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佛源 简介:《俗语佛源》这本书,收集了五百余条词目。这虽然是佛教文化海洋中的一滴,但由此可以看到佛教与我国民族文化的关系,确实是悠久深厚,密不可分,正如一位学者说: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化。关于“俗语”的界定,一般把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词语(包括方言俚语)称为“俗语”,而本书所收俗语的范围要适当广泛些,包括进文学、哲学、史籍等领域的佛教语。
阿【阿鼻地狱】梵语avicinaraka,译为“阿鼻地狱”,意为“无间地狱”。唐·道世《诸经要集》卷十八谓:“彼处恒受苦受,无喜乐间,故名无间。”阿鼻地狱在地狱中品位最下、受苦最惨而没有间歇。阿鼻地狱的大苦果是由“五逆”、“十恶”等大恶业所感召的。《续高僧传》卷八载,周武帝“灭佛”时,唯有慧远抗声谓:“陛下今持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拣贵贱,陛下安得不怖!”后亦用以形容极端困苦的处境。如宋·司马光《禅门六偈》一:“愤怒如烈火,利欲如铦锋;终朝长戚戚,是名阿鼻狱。”(李明权)
爱【爱河】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如《华严经》卷二六所说:“随生死流,入大爱河。”又如《楞严经》卷四说:“爱河干枯,令汝解脱。”“爱”在佛教中一般用为贬义,如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五所下的定义:“贪染名爱。”佛家主张平等清净的“慈”而摈弃自私污染的“爱”。世俗之“爱”以男女间的情欲为基础,故《圆觉经》指出:“轮回,爱为根本。”当然,爱国、爱父母、爱师长等,佛家也认为是正当的,只是一般不用“爱”这个词去表达而已。后用“爱河”指情欲,爱情。如明·陈汝元《金莲记·媒合》:“一个溺爱河而罔顾,只图暮乐朝欢;一个沉宦海而久迷,空自南奔北走。”又如巴金《灭亡》第四章:“他又沉到爱河里面了。”(李明权)
安【安身立命】见《五灯会元·长沙景岑禅师》:“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曰: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曰:却据地时如何?师曰:拖出死尸着。”“安身立命”与下文“着身处”意同。“问:如何是学人心?师曰:尽十方世界是 你心。曰:恁么,则学人无着身处也。师曰:是你着身处。曰:如何是着身处?师曰:大海水,深又深。曰:学人不会。师曰:鱼龙出入任升沉。”可见在禅语中,安身立命指悟心而言。后以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如言“安身立命之所”。《水浒传》卷二:“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茅盾《创造》:“他老了,少壮时奔走衣食,不曾定下安身立命的大方针。”(禹振声)
安【安详】见《法华经·方便品》:“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隋·吉藏义疏:“安详者,示大人之相,欲明大法,故先示大人相。又安详者,动寂无碍也。故论云:显如来定力自在,无人惊动,故称安详。”唐代窥基《法华经玄赞》:“安者徐也,详者审也。……佛定殊胜,入已,余人不能惊佛令从定起。非佛自出,余不能令出,故自从定起,又显于定中入出纵任,得自在故。”后以安详表示稳重,从容不迫,言语行动自如。如清·洪昇《长生殿·舞盘》:“安详,徐开扇影露明妆。”又如:举止安详
。(禹振声)
安【安心】禅宗有一则著名的牚故:慧可(后为二祖)对初祖达摩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沉吟良久,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便说:“我与汝安心竟。”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以“了不可得”为“安心”之法,正是达摩“祖师禅”的本色。达摩还传授过一种“壁观”的安心法:“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见《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俗以安心指心情安定,情绪稳定。如管桦《将军河》第二一章:“果然,他的笑容使小伙子安心了。”又有故意、存心的意义。如老舍《四世同堂》四三:“好孩子,你听妈妈的话,妈妈还能安心害了你吗?”(李明权)