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发布时间:2023-03-05 14:16:39作者:百字明咒功德网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眞实义
  目录
  1 写在前面
  15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
  16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30 一、标擧宗体 96 六、旨趣玄微
  58 二、别叹能詮 125 七、成益顿超
  70 三、教主难思 156 八、结叹弘远
  75 四、说仪周普 164 九、感庆逢遇
  88 五、言该本末 168 十、略释名题   值『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开印之际,拜读了宣公上人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这是讲解唐代清凉国师所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的注释。是修学华严经的入门指导书。若是明白了这篇注释的内容,则对华严经大旨就能基本瞭解。 今将此本增补在全经浅释内,以利修学。故此次出版的浅释全套共是十二四册(原书是二十三册)特此说明。
  上海佛学书局   译经会作於一九七九年
  本书包括唐代清凉国师所撰《华严经疏序文》,并由宣化上人讲解註释。上人弘扬佛法已有五十餘年,很久以前,上人曾发宏愿,只要有一口气在,一定要解释经典,弘扬正法。约在一九六○年,上人来到美国;十几年期间,他老人家讲经已达数千次之多。而讲经不因為人数多寡而有所改变,多则数百人,少则甚至一个人,还是照样地讲。
  一九六八年六月十七日,在三藩市佛教讲堂,上人开始讲在美国弘法的第一部经典——《楞严经》。此经乃正法之代表,佛法将灭时,此经首先消失。《楞严经》是禪门之祕钥,也是显教之教网。凡夫依之修行,可转凡心而入圣智,诸菩萨证之,能够化度羣机而归於佛乘。上人首先说此经,目的在於破除我们的无明烦恼、我执、爱欲,指示我们渡过茫茫的业海,可说是迷途的指南针、黑夜的照明灯。这个暑期讲习班,為期九十六天,有四十多位大学生参加。最初,只是每日两小时的讲经,包括翻译在内。上人知道这样是讲不完的,所以,除了晚上讲经外,又在下午增加一次讲经时间,接著又增加成三次——上午、下午、晚上,到最后,再增加到四次——上午一次、下午两次和晚上一次。因此,首次的暑期班於九月二十二日圆满结束。
  楞严法会以后,学佛的弟子越来越多了,暑期班的学生,大多来自华盛顿西雅图,契机相引,如磁吸铁,令人不可思议,他们都自动地搬到三藩市来,参加十一月十日的法华法会。上人每天晚上讲《法华经》,一连讲了两年,大约有三百五十餘会,於一九七○年十一月十日结束。此经阐明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上人讲说此经,系為了啟发我们开佛之知见、示佛之知见、悟佛之知见、入佛之知见,足见上人之悲愿宏伟。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餘会,留下了无量无数的法宝於世间。世尊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非為了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上人苦口婆心,谆谆教诲,把他所知道的佛法都告诉我们,目的也就是在此。上人又於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开始每星期六讲《地藏经》,一九六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地藏法会圆满。地藏菩萨所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唤醒了我们的良知,我们也都发大悲愿——救度物质极丰富,而精神文明缺乏的西方众生。
  在弟子恳切的请求之下,上人再於每天下午讲《金刚经》,目的要我们了悟三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看破、放下、自在。这个法会是从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开始,到一九六九年四月六日圆满。接著讲《大般若经》的精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人所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目的在指点迷津,同登彼岸。颂云:「妙智方可达彼岸,眞心自能契觉源,法喻立名超对待,空诸法相体绝言,宗趣原来无所得,力用驱除三障蠲,熟酥判作斯教义,摩訶逆转般若船。」也啟示著我们:「行道修身莫外寻,自性般若深蜜因,白浪冲霄黑波止,湼槃彼岸任运登,时兮时兮勿错过,慎之慎之取天眞,杳杳冥冥通消息,恍恍忽忽见本尊。」这些偈颂取自於上人所作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一书中。此法会自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圆满。
  心经法会圆满之后,弟子们广受法雨的滋润,人人法喜充满,再度劝请上人讲《大悲心陀罗尼经》。此经说明观世音菩萨从无量劫以来,在因地修行菩萨道时,成就大慈大悲。经云:「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种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愿故。」上人要我们学佛所学,行佛所行,发出大慈悲心,在这五浊恶世里行难行之行,忍难忍之忍,尽心竭力行菩萨道,不应在经中钻来钻去,而是要躬行实践,身体力行,才能使诸佛菩萨的眞精神显露出来,使佛教能在西方生根萌芽,开花结果;也是让大家知道佛教究竟是甚麼?
  第二次的暑期佛学讲习班,又於一九六九年六月十六日开始上课。上人每天下午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晚间继续讲《法华经》。普贤菩萨的十大宏愿,无异告诫修行佛法的人,要成就佛果,必须发恭敬心、长远心、不畏惧心、慈悲心、大行愿心,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上人时常鼓励我们,要抱头為法忘躯之精神,尤其是在这个国度里,应本著大行愿力,為教而努力。〈普贤行愿品〉圆满於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五日。之后,上人又於每天下午讲《六祖坛经》,从一九六九年八月四日到九月十二日止。禪宗乃是教外之别传,旨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六祖坛经》强调众生即是佛,佛性本无差别,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离心无别佛。上人时常指点我们不要於心外寻觅,以為有佛法可修,有佛道可成;一切法假使离开了心,就不可得。上人的语言,皆是对症下药,使参问者捨去执见,直入佛道。
