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隋唐前与宋明后的净土法门之异同

发布时间:2023-01-12 14:24:45作者:百字明咒功德网

隋唐前与宋明后的净土法门之异同

  隋唐净土就是指净土宗善导流,也就是上传龙树、天亲、昙鸾、道绰一直到善导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思想。它是非常纯粹的净土,不掺杂、不庞杂。因为纯粹,所以正确;因为不掺杂、不庞杂,所以没有模棱两可。

  依照这个法脉修行,就是所谓的一百个一百个往生,一万个一万个往生。也就是说,只要依照这个法门去修,任何人都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当生就是极乐圣众之一。这就是隋唐净土,也就是指善导流这一净土法门。

  宋明净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净土。这个净土跟隋唐善导大师的净土相比,虽然同样都是净土法门,但内容却不一样。因为宋明净土已经掺杂了天台、华严、禅的思想在里面,所以看起来教理很丰富、很磅礴,可是已经掺杂了圣道门的思想,其结果就是导致修学者对往生大事心存不确定与不安。

  为什么宋明净土会不纯?因为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著作,也就是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除《往生礼赞》被唐朝智升法师编纂于《集诸经礼忏仪》之中,得以保存之外)在唐朝末年就逐渐地遗失于我们中国,而流传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

  清朝末年,杨仁山居士通过日本朋友,把我们中国所遗失的经论邮寄回来。并在南京设立「金陵刻经处」,把这些已经失传的经论刻板印刷流通。

  正因为善导流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思想,在唐朝末年就失传于我们中国,导致以后的高僧大德自修净土或弘扬净土,因缺乏这一法脉的教理书籍作为依据,只好各自依据本宗的教理来解释。所以天台就依天台的教理解释净土,华严就依华严的教理解释净土,禅行者就以禅的教理解释净土,这样净土就不纯粹了。

  纯粹的净土是容易的法门,也是殊胜的法门。龙树菩萨在他的《易行品》里就说,这个法门叫做「易行道」。易,就是容易,每个人都做得来,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都能够快速成佛,这个就是容易。

  容易的原因是,纯粹的净土法门只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足资往生极乐净土,非常简单,不需要诵其他的经典,持其他的咒语,修其他的法门;如果还要夹杂其他的经典咒语,或者其他的功行才能够往生,它就非常的繁杂,就不简单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有六个字,因为简单容易,所以才能够普被三根,无论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能够学得来,不管是出家众、在家众都能够修得来,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

  另一方面,念佛人在今生今世就可以确定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简单的背后有它境界的高超。如果简单,可是这一辈子不一定能够成就,或者是简单也能够往生,可是往生后还要很久才能成佛证果,这样就不殊胜了。

  龙树菩萨说这个法门是简单容易又轻松安乐的法门,他用「乘船」来比喻。坐在船上,不管你身体健康不健康,行动方便不方便,只要坐在船上,都能轻松安乐,平等地从此岸到达彼岸。这是一种比喻,意在说明生死轮回的了脱,不是我们凡夫的力量可以成就的。我们凡夫其实只有造业的力量,并没有脱出轮回乃至成佛的力量。所以龙树菩萨说,任何法门,除了净土法门,其他都是「难行道」。

  难,龙树菩萨用一种比喻,就是「走路」。我们若要到千里、万里之远的地方,如果有船或者有飞机就很轻松。若需走路,那就非常的辛苦,即使辛苦地跋山、涉水也不一定能够到达,因为路途遥远,潜藏的危险很多,困阻重重。

  龙树菩萨又作了另一个比喻,好像我们一双手要托起三千大千世界,托得起吗?我们能托五十斤、一百斤,可是三千大千世界,再怎么也不可能举起来的。龙树菩萨以这种比喻形容靠自己的力量脱离生死轮回,乃至成就佛果是非常的难。说难如登天,坐飞机可以在天空中作短时飞行,但是没有飞机,我们能够登上天空吗?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你「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等同坐上了阿弥陀佛的愿船,不管你是出家众、在家众,会修行、不会修行,心清净、不清净,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你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可说「专念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因为如是因,如是果。

  宋明净土也是以念佛为主,也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可是要加上种种的条件,要累积其他的功德来作为助行。累积其他的功德作为助行,能够累积得来的那就好,累积不来呢?你要怎么办?

