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中土未有泥温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而已远乃叹曰:佛是至板,至极则元变:元变之理,岂有穷耶?’因著《法性论》,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积为宗”也就是说,佛的化身是千百亿相,但佛的法身只有一个,而且是真实存在,不变恒常的。元康《肇论疏》曾引用慧远《法性论》的话:问云:性空是法性乎?
答曰性空者,即所空而为名,法性是法真性在慧远看来,“性空”和“法性”不是一回事,前者主“真空”,后者主“妙实”。慧远认为,“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法性”、“涅架”常住不变,如同“神”不灭一样,永恒长存。慧远上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积为宗”的“法性论”思想,与后来由罢无谶译出的四十卷《大般涅架经》的涅架佛性思想非常接近。
慧远精通博通三教,在考量佛的法身与化身问题时,运用中国传统的形、神观念,认为形体是变幻不实、有生有灭的,神本则是不生不灭、真实存在的,神本之传异形,犹如实火之传异薪。这就是所谓的“形尽神不灭”论。慧远撰写的《明报应论》和《三报论》区分了“我”和我“不灭之神”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我”只是一种肉身的幻像,是假、是空、是可以脱离因果报应的,但是我的“不灭之神”是因果报应的主体,众生“以情累其生”、“以生累其神”不能超脱,才得以“以生生为大而未能令生者不死”的苦难轮回。如果修行者真的能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泪。”这样也就是真正的究竟,就是涅架的境界。
从佛教的内在学术理路来看,慧远大师很好地解决了上文提出的般若学的内在缺陷:“万法皆空”与“因果不空”之间的矛盾关系。而且,解决的思路就是在般若空观中树立一种“不空实有”的佛性与法性。也就是慧远开始体现出佛教由“般若空”逐渐转型到“涅架有”的转折色彩。
慧远大师的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创作的《佛影铭》上,在慧远大师看来,恒常不变,古今一体的佛影,就是佛陀的法身慧命,就是其永恒存在的法性,所以慧远《佛影铭》就是以法性为中心思想展开的。但是,和他进行同题唱和的谢灵运除了赞颂恒常不变的法性之外,还逐渐开始思考另外的问题,那就是佛性是真实不虚存在的,那么佛性存在在哪里的问题。通过思考,谢灵运认为,佛性存在于众生,众生皆有佛性,包括一阐提辈也有佛性,也可以成佛。我们知道谢灵运这一思考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笠道生的影响,但是以谢灵运当时的地位来说,无疑推动了这一思想的传播
。三、抄录《法华经》z谢灵运对佛性本有的进一步认识大乘经典的不断传译,推动了佛教思想转型的进程,在这期间法华与华严的传译,则是其中的代表性节点。《法华经》“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宣讲人人皆可成佛的大乘佛教思想,己经可以看出这一转型的开始。智者大师解《法华经》云:如《经》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元佛知见,何所论开?
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也 此是今经明众生法妙之文也慧睿在《喻疑论》中所言:今《大般泥温经》,法显道人远寻真本,於天笠得之 此《经》云:“泥泣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学得成佛”·此正是《法华》开佛知见 开佛知见,今始可悟,金以莹明,显发可知。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