  上人不辞劳苦,一心弘法的精神,感动了弟子们都具足信心,精进不懈地做实证的功夫;所以,有五位弟子到臺湾基隆去受三坛具足大戒。回到美国后,他们可说是美国佛教的第一批比丘、比丘尼。他们不在金山圣寺时,晚间的法华法会暂停,改成了弥陀法会,上人在此特别强调信心的重要。信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净土法门要具足信愿行,专心一致,老老实实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佛及圣众,皆会来接引往生极乐国土,永远不受生死轮迴之痛苦。此法会开始於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到十二月二十五日圆满结束。接著又於一九七○年一月开始讲《法华经》,同时,擧行禪七和佛七。在这期间,上人用活泼、生动的言辞,深入浅出地开示佛七和禪七的法要。每年,禪七和佛七均擧行数次,皈依的弟子也不断增加。一九七○年五月十七日到六月七日,上人讲《大乘百法明门论》,此论是唯识学所依据立宗十一论典之一,是佛教的心理学,表面上虽是名相的分析,实际上,是把人体上各部位根识的形状、作用,以及相互的关係,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而且我们很容易地知道经典上的一切专有名词。
  第三次的暑期佛学班,上人接著讲《法华经》。一九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开始為期一百天的禪七也接著擧行了,每天清晨三点鐘,就开始禪坐,直到晚间十二点结束。这段期间,上人為我们解说歷代高僧大德的伟大风范——《高僧传》,和打坐的意义以及方法,大家受益匪浅。每天晚上及星期六和星期日下午,上人為我们开示,一星期共有九次。在这期间,我们买下了金山圣寺,并且大大地重新修理内部,使成為佛教道场,中美佛教总会会址就改设在金山圣寺。
  一九七一年四月十八日起,上人每星期讲一次《大乘起信论》,开导我们要发起大乘佛法的净信,断除一切疑暗邪执,普令佛法的种性,绵延相续下去,不可间断。
  同年六月十三日,开始第四次的暑期佛学班,上人从此开始讲佛陀初成道时,於三七日為法身大士所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他採用清凉清凉国师著的《华严经疏钞》,首先讲《华严经疏序》,接著讲《华严经疏》。每天讲经,前后有一年五个月,共三百七十五会,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日圆满。十一月十二日开始讲《华严经》经文,一星期讲九次。这期间,先后在三藩市成立国际译经学院女众道场,在洛杉磯成立金轮圣寺,在达摩市成立万佛圣城。一九七六年开始,上人本著為法忘躯之悲愿,任劳任怨地弘法於这几处道场,广度羣伦。从一九七一年讲《华严经疏序》到今年春天,华严法会继续不断,已有八年之久,共有数千次,截至现在将要讲完〈入法界品〉。此经是在彰显根本*轮,是诸经之母,教义浩翰,以毗卢遮那佛法身為果,以十莲佛藏世界海為依报化境,以普贤之悲愿為因行,后以十十无尽、圆融无碍大法為行门,彰显所要境界。此经典可以说是极诸佛神妙之智用,贯彻一切宇宙种种性相理事,又结集一切所有修行的心数法门。上人所开示的《华严经》,现在编入法界佛教大学的课程。法界佛教大学成立於一九七六年,万佛圣城、金山圣寺、金轮圣寺,都是该大学的上课地点。万佛圣城是美国佛教的重镇,去年,上人在马来西亚弘法时,对大家宣佈万佛圣城是属於一切众生、佛教、以及不同宗教的,万佛圣城的大门永远都是开著的,欢迎有志於道的人士,来此进修佛学,实践佛法。
  对学佛的人来说,《楞严经》能够开啟我们的智慧;《法华经》能够帮助我们成佛,是经中之王;《华严经》义理最圆满,是经王中之王。宣公上人本著虚空為用,法界為体之精神,讲《华严经》,并强调《华严经》就是法界经。為利益一切众生,上人开讲此三大部经;因此,闻法的人都得到不可思议的法雨滋润——未种善根者,使他们速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使他们增长;已增长者,使他们成熟;已成熟者,使他们得到常乐我净之佛果。   往復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餘,超言思而有餘,超言思而逈出者,其唯法界歟。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穷理尽性,彻果该因,汪洋冲融,广大悉备者,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故我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乘愿行以弥纶,混虚空為体性,富有万德,荡无纤尘。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不起树王,罗七处於法界。无违后际,畅九会於初成。尽宏廓之幽宗,被难思之海会。圆音落落,该十刹而顿周。主伴重重,极十方而齐唱。虽空空绝迹,而义天之星象灿然。湛湛亡言,而教海之波澜浩瀚。若乃千门潜注,与众典為洪源。万德交归,摄羣经為眷属。其為旨也,冥眞体於万化之域,显德相於重玄之门,用繁兴以恒如,智周鉴而常静。眞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理随事变,则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故得十身歷然而相作,六位不乱以更收。广大即入於无间,尘毛包纳而无外。炳然齐现,犹彼芥瓶。具足同时,方之海滴。一多无碍,等虚空之千灯。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法门重叠,若云起长空。万行芬披,比华开锦上。若夫高不可仰,则积行菩萨,曝鳃鳞於龙门。深不可窥,则上德声闻,杜视听於嘉会。见闻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解行在躬,一生圆旷劫之果。师子奋迅,众海顿证於林中。象王迴旋,六千道成於言下。啟明东庙,智满不异於初心。寄位南求,因圆不踰於毛孔。剖微尘之经卷,则念念果成。尽众生之愿门,则尘尘行满。眞可谓常恒之妙说,通方之洪规,称性之极谈,一乘之要轨也。寻斯玄旨,却览餘经,其犹杲日丽天,夺众景之耀,须弥横海,落羣峯之高。是以菩萨搜祕於龙宫,大贤阐扬於东夏。顾惟正法之代,尚匿清辉。幸哉像季之时,偶斯玄化。况逢圣主,得在灵山,竭思幽宗,岂无庆跃。题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即无尽修多罗之总名。〈世主妙严品〉第一者,即众篇义类之别目。大以旷兼无际。方以正法自持。广则称体而周。佛谓觉斯玄妙。华喻功德万行。严谓饰法成人。经乃注无竭之涌泉,贯玄凝之妙义,摄无边之海会,作终古之常规。佛及诸王,并称世主。法门依正,俱曰妙严。分义类以彰品名,冠羣篇而称第一。斯经有三十九品,此品建初,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皈敬偈
