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寺院中,常供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或五百罗汉。唐《法住记》载,佛陀临涅槃时,嘱咐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槃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五百罗汉的传说在佛经中是常见的,例如西晋竺法护译《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云:佛灭度,迦叶尊者与五百阿罗汉最初结集三藏。《舍利弗问经》中说,弗沙秘多罗王毁灭佛法后,有五百罗汉重兴圣教。诸如此类说法甚多。《高僧传》卷十一载,东晋竺昙猷居住天台山时,古老相传云:天台悬崖上有佳精舍,得道者居之。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且莓苔青滑,自古未有至者。昙猷洁斋累日,度桥见精舍神僧。神僧谓之曰:“却后十年,自当来此,今未得住。”于是而返。后世便有石桥寺五百应真之说。
对五百罗汉的尊崇,似乎在五代时已颇为兴盛,如显德元年(954)道潜禅师得吴越王钱俶的允许,将雪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迁于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而各地名山也有罗汉洞或竹林圣僧寺的传说,如河南嵩山有五百罗汉洞。现存的五百罗汉堂,比较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成都宝光寺、甘肃莲花寺石窟、苏州西园寺、昆明筇竹寺、昆明西山华亭寺、武汉归元寺等。其中,莲花寺石窟的五百罗汉为石刻像,雕造于宋绍圣二年(1095)。北京碧云寺的五百罗汉,其规模在华北地区最为可观。成都宝光寺、昆明筇竹寺及西山华亭寺的五百罗汉均为彩塑。历代画家绘画五百罗汉图像,见于著录的有梁代的朱繇,稍后有北宋的李公麟,南宋的刘松亭、吴彬等。
考诸佛典,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我的理解是,依佛教的义理,罗汉是介于常人(如比丘)和佛菩萨之间的角色,罗汉所证的果位次于佛和菩萨,因此地位也比佛菩萨低,但又比常人高,谓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已达不生不灭的境界。我们发现,罗汉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菩萨为了入世救世,有时甚至牺牲自我,不计个人得失。由此看来,佛菩萨高不可攀,而罗汉更接近常人一些,也更容易靠近,更容易学习。罗汉像因无经典仪轨依据,随各代的艺术家来创作表现。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象,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姿态不拘,随意自在,反映现实中清修梵行、睿智安详的高僧德性。就像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高僧大德。
罗汉更容易靠近,更容易学习,而且值得学习。罗汉有三大特点:一曰六根清净,烦恼断除;二曰了脱生死,证入涅槃;三曰人天供养,随缘教化。我认为当今的中国出家人,最高目标可以向往做佛做菩萨,但要从学罗汉做起,先做罗汉,罗汉做好了再向更高的境界奋斗。
第一,做到六根清净,断除烦恼。看起来只是八个字,却真正体现了梵行少欲、戒德清净的精神。当今中国佛教界的一些人就缺少这种精神。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的报告中曾严厉指出:“当今中国佛教从自身建设来说,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佛教界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些人道风败坏,结党营私,追名逐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个别寺院的极少数僧人甚至有违法乱纪、刑事犯罪的行为。这种腐败邪恶的风气严重侵蚀着我们佛教的肌体,极大地损害了我们佛教的形象和声誉,如果任其蔓延,势必葬送我们的佛教事业。如何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保持佛教的清净庄严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从而发挥佛教的优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当今佛教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几年前,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在一次讲话中向广大佛教界殷切建议道:“要继续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接着世界佛教论坛提出的‘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可以说很多话,比如:‘从心开始,以戒为师’,‘以戒为师,绍隆佛种’,‘绍隆佛种,慧炬长明’。通过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第二,做到了脱生死,证入涅槃。对常人来说很抽象,但对出家学佛人来说很容易理解。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修学佛法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开发智慧。从佛学思想体系的结构来说,人间佛教思想的含义与要求是非常明确的。也就是说,人间佛教的总纲也是戒、定、慧三学。在这方面,太虚大师同样有许多非常剀切的言教。他说过:“戒定慧三学应先修习戒学为基本,所谓由戒生定,依定发慧。戒为定慧之基,定生后,戒即与之相应而成为定共戒;慧发后,戒即与慧相应而成为道共戒。戒能生定者,以戒具足后,理得心安,内心即常生欢喜安乐,由安而定,依定体验观察而发生智慧,则为无漏圣智。故佛法应从戒学之根本上修起。”(见《太虚大师全书》第16册第25页)戒律的精神,一方面是防非止恶而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患;另一方面是修善利他而积聚功德。戒律的内容,有五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的不同层次。如果根据菩萨自利利他的精神,从性质和作用两方面对戒律加以区分归类的话,则所有的戒法可以归并为三大类,即所谓三聚净戒。只有受持一切戒律,才能完成出家学佛的任务,从而了脱生死,证入涅槃。
第三,做到人天供养,随缘教化。戒律具有止恶与生善两重意义,戒法分为止持、作持二门。止持门是指对于身口等的过非,制止而不作,就是守持戒法;如不当作而作了,就违反了戒法,此为“止持作犯”。作持门是指对于社会人群乃至一切有情有益之事,能积极去作,就是守持了戒法:如果当作而不作,也就违反了戒法,此为“作持止犯”。如约三聚净戒来分析,“止持作犯”是针对摄律仪戒的防非止恶而言的;“作持止犯”则是针对摄善法戒、饶益众戒的利人济世而言的。三聚净戒、止作二持的精神,正是实践人间佛教所应发扬的积极精神。
赵朴老曾经指出:“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
。”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实行人间佛教以戒为师的思想,这样才能使戒香普熏,正法久住,从而受人天供奉,随缘教化。总之,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特别是出家人,既要有学习佛菩萨的远大理想,也要有学习做罗汉的务实精神。这个时代,呼唤罗汉精神,一点都不过分。因此,想成佛,先做罗汉。 (作者单位:国家宗教局一司)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