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窟寺,坐落在甘肃庆阳西峰镇西北方位二十公里的寺沟附近。窟群坐东面西,开凿在相传为周穆王登临之山的覆钟山崖体上。北石窟寺是在北魏时期开凿的,后历代不断都有扩建开凿,都以中、小型窟龛为主,但各具特色。现存的洞龛达二百多个,其中,北魏窟龛七个,西魏窟龛三个,北周窟龛达二十多个,隋代窟龛达六十多个,唐代窟龛达一百多个,宋代窟龛仅二个,由此可以看出,北石窟寺是以唐代营造的窟龛居多,而且规模也相当大。现存石窟造像达两千多尊,以及碑刻七尊,分别是宋代尊、明代二尊、清代三尊。还有一些墨画及阴刻题记达一百多方,这些墨画与阴刻题记几乎包含了毎个朝代的作品,如隋、唐、宋金、元、明、清诸朝作品都囊括在内。
与其他石窟相比,北石窟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石窟群。整体上看,北石窟主要以五处窟群组成,这五处窟群分别坐落在寺沟地区,以及南一公里左右的石道坡、花鸨崖、石崖东台和北面公里左右处的楼底村一窟。其中,最为集中的窟龛是位于寺沟地区的窟群,这组窟群也是北石窟寺造像的精华之所在。定群以编号第105为中心、分别向南北两侧展开,上下连接,密密麻麻北魏时期所开凿的宜宠主要有七个最为典型,它们分别是编号为第11宜、第165、第22、第237、第24第、第250及楼底村第1号等。而在这七个宠中,又以第165和楼底村第1号最有代表性北石窟寺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洞窟就是第165窟,坐落在寺沟窟群的中部。
这个宜平面为长方形,覆斗式顶,方形庭门、门上开明窗,高度和深度分别达十多米,宽达二十多米。定门外左右两侧分别雕有身着铠甲的天王像和卧状雄狮,形态成武,气勢昂然。窟内四周高1.2米,宽0.98米的雕砖坛基,是宋代时期重修的。庭内以七佛为造像主体,此外,还有十尊夹侍菩萨及两尊交脚弥勒菩萨、乘象普贤菩萨、阿修罗和佛本生故事等。七尊佛像的外貌特征面相方圆,细眉大眼,直鼻厚嘴唇,腹部微挺,内穿有僧衣,胸前束带打结,外穿博带式袈装,下穿裙子,衣纹细密流畅。菩萨面相清秀,长颈窄肩,体形修长,上身多数祖露,戴项圏、壁钏,下身穿衣裙,披巾多于腹际交又,只有南壁西侧的菩萨穿得很简洁。
第165窟不仅仅是南壁雕有大佛,其他三面也都雕有大佛及菩萨,他们个个形态自然、生动。此外,在周围顶部角上及窟顶四坡都满布浮雕,可惜保存下来的并不多,大多已风化损坏。这些保存下来的浮雕题材有飞天、佛本生故事等等,人物刻画得十分传神、生动。其中“萨埵饲虎”的故事,规模十分壮观,所表现出的内容是北魏佛窟中常见的佛本生故事之一。与敦煌、龙门石窟中的“萨埵饲虎”故事相比较,第165窟中的规模更胜一筹,长度达十多米。
北石窟寺唐代早期造像的特征,主要是给人一种富有生气、活力之感,因此造像大多丰满健壮,风格教厚。从佛的衣饰上看,沿袭了隋代到北周的部分特点及风格,著萨则明显呈现出地方特色。北石窟寺中窟鬼最多的应属盛唐时期的窟龛。窟龛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有四种,即平面马蹄形,穹隆顶窟,平面长方形、平顶窟等。造像题材最有代表性的有一铺5身或7身、5身是指一佛二弟子二著萨,7身是指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
在北石窟寺所有洞窟中,最能代表盛唐时期的洞窟是第22,这个窟是盛唐时期开凿最大的石窟,坐落在窟群北面的中部。平面呈长方形,为覆斗式顶,高和宽分别达六米多,深达八米多,正中设方形藻井、方门,上置有明窗。窟内的主要造像是,高达四米多的佛、高达二米多的二弟子及高达三米的二菩萨。这五尊造像的做工都十分精细,风格朴素淡雅,极具艺术价值
。此外,窟内南、北两壁及前壁,共有四层小龛达六十多个。龛内造像不仅有唐代早期的风格,而且还囊括了盛唐时期的风格,具有定的研究价值。北石窟寺唐代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是第267窟。这个窟是一个平面呈方形,低坛基的洞窟,残高达三米,宽和深分别达四多米。窟内除了正中方台上呈倚坐状的弥勒佛外,主要造像题材是七佛二菩萨二力土。北石窟寺发展到宋代时期时,已逐渐衰弱,不仅佛教造像很少见,甚至连窟龛也没有多少。总体上看,北石窟寺对我国某些地区石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既是当地石窟之冠,又是不可多得的佛教艺术精品。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