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楞伽经简介

发布时间:2023-01-21 16:15:11作者:百字明咒功德网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

  《楞伽经》,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其成立年代约在公元四百年前后。

\

  此经除序文说明其产生的原由,宣说离言自性的法门外,其主要内容有:①阐述“三界唯心”的学说。认为一切诸法都系“自心所见”,“自心所现”,是“自内证”;②说明真妄的因缘;③辨明邪正的因果,说明去妄归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性、八识、二无我(法无我、人无我)的道理。认为八识是阿赖耶识大海生起的波浪,阿赖邪识是“原因”和“根本识”,它是无始以来的本体。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④明法身之常住,以示生死、涅槃之平等;⑤示藏心自性,以明真妄、生灭、平等之相;⑥广说六度,指出自性之妙行;⑦广决众疑;⑧指出性戒,以彰生佛平等之理。全经以离名绝相的第一义心为宗,以妄想无性为旨趣,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教相,以自觉圣智为体,以斥小辨邪为用,为大乘瑜伽行派的学说奠定理论基础。经中还提到如来的异名有梵、毗湿努、自在天、因陀罗等,但给予不同内容的解释,可见其受到印度教的影响。

  《楞伽经》对中国佛教影响颇大。据说菩提达摩曾以此经授慧可,并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但慧可却对此经“专附言理”,进行了自由阐发。慧可门徒更持此经,游行村落,不入都邑,行头陀行。他们主张“专唯念慧,不在话言”,实行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旨的禅法,逐渐形成独立的一种派别,被称为楞伽师,并成为以后禅宗的先驱者。

  楞伽经,有四译,今存三本:一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有四卷,名四卷楞伽。二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有十卷,名十卷楞伽。三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有七卷,名七卷楞伽。本经各家之著述如下:入楞伽经心玄义一卷,唐法藏撰。楞伽经注卷二卷五,唐智俨注,残缺。楞伽经通义六卷,宋善月述。楞伽经集注四卷,宋正受集注。大乘入楞伽经注十卷,宋宝臣述。楞伽经纂四卷,宋杨彦国纂。观楞伽经记八卷,明德清笔记。楞伽补遗一卷,明德清撰。楞伽经玄义一卷,明智旭撰述。楞伽经义疏九卷,明智旭撰。楞伽经合辙八卷,明通润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八卷,明宗泐如玘同注。楞伽经参订疏八卷,明广莫参订。楞伽经宗通八卷,明曾凤仪宗通。楞伽经心印一卷,净挺着。楞伽经心印八卷,前有科文函是疏。楞伽经精解评林一卷,明焦竑纂。楞伽经疏卷中,残缺。

  楞伽经注疏主要的有唐法藏《入楞伽经心玄义》1卷,智俨《楞伽经注》(仅存卷二卷五残本);宋善月《楞伽经通义》6卷,正受《楞伽经集注》4卷,宝臣《大乘入楞伽经注》10卷,杨彦国《楞伽经纂》4卷;明德清《观楞伽经记》8卷及《楞伽补遗》1卷,智旭《楞伽经玄义》1卷及《楞伽经义疏》9卷,通润《楞伽经合辙》8卷,宗泐与如玘《楞伽经注解》8卷,广莫《楞伽经参订疏》8卷,曾凤仪《楞伽经宗通》8卷,焦竑《楞伽经精解评林》1卷等。日本有光谦的《楞伽经讲翼》和养存的《楞伽经论疏折衷》等。

名称 作者 名称 作者
楞伽经白话解 观辉居士 楞伽经概说 印海法师
解读楞伽经 佛光法师 楞伽经义记 太虚大师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宋智明 浅谈《楞伽经》 湛如法师
更多楞伽经讲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