  皈命十方极三际 尘刹圆明调御师
  法界功德大悲云 毗卢遮那大智海
  所住甚深眞法性 所流圆满修多罗
  一一尘方佛会中 普贤文殊诸大士
  我今欲以一毛智 测量无边法界空
  愿承三宝同体悲 句句冥符诸佛意
  俾令法眼常无缺 尽众生界如普贤
  迴兹胜善洽羣生 速证菩提常乐果   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宣化上人讲於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今天是很重要的日子。為甚麼说是重要的日子呢?因為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开始讲说的第一天。在其他的国家或者有人讲这一部经;但在西方国家,相信这是头一次,因為是头一次,值得我们来纪念它,所以说很重要。
  本来说《华严经》是要先讲经的名字,可是现在我们先讲经疏的序。因為这一篇序所说的就包括《华严经》全部的道理,先把这一篇序文讲解之后,对《华严经》的大概意思就会明白了。这一篇序文是谁作的呢?是华严菩萨澄观法师作的。在没有讲序之前,先讲一讲这位作序的法师。这位法师身高九呎(约二百七十四公分),眼睛有重瞳,重瞳就是有两个瞳孔,就是两个眼仁,也就是两个眼珠。白天看他不怎样,和普通人一样,但在晚间看他的眼睛,就有一种光明射出来。他的双手过膝,很长的。你们注意一下,凡是两手长过膝盖的人,这样的人都属於大贵人,这是一种奇特相。他有四十颗牙,我们普通人则只有三十二、三十四,或者三十六、三十八颗牙。佛有四十颗牙,那麼这位法师的牙齿和佛是一样底色的。他读书非常快,七行俱下,他这麼一看,以我们看一行的时间,他可以看七行,这位法师眞是聪明到绝顶。
  為甚麼说他是华严菩萨呢?他作一部《华严疏钞》,专讲《华严经》。等到他圆寂之后,有一位阿罗汉在中国和印度的交界处,见到有两个很年轻的菩萨在虚空里走。这位阿罗汉有神通,他就用神通叫这两位青衣的童子——也就是年轻的菩萨——不能走了,问他们到中国去做甚麼?这两位说,是到中国的五臺山去请华严菩萨的牙齿,回到我们的国土去供养。这位阿罗汉一听,说这样可以放你们去了。这位罗汉以后也到五臺山去,就对一般人说他见到的境界。这时人们把清凉国师的棺木打开一看,果然两颗牙齿没有了,这两颗牙齿就是被两位年轻的菩萨请去供养了。所以在佛教里,一般人都知道这位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
  清凉国师这一位大菩萨的境界,眞是不可思议,他生歷九个皇帝,做七个皇帝的国师。為甚麼他能这样呢?因為他修行时非常认眞,丝毫也不马虎,不是像一般人,口说修行,身不修行,口是心非,口里说得很对,心里完全都不是。他在出家之后,和没出家之前发过愿,以十事自励——以十种事来勉励自己。这十种事情是很重要的,每个出家人都应该知道这十种事。㈠体不捐沙门之表。㈡心不违如来之制。㈢坐不背法界之经。㈣性不染情碍之境。㈤足不履尼寺之尘。㈥身不触居士之榻。㈦目不视非仪之缘。㈧口不味过午之餚。㈨手不释圆明之珠。㈩宿不离衣钵之侧。
  这十种,我再来给你们略略地解释:
  ㈠体不捐沙门之表:他的身体无时无刻都穿袍搭衣,很郑重其事的,像个比丘的样子。表,是样子。
  ㈡心不违如来之制:他的心对於佛所说的一切规矩、戒律,一定遵守,绝不违背。
  ㈢坐不背法界之经:凡是有《华严经》的地方,他一定对著《华严经》坐,背不对著《华严经》坐。他这种愿力,不要说对佛,就是对经,他也不背著坐。
  ㈣性不染情碍之境:这个碍是障碍的碍,不是情爱的爱。对情这种障碍的境界,他不染。不染就是不著住到这上面。
  ㈤足不履尼寺之尘:这个愿看似不太公道,比丘尼会很不高兴,但是他还是照常地发愿。说甚麼呢?足不履尼寺之尘,他的脚不踩到尼寺院门口的土上。他不仅不走到尼寺里面,就是连门口的尘土他都不踩。所以他一生都没到过比丘尼的寺庙去,因此很多比丘尼也不去亲近他。西方人或许会认為这是神经病,走到比丘尼的庙上,又有甚麼不好呢?我一天跑一百趟,都觉得没有甚麼问题的。这位清凉国师是太清凉了,凉得太厉害了,一点都没有热情,没有甚麼情感,所以能发这个清凉的愿。
  ㈥身不触居士之榻:不要说到在家人的地方去住,他连在家居士的牀,他都不接触。
  ㈦目不视非仪之缘:非仪,就是不合乎威仪,不合乎礼仪的因缘,他都不看。如作戏或唱歌跳舞,或街上有甚麼怪异之事,他都不看。
  ㈧口不味过午之餚:过了午,口里不要说吃东西,就连嚐嚐它有甚麼味道,他都不嚐。你看看高僧放不下就不要出家。餚,就是吃的菜、饭,餚饌包括水果等一切吃的东西。修行,持戒是要很严谨的,眞想要修行连水果都不可以吃;还有过午不饮浆,牛奶等浆类也都不喝。
  ㈨手不释圆明之珠:他手里总拿著念珠,不断地念佛。
  ㈩宿不离衣钵之侧:他睡觉总要把衣钵放在他旁边,保护他的衣钵。
  上列是他自己立出来的条件。所以他才能歷经九个皇帝,而有七个皇帝都拜他做师父。这九个皇帝是谁呢?是唐朝的:㈠唐玄宗㈡唐肃宗㈢唐代宗㈣唐德宗㈤唐顺宗㈥唐寭宗㈦唐穆宗㈧唐敬宗㈨唐文宗。由代宗以后都是拜清凉国师做国师的。為甚麼他叫清凉国师呢?当时他住在五臺山,五臺山又叫清凉山。他给皇帝说法,皇帝说:「啊!你眞是令我得到清凉了,我现在眞是自在清凉了。」所以以后就不称澄观法师,而称為清凉国师,又叫教授和尚,他是皇帝的教授和尚,常常给皇帝讲经说法。你们看看,一个人经过九个皇帝,七个都拜他做师父,如果他要是没有道德,怎麼会有这样的感应?他的学问特别好,读的书很多,佛教、道教、儒教的书,他都读过,他对《易经》也特别有研究。
  这一篇序是华严菩萨所作的序文,当然是最好的,所以在还没讲《华严经》之前,就先讲一讲它。
  往復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餘,超言思而逈出者,其唯法界歟。
  往復无际:
  往就是去,又是起——升起,又是动,又是变,所谓「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為能化。」你要至诚了才能化,不至诚就不能化。復就是来,也是灭,也是静。这是说动不碍静,静不碍动;动也就是静,静也就是动,动静一如。所以说无际,就是没有痕迹,没有道路,也就是「口欲言而辞丧」,口里想说话,可是言辞丧亡了,没有法子说得出来。「心欲缘而虑亡」,心里想要攀缘,可是没有法子能攀缘,想攀缘也不可以。而虑亡——这种思虑都没有了,所谓不识不知,无思无虑。这是甚麼呢?这是《华严经》的用大,表示《华严经》这种利用是大的,所以说「往復无际」,往而未往,復而未復,往復不二,没有两个。往是从復那里来的,復也是从往那里来的,所以往復无际,没有一个道路,这好像鸟行空一样,没有痕迹
  ——好像用把刀斩水似的,你斩了一刀,等一等它又没有痕迹了。
