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法师讲解《妙法莲华经》第四十九课
舍利弗看到马胜比丘说:“你怎么这么庄严,为什么看上去这么自在?”马胜比丘说:“我师父是释迦牟尼佛。”
“你师父说的什么法?”
“我师父说因缘法。”
舍利弗一下子开悟了。他就是在寻找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找到了,他没有见到佛,他都解脱了。为什么?他在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当年释迦牟尼佛座下的修行人都是为了解脱而来,可是那些不是为了解脱而来,甚至不知道解脱是什么的那些外道修行人,或者说那些不修行的人,我怎么让们能够来学佛呢?那个语境一定是佛教对你有帮助,佛陀说的法能够使你四季平安,甚至升官发财,能够使你如何如何。说法的风格由围绕着生命的真相展开,到了后来基于信仰,说信仰能给你人生带来很大的帮助。
一开始的核心是人生是苦,后来的核心,我们现在很多人聚在一起学佛真是这个世界最大的享受,什么意思?你学佛是为快乐而来,不是为了解脱而来。人生是苦,首先上来是否定。而对于没有勇气的人信受佛法,这是需要一个很大的前提的。如果你没有勇气承担,没有能力去观察,你没有这个心理的基点,那你只能接受人生还是有很多喜乐的,这一点在我自己到了南山讲寺的前五年跟后五年有很大的区别。
前几年我的讲法,我觉得我自己很努力,但是就是人听了课打瞌睡,不知道怎么回事。原来我讲的佛法太正了,大家愿意听故事,不愿意出离生死,愿意自己的人生变得美好一点。这段经文就是说这个。就是佛教重大的转变,一开始是说苦的,后面围绕着喜乐,如何才能让你活得更开心?这个事情糟糕了。
这个事情一糟糕,就表现出佛教表述方式上与后来的外道似乎没有区别。《法华经》讨论这个命题是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场讨论,就是我们来学佛,特别对于一个弘法者来讲,你是要讲什么法?讲让众生开心的法,还是想让众生解脱的法?
对各位修行者来讲,你由喜乐入佛门,没关系,但是进入了佛门以后,你要正直舍方便,真正的快乐是解脱上,而解脱是基于人生一切皆苦,不是基于人生充满着喜乐,喜乐是贪心驱动,苦是出离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佛教的教理他看不明白的原因。因为表达方式大相径庭,出发点和归趣点完全不一样。
所以经常有人问:师父,你说极乐世界跟神教的天国有什么区别?站在我旁边的学佛已经很懂的那个人,他说:没什么区别,反正都是做好事。这种人如果去了教堂,他肯定不回来了。为什么?
因为教堂的服务比我们好,他们服务上门的。佛教到目前的弘法的方式,我们仍然是守株待兔的,你来,大家是朋友,你不来,我不到你家去。大乘佛教说,你应该到人家家里去,我到人家家里去,人家把我当假和尚。佛教的弘法方式在目前来讲,在这个社会中还是保守的,还是在寺院当中讲法。
所以,如果遇到比它更有人情味的信仰,你到底选择什么才是你的信仰?这一点取决于你对佛法到底了解多少。如果你为喜乐而来,那你的信仰可能是不坚固的,或者说你对佛教是没有办法到达那个最究竟的解脱之地的。
这一段,特别是对于年轻人在理解佛法上面,需要去仔细地静下来思考,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推荐大家学习佛教、了解佛教过程当中一定要看佛教史的原因。你看了佛教史,你就知道佛教是如何变化的,从释迦牟尼佛时代的佛教如何变成中国佛教现在这个样子,它之间的区别演化到底是什么?你找到了大树的根,你就不会在细节上纠结。
这段主要是跟大家讲,佛教教理当中为什么有讲乐的,为什么有讲苦的,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最主要的区别是,早期佛教是基于解脱的,后来的佛教是基于对不学佛的那些人,希望他们能学佛,只能把佛法的弘扬,立足在对他们的人生有帮助、有意义这个问题上。如果能够了解了这一点去理解佛法,你就能知道,佛法有两点:一是方便法,一是究竟法。我们从方便法入门,到究竟法,也就是说,你现在修行的法门,在佛法当中,是你入门时候的方便,还是能直达究竟的大解脱法?你要去仔细思考。因为方便法只是到达中途中转站,而中转站到终点站是要改变风格的。
就如同我上一讲所讲的,修行一开始是要解决你人生的苦恼的,但是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没有苦恼,全是喜乐。所以对于修行人来讲,对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阿罗汉来讲,他们的修行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放下心中生起的喜乐。这两种情境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人生在不同的境地,会遇到不同的状况,你采取的心境要有变化。不管怎么样变,我们要抓住青山不放松,就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解脱。如果你不要解脱的话,你肯定修的是方便法。
如果你想解脱的话,哪怕你是烧香拜佛的,你都是能够直达究竟的究竟法,为什么?因为你要解脱,所有与解脱不相干的,你都会放下,这是要万般的勇气的。
因为释迦牟尼佛要觉悟之前,很多美女都来了,你要的东西都来了,你能不能放下?能不能魔来杀魔,佛来杀佛,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还是我们对佛法要有很深刻的认知才行,对自己的人生要有更高的要求,我们才能得解脱。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