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条 「三经一致」之文
下面第五文。上面是祖师所说的,有没有经典的依据呢?从第五文以下就是经典的依据:第五条文是总说净土三部经的宗旨。第六、七、八文是别依《大经》说明应专修念佛。第九、十、十一文是别依《弥陀经》。十二到十四文是依《观无量寿经》。我们来看:
第五文:善导和尚意,三部经共唯明念佛往生之文。
依善导和尚的思想,净土三部经都是仅仅说明一件事,即是:念佛往生
。为什么说「善导和尚意」呢?因为善导是弥陀化身,善导和尚之意即是阿弥陀佛之意。别的法师未必是这样的意思,别的法师对三部经的理解则不如善导和尚那样透彻宗要、把握核心,所以,理解不一样,修行的方法也不一样,解释三部经也不一样,我们跟着学习的结果也不一样。而我们今天是依据弥陀示现的善导和尚的意思为我们的修行准则。《观经疏》第三云:
《观经疏》第三就是定善义。这一段文是在解释「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中有问答说:「佛光普照,不是『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嘛,为什么唯摄念佛之人?」这一段经文是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佛光普照),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没有说打坐众生,也没有说诵经、拜忏众生,专门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和尚就有了问答:「佛光普照,何故唯摄念佛之人?」为什么只摄受念佛之人?所以来解答,这是后面讲的话。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这是第一段,除了念佛之外,所有一切行叫「自余众行」;「虽名是善」,布施、持戒等等,都是善法;虽然是善法,「若比念佛者」,如果这些种种修行善法和念佛相比,「全非比较也」,什么叫「全非比较」?简直都不能相比。这是善导和尚所说。
而我们一般人不这样认为,一般人认为念佛最低,为什么最低呢?因为最容易,所以,念佛不如读经,读经不如打坐,打坐不如修密,后来就越来越杂。
而净土门,善导和尚说:「其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较。」
那我们修行净土法门,是愿意修行功德最大的念佛呢,还是修行那和念佛无法相比的杂行杂善呢?当然,是要选择念佛来修持。
为什么全非比较?或许有人说:「我修种种功德都很大呀!你看经典也赞叹某某经功德很大,某某法门功德很大……」为什么和念佛没法比较呢?这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而言,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被阿弥陀佛的誓愿所摄受,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所摄取,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你修别的行,不顺彼佛之本愿,违背释迦之教导,不顺诸佛之证诚,不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往生千中无一。所以,其它的修行,无论如何的殊胜,也无法和念佛相比。这道理很显然。但如果就别的修行,依各宗各派各人的观点,那是另外一回事。这里是单就往生极乐,念佛顺彼佛之本愿,杂行不顺彼佛之本愿,所以全非比较。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底下引证说:所以,很多经典当中,「处处广赞」,不是一处两处,很多地方都来赞叹念佛这个法门不可思议的功能。下面举了三部经:
一、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二、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河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三、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例非一也。
「此经」是指《观经》,因为这里是解释《观经》的《观经疏》;像这样的例子不是一条两条,经中太多了。但是善导和尚这里只举了三部经,因为这三部经是我们净土宗的正依经典,举出来就够了,别的就不用再举了。
我们看,这是善导大师最简略地解释三部经,就把三部经的精要给我们点示出来。《无量寿经》虽然广泛,四十八愿虽然繁多,但是善导和尚一句话贯总:「《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整个一部《无量寿经》讲的就是这一句。那么,《阿弥陀经》也是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而且十方恒河沙诸佛证诚不虚,那《阿弥陀经》的宗旨也是如此。
《观经》的宗旨呢,《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以此可知,净土三部经的宗旨都是一样的,「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善导大师,他解释净土三部经。
别的法师解释的未必如此。比如说这部《观经》,按别宗别派的解释,是以观佛三昧为宗旨,不是以称念弥陀名号为宗旨。古来一部经典往往有很多解释,有四家、五家、十几家,甚至几十家的解释。那我们后来的人依哪一家呢?我们学净土的,专依弥陀示现的善导和尚的解释最为稳当,最为正确。所以,依善导和尚的解释,我们知道:三部经的宗旨完全一致。之所以这三部经能够称为净土宗的正依经典,也正是因为它是有完全一致的宗旨。如果说三部经的宗旨不一样,那我们修学的人心中就没有一个定准了。这部经这样讲专念名号,那部经那样说如何地修,那岂不是左右为难?到底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阿弥陀佛的本意呢?
末后,「此例非一也」。说明讲说专念名号得生的远远不止这三部经,不能全部举出来,只能选这最有代表性、最纯粹的三部经。前面说「余行念佛全非比较」,又说「诸经处处广赞念佛」,又说「十方诸佛证诚念佛」,这里说「此例非一」,岂不是一切佛、一切经,统统指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念佛为最高、最善、唯一、无二!
以《无量寿经》为根本
在这三部经当中,以《无量寿经》为根本,因为《无量寿经》当中说了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如果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极乐净土,也没有众生往生,也不可能有《观经》、《阿弥陀经》这两部经,是不是这样?比如《阿弥陀经》这样说啦:「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那「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当然是《无量寿经》发愿修行成佛,才有《阿弥陀经》的。又如《观经》中品下生,「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那都是《无量寿经》在前,《无量寿经》为根本,所以三经的宗旨也一定依据《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宗旨就在四十八愿当中。
二点疑问
这里提二点疑问让大家在心中先思考,下面会解释。
第一点:四十八愿,这里善导和尚说「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唯」是仅仅,唯一,「明」是说明,唯一要说明这一件事。那么,四十八愿大家都知道,第一条愿是「国无三恶道愿」:若我成佛,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者,则我不取正觉;第二条愿呢,「不更三恶道愿」;第三条愿,「身皆金色愿」;第四条愿,「无有好丑愿」;然后第五、第六什么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等,然后,第十二愿是「光明无量愿」;第十三愿是「寿命无量愿」;第十四愿「声闻无量愿」;第十七愿是「诸佛称名愿」;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愿是「临终接引愿」;第二十愿是「不果遂者愿」;第二十一愿……一直到第四十八愿。那么,四十八愿内容就一定有四十八条啦,为什么善导大师在这里说四十八愿唯明念佛一件事呢?不是讲了四十八条愿吗?「念佛往生」只是占其中的一条愿,就是第十八愿,这个大家心中怎么思考呢?(有人讲:「这里恐怕字写错了吧。『四十八愿有一愿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有人这样说的:有一条愿说的这个。)为什么说「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好,大家放在心中,这是弥陀示现善导和尚作的解释。我们当然不敢怀疑,但是,从心里面还没过。
第二个疑问,就是最后一句说:「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这又怎么理解呢?
定善就是十三定观。十三定观,其中经常说到「此观成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散善,就是所谓三福九品,其中说到「若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亦得往生」,或上上品,或上中品,或上下品等等。可是善导和尚说: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九品,都只标指一件事情:专念名号得生。如果乍读其文,似乎和《观经》有些矛盾。那又怎么理解呢?我们下午会详细说明。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