  说是这样说,可是鸟在空中飞过去,并不是没有路,而是有一条路在那儿。鸟飞过去,那条路要过一天一宿二十四个鐘头后,那条路才没有了;不过我们肉眼看不见那一条路,所以不知道。虽然现在有爱克斯(X)光镜,又有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得到五眼了,一看,啊!那个地方头先有小鸟飞过去,所以那个地方的微尘都没有,眞空了。用刀斩水,水虽没有痕迹,可是在天眼看来,那刀痕也是要经二十四个镜头,在水里的刀伤才会长好。刀砍水,水也受伤吗?為甚麼水不受伤呢?刀砍到人身上,人就出血;砍到水里,水就透风——水里会有一股风在里头。不过这个不是现代科学所能研究出来的,或者过一、两千年后,科学就会有这种证明瞭。现在我这麼说,相信很少人相信;但是也会有很多人相信,為甚麼呢?他将来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他就相信了。这是往復无际,是用大。
  动静一源:这是体大。动的根源也是在这儿,静的根源也是在这儿,这本体根本没有一个动静。动静是有所变,就方才我说「动则变」,一动就会变,像《周易》八八六十四卦,你一摇它,它要是不动,就是本卦;要是一动,就变成其他卦了。这动静的本体是一个的,动的根本就是静,静的根本也就是动,两个是二而不二——虽然说是两个,本来是一个,它们来自同一源头。再擧一个很浅的例子,大家就明白这个动静。这个动静的本体就譬如母亲生出两个儿子,一个叫阿动,一个叫阿静。阿动叫妈妈為妈妈,阿静也叫妈妈為妈妈,所以这就是一体而生。
  老子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他没有说清浊是一源,而说清者是浊之源,动者是静的一个基础。又说:「人能常清净」,人要是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天地都归回到我自己这里了。再说:「天清地浊」,天是清,地是汚浊的;「天动地静」,天是动的,地是静的。现在科学发现,说地是动的,天是个静的;但是这种动静不是科学所谓的动静,这个动静是说它的本体。你看地,科学证明它动,实际上天也动,你看天似乎不动,其实它也动;地是动,其实它也不动。这种道理不是凡夫用文字语言可以解说明白的。
  老子又说:「男动女静,男清女浊」,男人清净,女人汚浊;男人动,女人静。有的人说:「这种道理我不相信,男人才是汚浊的,女人乾净。你看!女人天天又擦胭脂又抹粉,把面装饰得不知多乾净!」為什麼她要装饰,如果不汚浊為什麼要装饰?好像地上要是没有尘土,你扫它干什麼?你扫地也就因為它骯脏,有尘土。為甚麼要做一个假面具,就因為自己知道是汚浊。现在有一些明星更用美容术做假面具,把鼻子换成假的,面孔也装成假的,本来老得像鸡皮鹤发,但是用一种药品把头髮染黑了,整容把肉拿下一点或者是加上一点,皮肤弄得光光的,虽然看似好看,里边却很痛苦。而老子在几千年以前,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就直接说「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我们不管它是动是静,还是清浊,我们现在是讲动静一源,动到极点是静,静到极点又是动;清到极点就浊,浊到极点就清,所以没有甚麼分别,都是一个根源,一个源头来的。
  有人说,这个道理我始终不明白,我很容易令你明白,方便法很多。甚麼方便法呢?你白天不睡觉,要做工是不是?这就是个动;你在晚间要睡觉不做工,这也就是个静。你不能说天天睡觉不做工,不可以的;你也不能说,我天天做工不睡觉,这也不可以的。所以这个动静,动不离静,静不离动,动静一源,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体,是体大。因体大,所以把动静都包括了。
  含众妙而有餘:含是包含、含藏。含藏众妙,不是只有一种妙。而有餘,虽然说众妙就是很多的妙,但是还有餘——还有多餘出来。这是相大,往復无际是用大,动静一源是体大,这就是体、相、用三大。所以《华严经》体也大,相也大,用也大,上列三句序文说明瞭三大。
  妙,本来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现在是众妙,这是清凉国师,也就是华严菩萨——澄观大师,他用道教的名词,来显示佛法的道理。这众妙是《道德经》上的经文。这文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就是从这儿来的,名词虽一样的,可是意义不同。《华严经》是含众妙而有餘,而《道德经》的众妙之门是没有餘的。
  超言思而逈出者,其唯法界歟:超,是超越,超过去。超过去甚麼呢?超过言语思想。就是说也说不出来,想也想不到,这种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因不可思议,所以叫逈出。逈,当「远」字讲。怎麼远呢?它超出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就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这种境界是甚麼呢?其唯法界歟,这就是法界。其唯,就是唯独,唯独法界有此境界。
  法界有㈠事法界㈡理法界㈢理事无碍法界㈣事事无碍法界。所以佛才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又有十种法界。这十法界又分开為四圣法界及六凡法界。这四圣六凡法界,归纳起来,不出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性,这一念具足十法界,十法界不离一念。十法界就是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这是四圣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这叫三善道;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这叫三恶道。
  ㈠地狱法界:為甚麼会堕地狱?因為你做堕地狱的事情。譬如你杀人放火,搅乱社会的治安,令社会人人都受到灾害,这就会堕地狱。堕地狱是从甚麼地方来的?就是从贪心来的。你有贪心,就会堕地狱。地狱大的有十八种,小的有五百种,其次又有千万多种地狱。
  地狱不是预先造成的,预备好等你去堕地狱的。是怎样造成呢?是由你的业感所现。你造地狱的业,就现出一个地狱来。这地狱现到甚麼地方?现在你的心里。你在生的时候,不快乐,很忧愁,常常哭,所谓「哭一哭,地狱有个小黑屋。」那个小黑屋很黑很黑的,没有光明,并且还要受苦。在小黑屋子里头,甚麼都看不见了,旁边就来一把刀,将你的身上刺破出血。你痛得不得了,死过去了,等痛死了,然后呢?很奇怪的,就有一种风,叫巧风,这种风一吹,你又活了。
  ㈡饿鬼法界:饿鬼,就是欢喜发脾气。瞋心重就转饿鬼,做饿鬼去。饿鬼有很大的脾气,无论甚麼事情,他都要发脾气,所以谁要是愿意发脾气,就会转為饿鬼。这饿鬼是怎样做的?也就是你心里头尽发脾气,就会做饿鬼。
  ㈢畜生法界:畜生怎样做的?畜生就是由愚痴来的。你要是愚痴,甚麼也都不明白,就会转為畜生。你看畜生為甚麼被人支配呢?就因為牠愚痴,不如人聪明。你说你看见有些畜生很聪明,你很羡慕,你很欢喜的,那没有甚麼困难的,只要你做畜生的事,就会变成畜生。畜生做甚麼事?就是愚痴的事。例如:明知事情不合理,却一定要做,不管它合理不合理,这就是无明。无明现前变变成愚痴了,所以这样子就会变成畜生。
  这三恶道都是从贪瞋痴来的;那麼三善道从甚麼地方来的呢?从善功德来的。