  功德有真实的跟虚假的,其实我们所做的功德都有贪瞋痴,都是污染的、有漏的、不是真实的,这些功德能够作为往生的资粮吗?同时宋明净土思想的念佛还强调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功夫,所谓要达到功夫成片,或者要断见惑、思惑达到事一心,或者要破尘沙惑达到理一心,这样往生品位才更高,这种见解就跟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见解天差地别、风马牛不相及了。

  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所建立的。十方众生有圣人、有凡夫。凡夫之中有善人、有恶人,所有的众生都涵盖包括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为所有的众生建立的,不管所有权、使用权都登记我们的名字,到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以及在极乐世界的快速成佛,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完成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面。

  任何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他的正因、正业、功德资粮在哪里?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中,这句名号是圆满的、具足的、甚至超越的。也就是说,这句弥陀名号圆满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具足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超越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

  要往生极乐世界,它的正因、正业、资粮功德通通在这句弥陀名号之中。弥陀名号的功德对往生者来讲,对成佛来讲,毫无欠缺、毫无遗漏,圆圆满满地具足,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被尊称为「万德洪名」。

  依据善导大师这一法脉而念佛的人都是必定往生的。

  善导大师说: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只要念佛就百分之百、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来就为我们发成就极乐世界的愿,发这句名号是万德洪名、能够让念佛人统统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所以善导大师说:「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由于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我们念佛的人都容易往生。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总之,只要「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则不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都必生弥陀净土,无一遗漏。

  故善导大师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所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是「必得往生」的法门,是「定得往生」的法门,是「易得往生」的法门,是「皆得往生」的法门,是「齐同不退」的法门。

  如果不是这个教理,那就不定了。心一旦不定,修行就不安,一个心不定的人,谁敢说他现在已经往生决定?往生有份?如果不是专修善导大师这个系统的,就不敢这样说。

  这个法脉是有经典根据的,如果不根据经典,不根据释迦牟尼佛所说,那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所以有一句话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等同魔说。」所以不管建立哪一个法门,只要是佛教法门都必须依照经典。

  那么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这一法脉所依据的是哪些经典呢?是净土三经!释迦牟尼佛一生当中,说了非常多的经典,其中有关弥陀净土的经典,大概有两百多部,都讲到阿弥陀佛,讲到极乐世界。

学佛人应如何教育子女?

  有一位莲友,家里小孩很调皮,她就请教一位学佛的老师。老师说:「每个家长都要求孩子听话、孝顺、好好读书,如果他们讲的话管用,那么监狱里就找不到罪犯了,哪一个妈妈不是这样要求、这样希望的?你是凡夫,你有什么办法?你连自己都改变不了,你想改变人家?这是随业报而来的,任何办法都没有,只有靠南无阿弥陀佛。你不要管他成绩好成绩坏,也不要管他听话不听话,你就给他一项任务,叫他专门念佛,逼着他念,每天念半个小时,只有佛的名号才能改变他。」她后来就这样教导孩子。这小孩也不错,果然一两年之后,性情都变了,很孝顺爸爸妈妈,成绩也提高了,高中还没毕业就考上了大学。现实的例子。

  所以,你要想子女孝顺,只管念佛,叫他也念佛。

  小孩要考试了,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父母给他好营养,早晚照顾他,都是人情这一套,当然,这也可以,但是,学佛的人还要知道:求佛菩萨才灵验。自己多念佛,劝他念佛、拜佛,让他的心跟佛法接近,自然就福报增长、智慧开发。

  有的人没有福报,虽然有聪明智慧,但考试总考不好,考试那天就生病,或者发挥不正常。如果能念佛增加福报,他就能发挥正常,而且他复习的题目,就是要考的题目,他就能考得上。这个不是说叫你不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是我们应该做的,同时,要亲近佛法,佛法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子女的事,做父母的要看淡一点,做父母的,最难的就是子女的事看不淡,搞得你恼火得要命,其实在那里 ── 成语讲叫「拔苗助长」,你那一番热心,只能增加烦恼,给孩子增加压力,没有祥和。我们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没事找事,那在干什么呢?你只要把必要的生活供养给他,同时,因果的观念教导给他,把佛法的基本道理、基本要求教给他,劝他多念佛,他自然会改变。

