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9日,藏历三十,释迦牟尼佛节日,作何善恶成亿倍放大,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一切佛法之总持者,一切佛法之根本传承者,释迦牟尼佛即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之根本上师。持释尊心咒:“达雅塔 嗡 牟尼牟尼 玛哈 牟纳耶 梭哈”,即可急速增进成就!
两千七百年前五月月圆日,人类的伟大导师——佛陀诞生了,他的诞生给黑暗、痛苦中的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佛陀出生在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王室,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他本名悉达多,意为一切愿成。世人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者。他自幼聪慧过人,有圣者相,作为未来王位的继承人,文经武略,盖世无双,他的父王及臣民都希望他成为统一印度的转轮圣王。十六岁那年,他与耶输陀罗公主成婚,生活美满,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目睹了人生的生老病死诸苦。他意识到,所有这一切,无论是谁,哪怕他成了统一印度的转轮圣王,都无法逃脱。
当时的印度,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各种新学派应运而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绝大多数哲学和宗教都致力于如何解脱现世的痛苦,而获得常乐。当时最为普遍的一种思想就是修习苦行能够消除业障,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九岁那年,他不辞而别,毅然抛弃了王位的继承,离开了皇宫和亲人,独自一人遍访当时的宗教家和哲学家,并亲身实践了他们的学说。但是,他总觉得所有这些都不是彻底的解脱之道。因此,他毫无保留地放弃了他所学的一切,来到一苦行森林,修习苦行达六年之久。
但是,苦行并没有使他觉悟真理而获得解脱。于是他独自一人来到尼连禅河边,端身正坐于菩提树下,观察思维缘起法,如是禅思,终于获证菩提,成为佛陀——觉者。
成道以后,他并没有把真理视为己有,更没有因众生的难以教化而退却,而是不辞辛劳,宣说真理,广度众生。他的足迹遍及整个中印度,以种种方便,恒顺众生,导归法海,乃至在八十岁高龄,身体不佳的情况下,他仍不畏长途跋涉,说法度生,即使在他涅槃前一刻,还不舍众生,度化了一位慕名前来的归依者。
佛陀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并把所觉悟的真理无私地传播给人类的一生。
在一般人看来,佛陀的一生充满了神秘,神圣得不能谈及。但佛陀首先是一个人。他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成佛。他在人间宣说他所觉悟的正法,利益教化众生。佛陀的出现,使人类的尊严、人生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佛陀是人,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人;他具有神的威力,但并不是神。他是人类和一切众生的导师,是一位圣者。他为世间有情开闢了一条通往幸福、美好的解脱大道。
正因为佛陀是人,因而能对世间众生生活的实相,有深入透彻的了知;正因为他还是一位觉者,因而能随机说法,恒顺众生。也正因为佛陀具备了如此的智慧、功德,其信徒崇敬他、礼拜他。但是,人类礼拜他,并不是为了得到他的恩赐,而是出于一种尊敬、感激之情,以他为榜样,以期像他那样,觉悟真理。
后来人出于对佛陀的无限崇敬,神话了佛陀,甚至把他当成救世主,这样就忽视了佛陀应世的本怀。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乃至在一部分佛教徒的信仰中,佛陀是超然于世间的神,可望而不可亲近;人们要做的,并且能够做的就是信仰他、礼拜他,而不是去了解他、学习他,乃至在生活中体验他的教诲。佛教虽然重视信仰,但强调正信,而正信的基础就是智慧;佛教虽然宣导自我解脱,但更重视慈悲他人。佛陀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