  ㈣人法界:你要是做善事,就可以做人。看你做的善事是大、是小、是多、是少?你做得多,就可以做煤油大王、汽车大王,或者金大王、银大王、钻石大王、房子大王、地大王、天大王,做这麼多大王。
  ㈤修罗法界:立功,,有的地方你知道它是功,你立了;有的地方它不是功,你以為是功,也立了。好像去杀人,帮国家打仗,这就是阿修罗的法界。阿修罗好和人斗争,他以為斗争胜了,他就有功了,所以就做修罗。天上也有修罗,人间也有修罗,畜生也有修罗,饿鬼道里也有修罗,这四道里头都有阿修罗。
  畜生里头怎麼有阿修罗呢?有些畜生专门喜欢欺负其他的畜生,如害羣之马,牠在马羣中,不是踢踢这个,就是咬咬那个,这就是修罗。还有在人中,你没有麻烦,他给你弄出一个麻烦,这也是阿修罗。这修罗就是好斗争,他有天福,没有天权、天德。天上的修罗这叫无酒,他没有酒喝。
  你不想做修罗,要先不发脾气,你有脾气那就同修罗一样。所以你想要不做修罗,首先要不发脾气,要「性如灰」——性情好像灰似的,里头没有火;又可以说「性如水」,好像水似的,谁渴了就饮水,而且水也柔和不硬;又要「性如棉」,像棉花那麼柔软,谁冷的时候,都要穿棉衣,也就是对人有好处,那就不会做修罗了。有人说,那做人的衣服,我不愿意,这是譬喻,不是眞的做衣服去,上面是修罗法界。
  ㈥天法界: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為生天上,就是到极点了。啊!到了天国乐园,亲近天主。其实这个天主,他在佛教里只是一个护法。在佛教里这个天主,不要说他不大,这连坐的地方他都没有,还要站著。有的人说,那我不相信,天主给佛站著。你不相信那你就去试一试,你信你的天主去,不信佛,这没有甚麼关係的。
  那麼不懂佛的人,他认為天主是最高了;其实在佛教里这个天主,就是一个地保官。这个地保官,他管一般老百姓,他说:「我是最大的,这个世界上再也不能没有比我更大的了,我管著你们,你们都要听我的招呼。」因為他是一个乡下的地保官,这些乡下佬都不知道文化是甚麼?也都不知道佛法是甚麼?也不认字,所以就听这地保官的指挥说:「他就是我们的主啊!我们要常常接近这个主。」这地保官有时自己单独去见市长,见了市长又要鞠躬、又要作揖,可是没有人看见,所以这些老百姓也不知道还有市长管著他。若他去见总统呢?那他更要客气了,总统叫他坐下,他说:「不要啦!我在这站著就可以了,我站著已经觉得很光荣了。」在〈楞严咒〉里边有一句「南无因陀囉耶」,那个因陀囉耶就是这个天主。以后你们见著他,就问问他:「你就是天主啊?」他一定面都变红了。
  天法界也是无量无边的,不是只有一个天主,而是有很多天主的。这个天主,原来是个女人,因為有三十二个女人帮她一起造佛像,给佛装金,以后得到做天主的果报,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一直到现在,他还是做他的天主。那有多久以前呢?有几万万万年几百万万……年也不一定。你不要像歷史学家一定要去追求研究有甚麼证据?没有甚麼证据。这不过是我现在对你们这麼讲,你不信吗?我不会不高兴你不信,这是我说一说,你信不信都没有关係。為甚麼呢?你信,天主也是天主;你不信,佛也是佛,不会有一个增减的。
  ㈦声闻法界:声闻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有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和四果阿罗汉。有没有五果阿罗汉?有一次我给人讲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有一个很投机的人就说:「我知道,五禪是特别又高一层了。」他造出这五禪。阿罗汉最高是证到四果,初果断了三界中八十八品见惑。
  甚麼叫见惑呢?见惑是对境起贪爱。也就是你见到甚麼境界就被这境界转了,这叫见惑。对这种境界生出一种贪爱,好像见到一部很漂亮的汽车,你就想法子也买一部汽车,坐到里边,嘟!嘟!嘟!就跑得很远,不用走路了,这就是起了贪爱。你若对这部汽车不起这种妄想, 不打这种妄想了,就没有见惑了。汽车是这样子,甚至於飞机、洋房或美丽的衣服、东西——包括一切,不需要说明白,你自己明白就得了。总而言之,你见到甚麼,生出一种贪心来,放不下,甚至於睡觉也睡不著了,尽想这个美丽的东西:「这个眞是太好了!」就这麼一想,对境起贪爱——生出一种贪心、爱心来,这就叫见惑。
  思惑是迷理起分别。因不明白道理,就生出一些妄想分别。譬如说:「啊!讲这个《华严经》,不错……恐怕不是这样吧!我不应该相信的,我应该信我自己,我不应该信《华严经》。清凉国师有十事自勉,那是他的事,不过那麼讲,嘿!他也不一定是这样子的。」这就叫迷理起分别了。分别是这样子,不是这样子;讲的是眞的,是假的,这就叫迷理起分别。这是思惑,有八十一品。
  见惑有八十八品,即八十八种。思惑有八十一种,你说你没有看见那麼多。你不但没有看见,你连听都没有听见,怎麼会看见呢?
  见惑是粗惑,思惑是细惑,尘沙惑就是像微尘和沙那麼多微细的惑。若断尘沙惑,则像尘沙那麼多不明白的事情都明白了。说那不错啊!不错,你就试一试看,发心来修行。
  ㈧缘觉法界:声闻法界之后就是缘觉法界。為甚麼叫声闻呢?因為他闻佛声音而悟道,修四諦法:这个佛法,让众生来成佛。而菩萨就是依照佛法来教化众生的,所以他是自度度他。
  他也自觉觉他,菩萨自己觉悟了,他想:觉悟是不错的,啊!甚麼都明白,豁然贯通了,也没有无明、烦恼了,眞是妙到了极点,这种境界眞是不可思议。但我一个人得到这种境界没有甚麼用啊!我应该教所有的同类——就是人,都得到不可思议最妙的境界。於是乎他不留恋在这种妙的境界上,而去忙得不得了,天天要教化众生,要度众生,他要令众生都同样得到这种觉悟,这是菩萨法界。
  菩萨也是从心里做成的,声闻、缘觉也都是从心里做成的。譬如你心里愿意做菩萨,你就行菩萨道;若心里想:嘿!菩萨道,我才不愿意做这一套,菩萨道尽自己吃亏,我是不愿意吃亏的,於是乎就不愿意行菩萨道了。行菩萨道的人,就是发大菩提心,以法界心,修法界行,行法界道。
  ㈩佛法界: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德行圆满,修行圆满,一切一切都圆满,所以称佛。佛是甚麼?就是人嘛!不过他已返本还原,明白他本来的面目,找到他自己的家乡,所以成佛了。
  佛成佛,最先就说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华严经》他说了三七日,共二十一天。佛说《华严经》的时候,不是应身说的,而是法身说的——佛现毗卢遮那佛相,来说《华严经》。在佛说《华严经》的时候,二乘人就只看见佛在入定,没有说法,法身大士才看见佛在说法,二乘人见佛还是一个丈六的老比丘相在那儿打坐。其实佛在打坐中现清净法身说《华严经》,可是二乘人虽然有眼睛,看不见卢舍那佛;虽然有耳朶,听不见佛的声音。佛那时候现出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卢舍那佛有多大呢?有一千丈那麼高——千丈卢舍那,法身则是徧满一切处。佛现千丈卢舍那佛身,菩萨都看见佛在说《华严经》,可是罗汉就看不见、听不见。我们现在既不是罗汉,或者是菩萨,為甚麼我们现在看见《华严经》,我们也听《华严经》这种法呢?或者是过去种菩萨的因,所以有这种因缘听这种大法、大教。