  现在有的父母不会教育儿女,教他刁钻、奸恶、险猾,「你这么老实怎么行啊?这么老实,长大吃亏呀!」意思就是说:你要狡猾一点。这样能把孩子教育好吗?这样的孩子长大一定吃亏,搞得不好,就是国家抓去坐牢的人。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被判了死刑,砍头之前,向监狱长要求见妈妈最后一面。他妈妈来了之后,他说:「我还要喝你一口奶。」她妈妈没有办法,只好给他喝。他一口咬住妈妈的奶不放,咬得妈妈哇哇大叫。怎么回事呢?他说:「我今天到这样的地步,就葬在你的手上。」原来,他犯了偷盗罪,他小的时候,到邻居家偷了一个鸡蛋,夹在胳膊底下带回来,他妈妈不仅没有批评他,还表扬他。后来,他每次做了这样的事情,母亲都会表扬他,一直让他堕落下去。

  现在这个社会,风气确实不好,很多人要求子女「将来要出人头地,不能受人家欺负……」这些话,其实都是把他往火坑里推,我说实在的,你还以为对他有利益。你只让他信顺因果,宁愿老实,他不会吃大亏。现在那些人,都很能干,能干,将来就难免吃亏。愚讷一点,忠厚一点,朴实一点,多念佛,相信因果,有你的好报。

隋唐前与宋明后的净土法门之异同

  关于这个诽谤,我最早听到有一位法师讲的录音带里边说:我们众生最容易造下来的就是谤法之罪。我当时听了,心里猛地一震,因为每个人都认为「我是虔诚的佛弟子,我总是不会诽谤佛法的」。你们在座各位,如果说你们诽谤佛法,你们会觉得很冤枉,肯定跟我当初的心情一样。当然,这位法师就解释了:因为我们众生知见不正确,没有开悟,堕在凡夫无明当中,分明是自己的知见,却以为是佛法的知见,这样极其容易造下谤佛谤法之罪。

  是不是这样的道理呢?显然是这样的。所以,经典里说:「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证得阿罗汉,方可信汝意。」说凡夫的思想意识,你不能自己相信自己,切莫相信,「汝意不可信」,为什么?你还堕在凡夫当中,眼睛一片漆黑,心中一片黑暗。你证到阿罗汉了,才可以相信一些。若论大乘佛法,阿罗汉还有所不足。所以说,凡夫众生极容易造下谤佛谤法之罪。我当时听到之后,心里边有很大的震动,感觉佛法非常的不容易,不能够随便开口讲,一定要依据经典,依据祖师的教导。

\

  甚至有的人依据经典还讲错,为什么?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经典拿来,你认识字,就可以随便解释吗?你说:「看上去文字是这样说的。」比如说这里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有人就解释了,「念佛不行啊,还要修很多善根啊……」那你这个解释就谤佛谤法了。阿弥陀佛本愿说「专称名号,决定往生」;《观经》里边这些造罪凡夫,无有善根,念佛决定往生;《无量寿经》里边法灭众生,专称名号,决定往生,你说「专称名号不能往生,还要加上别的才能往生」,你不是谤佛谤法吗?你那个是依文解义。应该依据祖师的解释,祖师已经证悟到佛法了,特别是善导大师,是弥陀示现,解释净土门千稳万当,决定没有任何闪失。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对经义作准确的把握。

  大家以后一定要谦虚,别的宗派,你也不要随便发言。密宗啊,禅宗啊……但是,依据经典,知道难以修行,人家修,我不懂,我不要装行家,「你开悟了没有?」认定哪个开悟了。他自己讲他开悟了,你也说他开悟了──不要随便讲,讲了就容易误导众生。

