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唐史:王维虽是笃信佛教,佛理精通,但却始终没有出家为僧

发布时间:2024-08-28 01:37:24作者:百字明咒功德网
唐史:王维虽是笃信佛教,佛理精通,但却始终没有出家为僧

百家原创作者:秋风悲看历史

时常想象,像王维一样风清月白的人,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机缘,什么样的时刻,以及什么样的方式,降临在这个拥有芸芸众生的世界。没有谁能记得,那漠漠前尘中的往事,一切都无须选择,或许,早已经有命运代替你做出抉择。

千年前的某一时节,或许是在春季,细雨霏霏,青烟如梦;又或许是个淡漠温润的秋天,北雁缠绵哀伤,滴水的红叶泛开一季的漠然,而在山西蒲州的一户人家中,却洋溢着扑面而来的欢喜。古人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户读书人家,祖籍山西祁县,因着一家之主官职调任,来到了这座清秀婉转的小城。

年轻的父亲,抱起了自己的长子,父子二人相似的脸庞映在妻子的双眸之中,这般其乐融融的画面,不免会成为永恒的温暖。虽有老话说,抱孙不抱子,儿子须得严加管教,孙子却是可以纵容宠溺的,可这位蒲州的王司马却似乎忘记了这条约定俗成的“祖训”,对于自己的长子,十分宠爱和重视。

毕竟,那是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并且还是个男孩自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不会落在自己身上。他望着襁褓中清目秀的孩子,不由得微微笑起,低声同妻子商量,该给这孩子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这个承载着欢喜、凝聚着希望的孩子,最后被取名为王维。那是出自他母亲崔氏的心意。崔氏自幼信佛,十分虔诚,她一看到这个孩子,便觉得那是神佛赐予她的一份礼物,她记得自己念过的一本经书,叫作《维摩诘所说经》,于是便给孩子取名王维,字摩诘。名同字合起来,便是经书中所说的那位维摩诘居士,法力高深,道行莫测。“维”在梵文之中是“没有”的意思,而“摩”则是“垢”的意思,于是合起来,便是“无垢称”之意。其实有时,古人的名和字都有些关联,崔氏希望自己深深信服的佛祖,能够保佑这个孩子,平安成长,一生坦荡。

那时,又有谁能想到,这个从出生时,便同佛法结下了莫大缘分的孩子,今后会成为被史书深深铭记着的人呢?或许,每位母亲都曾在孩子降生时,想象过他们的人生,可是,不论他们是一生风华,富贵终老,还是清贫寻常,淡然静默,只要他们平安顺遂,无灾无病,母亲便觉得自己此生十分圆满了。

此时的崔氏,没有想到自己的长子会有怎样的人生,也不知道她的祈愿最终淡化如烟。这个孩子,一生经历了多少人间冷暖又走过多少人世沧桑,才成为了青史上无法略去的“诗佛”啊!

岁月就在这座小城中寂静平淡地流逝而去,对于很多人而言,十二年,漫长如同一生,是一甲子的短暂回眸,多少事就在这十二年里轰轰烈烈地流失。曾经沉痛入骨的事情也渐渐淡漠成依稀的回忆,那些曾不以为意不太起眼的小事,却越发深刻鲜明。十二年,足以发生太多太多的事情,令人的一生都可以为之走向另一个转角。

在王维的第一个十二年里,发生了一件谁都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溘然长逝,这个家庭陷入了长久的悲痛之中。父母是少年夫妻,相互扶持着走过了那么多年,磕磕绊绊,终于安定下来,父亲却在此时撒手人寰,不得不说,人世间的悲哀,莫过于此。可不管他们怎么悲痛,父亲终究长逝,作为长子的王维穿上了孝衣,同母亲一起守在父亲的灵前,默默地为远去的灵魂祈祷。

这个柔弱的孩子,一生悲凉。他静静地守在灵前,相对于王家的其他孩子而言,父亲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最为鲜明的。他是父亲的第一个孩子,也是由父亲手把手提笔习字,从《论语》到《孟子》,从《诗经》到《楚辞》,对字词的启蒙,对那个温柔的文字世界的初次体验,都是源于那位温和却不失严厉的父亲。他在朦胧的泪意中想起那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对于这句话,初读的时候,他并没有多大的感触,然而此时,他却感到了深深的痛楚,天上人间,碧落黄泉,他的父亲,终究是远去了。其实,母亲比自己更加伤心,她的年纪并不大,就已经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却都还年幼,她如何能够随他而去呢?她知道丈夫在逝去时的心愿是将这些孩子抚养成人,她不能让他的心愿付诸东流啊。