  这十法界,分开有十种法界,合起来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徧满十法界。所以才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世一切佛,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一切佛。若要知道三世一切佛是怎样成的?就应该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例如我们现在参加暑假佛学讲修班,你怎麼来的?说我是坐著飞机来的,我是搭巴士来的,或者说我自己开车来的。都不是,你们这都错了。怎麼错了呢?因為你是从心里来的。你心里想中美佛教会有一个暑假佛学讲修班,第一个是九十六天,第二、第三个也是九十六天,第四个期间缩短了,大概很容易的。所以我去参加这个讲修班,试一试看,到那个地方只是几个礼拜嘛!再困难也可以受得了。於是乎心里就想去,就来到华严佛学讲修班当学生。这不就是一切唯心造吗?你若是心里不想来,就是有飞机、有轮船、有巴士、有火车,也都没用。心里不想来,根本就不会迈步,一步不迈,怎麼会来?所以,这是一切唯心造。
  心是甚麼?心就是法界。现在不是说「其唯法界歟」,这不过是换一个名称,其实就是「其唯如心歟」——就是你的心。你说,原来我认為法界是很大的,现在变成我的心了,我的心很小的。你方才没有听见,这十法界都是现前一念心?你的心怎麼小的?你的心比虚空都大,比天地都大,不过你不会用它。你的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不过你就只知道你有那个小心,像一粒微尘那麼大,那是你境界太小了;你若是境界大,就知道你有大心。
  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穷理尽性,彻果该因,汪洋冲融,广大悉备者,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
  剖裂玄微:
  剖,就是拿刀割开,好像把龙眼——桂圆外边的壳剖开了。裂,你一剖,它就裂开了。剖裂甚麼呢?剖裂玄微。甚麼叫玄微?玄是玄妙;微是精微。既玄妙又精微,就是这个法界。前面那一段文,是「标擧宗体」。标,标示;擧,擧起来这个宗体。现在这一段文是「别叹能詮」——特别讚叹法界的玄微奥妙,它是太妙了。剖裂玄微,就是把这不可思议的境界给打开了。
  昭廓心境:
  这个「昭」和「照」差不多意思。不过这个昭是明的意思——明白了。廓是扩大,张开了,张小使大。本来很小的东西,好像扇子合起来很小,张开来就变成很大。又好像伞似的,平时伞很小的,要是下雨天,把它一打开就大了,这叫张开。那麼这里张开甚麼呢?张开心境。清凉国师知道我们的心境都是很小的,一点就放不下,谁说你好,你抱著这个好就跑;谁说你坏,你就七八家都搬在一起,眉头都皱了。你看!这种境界怎能修行呢?或者被骂了一顿,就觉得要发神经了;或者被人譭谤一顿,就觉得很不高兴。这都是甚麼道理?这是因為没有昭廓心境,心境太小了。你若能剖裂玄微,昭廓心境,则可穷理尽性。
  穷理尽性:
  这是《易经》上的句子:「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清凉国师他对《易经》很有研究,这篇序文很多文法,都是从《易经》上拿来的。穷理,穷是没有,理是玄理,玄妙之理都穷尽了,再没有比这个更玄妙的了。尽性,儘是了了,了就是没有了,性也尽到极点。甚麼叫尽性呢?尽人性,尽己性,并兼尽物之性。尽人性,这个人好爬山;那个人好游泳;那个人喜欢打坐,各有所好,你知道了,这就是尽人性。尽人性,还要尽己性,我已知道别人了,还要知道自己是个甚麼人。我自己是不是一点定力也没有?是不是一点智慧也没有?是不是一天到晚想发脾气,尽不高兴?奇怪!谁叫我不高兴?甚麼道理?从甚麼地方来的?哦,原来我的无明这麼重。你能体会出这个道理,就就把自己的性也尽了。知道自己了,就不要这麼样坏了,要往好的路上走,自己给自己做参谋,自己给自己做顾问。那麼人也知道了,自己也知道了,就知道物。茶杯也是个物,是喝茶用的;香炉也是物,是烧香用的,各有所用,各有所长,也都知道了,这叫尽物性。这是穷理尽性。
  彻果该因:
  彻是通达,该是包括。彻也就是由果就包括因,因也可以通达果,也就是说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该果海——在因地的时候,就包括果地;果彻因源——在果地的时候,就通彻这个因——也就是源头。这一部经,初发心便成正觉,在这最初一念的发心,就成正觉,就成佛了。所以这叫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它就是这样的玄妙。
  汪洋冲融
  :汪是深的样子,洋是广大的样子。汪可解释為汪汪,汪汪就是很深很深,不知道有多深,好像海深似的。洋可解释為洋洋,洋洋是既深且广,所以说好像大海一样。冲当「和」字讲;融是融通,又可说是圆融或通融。这种《大方广佛华严经》的道理是既深又广,但是它又和、又通、又圆融,融会贯通。融会就是把它会合在一起;贯通就好像用线把它穿起来一样,贯而通之。
  广大悉备者
  :悉备,是完全充足,没有欠缺的意思,也就是无欠无餘,不少一点点,也不多一点点,正恰到好处。广大悉备者,完全具足了。具足甚麼呢?具足变种微妙不可思议的道理。
  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
  《大方广佛华严经》七个字,是这一部经的名字。经有通名、别名。「大方广佛华严」是别名,是这一部经特别的名字。单单一个「经」字叫通名,一切的经典统统都叫经。例如大家彼此都叫人,中国人、外国人都叫人。这也就是无论这一部经,那一部经都叫经,这是普通的一个名称。别名——人各有其名,经也各有其名。姓张的,就是张先生;姓李的,就是李先生,这是姓,又有个名字,或者张大,或者李小,这都是别名。
  大:甚麼叫大呢?体包虚空,没有边际,所以叫大。
  方:就是方法。就个方法,也就是佛法。所谓「法门无量」,佛法的法门无穷无尽,深如大海,所以叫方。
  广:就横竖来讲,横是广,竖是大,再也没有比它再广大的了。这里也就包括著:用也大、体也大、相也大;用也广、体也广、相也广。这是大方广三个字简单的解释。
  佛:佛是一个大觉悟的人,离觉所觉。甚麼叫离觉呢?天天想要觉悟,没有离开觉悟;觉悟之后,就离开觉了,离觉所觉,所应觉悟的,他离开了。说那我也离开觉了,我就是佛了,你可以试试看,做一个假佛。佛的智慧朗然普照,离觉所觉,他的智慧比太阳光都光明,普照一切。你若能普照一切,才可以说离觉所觉;你若不能普照一切,那就不能说离觉所觉。
  我前几年遇到一个中国人,自认為自己开悟了,他说:「我以前看佛教的书、道教的书、医书……所有的书我都看;现在我甚麼书都不看,甚麼书都不需要了。」意思是他满足了,甚麼智慧都有了。我说:「你现在做甚麼呢?」他说:「我卖酒了。」我说:「哦!难怪你甚麼书都不看,你被酒醉了。」令他很不好意思。开悟不是自己说我已经开悟了,开个甚麼悟呢?怎样开呢?好像锁,锁上了,怎麼开锁?要有一把钥匙才能打开。明明是锁上了,却说是开了,这是怎麼样开的?把锁打烂了,那不算开。不要不讲道理,像土匪似的,把人的家玩给破坏了。
  华:就是有芳香,甚麼是芳香呢?德行圆满了,用德行来庄严,有一股异香,这叫华。