  讲别的法门,我不知道,我就会念佛,我知道念佛一定往生,这个敢讲,到哪里都敢讲,任何人来说,我都不担心,因为经典是这样说的,善导大师是这样讲的。其它法门,就不敢讲。所以,沉默是最好的保护办法。本来人家不对,你给他随便印证说「对的」,噢,那就引导错了;本来人家说他对的,你听到说「不对」,你也不知道──又诽谤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谨慎。

  在净土门当中,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有经典依据,一定要有祖师传承。包括我们昨天到今天所讲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种观点,都不是我个人的意见,一定是净土经典所讲、净土祖师所讲。如果光是我们自己所想,我也跟你们想的一样:「光念佛,如果没有戒定慧怎么能往生?光念佛,如果不达到功夫成片怎么能往生?光念佛,如果不读大乘经典怎么能往生?」我们心中通通有这么多的疑问。但是,学佛,毕竟是要拿佛的知见来纠正自己,不能依自己的想象。所以,依据经典,就要毫不客气地放下自己的观点。「专称弥陀名号,无论任何人,决定往生!」这个不是鼓励你去造罪,这个昨天已经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就像医生讲:「你某某人,现在得的是癌症初期,我这药癌症晚期快死了都能治得好。」不是鼓励你去得癌症,癌细胞扩散、到死了才吃这个药,是现在就来吃药。听到说「念佛就能往生,恶人也能往生」,那我就故意去造恶、不念佛,那等于是癌细胞扩散。大家不要有这样的误解。

  这里说「五浊增时多疑谤」,因为没有善知识引导,凡夫的心总是怀疑、诽谤;「道俗相嫌不用闻」,「道」是指出家人,「俗」是指在家人,他们都嫌弃这个法门,都不想听,「哪里有这么简单呢?我看他不对!」不去好好听,又不依据经典,这个实在值得悲哀啊。在不少地方都有这种现象,不依佛讲的,只依人想的。如果问「你这个观点是从哪里来的?」「我想就是这样子的,还有,法师也是这样讲的。」学净土法门,不管何人所讲,都要以经典为依据,以三部经为依据,他这样讲是不是依三部经?三部经里边讲到似乎和念佛功夫有关系的,讲到「一心不乱」,所以,也有人说:「哎,你看,不是一心不乱吗?」但是,下午已经解释了,这「一心不乱」是指「专心念佛不杂乱」,善导和尚解释为「专复专」、「一心专念」、「一向专念」,净土三部经的宗旨完全一致。如果一定要解释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那释迦牟尼佛讲法就法不对机了,他为五浊恶世的恶人说这么难的教法,哪一个人能得度啊?那也不叫「难信之法」了,你得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成了阿罗汉、成了菩萨了,能往生净土,这有什么难信的?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难信之法、极难信法,就是凡夫做不到所谓的「事一心」、「理一心」,而历代祖师也没有说一定要这样才能往生,都说「专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

  「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竟生怨」,这更让我们悲叹了。他自己不修行,自己也不去听,也不去了解,他看见人家专修念佛,他内心怎么样?起了瞋恨心。我们很多人以为这是慈悲心,其实是一种瞋恨心,有人以为自己是在护法,其实是一种瞋毒,有人以为自己是在发菩提心,其实是在造罪,「啊,哪有这样子的?」叫起瞋毒,「你就教人家专修念佛,难道不要行善了吗?」你是听他告诉你不要行善吗?教人专修念佛,是说善人、恶人、出家、在家都要念佛,恶人念佛都能往生,何况你善人念佛就更能往生了嘛,这叫「举恶摄善」,举一个最下等的、最恶的人来显示所有善人、有修行的人更能往生,是这样的一层含义。所以,往往净土门是选择一个没有修行的、最差的人做为典型的案例,来说明所有人念佛一定往生,并不是说是鼓励你少念佛、鼓励你散乱心、鼓励你不要行善,没有这个意思。如果你这样讲,释迦牟尼佛讲《观经》就不要讲了,《观经》里讲五逆十恶都能往生,「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这样讲?听起来都让我害怕,这不是教人家造罪吗?」

