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研究三论宗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01-31 16:28:41作者:百字明咒功德网

  在今天一般来说,大多数研究佛教的学者一提到“三论宗”,首先认为三论是一门善于辩论的学说,甚至有人说三论是一种“诡辩论”,只破他人思想自己没有主张的宗派。因此,有人也就认为这也是三论宗衰败的主要原因。虽然这些说法也不是说没有道理,但也不能说是最正确的认识,三论宗的衰败有众多原因在内,不能都归于三论的思想孤僻的原故。再者虽然三论学是古老的传统学说,但其思想理论和文化价值对我们今天能够正确认识和了解佛法有很大帮助,对于研究佛教在古代的传播和中国佛教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今天研究三论学还是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作用。

  1、文化价值和哲学价值

  三论学摄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思想。我们今天研究三论学对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帮助,因为三论学的产生是在中国文化的批驳和对传统文化的推进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三论学中包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思想,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对此事海内外己经有不少学者引起了注意。比如要研究魏晋玄学就不能离开三论学,三论学中般若“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玄学“无”的思想完善和发展起到了很大推进作用。玄学本来是在老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思想理论又不同于老庄思想。而其“无”的思想与老庄“‘无\’为万物之本”的思想有决然不同,反而与佛教的“空”有些接近,当然决不同于佛教的“空”的思想。这说明玄学的“无”是受般若“空”的思想的影响是无可非议的。虽然玄学“无”是指虚无之无,而般若“空”是指自性空之无,二者有根本上的不同,但从某种意义而言有其必然的连带关系。比如玄学主张“以无为本”,认为“无”是万物之根本;而三论学主张“诸法自性本空”,认为“空”为诸法之实相。由此可见,玄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三论学思想的影响。

  如果就三论学的哲学思想而言,无论在思惟逻辑还是形式逻辑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三论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佛教逻辑学的发展,如果要研究佛教逻辑学必定要很好研究三论学,所以说今天研究三论学对于研究佛教逻辑学有很大帮助。佛教逻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而又学术价值很高的学术研究,研究佛教逻辑学对于研究人生观和宇宙观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佛教逻辑学。从形式逻辑而言,佛教主张诸法因缘和合而生,所以说诸法无自性毕竟空。如《中论》云:“若谓是生生,能生于本生;生生从本生,何能生本生。”[22],此即是说因此法是由本生所生所以名为“生生”,既然生生是从本生所生,那生生又怎么再能生本生?所以说生生生本生者不能成立。如果从思惟逻辑而言,佛教主张诸法本自清净不生不灭,所以说诸法无生。如《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23],此即是说诸法即不从自生也不从他生,也不是从共生或无因生。如果说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者,诸法即是自性本空毕竟无生。由此可见,三论学是一门非常重视逻辑的学科。我们今天研究三论对研究逻辑学有深远意义。

  2、三论对佛教其它各宗的影响

  佛教的根本思想是“般若思想”,而般若思想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空”的理论。三论宗所依据的就是般若学,而所主张的就是“性空”思想。所以说三论宗的形成对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天台宗的“三谛圆融”思想就是依据龙树的《中观颂》“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24]所建立的;唯识宗的“三无性”说就是依中观学的“无自性”的理论建立;华严宗的“法界圆融”说就是依三论宗的“缘起性空”思想而建立;净土宗的“自性净土”也是依三论宗的“自性空”的理论所建立;禅宗的“明心见性”以及密宗的“即身成佛”说皆是依三论宗的“自性清净”说理论而建立。三论宗的形成尤其对中国禅宗的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禅宗的“不立文字,明心见性”就是三论学的“性空缘起”说,认为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不能执着于文字、语言之间,应“得月妄指”[25]。对华严宗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华严宗所主张的“一念无量劫,无量劫于一念”[26]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三论宗的“无自性毕竟空”的思想基础上。诸法只有在无自性毕竟空时,才能于一念间含摄无量劫,而无量劫也全部摄在此一念间。由此可见,三论宗的形成对中国佛教后来各宗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3、研究三论对正确认识和修证佛法有指导作用

  佛说法皆是对治法门,对于不同的众生佛说不同的法门,所以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而学教之人又过于执着于佛教的经典文字,认识和理解佛法大多是依经解意,这样就更加使佛法花样百出,没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甚至使不少学教之人走的离佛法越来越远,以致成为邪执邪见。如果对三论宗有所研究那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佛法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因为三论宗的宗旨即是“破邪显正”,所谓破邪者即是破学教之人对于佛法的执着和错误见解,言显正者即是显佛教无所得之中道正观。在佛教各宗派之间对佛法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差别,比如小乘人认为佛说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法印等一切法皆是实有,主张三世实有真实不虚。而大乘人认为佛说一切法皆是对治法门,佛说小乘法不是执小乘法实有,而是因小乘法是要人们认识世间法是无常,离苦而得乐悟入大乘实相法门。由此反而又执佛说大乘法是实有,此等学人如果执大乘法是实有此也是一种执见,不能悟入佛法之本意。所以在三论宗的思想中主要以破他人的思想执见为中心,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佛法才能正确修证佛法。在佛法的修行过程中有很多人虽修行佛法而却成为邪见者,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佛法的精神和思想。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中说:“破邪则下拯沉沦,显正则上弘大法”,此即说明三论破邪者能拯救一切被沉沦的众生,同时也弘扬了大乘佛法。又僧叡《中论·序》云:“百论治外以闲邪,斯文袪内以流滞。”此即是说明《百论》主要在破外道而使其改邪回归到正教,《中论》主要在破内教之邪见使之佛教大法能以流畅。由此可见,研究三论宗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修学佛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研究三论对正确认识事物的现象观有启发作用