  严:是庄严,用修行的功德来庄严十种身,佛有十种身,叫做严。
  经:有很多种意思,有涌泉义,又有绳墨义。甚麼叫涌泉义?经就好像地里涌出的水泉一样,源源而来。甚麼叫绳墨义?经讲种种的规则、方法,令人照著来修行,就好像木匠由墨斗拉出一条绳来打直线,这叫绳墨义。这条线或者是黑色,或者是白色,无论白色、黑色,都叫绳墨。墨本来是黑色,但白色也可代表白墨。
  经又有四种意思:贯、摄、常、法。经从开始到终了,一个字一个字串在一起,就好像念珠穿在一起一样,这叫贯穿所说义。摄,是摄其所化的机,就好像吸铁石似的,能吸金属一样。例如:有人从纽约来到这里,参加华严佛学讲修班,这是经的力量把你摄来的,但你自己不知道。经就像吸铁石似的,把你从纽约摄到这儿来,这叫摄持。今年暑假班又来了一个老朋友,记得有一次到纽约,他把我送到青年会,帮了我很大的忙。我不会英文,到了纽约,给这位老朋友打电话,他去找青年会,安排我住的地方。那时我找他,现在他来找我了。这是甚麼道理呢?这是被经典摄来的,他说他不相信,不相信但他可来了。常,不不变的,不但现在不变,过去也不变,未来也不变,从一开始到现在始终不变,这叫常。甚麼叫法?法就是所有一切众生,都遵守这个方法,照这方法去做,所以叫做法。无论你是过去、现在、未来、此方、他方、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东北方,十方三世一切众生都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叫法。
  经,本来还有很多的意思,但是我讲多了,恐怕你也记不住,或者我已经忘了。有人说法师尽开玩笑,不开玩笑那有那麼多眞话讲!你听的是玩笑,就是玩笑;你听的是佛法,就是佛法。你若认為没有甚麼道理,我讲的有道理,也没有道理;你若认為我讲的有道理,我就是讲得马马虎虎,没有道理,你也觉得不错,比美国法师讲得好一点。经又有七种立题,所有佛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都不超出这七种立题。
  二、别叹能詮
  故我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乘愿行以弥纶,混虚空為体性,富有万德,荡无纤尘。
  这一段序文叫「教主难思」。
  故我世尊
  :故,当「所以」讲,所以说我世尊,我世尊就是佛。清凉国师——他称了「我世尊」,就是我佛。我世尊,可以说是,我将来也可以做世尊,这是一个讲法;又可以说,我的世尊释迦牟尼佛。现在在这一段文上,所应该讲的是——我的世尊释迦牟尼佛。
  十身初满
  :佛有十身,十身在经文中会祥细地解释,在此先不论。初满,就是最初圆满,得到十身的时候。
  正觉始成:十身初满和正觉始成的意思是一样的,正觉始成也就是十身初满,十身初满也就是正觉始成。正觉不像其他外道那种诸恶觉观。外道也有觉观,那是恶觉,不是正觉,是邪觉,邪知邪见,他也有智慧,但那是邪知邪慧;佛是正智正慧。佛在最初成佛的时候,三叹奇哉。他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佛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说,只有我是眞的,你们都是假的。佛不是这样的,佛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这众生不单是人,就是非人、一切畜生、饿鬼,乃至在地狱里受苦的众生,只要他能改恶向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可以成佛的。所以佛教的伟大也就在这里,它不是说单单我可以成佛,你不能成佛,而是人人都有份,人人都能成佛。佛在正觉始成的时候,就看见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
  乘愿行以弥纶:
  乘,就是乘著他的愿行。好像乘船、乘车、乘马到甚麼地方去。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所发的愿行无量无边,

\

所以说弥纶。弥纶,也是《易经》上的名词。《易经》上说,圣人造易是根据天地的道理,所以这个道理是弥纶。弥纶的意思,就是周徧包罗万象。周徧,无所不周,无所不徧。包罗万有,一切森罗万象都包括在这里边,所以说弥纶。佛的愿力,是周徧包罗的,不是像我们发了一种愿,以為就够了。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种种大愿,每一生发一种愿,每一生髮一种愿,愿愿成佛道,度众生,这叫乘愿行以弥纶。
  混虚空為体性:佛和虚空一样,所以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假设你要知道佛的境界,应该清净你的意念,像甚麼呢?像虚空似的。混是混融,融会贯通,和虚空合而為一,混合和虚空一样的体性。虚空没有相貌,没有边际,佛的体性和虚空一样,所以说混虚空為体性。
  富有万德:
  万德是一个总相的名字,其实不只万,是万万德。富有万德,他宝贵到极点,万德庄严。
  荡无纤尘:
  荡是坦荡荡,也就是扫荡的意思。好像讲堂有时要清洁扫除,若不扫除就会有尘。但是佛是富有万德,荡无纤尘,他没有一点尘。富有万德是智慧明瞭;荡无纤尘是业障除尽,空了。这个尘,也代表见惑、思惑、尘沙惑,所以也可以说是无明断了,无明断尽,尘沙的烦恼也都没有了,把所有一切不清净的东西,都清净无餘,都没有了,这叫荡无纤尘。
  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不起树王,罗七处於法界。无违后际,畅九会於初成。尽宏廓之幽宗。被难思之海会。圆音落落,该十刹而顿周。主伴重重,极十方而齐唱。
  这一段文是「说仪周普」,就是说经的仪式,周徧法界。
  湛智海之澄波:
  湛,是湛寂。智海,智慧好像海似的,但是是湛寂的,就是不动的,是静的。澄波是澄清的波浪,没有甚麼波浪;没有波浪,也就是烦恼断尽了。因没有波浪,所以说湛智海之澄波。
  虚含万象:
  好像虚空包含万象一样,在智海里头,一切的道理

\

佛都明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皎性空之满月:
  皎,皎洁清净。性空之满月,佛性就好像虚空的满月似的。满月,就是十五的月光。
  顿落百川:
  百川就是有水的地方。顿落,就是虚空的满月,顿然间落到一切水中,所有有水的地方,都有月光。所谓「千潭有水千潭月」,潭也就是川,就是有水的地方。有水的地方就有月光,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月当空,普徧在一切水里,都会现出来这个月的光影。是不是有这麼多的月呢?不是的。《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所有一切水里的月亮,都是这一个月亮现出来摄照的。虽然有千千万万的水潭,现出千千万万月的光影,但是月的本体是一个。所以说皎性空之满月——皎洁自性,好像虚空满月一样;顿落百川——顿然间落到一切的水里边去了。这也就是说,众生心里头都有水,佛性就是月光,照到众生的心水里。「众生心水净,菩提日日增」,众生心清净了,菩提就一天比一天长大、长高。我们众生的心水若是清净了,佛的光明就照到我们的心水里;我们的心水要是不清净,佛的性光也不能照到。好像水池一样,水要是浑浊了,就没有月光;水要是清净,在水里就出现月光。