  所以,不了解佛法,见人家这样修行,他内心起了瞋恨心;起了瞋恨心,外表的行为怎么样?「方便破坏竞生怨」,用种种的方法来破坏念佛,你要说「专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他说「没有那么容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总而言之,在这方面退却你的道心,退却你的菩提心。我们念佛的人,一定要把住,不要上当。「方便破坏」,他或者用语言,或者写文章,或者是串连,然后来关心你──按他的本心也确实来关心你,他不了解佛法。就像我们要出家,都来讲:「你不要出家!」好像很关心你,其实是关心你吗?他按照世俗人的观点来关心你,以佛法来讲,不能阻碍人家出家;那么,你专修念佛,他也在旁边说:「哎!你这样把握不大,这样怎么能往生?你跟我一道出去拜忏、诵经,这样才能有把握。」他是在关心你吗?其实在害你,他也不知道,自己把自己害了,然后也害你了,叫自害害他。「方便破坏竞生怨」为佛法增加怨恨。

  「如此生盲阐提辈」,像这样的人,他生下来就是瞎眼睛,不了解佛法,叫「无眼人、无耳人」,他虽然读经,没有佛法之眼;虽然闻法,没有闻法的耳朵,听到等于没听到,看见等于没看见。我们从昨天到今天,一道来这里学习,大家每个人听闻的,可以讲效果各有不同。如果有闻法耳朵的人,不在多,一句两句就解决问题了;没有闻法耳朵的,听了十天八天心里还在咕叨:「师父坐在上面,我讲也讲不过他,不好跟他说。」然后遇见有别的意见人来讲,「对啊,当初那个师父来讲,我就认为他讲的不对!」可是师父没有讲自己的话啊,都是讲经典哪。所以各位,一定要有闻法的耳朵。「如此生盲阐提辈」,「阐提」是断诸善根之人;「毁灭顿教永沉沦」,他来诽谤佛法,来破坏念佛,来妨碍专修,叫「毁灭顿教」,什么是「顿教」?念佛法门是顿教,罪恶生死凡夫不需要历劫修证,即使没有断烦恼,今生决定可以解脱生死,这难道不叫顿教吗?「顿」是顿速,非常快速。你看《观经》当中,五逆十恶的罪人到临命终时,一声、十声念佛,当下往生极乐世界。有什么法门比这个更快、更超越?所以,这叫顿教,这样的顿教能普遍救度十方一切众生。你把众生的眼睛给迷盖了,你把众生的光明给遮挡了,罪过无量无边哪!所以叫「永沉沦」,永远地沉没在三恶道当中,你这个罪业比五逆的罪业还要重,因为是谤法,谤法当中是谤念佛的顿教,那就更加的罪过无边。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涂身」,把整个大地磨成细粉,磨成微尘,一个微尘代表一个大劫,这样地数尽了,你还堕在地狱里边,没有出来,所以说「未可得离三涂身」。作为我们众生,无量劫来,没有开法眼,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教诲,难免也犯有这样的错误;所以底下说「大众同心皆忏悔」,这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如果有(那种情况),今天在这里一道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不管是破坏念佛法门、破坏圣道法门、破坏出世善法、破坏世间善法,所有破法的罪恶,这样的事,若因若缘,我们都来忏悔。从今以后,专修念佛,老实念佛,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你成了佛菩萨,自然就安全了,就不会造下这样的罪业了。所以来念佛。

隋唐前与宋明后的净土法门之异同

  “既然阿弥陀佛这么慈悲,我就可以随便了,反正无论如何佛都要救度我。”此是邪见。阿弥陀佛虽未设戒善为往生条件,但戒善是佛弟子的分内之事。一个领受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人,必能体会“我身如此庸劣,阿弥陀佛却毫不嫌弃”而变得心地柔软,从而发自内心地理解众生、帮助众生。

  印光大师一再劝诫:学佛之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有时间却不念佛,有余力却不行善,甚至放纵恶业,如此之人,是不知弥陀慈悲,是不觉五欲之患,是不喜佛教气氛,大限一到,恐怕只有扪摸虚空了。

  阿弥陀佛的救度固然不舍一人、万机不漏,但观察临终身无病苦、自在往生之人,多是心地柔善、仰顺佛愿、念佛精勤之辈;而平时性恶刚强、念佛悠泛之人,临终多现病苦之相,这也是铁的事实,足可发人深醒。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