\

  佛学是一门研究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学科,在佛教主张宇宙万物皆在刹那生灭变化,众生是由四大五阴组合而成,没有一个实在的自体存在不变,所以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我们世间人一般来说大都认为这些都是常住永恒不变的,才会去追求和贪着世间名利,造种种业去流转轮回生死不能出离。这主要是人们对世间事物的现象观认识的不够正确而所致。佛法是智慧之路,能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大道,所以我们通过修行可得到解脱。但这种修行实质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事物的生灭变化现象来认识到诸法的无常性,从而断除众生的贪嗔痴名利之心,而使众生本具的清净自性显现出来。

  但要正确的认识和观察事物的生灭现象,体悟事物的诸法实相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是要俱有真实的智慧和无私的平等心。正因为我们众生皆有名利之心,所以平常所认识的事物现象都是颠倒错误的,并没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甚至有更多的人因为文字的执着成为邪知邪见。所以学习和修证佛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有很大的帮助,而在佛法中三论学是最重视“般若”思想,而“般若”又是整个佛法之精神所在。因此,我们研究三论学对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本来面目有很大帮助。比如人们一般都认为事物的运动是“从此到彼,由彼来此”的轮流变化,可在三论学中认为这种运动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已。也就是说这只是一种假相,实际上事物是本来没有什么运动变化可言。因为诸法无我本自清净无有自性可得,没有一个真实的自体存在,那还有什么运动变化可言。如《中论·去来品》中所说:“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27]这说明去者、去法和去时三法都无实体,所以去法也就不能成立。其实诸法不仅没有去来的现象,诸法也没有真实的生灭现象,也就是说诸法根本上从来就没有生灭变化,我们所见的事物生灭变化也是一种假相而已。如《中论》最初就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的八不思想,说明诸法无我自性本自清净,只因众生虚妄分别而有贪嗔痴等烦恼。如果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观察事物本来自性,见到诸法实相就不会有生死流转,自然得到究竟解脱。由此可见,研究三论宗对正确认识事物的客观现象有很大的启发。

  --------------------------------------------------------------------------------

  [22] 《中论》卷二,《大正藏》卷30,9b。意思是说:如果说生生能生本生者,此生生即是从本生而生,又如何能生本生?因为所谓“生生”者,是从本生而生所以名为生生;言“本生”者,是能生此生生所以名本生。现在既然生生是从本生而生才有,那也就是说在本生未生之前还没有生,那未有之法又如何能生本生?所以说生生不能生本生。说明了诸法本自不生,自性本自清净毕竟空寂。

  [23] 《中论》卷一,《大正藏》卷30,2b。意思是说:诸法不从自己生,也不从他法生,如果自他不生者,共因缘也不应有生,如果自他共有因不能生者,无因更就不能生。说明诸法不生不灭本自清净,皆是众生虚妄分别而有,所以说是诸法是假名而有。诸法如果自性者,则有无因之过失;如果是分生者,则有无空之过失;如果是共生者,则有自他二重过失;如果是无因而生者,则有破坏因果法则的过失。

  [24] 《中论》卷四,《大正藏》卷30,33b。意思是说:众因缘所生的法是自性空无有自体,自性空者即是假名义,自性空者也是中道义。说明因缘法法、自性空、假名、中道在中观学而言是一体异名而已。而天台学者认为因缘所生法即是空谛、也是假谛、也是中道谛,所以主张三谛圆融。此是不同的宗派对佛法的不同理解和主张,这在佛教各宗派中是正常现象。

  [25] 得指妄月:是佛经中的一种比喻。有人本不知月在何处,知道者用手指指引教人看见月在天上。比喻众生不知佛法意,佛用言教方便教化众生,认识佛法的精神和意义。说明如果当我们领悟了佛法大意时,就不应再执着于佛法的经典言教之上,而应领悟佛法的真实意义所在。如同得知月在天上就应当不再守住手指不放。

  [26] 一念摄无量劫,无量劫于一念:此是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思想,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念能包含无量世界,此无量的世界也能含摄在我们的一念中。如同一个金作的金狮子,任何一处都含有整体狮子的金含量;比如我们身体的任何一点血液都含有身体全部的细胞成分。这说明世界虽然很大,但我们如果仔细观察思惟,当我们在定中观想时,我们的一念思惟能含摄三千大千世界,此三千大千世界也就在刹那间摄于我们的一念中。

  [27] 《中论》卷一,《大正藏》卷30,4a。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