验是无常的,所以他不会执着。当禅修者了解美好的经验或心境是无常的,执着就不会生起。

因果轮回

当执着不会生起时,「取」(upadana,grasping)就不会生起;当取不再生起时,就不会有任何善或不善的行为、言语。这种由「取」所造成的行为称为「业有」(kamma-bhava),这可能是善或不善的。好的身体的行为是身善业(kusala kaya-kamma);不好的身体的行为是身恶业(akusala kaya-kamma);善的言语是善口业(kusala vaci-kamma);不善的言语是恶口业(akusala vaci-kamma)。好的心意是善意业(kusala mano-kamma),不好的心意是恶意业(akusala mano-kamma)。这些行为或业是透过「取」而生起的,而「取」是执着乐受或苦受的结果。

当任何身、口、意付诸行动时,便成为「因」,这个因有可能在今生或来世结「果」。以这种方式,我们透过善或不善的行为而一再的转世。「取」造成身、口、意三业;而执着是「取」的原因。又执着是透过受觉(vedana)而产生的。以这种方式,人们必定再度转世,在下一世经历各种的痛苦,因为他没有观察他的乐受和体验。

因此,如果禅修者认为:不应该观察受觉。那么他会随着缘起法(paticcasamuppada)轮回不已,在下一生中受许多苦。这是为什么佛陀教我们以正念观察任何的感受,无论是乐受、苦受或舍受。

受念处

受念处或「受随观」在巴利文是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通常在开始禅修时,禅修者的身心会感到不舒服。在这里我们需要再解释这两种受︰

1. 身体的感受(Kayika-vedana)

2. 心的感受(Cetasika-vedana)

如果受觉的生起是由于身体的生灭过程,这称为Kayika-vedana,我们可以把它译为「身体的感受」。如果受觉的生起是由于心的生灭过程,这叫做cetasika- vedana,我们称之为「心的感受」。事实上,每一种感受都是心的生灭过程,而非身体的生灭过程。有时受觉的生起是由于身体不舒服,当禅修者觉得身体不舒服,那么苦受就生起了,这种苦受称为「身体的感受」,因为它的生起是由于身体的生灭现象。

刚开始禅修时,禅修者通常的体验是身、心的不舒服,凡是他可能体验到的感受,他必须非常专注、确实的去观察,以便能了解「受觉」的本质。禅修者必须彻底了解「受觉」的特性,才不会对它产生执着或被它征服,这是「受念处」。每当有感受生起时,禅修者必须如实的观察。

对禅修者而言,害怕在禅修时体验到「身体不舒服的感觉」是很自然的,然而疼痛的感觉是不应该惧怕的。当疼痛生起时,禅修者应该了解疼痛是自然的过程。当禅修者精进不懈的观察疼痛时,那么他就能了解疼痛的本质。深入观察疼痛的本质,可以使禅修者获得更高的观智。最后,他会透过这疼痛的感受而证悟。

心念处

四念处中的第三念处是心念处。根据阿毗达摩(Abhidhamma),「心」是由意识(consciousness)和心所(concomitants)所组成。此处,「心所」指它的同伴。意识从未独自生起,意识与它的同伴一起生起;简而言之,任何意识或心念生起时,禅修者必须以正念观察它的生起,这是「心念处」。

我们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好的,情绪有时更好;无论是怎样的心境,禅修者必须如实的观察心识的生灭。因此,当你的贪心、执着心生起时,你必须如实的观察它的生起。如果你在生气,你必须观察你的心是愤怒的。根据《大念处经》我们可以观察生气的心,知道心在「生气」;当正念很强时,怒气会消失,于是禅修者知道「生气」不是永久的,它生起又消失。透过观察怒气,禅修者可以获得两种利益:

1.克服愤怒。

2.了解愤怒的本质(怒气生起又消失,或怒气无常的本质)。

如果禅修者以正念观察愤怒,他会了解愤怒只是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幷使痛苦止息。

