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往生论注》
01
菩萨的真实功德,跟凡夫的不实功德正好反过来,凡夫是“不顺法性”;菩萨是“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结果就是“是法不颠倒、不虚伪”。
为什么说不颠倒呢?因为它“依法性、顺二谛故”,“二谛”就是真谛、俗谛。
为什么说不虚伪呢?因为能够摄受一切众生入毕竟净。
“摄众生入毕竟净”,是为了完成菩萨的发心,菩萨要度众生,就要完成这件事。当然,“摄众生入毕竟净”有不同的方法,劝众生往生净土是其中一个。
这本来是菩萨做的,我们虽然是凡夫,但我们念佛了,就是凡夫菩萨格,只要劝众生往生净土,我们也可以做到“摄众生入毕竟净”。
为什么凡夫能完成菩萨的行业呢?
因为净土法门非常善巧,非常方便,方便到无以复加,让凡夫能够做到菩萨的事情。
《大悲经》说:
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行大悲人”,这个称呼本来是形容佛的,佛是能行大悲的人。这里形容劝人念佛的人,辗转劝身边的人念佛,这样的人名为“行大悲人”,因为他跟佛一样,行的是佛的事情。
印光大师说: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
这样的功德多大!一个凡夫变成佛了,就因为我们当初劝他念了一句佛。
《大智度论》说:
若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把四天下所有的金银、琉璃、玛瑙等各种宝贝,供养佛、菩萨、缘觉、声闻这些圣者,得福很多吧?但是不如劝人念佛一声。
善导大师也说: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自信教人信”,在这里善导大师是专指劝人念佛的,自己信,同时也教别人信。
“难中转更难”,为什么这么说呢?自信就很难了,又教别人信,那就更难了。
如果真能这么做,“大悲传普化”,把这个法门弘扬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这样就能真正地报答佛的恩德,“真成报佛恩”。
02
关于报答佛的恩德,善导大师说了很多。
敬白一切往生人等:若闻此语,即应声悲雨泪,连劫累劫,粉身碎骨,报谢佛恩。
如果有人闻到阿弥陀佛的大悲救度,知道我等罪恶凡夫念佛就能往生,听到这些话的人,就应该嚎啕大哭,泪水跟下雨似的,“哗啦哗啦”地流。
还说“碎身惭谢报慈恩”,这个身体碎尸万段,也不足以报答佛的恩德。
还有一段话也特别感人,这段话在《观经疏》: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
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什么意思呢?
如果碰到一个人,这个人非常想舍掉娑婆世界的生死之苦,舍掉八苦、五苦、三恶道苦,而且能够“闻即信行”,听到之后就去做。如果碰到这样的人,就要“不惜身命,急为说之”,哪怕说了就得死,也要说,万一这口气不来,对方不就错过了吗?所以要赶紧说。
如果让一个人舍掉娑婆世界的苦,出离六道生死的苦,就是真的在报答佛的恩德。
为什么说“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就是报了佛的恩德呢?
因为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不止是为了让众生制恶修福,修人间福报,受人天之乐。
人天之乐就像电光石火一样,人天之乐就虚伪在这里。“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说它虚伪,是因为它稍纵即逝,非常短,还没来得及享受,就没有了。所以,若因若果都是虚伪的,因是虚伪的,果也是虚伪的。
“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还得堕入三恶道,长时受苦。
“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大家有缘,都劝往生净土。这样的人“即称诸佛本愿意也”。“称”是合乎,“称诸佛本愿意也”就是合乎诸佛的本愿意。这个人所做的事,他的心愿跟诸佛的心愿吻合,完全相应。也就是“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既然都知道念佛往生好,娑婆世界没什么意思,往生之前还有什么事有意义吗?
除了劝人念佛这件事,我觉得其他的事,都没什么意思。
有人说:“师父,你都没什么嗜好。”确实没什么嗜好。稍微爱看点书,但是不让我看也行,就是劝人念佛,还觉得有点意思,所以只能出家,不出家在世间还得赚钱。
你们是不是也觉得,
只有这件事有意思呢?
如果也是这样,
你们都是“称诸佛本愿意也”!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