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福布斯》杂志5月16日刊发的文章《对当代中国的十个误解》一文认为,说当代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一个误解。文章指出,当代中国人没有生存危机,社会和谐依旧还是崇高目标,反个人主义仍然很普遍,新一代中国人将逐渐重塑国家,逐渐取得新旧和谐,而旧传统依旧神圣。
初看这一信息,还有一种特别不一样的感受,美国人怎么也给咱说好话了,“中国人在旧的传统之中寻找着神圣”?!
近日在河北邢台参加第二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颇觉正应了这句话,当代中国传统信仰的神圣正在恢复,佛教逐步在中国人的信仰需求中重新建构,并努力成为社会文化的建设力量。
参加论坛的有110人之多,既有出家法师,也有在家学者,还有不少政府官员。其人数之多,政府之关心,以及论题之广泛,从古代佛教到当代佛教,是近年来宗教学研讨会中规模较为宏大的。
研讨会的主题是佛教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与变迁,以及近20年来净慧法师所提倡、河北柏林寺为主体建设的“生活禅”文化的相关讨论。
“生活禅”主张信仰不只是在佛经上,或者在寺庙里,而是在广泛的日常生活之中,吃饭、睡觉、养花、喂鱼,交往、工作、读书……无处没有佛法。从呼吸、脉搏,到一言一行,所有的生活细节,都与佛法相融相济,所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即是道”,“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
“生活禅”被视为当代中国人间佛教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继承了传统佛教的中国特色,同时也适应了当代社会对佛教信仰的极大需求,将信仰落实于生活,提倡平常心是道,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它借传统佛教禅宗的公案、经典、方法,把人生的觉悟放在当代生活之中,以生活的真实来实现信仰的超越,既有对现实世界的解脱,亦有现实生活中讲求的智慧与方法,形成基于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层面的敬畏与认同。
禅宗主张真俗二谛圆融,神圣与世俗不二,其“以本份事和平常语接人”,强调身体力行,真心体验,自心皈依。它的重大社会学意义在于,这种信仰认同及其实践方法,不仅仅是宗教的,而且是生活的、社会的;既是社会人心净化的重要方法,也是信仰者修在当下、悟在当下、证在当下、庄严国土的路径;它是一种社会文化思潮,也是一种修行方法、生活智慧,适应了中国佛教社会化、公民化的基本要求,超越了特定的宗教领域,成为人们修养身心的共同宝典。
一般所说的佛教文化建设,多指佛教书籍的出版、传播等。然而,这种意义上的建设,大多是静态、物化的,而且常常有权力、资本、市场的逻辑在其中起作用,大大走样,与初衷背离。佛教文化建设最好的路径与方法,也许就应像“生活禅”一样,使信仰融入生活。
净慧长老说,“禅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我们一个认识问题的方法,一个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各种关系的方法。”“生活禅”并不强调宗教性,而是把禅视为一种社会的受用,是一种体验、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只要你在生活中活出了平常心,活出了自在自由的精神,你就直指了人心,呈现了本真。也就是说,“生活禅”是非戒条的、非偶像崇拜的、非礼仪的、活泼而又充满个性的宗教信仰实践。这无疑是非常中国式的宗教信仰智慧。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现代也有人认为,中国人的终极关怀是美学而非宗教,宗教并非中国人表达信仰的最基本方式。譬如,佛教禅宗就并非只是宗教而是生活之道。从“生活禅”来看,这一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