法念处

第四种念处是法念处,指以正念观察法。此处的法包括各种身心的现象。第一种是五盖(nivarana):

1.贪欲盖(Kamacchanda nivarana):指感官欲望,对可见的物体(色)、声、香、味和有形的物体的渴望。

2.嗔恚盖(Vyapada nivarana):指愤怒或恶意。

3.昏沉睡眠盖(Thina-middha nivarana):指懒散、懈怠、瞌睡、昏沉、迟钝。

4.掉悔盖(Uddhacca-kukkucca nivarana):对过去行为的悔恨、担心或不快乐。第一点是对过去应该做却没有做的事感到不悦;第二点是你不该做的事而你却做了,所以你不快乐,也就是不善的行为会产生恶果。

5.疑盖(Vicikiccha nivarana):疑惑。

只要心中有烦恼,禅修者便无法了解身心生灭的过程;只有当心非常专注于禅修的所缘境时(即身心生灭的现象),禅修者才能解脱各种的烦恼和五盖。因此,心变得清明而专注,由于非常专注,所以禅修者能如实了知身心生灭现象的本质;所以每当五盖中的任何一盖生起时,禅修者必须觉知它的生起。

例如,当禅修者听到悦耳的歌声时,不去观察它,他可能有想听这首歌的欲望,他喜欢一再的听这首歌,他迷上了这首歌。这种想听歌的欲望是「贪欲」(kamacchanda)。因此,当听到任何悦耳的歌时,禅修者必须观察「听到、听到」。如果禅修者的正念不够强大,他可能被这首歌征服;如果他知道:这种渴望听歌的欲望会给他带来不良的后果,或可能成为禅修时进步的障碍,他会观察这想要听歌的欲望为「想要,想要」,直到这种欲望被强大的正念所摧毁。

当正念变得持续而强大时,这种欲望会消失;欲望之所以会消失,是因为禅修者非常专注积极的观察它。当禅修者如实的以正念观察他的欲望时,心里默念:「欲望,欲望」,此时,他严格遵循了佛陀在《大念处经》的教导;以正念观察五盖的生灭现象即是「法念处」。

懒散和懈怠是禅修者的「老朋友」。当禅修者想睡时,他会喜欢这位「老朋友」。如果有任何乐受生起,他也能够观察;然而当睡意生起时,他无法觉知,因为他想睡。这是为什么懒散、懈怠或昏沈是禅修者的老朋友,这使他在生死轮回中,轮回更久。如果他无法观察昏沉,就无法克服它。除非他了解懒散、懈怠和昏沉的本质,否则他会执着和喜欢昏沉、懒散、懈怠。

当我们想睡时,我们应该更精进的修行;这指我们必须更专注、确实的观察,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心更主动、警醒。当心变得更主动、更警醒时,就不会昏昏欲睡,那么禅修者就能克服睡意。

掉悔(Uddhacca-kukucca)是五盖中的第四盖。「Uddhacca」是掉举或分心,「Kukucca」是悔恨。此处,Uddhacca指散乱的心,坐立不安的心,到处乱跑的心。当心跑掉或在想其它事情,而不是在观察禅修的目标时,这是掉举。当你的心跑掉时,你必须如实的觉知。

刚开始禅修时,禅修者可能无法观察到,甚至不知道心已经跑掉。他以为心在观察禅修的所缘境,也就是腹部的起伏或出入息。当禅修者觉知到他的心已经跑掉了,他必须观察「跑掉,跑掉」或「想,想」。这表示他有观察「掉悔」。

第五盖是疑。你可能怀疑佛、法、僧三宝,或有关禅修的方法。任何疑惑生起,禅修者必须非常专注的观察,你必须如实的以正念观察疑惑的生起,这是「法念处」。

以下是四念处︰

1.身念处:观察身体的生灭现象。

2.受念处:观察感受的生灭现象。

3.心念处:观察心与心所。

4.法念处:观察法或心的所缘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