  不起树王:
  释迦牟尼佛说《华严经》,是在菩提树下坐著说的,他没有起来到旁的地方去,就在那里坐著说,这叫不起树王。「菩提树王」,菩提树為什麼叫树王呢?菩提树比其他的树还要高,根扎得深,枝叶茂盛,所以叫树王,也就是菩提道场。
  罗七处於法界:
  罗,是罗列。罗列七处——是在七个地方说一次,所以说七处九会。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多会,这一部《华严经》的七处九会是:第一会在菩提道场,第二会和第七会、第八会都在普光明殿说的,第三次在忉利天,第四次在夜摩天,第五次在兜率天,第六次在他化天,第九次在逝多林说的。逝多林又叫重

\

阁讲堂,所以说七处九会。这七处九会,都是在最初成道说的。
  佛最初成道说了九会《华严经》。最后一会所在的逝多林也叫重阁讲堂,是后来才造的,在佛成道的时候,这个讲堂还没有。没有这讲堂,他怎麼能够在这说《华严经》呢?这就是一个「妙」字,佛可以把过去的无量劫,搬到现在;把未来的无量劫也搬到现在;所以也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為甚麼呢?你说有现在,这是一个执著;你说有过去,也是个执著;你说有未来,还是个执著。你若没有执著,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不停。你说这是现在,这眼前的一刹那已过去了,所以现在的不停;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所以三心了不可得。这就是破人的一种执著。
  现在释迦牟尼佛「不起树王」,他在一个地方,不起於座,却能昇到一切处,徧一切处去说法。又能在所有的诸佛国土,都坐在菩提树下,不起於座而昇到一处,為众生说法。又可以说他在这一个地方,而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说法,也是不起於座,就能够到其他世界去说法。又可以说在一处,就可以徧满七处来说法,為甚麼呢?这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能纳无量劫為一念,延一念為无量劫,所以说不起树王,罗七处於法界,就在菩提树下坐著,而到七个地方去说九会的《华严经》。
  无违后际:
  依照人的思想来看,一定有前有后,后面不能搬到前面,前面也不能搬到后面。可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妙处,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佛在最初成佛的时候,就可以现出一个逝多林,在那儿说法。也就是在重阁讲堂,又叫野阁讲堂,因為是在野外造了一栋阁楼,有好几层楼,所以叫做重阁。佛最初成佛时,没有这个讲堂,但他可以现出这个讲堂,在这边讲《华严经》。所以这叫做无违后际——不违背后边的边际。
  畅九会於初成:
  佛畅谈九次的法会,在最初成道的时候,用了三七二十一天的时间,说完华严大法。

\

  尽宏廓之幽宗:
  尽,穷尽;巨集廓,巨集是宏大。廓可以说是空,又可以说是张——张大。幽宗,这个幽是玄妙的意思。本来幽是很幽暗,但是这里的幽不是黑暗,这是一种妙处,这种妙处,人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见,也不容易听到,这叫幽宗。
  被难思之海会:
  被,是教化加被。佛法可教化不可思议数量的众生,好像大海会在一起。海会,海是大海;会,是大家聚会在一起。佛说《华严经》是用海印三昧说的;佛说《妙法莲华经》时,则是入了无量益处三昧。甚麼叫海印三昧呢?是所有的香水海,这香水海澄静无波,可是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色身,都现在香水海,就好像用印印到物质上一样。所有世界的一切众生,有形有色的,都有一个影子在这香水海里,好像有个印纹似的。因為十方的众生在香水海里都有一个印,所以就叫海印。而佛是入了这种三昧,所以叫海印三昧,因此说被难思之海会。
  圆音落落:
  甚麼叫圆音?圆,是圆满;音,是音声。这一种的音声,非常圆满。「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天人听,就是天上的语言;菩萨听,就是菩萨的语言;阿罗汉听,就是阿罗汉的语言;人听,就是人的语言;畜生听,就是畜生的语言;饿鬼听,就是饿鬼的语言;地狱道的众生听,就是地狱的语言。所以说佛用一种音来说法,无论那一种类的众生,都明白这个法,所以说众生随类各得解。落落,就是一切众生,一听这个法就明白了,好像落到他心里一样,这是圆音落到众生的心里头。这种声音不是单单一个国土,就是在西方或其他的他方国土,也能听见佛说法的音声,也能见到佛说法的形像。好像甚麼呢?好像虚空里净满月一样。净满月在虚空,每一个人见了这个月,都说是对著他,月光正照著我。佛也是一样,佛说法的时候,众生看见,佛正面对面给他说法呢!就好像月光照著自己一样,这叫做圆音落落。
  该十刹而顿周:
  顿,是顿然间。顿然间就周徧了,包括诸佛国土,诸佛的刹海。十刹是一个国土的总名,其实不止十刹,无量诸佛刹海,都现出来释迦牟尼佛说这法的样子。
  主伴重重:
  主,就是释迦牟尼佛;伴,就是一切的大菩萨。这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说主伴重重。
  极十方而齐唱:
  极,是到极点。到十方诸佛国土,同时演说《华严经》,讲《华严经》。在每一个诸佛国土里边,都现出七处九会,其他的世界也现出来七处九会,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演说这华严大法,所以说极十方而齐唱——同时来宣说这部经典的道理。
  讲到这一段的序文上,有人起了怀疑心,说:「法师,你前几天讲:『佛说《华严经》的时候,二乘人有眼不见,有耳不闻。』今天又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吗?这个道理讲不通呀!」不错!你问得很有道理。可是这个道理,只是你自己这麼样想,我已讲过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你还这麼样想,怎麼可以呢?虽然说二乘不见不闻,这是因為缘还没有成熟,所以不见佛;等缘成熟的时候,不但二乘,就是三乘、四乘都可以听见。甚麼叫三乘?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甚麼叫四乘呢?再加上佛,就是四乘。
  有一句话说:「天雨虽宽,不润乾枯无根之草;佛门广大,虽度少缘不善之人。」天下雨就好像佛法似的,大树就得大的滋润;小树就得小的滋润;可是干而无根的草,雨想要滋润,也滋润不了它。佛门虽然广大,但难度——没有法子度少缘不善之人,也就是和佛没有缘的人。所谓「当面错过,交臂失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