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方丈”这两个字,绝大多数人第一时间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这样的形象:一位老和尚,慈眉善目,白须飘飘,颈挂佛珠,杏黄僧衣,大红袈裟。可如果我告诉你,道教也有方丈,会不会惊呆很多小伙伴?
接下来,我们一起分别从佛道两教考证“方丈”的起源。
汉传佛教中(藏传佛教寺院最高领导者叫活佛),方丈一词起源于《维摩诘所说经》:“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其卧室一丈见方,但能广容大众。”唐代杰出的佛教改革家怀海大师制订、规范了一系列汉传佛教制度,方丈专指寺院住持和尚的居室,一丈宽,一丈长,并将其用于寺院内住持的尊称。
少林寺什么是方丈?什么是住持?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方丈是佛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住持是久住护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
是不是有些迷糊?通俗来讲,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寺院的最高领导;区别在于,方丈是规模较大的寺院(十方丛林)或寺院群的领导,住持是小寺院的领导。比如少林寺的住持和尚叫方丈,除少林寺外,还领导下属十几个下院及其住持;那种三五个或十几个和尚的小寺的头头只能叫住持。
蓬莱山另外,方丈不得私自任命、传承,需要当地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和佛教协会批准认可。
道教“方丈”一词最先起源于《列子》,在《汤问》篇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在渤海深处有一片巨大的沟壑叫做“归墟”,其上漂浮着五座仙山:岱舆,员峤,方壶(方丈),瀛洲,蓬莱。仙山上的楼台殿阁是金玉建成,飞鸟走兽都是纯白色羽毛
。珠玉之树遍地丛生,所结的异果味道鲜美,人吃了之后不老不死。山上所居都是仙圣之人,每天早晚飞来飞去,相互交往。后来岱舆和员峤这两座仙山漂流到北极,沉没于大海之中,仙人们流离迁徙的数以亿计。影视中的重阳祖师这段文字想像雄奇瑰丽,描绘的仙境令人心驰神往,从此仙山的传说流传世间,引得无数方术士出海探寻。在《史记》中,“方壶山”被写作“方丈山”。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在《海内十洲记》也记载有“方丈洲”的传说。
《维摩诘所说经》约成书于公元元年至二百年,《列子》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左右,《史记》、《海内十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0年,所以我国道家“方丈”一词出现得比佛家要早,但作为住持之称却比佛教晚。
千山无量观公元1167年4月26日,王重阳祖师创立了全真派。全真教义中有“人心方寸,天心方丈”一说,方就是道,天心就是天人合一,人的天性本心,所以我个人将这句话理解为“人心的道只有寸许,而天人合一的本心的道则有丈许(喻为宽广无边)”。
全真派将方丈作为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也可称“住持”),实行选拔制,必须受过三坛大戒,接过“方丈法”,德高望重、道法精深,深受道众拥戴之道士始许选为方丈,负有弘扬道法、开坛传戒、普度弟子等重要职责。
中岳庙什么是“十方丛林”?十方,指的是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丛林,由其“茂密的树林”之本意引申为修道之人聚集之所。
道教的宫观庙分为两种,十方丛林和子孙丛林。子孙丛林也称子孙庙,住持是上任传给本观弟子,世代传承,不外传。比如辽宁千山无量观、山东云蒙山白云岩、河南中岳庙等。十方丛林可传戒但不得私自收徒传承,属于全国道教徒共同所有,不管正一派还是全真派,都可以在观内挂单居住,所有教徒都保护道观的义务。比如山东常清观、北京白云观、河南玄妙观等。
玄妙观既然佛教、道教都有“方丈”,为何如今“方丈”几乎成了佛教专用?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条原因,第一,道教方丈一词应用不广,只有全真派十方丛林住持才称方丈,子孙庙不能用方丈称号,而正一派没有方丈之称,仍然称为住持、观主等;第二,佛教影响力较大;第三,世俗文化的推广,影视小说等艺术形式中凡出现方丈必是和尚形象。
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造成目前绝大多数人只知佛教有方丈,不知道教有方丈。
以上文章内容,参考了道教、佛教网站相关词条,希望行家在评论区不吝赐教,共同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由“山枫说文化与历史”荣誉出品,不经本人同意,切勿转载。
全真龙门派圣地北京白云观版权所有:百字明咒功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