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明咒功德网

刘元春教授:轮回与十界

发布时间:2024-07-04 01:40:04作者:百字明咒功德网
刘元春教授:轮回与十界

轮回与十界

刘元春

由于业力的巨大作用而引起众生在十界中不断地轮回。轮回就是象车轮一样轮转、流转不休。它是果报是众生善恶因的结果。善恶的行为会带来众生在过去,现在、未来即三世中生命形态、情态的不同和变化,因而,轮回具有“不断变化”的意义。依据分析,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1)现实的生活质量变化。生活质量的高低,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精神的因素,但是,期望与结果之间的相互违背所带来的精神痛苦会是最根本的痛苦。众生作善或作恶都是企求自己的幸福或满足.但是,两者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以十善和十恶为例,就可以看出其不同.比如,不杀生而仁慈护生,就能心态安详而精神愉快,不仅能使身体健康长寿,而且还能保护生态平衡和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相反,必然规律招致灾难性的恶果,害人害己。不偷盗而廉洁奉公,就能心地坦然而受人尊敬,不仅不会危害社会,而且也不会损害自己。相反,必然遭到社会的唾弃及惩罚。不邪淫而作人贞洁,不仅使生活和睦,而且带来社会安定,使身心健康。相反,既损害身心,又让人轻贱,最终造成社会的混乱与争斗。不妄语而为人诚信,不仅是立世和成功的根本,也能被社会广泛赞扬,成为美好生活的标志。相反,必然使自己孤立和失败。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经》里把十恶业的果报用偈语说:

杀生寿短促,害他损恼多;偷盗乏资财,

邪淫多怨敌;妄言招诽谤,两舌亲乖离;

粗语闻恶语,绮语言失信;贪欲摧所求,

嗔恚多恐怖;邪见生恶执,饮酒心狂乱;

不施感贫穷,邪命逢欺狂;骄生卑种族,

嫉故少威德;由忿形貌丑,不问智者愚;

此果在人道,先引往恶趋;诸不善异熟,

如前所宣说;一切菩业报,翻彼而生起。引文中“此果在人道,先当往恶趋”,即是说作十恶业造成现实生活质量的降低,而且在当时即是处于“恶趋”,就是立即有了人生命性质的变异,宛如轮回。这种现时现报在人生中体会是非常直接和真切的。

(2)生命的形态类别变化。佛教把一切众生按其出生方式、生存状态、行为特点等特征,分为三界、四生、九有、六道、十界等等,它们之间又互相包容。其中,“九有”即包括从出生方式看的胎生(人及其他哺乳动物等,经由母胎中孕育而生)、卵生(如鸟类等,由卵孵化而生)、湿生(如昆虫等,由潮湿气候地质环境而生)、化生(变化而生的生命);从其形体差异看的有色(即有物质形体,类如三界中的色界,无食、性欲、睡觉等欲界的烦恼,其精神层面达到了四禅天)、无色(即无物质形体,类如三界中的无色界,无食、欲、睡及又无形体的烦恼);从精神心理特点看的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即排除了一切妄想)。这实际是从内在的精神及外在的物质所表现出的差别来划分的。由此而来,又延续出不同的生存境界即“十界”。它包括恶劣和不理想的“六道”及较好和理想的“四圣”,前者是凡夫所处于的环境和表现出的形态,后者是佛教所设立的。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人们一般理解为人死后就在这六种生命形态中轮回不息。但是,佛教认为人们也能够通过修行改变不理想的状态,即有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正常和理想的生命状态。在四圣中,前两个是佛教小乘人修行的结果,后两个是大乘人修行的表现,是最理想的结果。佛教要人们修行就是要完成从六道的超脱,而再从小乘向大乘的迈进。

(3)生命的情态特征变化。这主要是指人类现实情感因为自己的行为和环境的不同而涌现出的内在心理的和外在表情的好坏变化。因为人受自己心念的驱使而作为就带来不同的感受,或幸福或痛苦,可能刹那间就有不同的体验。比如,当身心处于最痛苦的时候就如地狱,受不良欲望支配而急于得到时就似饿鬼,处于比自己力量强大的敌人面前而颤栗时就如畜生,被争斗欲望心支使并显示出傲慢时就如阿修罗;而普通人类的平静状态就是人的基本特点,当欲望得到满足而充满快乐时就是天人的样子;人听闻真理而感到喜悦并依之行动的情态就是声闻,人依据自己的觉悟而掌握了真理的情态即是缘觉;因为利益了社会人群而喜悦就是菩萨,而菩萨的智慧境界就是佛了

这种解释表明,佛教的十界是把人类的情感表现分出十种类别即“界”,并不是指人死后的或虚玄的东西。

摘自《妙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