从繁华到凄凉,从欢喜到悲伤,不过一瞬之间。母亲柔弱的双肩毅然挑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王维也意识到母亲已经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没有谁能够比自己的母亲更加重要。于是,他对母亲更加顺从孝敬,甚至在母亲逝去之后,将自己最为心爱的田园献为佛寺。崔氏含辛茹苦,将孩子们都拉扯大,这个本来就不甚殷实的家庭一度贫困交加,这种状况,直到作为长子的王维出仕之后,才渐渐有所好转。

所以说,在这样的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往往十分巨大。崔氏在王维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崔氏的笃信佛教,在王维幼小的心中,亦是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王维是从小就与佛结缘的。何况,那时,正是武则天当政时期,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正大举兴佛,从而奠定了佛教在当时的地位。而崔氏跟随修行的大师,是北禅宗神秀的弟子,那位高僧神秀,曾被武则天召到洛阳讲经,据说当时是“时王公以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后来王维曾写过这样的诗:

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

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

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

这首《谒璿上人》,是王维兴起时,描写一位禅师的诗作,其中用到了一个阮家屐的典故,又将禅院的清幽雅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轻摇的柳枝间,黄莺在绿意中娇柔婉转,淡淡的天光倾泻而下,微雨朦胧里,忽而有木屐声传来还记得深山寻隐的细节吗?曾经在古老的诗歌里幻想过的情节,仿佛就在王维这首看似平淡的小诗里,洞彻熟稔。北禅宗一脉,讲究的是“凝心入定,住心看净”。因此,往往这一脉的禅师都远离人世,深入高山幽林,在孤寂的山林中静守禅心,默默修行

这种生活,对于凡尘未了的人们,显然是枯燥不耐的,然而在王维的眼中,却别有一番清净。他本来就是静心淡然的人,这样的云水一生,是他所羡慕的,亦是他无法抵达的。对于无法得到又深深眷恋的事物,人们总是格外执着,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王维眼中的修禅,更显得高深优雅。他渴望着这种雅致闲情,终其一生都念念不忘地在追寻,在触碰,在梦回时分恋慕拥抱。

幼年平淡,少年丧父,在丧父和出仕的这段留白里,王维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段冷暖。那个早莺春雨的小城,曾是他温暖的家,却成为了他日后想起,未免凄凉感伤的地方。

没有父亲支撑的家庭,总是要遭受一些莫名其妙的轻看和歧视,年幼的王维心思敏感,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敏锐。幸好,这些经历,并没有让这位生性柔和的少年步入歧途,只是给他的人生抹上了一些另外的色彩。他没有因此沮丧、颓废,看破人生。怀着敏感的灵心的人是极其容易误入岔路的,他们往往愤世嫉俗,然后背弃曾经的信念,曾经的人生幸运的是,经历了冷暖的王维,眼中所看到的,依旧是人世的美好。

那是温柔的母亲在灯下为他补衣,那是青山中的禅师为他倒一杯温暖的茶水,那是街头贩夫走卒给他的一个笑脸。现实纵使再冷酷无情,只要想起某个转角那些柔软的眼神,人生就不是淡漠虚无的。他想,他至少享受过父亲的重视,还有一位无微不至的母亲,还有年幼而听话懂事的弟妹,比起世上很多人,他实在是幸福得太多太多。

其实有些事情,并不需要比较,可是,在痛苦寂寞时,如果比较能够给自己带来一些慰藉,那不妨就痛快去想,痛快去尝试吧。家财万贯的人们未必身体健康,也未必有美眷稚子。虽说凡事终须向前看,可是人们到底行走在尘世之中,暂且也需要一些骄傲感,纵使那只是一种清淡的安慰。

深山里的钟声悠远庄严,这沉静的钟声惊起了林中的飞鸟,摇了溪边柔弱的,也撞击在那小小少年的心中。没人能探知,少年此时的心中,在思考流转着什么;也没人能够预知,他同佛禅,结下了怎样深厚的缘分。那是他一生的标签,深深烙印在了他的灵魂中。维摩诘虽是笃信佛教,佛理精通,却始终没有出家为僧;王维这一生,亦是未曾脱离红尘,可终究同佛理,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在他的字里行间,都可以寻觅而知的一种深缘。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